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划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民由之(遵循) 以顺为正者(准则,标准)惩山北之塞(惩罚)B: 毕力平险(尽、全)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曾益其所不能(同“增”) C: 且焉置土石(怎么) 威武不能屈(屈服。文中是使动用法)荷担者三夫(肩负、扛) D: 曩者霸上(先前) 惧其不已(停止)至霸上及棘门军(驻军) |
2、 | 填入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B: ①③②④ C: ①④③② D: ③①④② |
3、 | 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璀璨 黝黑 当之无愧 莫衷一是B: 蹒跚 蹂躏 迫不及待 粗制滥造 C: 琐屑 媲美 诚惶诚恐 一拍即合 D: 烦躁 繁衍 来势凶凶 略胜一筹 |
4、 | 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武汉铁路局宣布将加开19对临时客车,用以疏通端午小长假的客流。B: 上海试行医疗区域协作方案,既方便了患者,又提高了社会医疗效率。 C: 武汉市汉阳中心书城项目暨“书香江城,体验阅读”系列活动正式启动。 D: 经过三年的使用,隧道内相继出现了顶部渗漏、路面坑陷和横沟盖板松动。 |
5、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孝悌(tì) 即兴(xīng) 炽热(chì) 叱咤风云(zhà)B: 教诲(huì) 躯壳(ké) 惩戒(chéng) 未雨绸缪(móu) C: 哂笑(shěn) 豁达(huò) 慰藉(jiè) 一诺千金(nuò) D: 琐屑(xuè) 眼睑(jiǎn) 稽首(qǐ) 擎天撼地(qíng) |
6、 | 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B: 潭中鱼可百许头 高可二黍许 C: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 左右流之 道阻且右 |
7、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据调查,我国超80%左右的成年人全谷物摄入不足,导致维生素膳食纤维等的缺失。 B: 这三年来,“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都超出了预期效果。 C: 通过在扬州钟书阁举办的“人间送小温”首发式,使更多年轻读者深入了解汪曾祺。 D: 我们不仅要学习巴西人“用脑踢球”的理念,但也要大力发展我国青少年的足球事业。 |
8、 | “生旦净末丑”是京剧的行当,其中“净”是( ) A: 男角 B: 女角 C: 儿童 D: 男女均可 |
9、 | 名著积累——下列对《西游记》中几组词所涉及人物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观音院 黑缨枪 黑风洞 守山大神 ②枯松涧 火尖枪 火云洞 善财童子 ③宝象国 蘸钢刀 波月洞 奎木狼 A: ①青牛精 ②白骨精 ③玉兔精 B: ①黑熊精 ②红孩儿 ③黄袍怪 C: ①红孩儿 ②玉兔精 ③青牛精 D: ①白骨精 ②黄袍怪 ③黑熊精 |
10、 | 下面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抗日剧中日军骄横凶残,汉奸奴颜卖国,他们真是狼狈为奸,相得益彰啊。B: 她很善于言辞,与人讲话妙语连珠,络绎不绝。 C: 骇人听闻的湄公河惨案,以糯康的走向刑场而告一段落。 D: 他是位高明的艺术家,在他的笔下花草树木,人物鸟兽,无不栩栩如生 , 各具特色。 |
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板桥吊吴丞相张悌墓 张悌字巨先,寰阳人,少有名理①,孙休②时为屯骑校尉。魏伐蜀,吴人问悌,悌料魏必破蜀,吴人笑其言。既而蜀降于魏,晋来伐吴,孙皓使悌督沈莹、诸葛靓③率众三万至牛渚。沈莹欲待晋师来与战,悌曰:“吴之将亡,贤愚所知。若如子计,敌来君臣俱降,无一人死国者,不亦辱乎!”遂渡江战,败。诸葛靓欲牵与俱去,悌曰:“仲思,今日是我死日。我为儿童时便为卿家丞相所识拔常恐不得其死负名贤知顾。今日以身殉社稷,复何遁耶!”遂死之。板桥在三山东北,悌墓在焉。 干宝《晋纪》云:吴丞相军师张悌、护军孙震、丹阳太守沈莹帅师与晋师战,晋人败吴军于板桥,获悌、震、莹等。 《吴志》不为张悌立传,此承祚④之所以不得为良史。 (选自陈文述《秣陵集》,有删改) 【注释】:①名理:治世之名。②孙休:即吴景帝,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三位皇帝,孙权第六子。③诸葛靓(jìng):字仲思,曹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少子。④承祚:陈寿,字承祚,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 (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词①孙休时为屯骑校尉________ ②悌料魏必破蜀________ ③既而蜀降于魏________ ④复何遁耶________ ( 2 )用“/”给下列句子画三处停顿。我为儿童时便为卿家丞相所识拔常恐不得其死负名贤知顾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若如子计,敌来君臣俱降,无一人死国者,不亦辱乎! ( 4 )联系文章内容,请说说张悌是个怎样的人? |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①“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晚清两代帝师翁同龢教导弟子时所言,他认为:自古以来贤圣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越能心静如水,处变不惊。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②何谓静气?“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通俗地讲,静气就是“能沉得住气”。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东晋不足十万的兵力要抵御前秦百万虎狼之师,形势不可谓不凶险。但是,主帅谢安此时却在后方指挥所里不慌不忙下着围棋。等到前线军报传来,他只随意地看了一眼,然后又继续下棋。旁边的人实在忍不住了,上前询问前方战况。此时,谢安才轻描淡写地说道:“小儿辈已破敌。”
