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各项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在《雪》中绘声绘色地再现了江南雪天孩子们塑雪罗汉的欢乐情景。这种欢快喜悦与下文写到因雪罗汉的消融而深感失落、悲哀之情形成鲜明对照,突出追求美好理想的思想感情。B: 高尔基的《海燕》通过对暴风雨来临前大海景象的描绘以及对海燕战斗英姿的刻画,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给人以极大的鼓舞。 C: 纪伯伦《雨之歌》中的“雨”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形象,作者借助这一形象,表达了对爱情的赞美与执着追求。 D: 郭沫若的《雷电颂》是一篇慷慨悲壮的抒情独白,通过屈原对风暴雷电的召唤,表达了对自然伟力的至高礼赞。 |
2、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中国科技巨头实力与日俱增 , 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 B: 我们若持怀疑的精神,凡事多追问几个为什么,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C: 经过不懈的努力,再次摘得桂冠,他内心的喜悦与兴奋是不言而喻的。 D: 危急时刻最能看出人的胆识,勇者首当其冲 , 怯者畏缩不前,我们当做前者。 |
3、 |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朝花夕拾》以及散文诗集《野草》。 B: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诗人、学者、小说家。《背影》中父亲的背影虽已远去,却永远定格在了作者的泪光中。 C: 《老王》的作者是杨绛,她的丈夫钱锺书的小说代表作是《围城》《子夜》,学术著作有《谈艺录》《管锥编》等。 D: 余秋雨是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 |
4、 | 下列词语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匿名(lì) 不逊(xùn) 溃退(kuì) 油光可鉴(jiàn) B: 咆哮(páo) 揪紧(jiū) 畸形(jī) 正襟危坐(jīng) C: 粗糙(cāo) 滞留(zhì) 骤雨(zhòu) 杳无消息(yăo) D: 湛蓝(zhàn) 由衷(zōng) 发髻(jì) 广袤无垠(mào) |
5、 | 下列划线词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迹罕至(稀少) 兽铤亡群(疾走)B: 策勋十二转(转动) 仰之弥高(更加) C: 死而后已(停止) 燕然勒功(刻石记功) D: 迥乎不同(差得远) 警报迭起(屡次) |
6、 | 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险象迭生 惊慌失措 沥尽心血 嘎然而止B: 中流砥柱 鳞次栉比 连声诺诺 风雪载途 C: 莫忠一是 觥筹交错 一抔黄土 长吁短叹 D: 海市蜃楼 乐此不疲 周道如底 格尽职守 |
7、 |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的( ) A: 《春》的作者是朱自清,他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 B: 《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北京人,满族。现代作家。著有小说《四世同堂》《茶馆》《骆驼祥子》《龙须沟》等。 C: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D: 史铁生自称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等。 |
8、 | 下面最能表现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是( ) A: 《社戏》B: 《观舞记》 C: 《口技》 D: 《竹影》 |
9、 | 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当你烦躁不安时,不妨静下心来,________;当你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心来,________;当你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心来,________。 ①想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②想想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 ③相信自己的初衷是什么 A: ①②③B: ②①③ C: ①③② D: ③②① |
10、 | 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史,与黄河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黄河流千古,流出了______,流出了______,流出了_________。 A: 黄皮肤人的群落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B: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黄皮肤人的群落 C: 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黄皮肤人的群落 D: 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黄皮肤人的群落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
