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汕头市南澳县云澳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读了拜伦的诗,就想到西班牙去,想看看西班牙女郎的头发是黑的,还是金黄的?
B: 在中华大地上,我要去的地方就更多了,因为我认为中国的山山水水、亭台楼阁、花草树木……都是世界上最美的。
C: 为了对演出市场及演员进行规范管理,文化部近日发出了“演员个人营业演出活动管理暂行办法”。
D: 她说:“有这么多热心的民警,有这么多好街坊,我呀!还得活一辈子啊!”
2、下列对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我们身边出现了大量的“低头族”。(删掉“随着”或“使得”)
B: 我国每年因吸烟引发疾病的人数大约100万左右,控烟立法迫在眉睫。(把“的人数”删掉)
C: 阅读课上,我们讨论并阅读了鲁迅的《朝花夕拾》,感触很多。(把“讨论”和“阅读”调换位置)
D: 能否顺利开展大课间活动,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保障。(把“能否”删掉)
3、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háng)辈 归(shěng) (xù)叨 挑(xìn)
B: 欺(wǔ) (péng)勃 耳(pàn) (jūn)裂
C: (kāng)奋 农(yàn) 闲( guàng) 清(liè)
D: (yǒng)跃 (dù)步 家(juàn) (jiān)默
4、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目前图书粗制烂造乱象正愈演愈烈,促使有关部门着手整治劣质书刊,规范净化图书市场。
B: 中国对南海拥有无可质疑的主权,而美国却混淆是非,派遣军舰维护所谓南海航行自由。
C: 这辆新车大灯部分犹如雄鹰深遂的眼睛,在熙熙攘攘的车流中给人以放荡不羁的感觉。
D: 这一大片油菜花陆续开放,与阡陌田垄交织在一起,远望去像一块广袤无垠的大自然的调色板。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是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重大举措。
B: 学生会主席采纳并征求了大家对学校文学社的意见。
C: 当外国友人来到彝州时,受到了彝州人民的热烈欢迎。
D: 为了储蓄实名制的健康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还有许多内容需要解决。
6、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刻(juàn) 恣(suī) 洗(zhuó) 妇皆知(rú)
B: 地(mù) 挑(tī) 匀(chèng) 义愤填(yīng)
C: 狡(jié) 意(qiè) 悍(biāo) 好高远(wù)
D: 胆(qiè) 抽(yè) 熟(niǎn) 一丘之(hé)
7、

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浒传》中宋江一打祝家庄失利,被困盘陀路,幸亏扈三娘探庄识路标,众英雄才能够脱险。二打祝家庄又失利,王英、秦明等被擒,但林冲活捉了石秀。
B: 《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长篇小说,是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小说以汤姆•索亚的传奇式经历为线索,颂扬了汤姆•索亚和他的小伙伴们天真纯朴的心灵,讽刺和批判了美国庸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
C: 《格列佛游记》第四卷以恣肆的笔调,展示了人兽颠倒的怪诞现象。在这个乌托邦国度里,马是理性的载体,而人形动物“耶胡”则是邪恶肮脏的畜生。格列佛和慧骃之间的对话成了对“人类”社会的无情鞭笞。
D: 《三打白骨精》中,白骨精先变成一个十八岁的漂亮少女,再变成一个八十岁的老婆婆,后变成年迈力衰的老翁。但三次都被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识破,最后一次在山神土地以及其他各位神仙的帮助下,孙悟空将白骨精打回原形。
8、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为了让观众最快速、最鲜活地了解国家动态,感受国家脉搏,央视媒体平台推出了《大美中国》系列微视频。
B: 3月24日,“重温经典——名家名篇朗诵会”全国巡演靖江专场在省靖中大礼堂演出。
C: 厉害!中国自主研制的水陆两栖飞机将实现首飞,上天、下海都难不倒它。
D: 人类总是在不懈探究地球是不是宇宙中的特例?其他星球中有没有生命形式存在?
9、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B: 我们的报刊、电视、网络和宣传媒体,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现象。
C: 深圳市实验学校、深圳中学等多所学校开展了“诚信教育进校园”活动。
D: 我市即将开展中小学生艺术节活动,旨在提高学校艺术教育。
10、下列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可是文坛上的风流人物 , 他的散文影响了一个时代。
B: NBA全明星赛中的科比被美称为篮球场上的“一代天骄”。
C: 国庆期间,同学们不辞辛苦三顾茅庐去看望了生病住院的李老师。
D: 每逢中秋佳节,身在异乡的游子看到皓月当空,不由得触目伤怀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 唐 ]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 1 )尾联中“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 2 )写出诗的颔联所展示的画面及隐含的哲理。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 1 )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山门于河________

