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泰和三中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选项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
B: 虽然他们是双胞胎,但他们的性格迥乎不同
C: 我们不应兀兀穷年 , 否则便会碌碌无为了。
D: 老舍先生沥尽心血 , 讴歌社会主义,受到群众的欢迎。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怎么办?该不该喊它一声呢?对了,你听过黄冠大鹦鹉的鸣声没有?
B: “没有,”他生气地说:“我一点病也没有,只是那个混账东西在我睡觉的时候,把我裤子上的扣子全咬掉了。”
C: 这不是可可吗?它的翅膀稳定地动着,不是很清楚地表示它正要去做长途飞行?
D: 我因此得出一个颇为清晰地结论:如果我要小凫跟着我走,我得学母凫一样叫才行。
3、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报道的是中国运动员吕伟在第九届亚运会上夺冠的故事。
B: 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她”入水动作的轻盈、优美。
C: “他说:‘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是侧面描写,点出爱国主题。
D: 课文作为一篇新闻特写,必须如实地报道客观事实,不能采用文学手法。
4、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 铭,古人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刘禹锡的《陋室铭》就是这种文体的代表作之一。
B: 王维,字摩话,宋代诗人。他的诗作色彩鲜明,意境恬淡。苏轼称赞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C: 莫言,当代作家,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著有《红高粱》《蛙》等作品。我们学过他的文章《卖白菜》。
D: 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欧洲文学史上声誉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
5、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感受到人生使命是那样庄重而迫切。
B: 家园----这个饱含深情的温暖词汇,其基础全在于良好的人际关系。
C: 孟子说:“斧斤以时入山林”。就是说,伐木要择时,不能滥砍、滥伐。
D: 很多东西溢满了我的心:草木、鸟兽、云彩等……,成为内心的永恒。
6、依次填入文段横线处,恰当的一组句子是( )

___________,你尽可流动明眸,欣赏白云蓝天,飞流急湍;_________,你尽可闭目凝神,倾听莺歌燕舞,春水潺潺;________,你尽可翕动鼻翼,呼吸牡丹的浓香,黄菊的清爽;__________,你尽可品评自娱,把玩深尝。

①文学是一座姹紫嫣红的百花园; ②文学是一杯回味无穷的香茗;③文学是一幅意境高远的中国画; ④文学是一首清脆圆润的古曲。

A: ①③④②
B: ③④①②
C: ④③②①
D: ②①③④
7、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海燕》一文是俄国作家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开头部分,原题“海燕之歌”。
B: 茅盾的《白杨礼赞》运用象征的手法,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借物抒情,赞美了在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C: 《马说》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论述的是识别人才和发现人才的问题,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之情。
D: 《陋室铭》一文中的“铭”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该文借“陋室”抒写了作者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8、下面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儒养 襟怀 独辟溪径 不知所措
B: 灰烬 疆域 抽丝剥茧 可望而不可及
C: 蔑视 窗棂 李代桃疆 形消骨立
D: 祥和 挟持 惊世骇俗 俯拾即是
9、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镜子

艾青

仅只是一个平面,却又是深不可测

它最为真实

决不隐瞒缺点

它忠于寻找它的主人

谁都从中发现自己

或是醉后酡颜

或是鬓如霜雪

有人喜欢它

因为自己美

有人躲避它

因为它直率

甚至有的人

恨不得把它打碎

阅读了艾青的《镜子》,指出对其风格评价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以小见大,在对人人见之不觉奇的镜子的咏叹中揭示了人人思之倍觉深刻的人生哲理。
B: 诗人抓住特征,十分准确地抒发了自己的坎坷曲折人生道路上对人间奥秘深刻独到的发现。
C: 全诗苍劲深沉,语言含蓄隽永,诗人思考生活的深度和表达诗情的高度艺术功力,达到和谐统一。
D: “喜欢”“躲避”“打碎”,诗歌语言直率,风格明快,直抒胸臆,对生活中种种丑恶现象作了无情的讽刺。
10、下面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张老师慷慨激昂的演讲,博得了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
B: 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科研小组通宵达旦工作到凌晨一点
C: 虽然你拥有珍贵的树木,这大自然无价的财富,然而你沉默寡言 , 与世无争
D: 马的头部比例整齐,却给它一种轻捷的神情,而这又恰好与颈部的美相得宜彰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1 )这首小令的作者是 , 号 ,元杂剧作家、散文家。 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描写秋景的不朽之作,被誉为“ ”为历代所传诵。

( 2 )本曲中点明季节的词是 , 点明具体时间的词是

( 3 )文中的“断肠人”指的是谁?