阅读王禹偁的《村行》。 王禹偁 |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论语》两则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1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①饭疏食________ ②于我如浮云________ ③人不堪其忧________ ( 2 )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3 )结合两则内容,请你说一说孔子为什么发出 “贤哉,回也!”的赞叹。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苏州园林的花窗
①游览苏州园林,走在蜿蜒迂曲的回廊上,或歇息在厅阁亭榭内,没有人不被那些设计精美、做工考究、形态各异的花窗吸引。透过这些花窗,墙外的景致若隐若现,亦真亦幻,别有意趣。
②苏州园林的花窗式样之多,号称世界之最。光窗框就有多边形、圆形、月芽形、宝瓶形、如意形等多种形状;窗芯更是样式无穷,变化多端,常见的有菱花、书条、套方、鱼鳞、钱纹等等,各种图纹层层相套、交错穿插,衍生出无尽的缤纷意态。花窗犹如墙之眉眼,以其多变的造型、精美的纹饰使之顾盼有姿。它既可使平直的墙面一扫沉闷、单调之感,又可因不同的光影搭配,而在白粉墙上“绘就”一幅幅水墨画,美不胜收。
③苏州园林的花窗不仅是一种装饰,也是文人园林文化的反映。图案中有许多象征文人风雅的符号,如植物中的松、柏、竹、兰花、菊花、荷花、梅花,还有表示高洁的冰纹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得中国“书画同源”之助,苏州窗饰图案中还有用文字塑成、连缀成诗句的“诗窗”,在世界上绝无仅有。如退思园“九曲回廊”,廊壁上开辟了九孔图案雅致的花窗,分别砌上李白《襄阳歌》中的名句“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九字,诗被物化了,景被诗化了,诗境、园景融成一体。
④苏州园林的花窗还是裁剪风景的取景框,它丰富着景致的层次和色调,使人置身于咫尺之地,而能获得意想不到的观赏效果。透过一个又一个花窗,看园中竹树摇曳,楼阁隐现,顿觉片山有致,寸石生情;更有旭日夕晖、春华秋实,替换着窗中的色彩和形态,使整个园林充满诗情画意。
⑤历代造园家匠心独运,把苏州园林中的每一个景点都建造得非常精细,即使是那些花窗,也都是一件件艺术品,经得起把玩,耐得住寻味。(选自《瞭望新闻周刊》,有改动)
细水长流
蓝雪冰儿
①父亲说,以前有个算命先生说过,他是个苦命的娃。也的确,父亲十二岁丧父,不得不辍学到石灰窑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
②后来,有人说,老刘命好,三个闺女乖巧孝顺;也有人说,老刘命好,夫妻俩没红过脸,恩爱有加;还有人说,老刘命好,从来不跟人闹意见。父亲乐呵呵地说,细水长流嘛。别人不懂父亲这话是什么意思,摸着脑瓜皮说,老刘可真逗,说你命好,你还不乐意咋的?是啊,别人觉得,细水长流和命好放在一起,这是哪跟哪啊?但我最明白,父亲的意思是说,人不要太计较利益得失,水长流,情才会长在。
③初为人妻,继为人母,我也喜欢把“细水长流”挂在嘴上,当然,我收获的也是幸福和快乐。但是,今年夏天,父亲的“细水长流”刚一出口,就被母亲一句话给噎回去了。
④这个夏天,老天爷太吝啬了,一场痛快淋漓的大雨也不下,弄得棒子苗干渴得黄了叶子,打了蔫。视地如命的母亲看着很多人家都浇了地,心急如焚。可是,我们家的地和左右两家的紧挨着,根本修不出渠来。再说,那两家都到城里去住了,平时见不到人。
⑤当管理水渠的人告诉母亲可以去浇地时,母亲要父亲别去上班。父亲得令而行,两人不顾炎炎烈日,在棒子地里穿梭,割伤了脸,衣服都湿透了。最终用三个小时,浇了三家的地。中午,我赶回娘家,替父母准备好午饭。母亲向来身体不好,回到家,已经没有了说话的力气,一个劲擦汗;一向强壮的父亲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喘着粗气。我埋怨他们,这么大的岁数了,别把地看得比命还重要,就是旱死了,不就一年没收成吗?母亲一听,跟我急了,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稼死在地里啊?我不敢再接话,闷着头把午饭端上桌。母亲便自言自语,三个小时,差点把命搭进去,不知道那两家知不知情。父亲说,干了就啥也别说,细水长流。母亲吼道,水都干了,还流啥?父亲一向害怕母亲,见母亲发脾气了,连一口粗气都不敢出。
⑥傍晚,母亲又跟父亲唠叨开了,按理说,他们没出力,总该给点钱吧!父亲说,也不是人家让咱们浇的,爱出不出吧。这次父亲没敢说出细水长流这句话,但还是那个意思。母亲没有像中午那样发火,但心里还是不高兴。
⑦晚饭后,我跟父亲唠嗑,父亲说,这人啊,愿意活得累呢,就会累;愿意活得轻松呢,就会轻松。我说,是啊,细水长流。父亲笑笑说,可是,你妈有的时候,就是不明白这个理。我说,妈活得比你累。父亲说,所以,我愿意什么事都让着她。再说了,夫妻之间也是一样,不能啥都计较,还是那句话,细水长流。父亲说完,嘿嘿笑了几声,好像在女儿面前掩饰对老伴的体贴。
⑧我再次回到娘家,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说,丫头,还是你爸说得对,真的是细水长流。原来,前几天,左右两户人家赶回来浇地,一看地早就浇了,便把水费给了母亲,还特意拎来了他们从城里带来的新鲜水果,表示感谢。母亲一边给我拿水果,一边说,你也要记住啊,这人啊,可不能太计较。
⑨我瞧了一眼父亲,窗外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满是皱纹的脸上。
(选文有删改)
( 1 )老刘“命好”体现在哪里?原因是什么?①母亲一听,跟我急了,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稼死在地里啊?
②我再次回到娘家,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说……
( 4 )文章结尾写一缕阳光正好照在父亲的脸上,“一缕阳光”有什么深意?请以“追梦”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②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班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