十余岁________

( 2 )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闻笑曰
B: 当求于上流
C: 一老河兵闻
D: 其反激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4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书要与人生相伴,如影随形

郭英剑

【材料一】

又到一年一度“世界读书日”。

2019年的4月17日,我应邀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做“人图领读者”讲座。在这次讲座中,我再次提到了自己一直所倡导的主张:人生太短,好书太多,要读经典。

在讲座结束后的互动阶段,有位同学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她说:“您说要读经典,但我有一个困惑,为什么在读了之后,我常常感觉不到这些经典书目对自己有什么用?而我看了一些实用图书之后就会觉得很有用。我该怎样去面对这样的困境?”

这似乎是许多大学生的阅读困惑,我想用一种比喻的方式来回答这个问题。

就学生而言,如果把阅读简单分类,大体上有三种。第一类是大家平时学习时所常用的教材与专业性书籍;第二类是日常的实用性书籍;第三类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史哲类的书籍,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著作。人们通常所说和我所强调的要阅读经典,大多指的是这里的第三类文史哲著作。这类著述经过时光荏苒而流传下来且因有价值而被人们广泛接受,一般称之为经典。第一、二类书籍固然经常能够让人感到其实用价值,但第三类经典著作才是彰显无用之用乃为大用的最佳范例。

对此,我有个比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是常态。那么您感受到这三顿饭中,哪一顿对您的成长有特别明显的实用价值了吗?我想,也许会有。但即便如此,一顿饭的重要性,也是相对于个人感觉以及自己的身体健康来说的,至于具体的实用价值,其实很难说清楚。

记得杨绛先生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文革”时期,钱钟书先生被下放到“五七干校”进行思想改造。当时被分配到一个小窝棚。杨绛先生指着这个窝棚问钱钟书先生:“可否终老于此?”钱钟书先生回答:“没有书读。”是的,没有书读,无疑将是人生终老于此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这个问题也有可能变成生活中无法忍受的其他难题。但如果有书读,那么,即使终老于蜗居似乎也不成问题。

作为学生,既要读知识性很强的教材或者专业书籍,同时,也要读各种各样可以让自己增长智慧、丰富思想、陶冶情操、修正品行、融通性格的文史哲类的著述。这类著述往往不会像教材、专业书籍或者实用性图书那般,让一个人读完之后感到学到了某种技能、策略或者手法,但它们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无疑将会起到难以觉察到的重要作用。

读书,应该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的日常阅读,恰如一日三餐。读书,就该像一日三餐般自然而然不可或缺;读书,也该像呼吸空气般吐故纳新不知不觉。但正是这样自然而然、吐故纳新的阅读,成就了人们的成长,改变了读书人的命运,见证了人类的进步。

阅读经典,总有一种无言的力量。在默默地阅读中,人们聆听来自古代传统的空谷足音,感受来自历史深处的喜怒哀乐,从而帮助人们反思当下,坚定信念放眼未来。

其实,“世界读书日”的目的,并非号召人们要在这一天去读书,其最大的作用更多的是要提醒人们:读书,要与人生与生活相伴,如影随形。

(《光明日报》,2019年04月23日)

【材料二】

舆论支持阅读经典,____________

光明网舆情中心

2019年4月23日是第24个世界读书日,网络上对于当前社会“全民阅读”应读什么、如何读的关注度持续高涨。据光明网舆情中心统计,4月15日17时至4月22日17时,相关讨论量达67.3万余条,对“全民阅读”持正面观点的比例超过八成。较多网友赞成阅读经典著作,认为实体阅读与电子化阅读均值得鼓励。

与此同时,较多网友赞成阅读经典著作有助于读者了解世界、提高自身素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涌豪认为,经典阅读有对人类普遍性和本源性问题的热切关注,可以帮助人了解世界,观照自我,扎扎实实地给人提供高层次的精神养料。网友“TO TO之佳”称:“重视经典阅读,就是重视思想绵延,重视质疑和思考就是寻找人生意义的科学途径。”

部分网民呼吁重视对图书馆、报刊亭等实体阅读场所的建设扶持。国家图书馆理事会理事长韩永进表示,无论知识和信息载体的形式怎样发展变化,图书馆特有的作用不会改变,实体书店、图书馆始终能给人们带来温暖、智慧和思想。网友“山猫蘑菇水”称:“支持大型书店的同时也要支持报刊亭,有时候想买杂志,跑好多报刊亭都没有,十分不方便。”

