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成都市温江二中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线的部分字音、字形均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jiāo) 冕(guān) 游(yì) 自吹自(léi)
B: 旁(wù) 渎(xiè) 懦(qiè) 前后继(fū)
C: 守(kè) 宽(yòu) 单(báo) 天之乐(lún)
D: 养(huàn) 见(piē) 守(mò) 振聋发(kuì)
2、下列划线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绘声绘色。(茅以昇《中国石拱桥》)
B: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 , 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叶圣陶《苏州园林》)
C: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茅盾《白杨礼赞》)
D: 他触目伤怀 , 自然情不能自已。(朱自清《背影》)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玻璃橱窗里,各式各样的名贵宝石俯拾即是 , 吸引了许多顾客。
B: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永远值得我们缅怀。
C: 她演技很好,在舞台上落落大方,扭捏作态 , 塑造了一个个经典的人物形象。
D: 小军在辩论会上引经据典,断章取义 , 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4、下列对古诗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杜甫《望岳》“造化钟神秀”中的“钟”是聚集之思,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出泰山景色的神奇秀丽,表达诗人对泰山的喜爱。
B: 范仲淹《渔家傲》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运用了典故,表明将士们因战功未建,不能如愿而归的矛盾心理。
C: 苏轼《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酒问天,将青天视为自己的朋友,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D: 《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点明的季节是有霜的夏天,营造出一种凄凉的画面感,为后面的男追女造势。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摇蓝 辫子 哀悼 妇儒皆知
B: 踱步 烦燥 斑澜 目不窥园
C: 祈祷 高粱 元宵 深恶痛绝
D: 亘古 烦琐 字帖 再接再励
6、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同学们写作文,要细心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删去“不要”)
B: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目的是旨在让人们重视阅读。(删去“目的是”或“旨在”)
C: 地震之后的救灾工作千头万绪,但最重要的当务之急是要先提供足够的避难处所来安置当地灾民。(删去“最重要的”)
D: 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一些海域淤泥中的营养物约40%左右是由沙尘暴带入的,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将“繁茂”改成“繁殖”)
7、

依次填入下列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 的东西。但是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 他知道自己要灭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一无所知。

A: 软弱 纵使 尽管
B: 脆弱 纵使 因为
C: 脆弱 虽然 尽管
D: 软弱 虽然 因为
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华为手机不但扬名海外,而且得到了中国广大手机用户的高度赞扬。
B: 央视《朗读者》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C: 许多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饭来张口,衣来身手,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害的。
D: 大庆市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让公立医院逐步回归公益性,切实减轻了患者的负担。
9、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摧残 兴高彩烈 埋头苦干
B: 诬篾 一拍即合 情不自禁
C: 脊梁 无可置疑 痴心枉想
D: 笼罩 恪尽职守 郑重其事
10、划线字字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耸立 (惊动) 深渊:(深水)
B: 崩塌 (倒塌) 息怒:(停止)
C: 横溢 (更加) 豁然:(开阔或开通)
D: 落幕 (衰败) 泄漏:(发泄)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 1 )词的上阕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
( 2 )“孤鸿”是本词的关键意象,请结合下阙说说作者借“孤鸿”传达的心境。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乙)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至八月朝,便诣庙中坐,怀剑将犬。先将数石米餈,用蜜麨灌之,以置穴口。蛇便出,头大如囷,目如二尺镜,闻餈香气,先啗食之。寄便放犬,犬就啮咋,寄从后斫得数创。疮痛急,蛇因踊出,至庭而死。寄入视穴,得其九女髑髅,悉举出,咤言曰:“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于是寄女缓步而归。

( 1 )对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布其口(口袋)
B: 贼之(轻视)
C: 寄乃请好剑及咋蛇犬(访求)
D: 寄从后得数创(用刀斧砍)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便诣庙中坐,怀剑将犬。

( 3 )联系全文可以看出,区寄是偶遇豪贼,被动应战,而李寄不同,她是________。不过两位少年英雄表现出了共同的性格特点,那就是________。(每空限填一个四字短语)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舌尖”上的争议
常江
①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最终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所谓树大招风,与第一季几乎是一边倒的赞美相比,第二季争议颇多。最大的争议有两个。一是食物与故事之间的关联性。不少观众批评该片在一味用痕迹明显的故事大肆煽情的同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主题:食物。一些食物被指做法错误,一些食物匆匆登场又匆匆离场,令人直呼“看都没看饱”。第二个较为隐晦,不少观察者和评论者认为该片一味追求对各种菜系的“全面”、“公正”呈现,其实已演变成了一种国家主义的教育,背离了其作为美食节目的初衷。其实无论哪种争议,最终都可归结为一个命题:在“好看”的前提下,电视节目应当在多大程度上发挥教化的功能。
②这个命题并不新鲜,它几乎伴随着中国电视发展的全部历史。早在第一季中,“舌尖”便已流露出与上世纪80年代的“文人电视”十分相似的气质:唯美的画面、华丽的解说词、借物咏志的手法,并最终落脚于知识分子的家国意识。在多数人将看电视首要地视为娱乐的背景下,这种气质显得有点不合时宜,甚至矫情。当解说词把“去买菜”这么一个简单明了的动作,说成是“去市场上挑选新鲜时令食材”时,很多观众就崩溃了。而这种表达方式,在上世纪80年代被认为是改造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美学化的重要手段。虽然有些浮夸,但对快节奏的、粗鄙的现代生活,未尝不是一种矫正。
③很多人说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因为它变“复杂”了,创作者要表达的东西太多,这话说得对。任何事情都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一个节目从默默无闻到名满天下,也需要面对很多随之而来的东西:权力的介入、资本的力量、观众的干预,以及创作者微妙的心态。就像一个无人问津的穷小子突然中了巨奖,身边一定会冒出许多莫名其妙的亲戚朋友簇拥着他一样。因此,渴望“舌尖”在中国的电视经济与电视文化领域保持纯粹几乎是一个悖论。
④尽管第二季还没有播完,且已经播出的几集水准并不完全一致,但我本人总体上还是对这一类型的纪录片持欢迎的态度。“舌尖”的成功,意味着在电视文化领域,几乎消失殆尽的文人气质的强势回归,尽管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商业、娱乐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博弈。毕竟,它在梳理一项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建设性的力量。如果你是家长,你更希望自己的孩子看美轮美奂的益智片,还是那个名叫“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卡通片呢?答案不言自明。
⑤在时下浓重的商业主义氛围中,“舌尖”透露出的十分稀薄的文人气质,我们应当珍惜。

