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罗定市泷州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面语段中划线字的拼音正确的一项是( )

立春过后,万物复苏,草木萌发,蛰虫涌动,大自然褪去冬的萧索,披上了新装,展了笑颜。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怀着各自丽的梦想,向激情的六月进发。不管这一路是晴空万里,还是疾风骤雨,我们都要尽情地挥汗水,毅然前行。

A: lù chuǎi guī sǎ
B: lòu chuǎi guì shǎ
C: lòu chuāi guì shǎ
D: lù chuāi guī sǎ
2、

下面加下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然(càn) 叱(chā) 柔(rèn) 视(chēn)
B: 笑(jiá) 细(nì) 润(zī) 给(jǐ)
C: 怅(chóu) 气氛(fēn) 雏凤(chú) 模(ní)
D: 帖(tuǒ) 蠕动(rǔ) 褶裙(zhě) 数(xiè)
3、下列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悲痛愤怒)
B: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形容程度深或思想感情不外露)
C: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温和柔顺)
D: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指人意识不十分清晰)
4、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1984年奥运会,许海峰的枪声打破了沉寂多年的“0”记录。
②世上多数的人认为它们“一无所有”,因为它们是“0”。
③从古至今,无论在自然科学上,还是在社会科学上,都曾经有过无数的“0”的空白。
④中国的原子武器,又是一片“0”的荒原,邓稼先的一声巨令,蘑菇云开起遮盖了这个“0”的荒原。
⑤这其中,有不少的清醒者,看到了“0”的真谛,用自己的智慧,填满了一个又一个的“0”,圈入了无数充实的色彩。

A: ③⑤①④②
B: ①④③②⑤
C: ③②⑤①④
D: ①④②③⑤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水浒传》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 ,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B: 听到日本抗议中国捕获英军无人潜航器的消息,我们面面相觑:关他什么事?
C: 我最讨厌某些人扭捏作态 , 没有一点率真、干练的气质。
D: 老师和同学的指点使我茅塞顿开 , 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
6、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酱的味道甚至可以成为衡量一个主妇合格与否的标准。
B: 这些被时间二次制造出来的食物,不仅蕴藏着中华民族对于滋味和世道人心的某种特殊的感触,更加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饮食。
C: 通过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转化,使打造出的风味和对营养的升华令人叹为观止;
D: 自然馈赠给我们人类的珍贵食材松茸从香格里拉出发,大约24小时左右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7、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悠悠岁月已抹去了绝大多数历史的 ,历代古人的悲欢离合早已烟消云散。
②接受了景区的设计工作后,他工作认真仔细,不但多次实地 地形,而且不辞劳苦地 当地的建筑和园林,最后采取了建筑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
③要把我们的城市建设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环境保护是基础,我们应合理划分城市生态功能分区, 规划发展。

A: ①痕迹 ②勘探考察 ③因势利导
B: ①遗迹 ②考察勘察 ③因地制宜
C: ①痕迹 ②勘察考察 ③因地制宜
D: ①遗迹 ②考察勘察 ③因势利导
8、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不是一种羞耻,而是一种光荣。

②这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为丰满更为健康,也可以让我们的灵魂更为自由更为强壮。

③学会爱自己。

④因为这样并非出于一种夜郎自大的无知和狭隘,而是源于对生命本身的崇尚和珍重。

⑤可以让我们在无房可居的时候,亲手去砌砖叠瓦,建造出我们自己的宫殿,成为自己精神家园的主人。

A: ①④③②⑤
B: ③①④②⑤
C: ①②⑤③④
D: ③④①⑤②
9、结合语境,填入横线中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月亮缓缓爬了出来。平日里粗糙的山峦似乎被月亮擦拭着,呈现出白玉般的优雅。那山峰的积雪流淌的亮光,像水银,又像岩浆,①_____________,越来越大,仿佛有一片无限大的丝绸,要把高原之夜全部遮盖。高原的夜之灯啊,②_____________。

A: ①慢慢向下涌动 ②不是积雪而是月亮
B: ①迅速蔓延开来 ②不是月亮而是积雪
C: ①慢慢向下涌动 ②不是月亮而是积雪
D: ①迅速蔓延开来 ②不是积雪而是月亮
10、下列划线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崩(cú) 下(bì) 罚(zhì) 臧(pǐ)
B: (yōu) (yī) 陛下(yī) (zī)
C: 补(bì) 性(xíng) (wěi) (sù)
D: 钝(nù) 除(rǎng) (jiù) 咨(zōu)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诗歌赏析