有观点认为应鼓励培养多样化的阅读习惯。作家王安忆认为,从书的销量上看,读书的人还是在增加,有阅读习惯的人也越来越多。数字时代,人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
看网络作品和看纸质书籍都是读者的权利。网友“X-Pinky”称:“以前觉得读纸质书比较好,但是花费太大,就买了电子阅读器。现在觉得读纸质书和电子书其实没有区别,关键在于读什么书。”

(《光明日报》,2019年04月23日)

【材料三】

网友感言



确定是只加菲没错了:

不买书有俩原因,一个是贵,一个是沉。

ANDREW 098:

电子书海量储存,走哪带哪,随借随还,纸质书能办到吗?

夏袖梅朵:

从不看电子书,依然每年买书一两百本。一是因为可以做笔记随时看,二是我看电子书盯着屏幕眼睛疼……

香橙蛋糕卷:

纸质书的好处就是,让人专心看书、排除干扰,电子化虽然好,但是会分心。

啊喔呃咿唔吁da-yu:

喜欢读纸书,尽管现在书价不低、纸书够沉,但是淘书也是一种乐趣啊。


(《光明日报》《今日互动:至今还有人看不起数字化阅读吗?》)

( 1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针对大学生“经典书目有什么用”这个困惑,郭英剑先生写了这篇文章。
B: 杨绛先生讲的钱钟书下放到“五七干校”的故事说明了阅读经典的重要性。
C: 在第24个世界读书日的网络调查中,大多数网友对经典阅读是持赞成态度的。
D: 图书馆、报刊亭等实体阅读场所的建设在网民看来也是很有必要的。
( 2 )下列最适合做【材料二】题目补充文字的一项是( )。
A: 呼吁建设实体阅读场所
B: 支持电子化阅读
C: 呼吁培养多样化阅读习惯
D: 支持自由化选择
( 3 )读了以上材料,三位同学关于电子书和纸质书有下面的对话。请你补充完整。

甲:我赞成读电子书。因为

乙:我不同意,我赞成读纸质书,因为

丙:你们不要争论了,其实读电子书还是读纸质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

( 4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经典著作才是彰显无用之用乃为大用的最佳范例”这句话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大地之灯

寒 石

①入梅之后,雨雾迷离,天地晦暗;大地需要照明,众生需要照明,“该掌灯了”。

②荒野众生,蚂蚁个小,腿短而细,在泥泞中跋涉,它得找准落脚点,有灯指引才不会沉陷;瓢虫飞不远,又不得不飞,每一次起飞都是一种冒险,更需要灯照明,避免一头撞上一株草;兔子这家伙眼大无光,雨季更需要灯光,不然它会找不到一棵青菜或胡萝卜的位置……

③天空之灯,是月亮、星星,当然也包括太阳。大地之灯,不同时节以不同形式呈现:春天是各色花儿,那些灿若繁星的花朵,把初醒的大地装扮、照亮。入夏之后,就变成了果实,最早点亮的是一些姓草或树的莓们……

④草或树的莓们,真的是为灯而生的吧。它们一生下来,就是灯的模样,长大成熟了,红亮得能放出光。鲁迅说它“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难道他不觉得更像是小珊瑚珠攒成的一盏小灯笼吗?一粒粒小珊瑚珠鲜红、透亮,每一粒里面都有一粒燃烧的火种,无数这样的火种攒在一起,就是一盏盏红彤彤、美丽可爱的小灯笼。它们有的系在一些带刺的草茎上,与大地保持很亲近的距离,为一些小个子的动物们照明。

⑤梅雨时节,草茎以下的通道拥挤而泥泞,那些小家伙们为生计奔走不易,一坨泥巴、一摊水渍、一节横生的草茎都可能阻断它们前行的路,让它们迷失方向。而一盏盏这样的灯,让它们的行走变得轻车熟路,安逸许多。也有的挂在稍高一些的枝梢上,一排排一串串一簇簇这样的小灯笼一挂,整棵树整丛枝就惹眼地明亮起来。大眼睛的兔子循着迷雾中几盏灯的坐标,可以顺利找到山脚下某片菜园里的一棵胡萝卜或青菜;满载而归的山鼠们在灯的照耀下,在雨雾中顺利找到自己的洞口。

