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人们竟然自不量力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 B: 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C: 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D: 人们发现了震天的响声和美丽的瀑布。 |
2、 | 下列各项中划线字注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侧(cè)隐 瑰(guì)宝 参差(cī) 门廷(ting)若市B: 聆(líng)听 峰峦(luán) 执拗(niù) 鞠躬尽瘁(cuì) C: 深谙(ān) 吮(sǔn)吸 跌宕(dàng) 胸有陈(chen)竹 D: 凝(níng)望 邂诟(hòu) 雄踞 (jū) 消声匿(nì)迹 |
3、 |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心乐之 (乐:快乐)B: 不可知其源 (其:指代小溪) C: 以其境过清 (以:因为) D: 乃记之而去 (乃:于是,就) |
4、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柳絮(xù) 粼粼(líng) 瘫痪(tān huàn) B: 堤岸(tí) 匿笑(nì) 憔悴(chuì) C: 温馨(xīn) 祷告(shòu) 分歧(qí) D: 咱俩(liǎ) 拆散(chāi) 攥着(zuàn) |
5、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嗥鸣(háo) 斑斓(lán) 谰语(lán) 亘古(gèn) B: 热血(xiě) 蚱蜢(zhà) 污秽(huì) 族系(xì) C: 土壤(rǎng) 默契(qì) 炽痛(zhì) 泛滥(làn) D: 仰望(yǎng) 田垄(lǒng) 怪诞(dàn) 镐头(gāo) |
6、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涣。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浊。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此诗以男女恋爱为题材,表现的是主人公追求恋人的热烈感情。 B: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是《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深秋,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意境。 C: “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是通过连续不断的寻求行动,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和痴迷。 D: 诗歌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是通过行动含蓄地表现内心的情感。 |
7、 | 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深刻,表程度) B: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颜色浓) C: 这本书很深 , 初学的人不容易看懂。(深度) D: 对于遭受战乱、饱经不幸的伊拉克人民,我深表同情。(很,十分) |
8、 |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牡蛎 遗嘱 莫名其妙 狼狈不堪 B: 寒噤 燥热 郑重奇事 置之不理 C: 潮汛 隧道 默默无闻 迟疑不决 D: 恣睢 隐匿 胡说八道 断章取义 |
9、 | 下列语句中成语运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小强的动人事迹,经过老师的大肆渲染 , 成了校园里的热门话题。 B: 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和煦的春风扑面吹来,他感到心旷神怡。 C: 贝多芬以他的严谨、雍容、博大,使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D: 我们必须正确看待自己。既不能妄自菲薄 , 也不能妄自尊大。 |
10、 | 下列加线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厄运(è) 猝然(cuò) 心旷神怡(yí)B: 酝酿(yùn) 黛色(dài) 获益匪浅(fĕi) C: 嬉戏(xī) 主宰(zhăi) 春华秋实(huá) D: 肥硕(suò) 枯涸(hé) 盘虬卧龙(qiú) |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其一)① 杜 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释】①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 1 ) 请简要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①缚者曷为者也 ________ ②圣人非所与熙也 ________ ③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________ ④虽千里不敢易也 ________ ( 2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作用相同的一组是( )A: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过王而行B: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以君为长者 C: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也 D: 仓鹰击于殿上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 ( 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②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③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 4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唐雎是一个怎样的人? |
