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西宁市第十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给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②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

③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④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⑤桃花开了,又像是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A: ③⑤④②①
B: ③②⑤④①
C: ⑤④②①③
D: ⑤②④③①
2、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答谢中书书》一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诗,语言精练生动。
B: 朋友的父亲八十大寿,张三对朋友说:“祝令尊大人寿比南山! ”
C: 消息和新闻特写都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都要抓住新闻事件的片段展开。
D: 《与朱元思书》中描绘了富春江秀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淡泊名利、避世隐退的思想感情。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自己。你会发现的心平息下来了,有种的感觉,你会发现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千百年来被无数的人思考过,并且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


A: 焦躁 豁然开朗 困惑
B: 焦虑 豁然开朗 疑惑
C: 焦躁 茅塞顿开 困惑
D: 焦虑 茅塞顿开 疑惑
4、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B: 定然/是/不甚/宽广
C: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D: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5、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
B: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如《捕蛇者说》《爱莲说》。古代常见的文体还有记、铭、表、序等。
C: 《藤野先生》和《故乡》都是我国现代作家鲁迅的小说作品。鲁迅的另一作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侧重于驳论,驳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论调。
D: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作者是吴敬梓。
6、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郭沫若的《石榴》在写法上有三个特点:一是抓住特征,仔细描摹;二是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三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B: 邓拓撰写的《吴汉何尝杀妻》是一篇驳论文,作者以丰富的史料,批驳了吴汉杀妻的说法。
C: 《故乡》中的闰土是当时中国农民形象的代表,杨二嫂是市民阶层的代表。
D: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结尾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让人在思考中增强对环境的忧患意识,进而逐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7、

下列选项中的成语,全是贬义的一项是( )

A: 狼心狗肺 虎头蛇尾 蛇蝎心肠
B: 凤毛麟角 童颜鹤发 一丘之貉
C: 乌合之众 狼狈为奸 犬马之劳
D: 狐朋狗友 金鸡独立 牛鬼蛇神
8、对下面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A: 首句以“润如酥”来形容初春小雨的细滑润泽,“润”字写出了春雨的可贵。
B: 第二句描写了雨后春草远看似有、近看似无的朦胧景象。
C: 三,四两句描写了想象的晚春之景,表达了作者对晚春美丽景象的向往。
D: 诗的前半部分描绘了早春的特有景色,刻画细腻,后半部分通过对比,抒发了诗人的独特感受。
9、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当今,汉语新词汇大量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但绝大多数新词语喧嚣数日或数月
②平均每天诞生二十个以上
③犹如春风野草
④便消失在时间的洪流之中

A: ①③②④
B: ③①④②
C: ②③①④
D: ③②④①
10、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凄然 凋谢 不怀好意 鹤立鸡群
B: 缰绳 雄跨 交头结耳 筋疲力尽
C: 躁热 防御 长途跋涉 纵横决荡
D: 荧光 顾忌 自出新裁 张目结舌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塞外杂咏①
林则徐
天山万笏②耸琼瑶,早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被革职后,西行伊犁途中。②笏:封建时代大臣上朝拿的手板,用象牙、玉石或竹片制成,可以在上面记事。

( 1 )具体分析“天山万笏耸琼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天山什么特点?

( 2 )体会“我与山灵相对笑”中“笑”的含义,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1 )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尊君在( ) ②去后至( )
③相而去( ) ④元方入门不( )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3 )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热岛效应
1810年代,英国业余气象学家路克•霍德华发现,伦敦城市和郊区存在温差现象,并将此称之为城市热岛效应。此后,科学家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出现热岛效应。那么,城市的热岛效应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气象学专家速炯教授认为,城市与郊区的温差主要是由水泥路面蓄热和密集的高楼大厦之间散热不畅造成的。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打了阳伞戴了帽子,一位遮住了最大的热源——太阳,可是地面却发射着更强的太阳光,烤的双脚如同在焦炭上行走。没错,热岛效应的罪魁祸首就是我们脚下的水泥地面。为了美观整齐,城市的建筑使用砖石、水泥和沥青等建筑材料,这些材料有较大的导热率和热容量,会吸收和储存太阳辐射的热量,更糟的是,这些材料不吸收水、不透水。热量不易蒸发,进而使空气得到的热量更多,导致温度升高。
仅仅如此吗?当然不是,我们居住的高层大楼也参与了“加热”空气的过程。原来,太阳光主要是短波辐射(波长主要为0.15—4微米,其中最大辐射长平均为0.5微米),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是吸收太阳光后向外辐射的红外光(波长主要为3—120微米,其中最大辐射波长平均为10微米),这部分是热辐射,比太阳光的直接照射温度更高。而高层楼房的“悲剧”在于,楼层过高会使空气流通受阻,热辐射在建筑物之间反复折射不断加热,热量散不出去,因此楼层越高,楼宇之间空地的温度越高。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为热”也加入到给城市“加温”的行列中来。人为热当然不是指生物的呼吸作用,地球上自从有陆生生物起,动物就在呼吸了,何况村庄里的居民也都在呼吸,不会造成太大温差,人为热主要指工厂化石燃料的燃烧、室内运行的空调和路上行驶的汽车产生的热量。城市里的汽车越来越多,除了造成交通拥堵、浪费时间,更严重的危害是,汽车的尾气排放正日益威胁着城市居民的健康。尾气排放形成了大量的有害气体、温室气体和粉尘,给城市升温的同时还污染了生存环境。而越来越多的空调运转与热岛效应形成了恶性循环,城市的户外环境早已不堪重负。
对于全球变暖而言,城市热岛现象只是局部现象,一般在对全球变暖进行研究时,需将城市对温度的局地影响消除掉。然而如今,水泥路面已经铺到了整个长三角地区,不仅如此,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都因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大片的农田绿地变少,这已经很难说是局部现象,而是区域现象了。