( 4 )这首小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5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一句的意境。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

(一)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二)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无以离于祸患也,不为盗窃则为虏役⑥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选自《列女传》,有删减)

(注)①既:已经。②绩:指织布。③自若:跟过去一样。④广知:增长知识。⑤是以:因此。斯:这。⑥虏役:奴隶。⑦子思: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孙。

( 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
A: 蒙以军中多务()
B: 蒙始就学(于是,就)
C: 孟母绩(正在)
D: 动则害(远远地)
( 2 )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孟 子 惧 旦 夕 勤 学 不 息 师 事 子 思 遂 成 天 下 之 名 儒。

(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

( 4 )孙权与孟母劝学的方式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逃跑的火焰
①进入冬季以后,则克台就成了最单调的世界,大地上失去了连绵的、起伏无尽的绿草鲜花,从脚下一直望到天尽头,再没有一点变化,只剩下茫茫雪野。这个位于伊犁河谷深处的大草原,它的冬天是那样单调,那样沉静。
②那天早晨我备好了马,去场部送一些文件。我给青马最后紧了肚带,跨上马,把皮帽子放下来,拉过军大衣下摆盖住膝部,就放马朝雪原走去。在这晴朗的天气里纵马雪原,有一种特殊的滋味。人在马背上,视野一下子变得开阔了。
③我策马驰上一处高地,马在雪地上喘息着似乎不太乐意。过了一会儿,它自己渐渐减慢了速度。这时,忽然从远处传来杂乱的犬吠声,我在马鞍上转过身,惊奇地看到了一幕原野冬猎的景象。
④在白皑皑的深雪里,一群狂怒的牧犬正在追逐三只亡命的狐狸,牧犬的后面,是一伙骑马的猎人。雪太深了,狐狸跃动得非常艰难,它们每次跃起,身后都扬起一阵雪雾,然后落下去,身体又陷进雪里,有时只露出尖尖的红脑袋……它们身后的牧犬虽然也一样在深雪里,但那些狗高大凶猛得多,在雪里冲撞过来,杀气腾腾势如疾风。
⑤三只狐狸拼命地夺路而逃,还不时地回头顾看。它们在这片茫茫的雪原上显得太弱小、太危险了,雪原那么空旷,狐狸却醒目得如同一簇簇跳跃的火焰,火红耀目,无遮无碍。十几条猛犬看来是可以追上的,所以骑马围猎的人并不开枪射击。
⑥一只最红的狐狸掉头向我这边跑来,我心下一喜,纵马朝它奔去。要是我抡它一马鞭,肯定得打昏过去。正在这样想着,我的马忽然站住不动了,它耸起两耳,看着前方,我正感到莫名其妙,那只狐狸从坡下突然跳上来,恰恰落在我的马前。可以看出,那狐狸刹那间惊呆了,它可能万万没有想到这里埋伏着一支人马。惊恐之下,它也许料定自己必死无疑,竟伏在马前惊惶的望着我。
⑦我第一次在野外与一只狐狸这么近距离地对视。……
⑧它这样绝望,这个生灵,这团火焰。“让我活下去吧—”我感到它这样对我恳告。
⑨我提着马鞭的右臂垂落了,不由自主地拨转了马头,让开一条路。
⑩它很有礼貌地看我让开,然后才低下头,迅速从我的旁边奔跑过去。
⑪我伫马立在高地上,目送这只红狐狸继续奔逃。在一片闪烁着阳光的雪野上,它跃动着,窜跳着,一起一伏,特别清晰。它那条漂亮的大尾巴飘动招摇,宛似一股被风曳动的火红烈焰,燃烧、跃动在洁白的雪上。
⑫快跑吧!快点,再快点!”我望着这只狐狸,突然满心都生出怜爱和担忧,仿佛它已经不是一只野兽,而是一团,雪里的火焰,是雪原的精灵,太阳城的儿女。
⑬这时,暴怒狂吠的牧犬追过去了,它们拥挤着,表情极其愤怒,情绪处在高度亢奋之中,它们争先恐后,有时不惜将同伙撞倒,好像对狐狸有不共戴天的仇恨。
⑭它们会撕碎那只可怜的红狐狸的!它们追过去的时候,远处,那团逃跑的火焰还在一窜一窜地跳动着。
⑮我呆呆地坐在马鞍上,满心里只装着两个字:快点,快点!……
⑯许多年以后,我在拉卜楞寺外的小街上买了一张完整的、火红的狐狸皮。我不很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花几百元钱买这张狐皮,但是我买了。
⑰这张狐皮和我在则克台遇到的那团逃跑的或火焰,颜色非常相近。我不知道那只狐狸最后的命运,但我相信它是死了。
⑱一团火焰不管跑到哪里,都会有人把它熄灭。它最后的结局,也是变成一张完整的皮。
⑲被悬挂起来,成为装饰。

(本文写于1996年 因原文较长,有删改)

( 1 )选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原野冬猎的故事,随着情节的发展,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在发生着变化。请你阅读③---⑮段,参考下面的提示填空。(每空4字)
①情节的发展:_____________ →狐落马前→ __________→放狐奔逃
②感情的变化:非常惊奇→____________→心生同情→____________