谈孝
季羡林
①孝,这个概念和行为,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中都是有的,而在中国独为突出。中国社会,几千年以来就是一个宗法伦理色彩非常浓的社会,为世界上任何国家所不及。
②中国人民一向视孝为最高美德。嘴里常说的、书上常讲的“三纲五常”,又是什么“三纲六纪”,哪里也不缺少父子这一纲。具体地应该说“父慈子孝”是一个对等的关系。后来不知道是怎么一来,只强调“子孝”,而淡化了“父慈”,甚至变成了“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古书上说:“身体肤发,受之父母。”一个人的身体是父母给的,父母如果愿意收回去,也是可以允许的了。
③历代有不少皇帝昭告人民:“以孝治天下”。自己还装模作样,尽量露出一副孝子的形象。尽管中国历史上也并不缺少为了争夺王位导致儿子杀死父亲的记载,野史中这类记载就更多,但那是天子的事,老百姓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如果发生儿女杀父母的事,皇帝必赫然震怒,处儿女以极刑中的极刑。在中国流传时间极长而又极广的所谓 “教孝”中,就有一些提倡愚孝的故事,比如王祥卧冰、割股疗疾等等都是迷信色彩极浓的故事,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④但是中华民族毕竟是一个极富于理性的民族。就在已经被视为经典的《孝经·谏净章》中,我们可以读到下列的话:
昔者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
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⑤这话说得多么好呀,多么合情合理呀!这与“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一句话形成了鲜明的对立。后者只能归入愚孝一类,是不足取的。
⑥到了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孝呢?我们还要不要提倡孝道呢?据我个人的观察,在时代变革的大潮中,孝的概念确实已经淡化了。不赡养老父老母,甚至虐待他们的事情,时有所闻。我认为,这是不应该的,是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消极因素。我们当然不能再提倡愚孝。但是,小时候父母抚养子女,没有这种抚养,儿女是活不下来的。父母年老了,子女来赡养,就不说是报恩吧,也是合乎人情的。如果多数子女不这样做,我们的国家和社会能负担起这个任务来吗?这对我们迫切要求的安定团结是极为不利的。这一点简单的道理,希望当今为子女者三思。
(选自《读书与做人》)
( 1 )作者提倡“孝”,认为 “孝”的核心内容是________。圆明园祭
冯峥
①那天很冷,我却刻意要到圆明园去。朋友们都劝说,圆明园没有什么可看的,只是几块烂石头,我说,你不懂我的心。
②北风凄厉,草木萧疏,断壁残垣,一览无余。
③然而,在凄厉妁风雨声中,我却分明听到悠悠钟声,百鸟唱啁;透过萧疏草木,我看见了圆明之娇,长春之美,万春之秀,300亩园林春意正浓;断壁中,我看见了乾隆的题诗;残垣中,似见文源阁的浩翰藏书……
④我听见了来自法国130年前的一个深情的声音:……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汇集于圆明园;……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假如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灿烂宝窟,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
⑤啊,一个惜墨如金的世界文豪,用了无所不极的文字来称赞她!以至100多年后仍引起人们振颤的心共鸣。
⑥然而,对于玉焚香殒了的美人,祭奠者越是抒以赞美,痴情者越是悲伤,正如白居易写《长恨歌》、汤显祖写《还魂》……引得多少痴情男女欲悲欲死!此刻面对圆明园,我就是这种心情。
⑦我的心在哭,悲哀着美的逝去。
⑧我听见圆明园在哭泣,哭了100多年:以至我在遥远的南方也时常听见。
⑨圆明园在哭,哭护花无力;圆明园在泣,泣其悲惨遭遇渐被忘怀。
⑩我和圆明园在同声一哭!
⑪有好心人曾慷慨施舍,要把圆明园重修建。
⑫不管好心人如何慈悲,可我总要与刽子手杀死杨虎成后,在他英骸上建筑花圃这残酷的事实联想;我甚至联想到有人要把马嵬坡上的杨玉环的玉骨支起来,再披上半透明的比基尼。
⑬这是历史的悲哀!
⑬他们看不见圆明园的额头上“耻辱”两个黑字,他们听不到一个在屈辱中哭泣的母亲对她儿孙的声声嘱托以及希望着争气的未来。
⑮站在这写满血字的废墟上,我面对现实,拼搏未来!
⑯我见到了萧疏草木之上有苍郁的青松、冲天傲雪;我见到了熏烟的巨石峥嶙屹立,傲骨常在!
⑰100多年前,方才唱赞诗的雨果坚信:总有这样一天——解放了的而且把身上的污浊洗刷干净了的法兰西,将会把自己的赃物交还给被劫夺的中国。
⑱而我永远相信:有志气的炎黄子孙,决不会让那屈辱的历史重演!一定会在这古老的土地上巍然屹立,奔向辉煌的未来!
要求:①主题积极向上,立意鲜明,有真情实感。②不少于8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