③一个人的静气从哪里来?它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航天英雄杨利伟,在航天飞行的整个过程中,心率始终在70次左右,绝对称得上心如止水。在飞船里戴着航空手套用手持操作棒按电脑键盘,难度之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万众瞩目、全球媒体关注的情况下,要保证200多次各种各样的操作实现零失误,对于常人来说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杨利伟做到了。载誉归来时,面对记者他吐露真情:经过十几年如一日不厌其烦的刻苦训练,不断积累经验,普通人也能完成这样的操作。的确,培养静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个过程就如“铁杵磨针”一样充满了艰辛。
④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大事就惊慌失措,很大程度是因为心里没底,也就是没有驾驭大事的能力和本领。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书籍就是精神食粮,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增长才干,克服恐慌。所以,越是博学的人,视野越开阔,头脑越冷静。还要善养正气。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气要靠正气来支撑。只有正气在身,才能淡泊名利,无欲则刚,才能不为进退滋扰,做到宠辱不惊。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题。
爸爸的白发不是老
李 娟
①父亲病了。你问他一件事,回答一句话重复多遍。走路变得慢了,有时,一不小心就会摔倒。
②我陪他去医院看病,住进住院部十五楼的心脑血管科。
③医生问他,清晨吃的什么饭,有几个孩子。他有时答对,有时答错。医生问,你女儿的生日是哪年?他想不起来了,看着我,向我求助,像个无助的孩子。医生向我摇头,不要我替他回答,他苦笑着,一脸的无奈。我走出病房,再也忍不住满眶盈盈的泪水。
④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大学毕业的父亲,学的专业是建筑设计。那个深夜里伏案设计图纸的父亲哪里去了?那个给我辅导高等数学的父亲哪里去了?那个健步如飞的父亲哪里去了?无情的光阴带走了我年轻的父亲。
⑤下午,在医院的走廊里,我搀扶着父亲练习走路,一步一步慢慢地走。我牵着父亲的手,他的手柔软,温暖,手臂上有了几颗老人斑。我一边陪他散步,一边安慰他,医生说,你的症状是最轻的,要好好运动,就能恢复得和从前一样。父亲点点头,像个年幼的孩子,依恋我,对我的话深信不疑。
⑥握着父亲温暖的手,恍然记起我童年时的那年冬天,故乡白鹿原落了罕见的一场大雪。冬天的寒夜里,父亲要去邻村的学校接我的母亲,他急急忙忙穿着件黑色的毛呢大衣出门了。我一蹦一跳也跟着父亲出了门。只见雪早停了,天并不黑,走在一望无际的田间,雪后的空气清新极了,清冽如甘泉一般。父亲大踏步地走着,穿着小花棉袄的我,迈着小碎步一路小跑,才跟得上父亲的脚步。我的小手握在父亲温暖有力的大手中,父亲问我,冷不冷?我摸摸冻红了的小鼻子,仰着头说,不冷。父亲撩起大衣,让我钻进他的大衣里。大衣里好温暖,我的脑袋只到父亲的腰间,即使躲在大衣里一片漆黑看不见道路,有父亲牵着我,我一点也不怕。在雪地里,一串串大脚印旁伴着一串串小脚印,一步步踩在积雪上“吱吱”作响。
⑦恍惚间,我还是四岁的小妞妞,父亲还是我的天空,是高山,是大树,是我永远依恋的家。可是一转眼间,父亲就老了,岁月的积雪堆满发间。作家朱天文说,爸爸的白发不是老。读着这句话,我的眼泪落了下来。
⑧我们站在医院十五楼的窗口向外张望,父亲说,几十年前,我来汉江之畔的小城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地,现在都盖满高楼了。
⑨父亲就像是黄昏暮色里的一只倦鸟,卧在高楼上,回忆昔日,回忆往事,回忆他的黑发,他的健步如飞,他的风华正茂——眼里含着无尽的忧伤。
⑩是谁说过,长寿的代价,是沧桑。似水流年里,人间亲情,都是雪中的炭,锦上的花。不是吗?你我都来不及慢慢地等,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好好爱他们。因为两代人生命的衔接处,光阴只是窄窄的台阶啊。(选自《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甲】可是一转眼间,父亲就老了,岁月的积雪堆满发间。作家朱天文说,爸爸的白发不是老。读着这句话,我的眼泪落了下来。
(李娟《爸爸的白发不是老》)
【乙】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朱自清《背影》)
【甲 】 ________ 【乙】________
要求: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等,请用A老师、B学校、C学生等字样代替,不得抄袭。包括不能抄用本试卷中的阅读材料。请注意字迹端正,卷面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