( 2 )选文第①段以简练的笔墨描绘了则克台草原冬季的景象,对其作用试做分析

( 3 )选文第⑦段写道:“我第一次在野外与一只狐狸这么近距离地对视。”请根据上下文,发挥你的想像,补写一段话描述当时的情景。(50字左右)

( 4 )文中对茫茫雪原上红狐奔逃的情景,描写得非常精彩。请从第④、⑥、⑪(三段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进行赏析。)
示例:第⑥段:作者以闪烁着阳光的雪野为背景,把奔跑的红狐狸的尾巴比作随风曳动的火红烈焰,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红狐在茫茫雪原上跃动达奔逃的绝美画面。

( 5 )选文讲述的故事是作者周涛1970年的一次亲身经历,他还曾就此事写过一首短诗,他写道——
有一年冬天
我遇到一个童话
它并且没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但我觉得它很美丽
阳光在雪面镀上炫目的幻想
这时,雪原上跑过来一只狐狸
……
让这火红的生命在雪原跳动吧
没有它,旷野该多么孤寂
……
从这些摘引的诗句和上面选文18、19两段文字的含义看,你认为《冬天里遇到的童话》和《逃跑的火焰》分别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现代文阅读

淡泊之心自高远

覃光林

①“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南北朝人慧能的这首偈子,世世代代被人们所传颂。高僧淡泊名利的思想,以一种“世间万物皆空”的意念去面对尘世间的事物,以一种心中静若水,处事波澜不惊的心境去面对外界的诱惑,受到了后人的敬佩和称赞。

②“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这个词,在字典里的意思是:不追求,不热衷,“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朗如日月,清如水镜。

③淡泊之心,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尘世繁杂,谁又能真正静心于其中,哭过、笑过、恨过、痛过,不过是一场蹉跎;每个人的背后都有故事,每个人都有不公、难过、愤恨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处理方式。要经历一些事情,才真正看清人情世故,才真正体会人走茶凉的苦楚,也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人生的价值。常怀淡泊之心,才能让尘世的种种规划为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④真正的淡泊,不是力不能及的无奈,不是心满意足的自赏,更不是碌碌无为者虚伪的自嘲。淡泊,是一种功名利禄,繁华于我如浮云的心境,是一种坚守人生之道的气节。淡泊,抑或是仕道受阻后的醒悟,繁华过后的心归。但无论如何,淡泊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心永远纯净,目光永远辽远,思维永远清晰,信念永远坚毅。

⑤漫漫人生路,看风起云卷,花开花落,蓦然回首浅浅一笑。守一颗淡泊之心,拥份淡然之美。一切随心而为,嬉笑怒骂皆自由才是生活的本意,亮化自我心灵,放眼悠悠天地,淡泊之心自然高远,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⑥在人的生命历程中,轰轰烈烈是暂时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平淡中度过。只要怀有淡泊的心境和一生一世永不放弃的追求,就一定能获得生活馈赠的那份幸福和快乐,成功赋予的那份慰藉和乐趣。用一颗淡泊的心,怀着感恩的信念,对父母,对朋友,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天,豁达地面对人生的得失,保持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我们所看到的世界,被我们浸染了内心的色彩,如果我们先把内心描绘得五彩缤纷,色彩斑斓,世界就是光明和美好的。

⑦人贵有淡泊之心,有了淡泊之心,面对失败才能不灰心丧气,面对成功才会不骄傲自满,始终保持一种平和淡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有了淡淡泊之心,才能用一种超然的态去对待眼前的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做世间功名利禄的奴隶,也不为凡尘中各种烦恼左右,使自己的人生不断升华;有了淡泊之心,我们才能抛开一切名利的束缚,让人性回归本真状态,从而获得心灵的充实,丰富、自由、纯净。

⑧学会淡泊,你就获得了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拥有淡泊,才能体会超然的人生。

( 1 )文章开篇引用高僧慧能的一首偈子,其作用是什么?
( 2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到真正的淡泊。
( 3 )试分析文章第五段划线句子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 4 )本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 5 )请围绕文章“淡泊之心自高远”这一中心,仿照示例,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示例:陶渊明因为有了淡泊之心,主动远离官场,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自得。

四、写作(分值:6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题目一:11月,你所在的学校准备开展“科技嘉年华”主题月活动,其中一项是邀请屠呦呦为全校师生举行一场科学报告会。作为学生主持人,请你写一段文字,作为报告会开场的欢迎词。

提示:2015年10月3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士揭晓,屠呦呦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她是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创制人,几十年来她带领团队埋首研究,从传统中草药里找到了战胜疟疾的新疗法,以卓越的成就在中华及世界科学史上书写了一段传奇。

题目二:国庆期间,很多人利用小长假外出游玩。请你在微信朋友圈发一个帖子,晒一晒你去过的某处景点,向大家作推荐。

要求:①内容符合要求;②语言得体。③字数在150-200之间。④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做迩的天”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