(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2 )第③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得出了怎样的结论?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间情分

张曼娟

下着梅雨的季节,令人心浮动,生活烦躁起来。尤其是上下课时,捧抱着大叠讲义,站立在潮湿的街头,看着呼啸如流水奔涌的大小车辆,却拦不住一辆计程车,那份狼狈,无由地令人沮丧。

也是在这样绵绵密密、雨势不绝的午后,匆忙地赶赴学校。搭车之前,先寻觅一家书店,复印若干讲义给学生,因为时间的紧迫,我几乎是跑进去的,迅速将原稿递交从未谋面的女店员。

那女孩有一双细白的手掌,铺好原稿,发动机器,她先复印了两张尺寸较小的,然后将两张复印稿并排成一大张。抬起头,她微笑着说:“这样不必复印八十张,只要复印四十张就够了。好不好?”

我诧异地看着她继续工作,在复印机一阵又一阵的光亮闪动里,也诧异地看着她的美丽。原本,她长得五官平凡无奇,然而,此刻当我的心灵完全沉浸在这样宁谧的气氛中,她不再是个平凡的女孩。

我看着她仔细地把每一张纸整齐裁开、叠好,装进袋子,连同原稿还给我。付出双倍劳动,却只换来一半的酬劳,她主动做了,还显得格外光彩。

离开的时候,我的脚步缓慢了些。焦躁的感觉,全消散在一位陌生人善意的温柔中。并且发现,即使行走在雨里,也可以是一种自在心情。

第二次去澎湖,不再有亢奋的热烈情绪,反而能在阳光、海洋以外,见到更多的更好的东西。

望安岛上任意放牧的牛群;刚从海中捞起的白色珊瑚,用指甲轻划,会发出“铮”的声响。夏日渡海,从望安岛到将军屿,一个距离现代文明更远的地方。有些废弃的房屋,仍保留着传统建筑风格,只是屋瓦和窗棂都绿草盈眼了。岛上看不见什么人,可以清晰听见鞋底与水泥地的摩擦声,这是一个隔绝的世界呢!

转过一丛丛怒放的天人菊,在某个不起眼的墙角,我被一样事物惊住了——一部蓝色的公用电话。

不过是一部公用电话,市区里多得几乎感觉不到;然而,当我想到当初设置计划,渡海前来装置、架接海底电缆……那么复杂庞大的工程,只为了让一个人传递他的平安或者思念,忍不住要为这样妥帖的心意而动容了。

一个月的大陆探亲之旅,到了后期已如残兵败将,恨不能丢盔弃甲。大城市的火车站规模不小,从下车的月台到出口,上上下下攀爬许多阶梯,那些大小箱子早超过我们的负荷能力了。

那一次,在南方的城市,车站阶梯上,我们一步也挣不动,只好停下来喘息。一个年轻男子从我们身边走过,像其他旅客一样,而不同的是他注视着我们,并且也停下来。

“我来吧!”

他温和地说着,用卷起衣袖的手臂提起大箱子,一直送到顶端。我们感激地向他道谢,他只笑一笑,很快地隐遁在人群中。

身着白色衬衫的背影,笑容像学生般纯净,是我在那次旅行中,最美的印象了。

现代人因为寂寞的缘故,特别热衷于“谈”情“说”爱;然而又因为吝啬的缘故多构筑在薄弱的基础上。

有时候,承受陌生人的好意,也忍不住自问,我曾经替不相干的旁人做过什么事?

人与世界的诸多联系,其实常常是与陌生人的交接,而对于这些人,无欲无求,反而能够表现出真正的善意。

每一次照面,如芰(jì)荷映水,都是最珍贵而美丽的人间情分。

( 1 )本文一共讲述了三件事,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这几件事的共同点是什么?

( 2 )“我”为什么诧异?为什么那女孩“五官平凡”,“我”却觉得她“美丽”而且“不平凡”?

( 3 )为什么离开复印店的时候,“我”的脚步放慢了?(用原文回答)

( 4 )从作者对车站帮我拿行李的男子的描写中可以看出这位男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写作(分值:60分)
请以《给 的一封信》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600字以上。(2)文中不得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狼”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