白雪歌

南朝·徐孝嗣

风闺晚翻霭,月殿夜凝明。

愿君早留眄,无令春草生。

(注释)①留眄:留住目光

( 1 )这首诗歌咏晚冬白雪,以晚霞________(手法)白雪,令人赏心悦目。请你用优美的语言描述“风闺晚翻霭,月殿夜凝明”的景象。________
( 2 )有人说,这首诗构想独特。请你结合诗的后两句,谈谈诗歌构思的独特之处。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下面小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1 )指出解释下列划线字有误的两项( )
A: 小惠未(通遍,遍及)
B: 肉食者(卑鄙)
C: 又何焉(参与)
D: 神弗也(赐福保佑)
E: 必以(感情)
F: 战则请(跟从)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3 )从曹刿在战前战后的言论看,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有哪两个。
( 4 )文中说“肉食者鄙”,你怎么看?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文具盒

司玉笙

①厉劲的北风篦子似地梳刮着裸露的皮肤,英的手背上就有了一道道血口子……

②娘说,女孩子家能识几个字就行了,遭那个罪咋?

③英听了,眼泪就扑塌扑塌掉下来。常沾泪的那地方便有了印痕,似两片干柳叶。

④过年了,乡里分给村里一些市里人捐的衣、物,村里再分到户。听到吆喝声,娘带着英去领。

⑤的家就是村里办公的地方,只比英的家多一张床和两把一坐就吱吱作响的白茬椅子子。

⑥捐物只剩下一双皮鞋、一件半旧的红毛衣和一个塑料文具盒。脸上透出难色,说,大妹子,拣一样吧,还有两家哩……

⑦娘就毫不犹豫地抓起那件红毛衣,抖了几抖就往英身上套。

⑧英直往后趔趄,眼光却扎在那个文具盒上。娘说,那物件不挡寒,要它咋?

⑨讪讪地笑了,说,这闺女有出息……

⑩娘叹了口气,将毛衣在手里窝来窝去,说,你真憨……

⑪英的眼泪又下来了。娘说,甭哭,依着你还不行吗?

⑫得到这个文具盒,英把它当作宝贝,用布包好,放在枕边,从不往书包里装。没人的时候,她就打开它——就像打开了一个天地:文具盒里有花花绿绿的贴画、课程表,还有一杆漂亮的自动铅笔……拿起自动铅笔,她就觉得自己也会在市里某个明亮、温暖的教室里……

⑬几年以后,英考上了中专,去市里上学。临上路时,她没忘了将文具盒随身带上。

⑭开学头一天,英拿出文具盒摆在桌上——惟一能和同学一样的,就是这一件了。

⑮同桌叫丽,家就在市里。看到那个文具盒,丽不屑地一笑。待英掀开它,丽的眼睛就睁大了,那个课程表是她设计的……

⑯丽说,你真爱惜……

⑰英笑了,说,有了这个文具盒,我就不爱哭了。你小时好哭不?

⑱丽不答,脸却红了。她没敢说这个文具盒是为了让妈再买一个更好的而捐出的。当时妈说这还能用,她就闹,还哭鼻子……

⑲英和丽成了好朋友。临近寒假的一个周末,丽邀英去家里玩。英不去,说,我娘说了,不让我到别人家去。

⑳丽说,我妈妈主要是想见见你……

英就去了。

从丽的家回来,英给家里写了一封信。信里说,娘,我想要一件红毛衣……

( 1 )小说开头一段描写说明了什么?

( 2 )面对三件捐物,娘为什么选择红毛衣,英选择文具盒?

( 3 )“英直往后趔趄,眼光却扎在那个文具盒上。”请解释“扎”在文中的意思,并说说“扎”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 4 )英说“有了这个文具盒,我就不爱哭了”,为什么?

( 5 )英原先执意选择文具盒,最后她又“想要一件红毛衣”,你对此有何看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你让我成为最好的自己

张亚凌

直到今天,我依旧最喜欢一个姓,高;最喜欢一个字,翔;超喜欢一个词儿,高翔。

抬头,天蓝云白,鸟儿高翔,再没有比这更美的意境了。

回眸,凝视,三十年前清晰如昨。

记得是个午自习,我们刚升入初三的第二周。正在做作业,突然听见几声响亮的击掌,用脚趾头想想都知道是老班。

抬头,果真。连续响亮击掌是老班训话前的招牌动作,现在想起来都会咧开嘴巴笑出声来,相当于古时官吏升堂前众衙役用棍棒敲击地面喊“威武——”。却见老班旁边站着一男生:高而瘦,洁净、整齐到让人觉得失真。从这男生的目光里,我只看到一个词,沉静。而我们班那些傻小子呀,裤袋耷拉下来当潇洒,拖着鞋走路以为成熟。老班指着他介绍了一句:“高翔,从北京转回来的。”而后给安排了个座位就离开了。

