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同的一组是( ) A: 元宵/云霄 揩油/楷书 咳嗽/簌簌下落 铤而走险/挺身而出 B: 殷红/殷切 咀嚼/嚼碎 斗争/气冲斗牛 莺歌燕舞/燕然勒功 C: 慷慨/气概 开辟/劈开 亘古/残垣断壁 妇孺皆知/相濡以沫 D: 抹杀/抹布 屏障/屏气 呜咽/狼吞虎咽 鲜为人知/寡廉鲜耻 |
2、 | 下面是一副关于岳阳楼的对联,回想《岳阳楼记》内容,你认为填入下联的词语最最恰一项是( )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_____到心头 B: 贫富 C: 离合 D: 忧乐 |
3、 | 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时候,用“令尊” “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用“家严” “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B: 托你的福,我的令妹找了一份非常满意的工作。 C: 七夕节的别称有女儿节、七月七、乞巧节。与七夕有关的古诗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D: 毕业时你送给我的照片和礼物,我一直惠存着。 |
4、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探索成功者的足迹,大多受益于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良好的社会教育。B: 他一生省吃俭用,却把节俭下来的钱都捐给了灾区, C: 生活中最大的享受、最高的乐趣就在于觉得自己是为人们所需要的,是使人们感到亲切的。 D: 课间活动时,操场上表现出一片生气勃勃的景色。 |
5、 | 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真是献丑了。”小云拿自己的书法作品向长辈请教,“初学不久,技艺不精,敬请雅正”。 B: 林海正在草拟“失物启事”,他写道:“昨天我在课室丢失了一本《名言词典》,如有拾获,请务必从速交还。” C: 地铁车站工作人员批评直接背包过安检的小强:“广播已说要放包安检,你带耳朵没?”。 D: 妈妈提醒晓梅:“记得坚持锻炼哦!”晓梅回应她:“放心吧,我没忘,你不必多此一举。” |
6、 | 下列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师们每天加班加点地改作业真是可歌可泣。 B: 盗贼索性躲进了小楼,兀兀穷年地研究起了如何躲避警察的追捕。 C: 可悲的是,有太多改变了世界的科学家却鲜为人知。 D: 班长小袁天天晚上打游戏,成绩一落千丈,真是令人刮目相待。 |
7、 | 下列各句对文学常识和名著内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罗曼·罗兰在《名人传》中,记载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高尔基三位名人苦难和顽强奋斗的一生。B: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代表作《桃花源记》的文体是“记 ” C: 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D: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作家。其代表作《端午的鸭蛋》,其作品给人以“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之感。 |
8、 |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国人自夸“地大物博”是自信力的表现。 B: 作者认为:“希望着国联”是他信力的表现。 C: 作者认为:“一味求神拜佛”是“自欺力”的表现。 D: 作者认为:中国人“失掉了他信力”后发展着“自欺力”。 |
9、 | 想像一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下面的诗句中哪一句描写的画面与它最接近?( ) A: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B: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C: 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D: 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
10、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没有结合句意解释的一项是( ) A: 他是本城中极方正 , 质朴,博学的人。(方正:指为人正派。) B: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群蚁排衙:这里指整齐地排列着。) C: 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 , 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海市蜃楼:这里指空中或地面出现的虚幻的楼台城郭。) D: 他们自以为是人,然而却因承受着某种他们感觉不到的压力而沦为像蚂蚁一样的虫豸。(虫豸:这里比喻碌碌无为的人。) |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1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颔联。( 2 )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1 )解释划线的字词。①不亦说乎________ ②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 ③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 ④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 ( 2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3 )《<论语>十二章》从 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三个方面来教导我们,选文②讲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方面,选文④讲的是________。( 4 )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选文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
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 1 )选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情感?①“超燃”“燃爆了”“燃曲”“燃文”“燃创意”……不知不觉间,“燃”成为流行词。什么是“燃”?雄浑激越的音乐、紧张刺激的赛事、精彩纷呈的电影、振奋人心的演讲……某种意义上,令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的事物,都可喻之为“燃”。
②人们欣赏“燃”、点赞“燃”,是因为“燃”代表着一种昂扬向上的状态,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充满阳光的精气神。有人说,一个人就是一种能源,人的一生就是燃烧,就是能量的充分释放。的确,相较于通过外在刺激获得短暂的亢奋或一时的热情,一个人只有点燃内心的火焰,才能让“燃”的状态恒久持续,进而迸发源源不断的力量。
③如果心不想走,脚就不会出发。状态能否“燃”起来,取决于心灵的温度。生活中,一些人曲解“平淡是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一些人自诩“无欲无求”,不重过程、不问结果,在得过且过中沉沦;一些人自以为“聪明绝顶”,偷奸耍滑、华而不实,变得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一些人盲信“佛系人生”,凡事“意思意思”就行,失去了进取的意志。种种颓靡状态,皆因心态消极、意志消沉。“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心中揣着一团火,锐气才不会散,脚步才不会停。
④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亮度”。即便是再平凡的个体,也有“燃”起来的可能。就像鲁迅先生所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当代愚公”黄大发只是一名普通村支书,却立志“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历时36 年,终于带领村民修成了一条绕三重大山、穿三道绝壁的万米水渠。“守岛英雄”王继才只是一名民兵哨所所长,却坚守开山岛32年,无论刺骨的寒风还是常年的孤独,都不曾让他退缩。状态的“燃”与否,无关职位高低、权力大小。站稳自己的位置,扛起自身的责任,哪怕只是微光,也能烛照一方。
⑤“燃状态”,也不一定有鲜花和掌声。相反,还可能伴随着苦、累、痛,包含着责任、担当、付出。走不出“舒适区”,吃不了苦头,迈不过沟坎,一遇困难挫折便垂头丧气、满腹牢骚,这样的人,是难以葆有持久热情与动力的。不禁想起一部记录真实创业故事的电影《燃点》。影片中,创业者们向着自己的目标奋力进发,有的忙到抽不出时间见家人,有的每天睡眠时间少得可怜,有的事业坠入低谷……尽管充满痛苦、迷茫、徘徊,但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燃点”,有着为梦想不懈打拼的激情。一个人要想活成自己理想的样子,不正需要这样的奋斗姿态和价值追求吗?
⑥哲人有言,“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积极进取、不懈奋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让自己“燃”起来吧。
( 1 )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作文:
请以“少年不知愁滋味”为题写一篇文章。(不低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