( 1 )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而高层楼房的“悲剧”在于,楼层过高会使空气流通受阻。
②越来越多的“人为热”也加入到给城市“加温”的行列中来。

( 2 )根据文意,给“城市的热岛效应”下一个定义。

( 3 )城市的热岛效应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请根据文章内容分点简要回答。

( 4 )我们该如何改善日益严峻的城市热岛效应?请根据文意和你的认识简要解答。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不可或缺的城市风景--斑马线

①说起斑马线,我们最熟悉的,由多条相互平行的白实线组成的人行横道线,因酷似斑马身上的条纹而被称为斑马线。

②斑马线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的“跳石”。当时四轮马车与行人混行引发了许多道路堵塞和交通事故。于是,人们在马路上砌起凸出路面的“跳石”,行人可以踩着它们穿越马路。“跳石”成为一种指示行人过街的标识,这就是斑马线的祖先。1951年10月31日,世界上第一条斑马线在英国诞生。

③最有名的斑马线也在英国。1969年,著名的披头士乐队发行了最后一张唱片﹣﹣《艾比路》,该唱片的封面为四位歌手走在伦敦艾比路的一条斑马线上。2012年,艾比路斑马线被英国政府提升到文物地位,成为伦敦的文化地标。

④斑马线像是拦腰搭在道路上的白色飘带,看似简单朴素,却不是随意画出来的。按照设置规范,斑马线最小宽度为3米,可以根据行人流量以1米为一级予以加宽,行人越多的地方斑马线越宽。构成斑马线的白色平行粗实线的线宽为40~45厘米,两条平行粗实线之间的距离为60~80厘米。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设置斑马线呢?一是未设置人行过街设施的路口,二是行人横过道路较为集中的路段。

⑤作为城市交通生态中的一个重要标识,斑马线在指引车辆和行人有序通行、保护行人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漫漫车流中,法律赋予了斑马线上行人优先的路权,机动车临近时须减速避让,遇到行人正在通过时还应停车让行。斑马线作用的发挥,需要机动车尊重行人的路权,也需要行人珍惜自己的权利,两者缺一不可。

⑥然而,现状并不令人乐观。由于机动车和行人互争斑马线,致使斑马线成为交通事故的多发地。据统计,我国近三年发生在斑马线上的交通事故多达1.4万起,致死人数高达3898人。机动车未按规定让行,行人在斑马线上“散步”等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

⑦现在,为了提高斑马线的醒目程度,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有的城市在斑马线色彩搭配和视觉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如彩色斑马线、3D立体斑马线等。随着手机的普及,“低头族”看手机过马路成为新的安全隐患,为此有的城市推出了闪灯斑马线﹣﹣在斑马线上安装多条醒目的灯带,斑马线在灯带的映照下与路口的信号灯同步变换颜色,为“低头族”过马路提供有效的警示。

⑧斑马线是城市中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唯有守法守序,才是对这道风景的最好守护﹣﹣这,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

( 1 )下列对第④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斑马线的宽度根据规范不应超过4米。
B: 构成斑马线的白色粗实线须平行排列。
C: 斑马线的宽度与人流量无关。
D: 所有的路口都应设置斑马线。
( 2 )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 3 )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4 )文章第⑧段“唯有”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有欢乐,有忧伤;有振作,也有迷惘;有师长的叮咛和教诲,有同学的宽容和赞赏……一件件往事记忆犹新,一幕幕场景历历在目,这些犹如人生长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这里的每一朵浪花都是美丽的。
请以“一朵美丽的浪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班级、姓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我很舍得”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