每每下课,我们像终于盼到了放风时间的囚犯,推着搡着冲向教室外面,尽情尽兴似乎又很无聊地蹦着喊着。而高翔,总是静静地坐在靠窗的座位上,看着窗外。阳光透过玻璃刚好落在他的脸上,细碎的阳光也化不开他一脸的沉郁。

马上就有好事者打听出来了:高翔的爸妈都是搞什么研究的,爸爸因为辐射太大,病故了;妈妈要改嫁,只有一个孙子的奶奶便硬将高翔从北京带了回来。

高翔的作文总被语文老师当范文。也记得语文老师的评价一成不变,什么“语言、思想深度远远超过你们”,什么“那种好是你可以读出,可以捕捉到,就是说不出的”。倒是我自己,每每老师读高翔的作文时,就闭了眼,游走在高翔的文字里。我喜欢用那种方式去感受,我甚至跟着那些文字熟悉了高翔难以割舍的过去。

他的奶奶又来学校看他了,我突然觉得她很像很像老巫婆——将一个高贵的王子抹去了一切光环后残忍地丢弃在悲苦人间的老巫婆!我开始讨厌起那个佝偻着身子的老人,他原本可以跟着妈妈在北京继续好好生活,而不是在这里。在这里,他连文字中的悲苦都走不出。

高翔的各门功课都是无可 挑剔地好,好到让我们所有人都望尘莫及,他每一次的总成绩都比第二名高出几十分!第二名固定地是一个女生,她的勤奋可以说“废寝忘食”加“悬梁刺股”了。

我开始写日记,日记里似乎也笼上了一层忧伤,处处都是高翔作文的影子。每晚,在舍友都睡着了时,我点着蜡烛,趴在床上涂写着自己的心情:看一眼他的背影与侧影,都觉得是一幅很美很美的画;听他回答问题,比老师都标准的普通话很有磁性;他皱一下眉,也是忧伤的美……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页,都是高翔的点点滴滴。

是早恋吧?可谁有资格去爱他呢?或许,我只是希望自己的名字跟他的名字一起被表扬。这个念头都有些贪婪了,其实我只是希望自己也能写出那么美那么好的作文罢了。

我们班的很多大大咧咧的女汉子都是在高翔出现后迅速收敛回归女孩,并开始用功的。

那时,一个班级一个宿舍。在女生宿舍里,每天晚上永恒的话题就是高翔,只是从不说出他的名字。这与老班每晚在外面查宿舍有关。

“男生穿着花格子衬衫也挺好看的。”准备睡觉了,一个慨叹道,“我还以为花色布只有女孩子能穿。”“他穿啥都好看。”一个接了句。“算题咋能那么快,想都不想答案就出来了,神了!”有人又蹦出了一句。“只有他才能那么拽那么神!”

……

记得那时中考,竞争也很是惨烈,一个班七十多学生能考上高中的只有十几个。八个班里似乎不怎么被看好的我们班,成绩倒出奇地好。用老班的话说,“真是奇了怪了,边沿上的好几个女生,本来都没啥希望的,却幸运地考上了”。

呵呵,是幸运吗?没看见她们为了向某个人看齐,铆足了劲地你追我赶?

多年后,最铁的姐们儿芳告诉我,她一直暗恋着高翔。说那话时,她已经是大律师了。

1998年,闺密婷将去英国进行为期三年的学术交流,她羞涩地告诉我,她曾很喜欢高翔,只是害怕自己没资格喜欢他,才拼命地学习。她一直觉得,只有更加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才配喜欢他。

而我,从初三开始发表第一篇习作就再也没有停下来。直到今天,成为各大刊的签约作家或专栏作家。

回首,天高云淡,而我们,都已高翔

(选自《中学生阅读》,作品有删改)

( 1 )题目“你让我成为最好的自己”中,“你”指什么?请结合全文内容回答。
( 2 )高翔是一个怎样的男生?请结合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词句来概括。
( 3 )文章后面写“最铁的姐们儿芳”“闺密婷”以及“我”现在的发展状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 4 )结尾“而我们,都已高翔”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 5 )以下是文章摘录,请问:它饱含着“我”对高翔的什么感情?

“他的奶奶又来学校看他了,我突然觉得她很像很像老巫婆——将一个高贵的王子抹去了一切光环后残忍地丢弃在悲苦人间的老巫婆!我开始讨厌起那个佝偻着身子的老人,他原本可以跟着妈妈在北京继续好好生活,而不是在这里。在这里,他连文字中的悲苦都走不出。”

( 6 )于作品中的“我”,有人认为是个线索人物,有人认为是个主要人物,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请以“改变一点点”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文章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及自己的姓名,如需出现,请用“××”代替。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告别式↘结束。”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