⑥草或树的莓们个不大,位居丛林和荒野的最低处,心态却格外明亮高调。初夏时节,天空经常给大地添个乱,唱唱反调。大地觉得都入夏了,雨可以歇歇了,天空偏不,天天梅雨不断,满世界泛潮渗水。好在草或树的莓们不怕雨淋,越淋它越鲜艳动人,光芒润泽得似乎要滴出水来,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

⑦或许是太招人喜欢了,草或树的莓们给自己武装了一身倒钩的棘刺,干上枝上柄上茎上叶上,到处都是。但是,纵然如此,依然无法抗拒爱慕者的痴迷与狂热。如果有人说兔子喜爱草或树的莓,没人会表示怀疑。三角形的嘴对采食草莓再合适没有。莓儿的柔嫩与甜蜜是青菜、胡萝卜无法比拟的。当然它只爱那些系在草茎上的红灯笼,对于那些高挂于树枝上的莓,它向来敬而远之,至多投去暧昧一眼。山鼠除了跟兔子抢食低处的草莓外,时而兴起,冒着被扎得遍体鳞伤的风险,爬树去采食那些高处的灯笼。田鼠们表示,草灯笼甘甜,树灯笼甜里带点酸,偶尔换换口味挺好!至于昆虫们,它们无所谓高处低处,棘刺再锐利对它们也无效,遇到哪盏是哪盏。

⑧没有鸟儿是不喜欢莓儿的。一只鸟儿在莓们成熟光芒的感召下,几百米高空就可以准确锁定一棵草或树的莓。它们呼朋引伴,叽叽喳喳,不怕被毛刺扎破皮、弄乱羽毛,一阵风卷残云就把一树红莓收拾了,然后心满意足地远走高飞。鸟儿不知道的是,它拍拍翅膀远飞时顺带也圆了小小莓儿一个漂洋过海、远走天涯的宏愿。所以,每当耳畔响起俄罗斯歌曲《红莓花儿开》的优美旋律时,我就对莓这种植物油然而生感佩和敬意。

⑨我们人类对莓的喜爱,单从培育出种种肥美的草莓品种就可见一斑。我幼时,每当大地被那些星星点点的草或树的莓们点亮,村里的小伙伴们就约好似的一窝蜂涌向村口溪头或山坡上,把一盞盏的小灯笼摘下,或塞进嘴里,或用草茎串起来,一串串红玛瑙、珊瑚珠儿似的挂在胸前,一个个笑靥如花。

⑩有一天,有个孩子踌躇满志,胸前挂了三串红彤彤的莓儿回家。大人打趣,问这三串莓都给谁吃。孩子答曰:一串给妈妈,一串给爸爸,另一串给城里的妹妹……那一刻,孩子被一种曼妙的光泽照亮,通透如玉。

(《文苑(经典美文)》2018年11期,有删改)

(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草或树的莓尽管身上长满倒钩的棘刺,但依然引来了许多爱慕者。
B: 对自然界中普通的草或树的莓,作者是充满敬佩之情的。
C: 文中说草或树的莓是大地之灯,只是因为它们长得很像一盏盏小灯笼。
D: 文章在描写草或树的莓们时由物及人,引人深思;语言活泼,富有情趣。
( 2 )结合语境,赏析划线句子。

它们呼朋引伴,叽叽喳喳,不怕被毛刺扎破皮、弄乱羽毛,一阵风卷残云就把一树红莓收拾了,然后心满意足地远走高飞。

( 3 )本文多处写到“梅雨”,请联系全文说说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 4 )生活才是散文的生命和灵魂。文章第⑦段描写了那些爱慕者对草或树的莓的痴逃与狂热,它们的种种表现引发了你对生活的哪些思考?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 5 )文章的开头写道:“大地需要照明,众生需要照明,‘该掌灯了’。”请结合本文内容和链接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链接材料)

只有一点微弱的灯光,就是那一点仿佛随时都会被黑暗扑灭的灯光,也可以鼓舞我多走一段长长的路。大片的飞雪飘打在我的脸上,我的皮鞋不时陷在泥泞的土路中,风几次要把我摔倒在污泥里。我似乎走进了一个迷阵,永远找不到出口,看不见路的尽头。但是我始终挺起身子向前迈步,因为我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我爱这样的灯光。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巴金《灯》

四、写作(分值:60分)
小红因多读课外书而没多做课外练习而遭到父母的责备;作为普通工人的大李捐款300元支援东南亚海啸灾区人民而被周围一些人说成是“傻子”;工程队挖开一条刚铺上不久的路去铺设电缆而引起过往行人的不满。小红、大李、工程队做得对还是不对?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人们常面临着对与错的问题。

请以“对与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遇之表白”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