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龙南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为了迅速提高年轻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决定_________精通业务、有决策能力的退休科教人员。
②这家商场的购物环境不错,广告宣传也做了不少,但营业额一直很低。_______商场得做做市场调查,找找原因。
③这里出产的绿茶久负盛名,要仔细_________才能领略到它的妙处。

A: 起用 看来 品尝
B: 启用 看来 品评
C: 起用 可见 品尝
D: 启用 可见 品评
2、阅读《苏州园林》和《中国石拱桥》(节选),回答下面小题。

【甲】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乙】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拦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下列语句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的说明对象是苏州园林的假山和池沼,【乙】文的说明对象是卢沟桥,两个选段从说明顺序上看都属于逻辑顺序。
B: 【甲】文的中心句是“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一句中的“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无法被人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方法,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C: 【甲】文“大多引用活水”中的“大多”意在说明池活大部分使用活水,不是全部;【乙】文“几乎与河面平行”中的“几乎”同强调了桥面与河面不完全平行。“大多”和“几乎”都从程度方面进行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D: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干态万状,惟妙惟肖”句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点。
3、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 )
A: 阴阳五行
B: 天人合一
C: 道法自然
D: 顺其自然
4、下列关于文学名著有误的一项是( )
A: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作者是埃德加·斯诺,题目中的“红星”象征着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
B: 《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一路走过女儿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驷国等多个国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去到西天,取得了真经。
C: 在《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鲁迅先生明明赞扬长妈妈,却从她的缺点说起,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D: 《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作品,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一进展览馆,看到的第一眼是一幅古老的宇航图,令人震撼不已。
B: 游客不文明事件之所以经常性地频繁发生,不光有游客个人素质的问题,也有景区管理者的管理问题。
C: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D: 这次的“爱鸟护鸟,我在行动”主题公益活动,宣传组列举了大量事实,控诉了人类破坏大自然滥杀动物。
6、下面语段中字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生活中总有些人,尽管不够幸运,甚至深陷泥沼、走tóu( )无路,但内心始终翻腾着一股zào( )动,就像遥远地平线上的光,( )脱山峦的围缚,越过无垠的原野,( )射出野蛮生长的力量。

A: 头 燥 zhèng bìng
B: 投 躁 zhèng bèng
C: 投 燥 zhēng bèng
D: 头 躁 zhēng bìng
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讲求时效性和真实客观性,其正文的结构通常遵循“金字塔结构”。
B: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写过关于他的文章。
C: 《答谢中书书》中的“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叫“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D: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三苏”中除父亲外,兄弟二人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8、

下列各组加线字的读音,每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寡廉耻/牛皮 张牙舞/魔 狼吞虎/ 哽
B: 莘学子/妊自用/护 性格腼/暴天物
C: 滑可笑/耀武扬威/升 卷浩繁/
D: 谆教导/官野史/补闕漏 同仇敌/冲斗牛
9、下列词语中解释划线字有误的一项是( )
A: 大事渲(作) 时而动(看、观察)
B: 狼狈不(不能忍受) 默(封口)
C: 莫其妙(没有人) 与日增(一起)
D: 弄性气(注重) 动(就)
10、

下列语句诵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B: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C: 伤心/秦汉/经/行处
D: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淇上送赵仙舟

(唐)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①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祖帐:道旁设帐饯行,也指送行的酒筵。

( 1 )试分析《淇上送赵仙舟》诗中作者情感的变化。

( 2 )试赏析《淇上送赵仙舟》诗中“望君犹伫立”中“犹”的妙处。

( 3 )试分析两首诗所表达思想感情的不同。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出师表》(节选),完成问题。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以先帝遗德 光:
②陟罚否 臧: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翻译:
②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翻译:

( 3 )这三段文字体现了诸葛亮对后主哪些方面的担心?(用自己的话概括)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不可放弃的努力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人生有很多东西是可以放弃的,但万万不可轻言放弃的是:努力。
你是否知道大鱼和小鱼的习性?大鱼喜欢吃小鱼,小鱼总是躲避大鱼。有人曾经用这两种鱼做了一个实验:
用玻璃板把一个水池隔成两半,把一条大鱼和一条小鱼分别放在玻璃隔板的两侧。开始时,大鱼要吃小鱼,飞快地向小鱼游去,可一次次都撞在玻璃隔板上,游不过去。过了一会儿工夫,大鱼放弃了努力,不再向小鱼那边游去。更有趣的是,当实验者将玻璃板抽出来之后,大鱼也不再尝试去吃小鱼了!大鱼失掉了去吃小鱼的信心,放弃了努力。
其实,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有时也会犯大鱼那样的错误。记得4分钟跑完1英里的故事吧?自古希腊以来,人们一直试图达到4分钟跑完1英里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们曾让狮子追赶奔跑者,也曾喝过真正的老虎奶,但是都没实现目标。于是许许多多的医生、教练员和运动员断言:人在4分钟内跑完一英里路程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我们骨骼结构不对头,肺活量不够大,风的阻力又太大。理由实在很多很多。
然而,有一个人首先开创了4分钟跑完1英里的纪录,证明许许多多的医生、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断言都错了。这个人就是罗杰·班尼斯特。更令人惊叹的是,一马当先竟引来了万马奔腾。在此之后的一年里,又有300名运动员在4分钟内跑完了1英里的路程。
训练技术并没有重大突破,人类的骨骼结构也没有大的改变,数十年前被认为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今天变成了现实?是因为有人没有放弃努力,是因为有了榜样的力量。
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路上,有时候障碍的确存在,甚至很多;但有时候障碍已经消失,或已在不知不觉中被我们克服,可我们还误认为障碍仍然存在,不可逾越。可以说,有好多障碍并不是存在于外界,而是存在于我们的心里。
几乎每个胜利者,都曾经是个失败者。胜利者与失败者的重要区别是:胜利者屡败屡战,决不轻易放弃努力;失败者偶遇挫折,却很快放弃了努力。
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征途上有道河,那道河叫放弃。
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征途上有座桥,那座桥叫努力。

(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2 )文章举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论点?

( 3 )谈谈你对文中加线句的理解。

( 4 )请你为本文再补充两个证明中心论点的例子,叙述要简明扼要。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读书如“熬粥”

①我的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能烧出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

②是的,要熬一锅好粥,首先在于有“好米”。米好,粥就好。熬粥拼的是米,是那种不加附加值的实力与质地。有了“好米”,还须用“文火”,即要用比较弱的火来熬,用“文火”易熬透,既能保证营养成分不流失,又能保持那份天然的鲜香味。熬粥还须持续。一锅好粥,少说得熬上个把小时。熬粥之妙,令我想及读书。细细回味一番,读书不正如熬粥一般吗?

③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经典好书,如同“好米”。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的。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不仅是词汇有限,同时也使智力和想象力有限,使知识和思想贫乏。”略萨的这番话对阅读经典的意义作了深刻的诠释。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④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旅程。如果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而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向你“打开了一扇扇新的未知世界的窗户”。只是别忙,须从容读。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

⑤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真要读书,须善耐寂寞,甘守孤独。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一种孤独,它更适合于独啜。不要因为这份寂寞与单调,你就感到厌烦无味,就与读书渐离渐远。坚持读书,须有定力。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据他的友人回忆说:“那时一起在德国留学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得不得了,只有孟真(傅斯年)和(陈)寅恪两个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意思是说,他们心思纯正,始终坚持专注于读书学习,不受其他诱惑的干扰,耐得住寂寞与单调。这种定力,值得每个读书人学习。对那些以忙为由而少读书、不读书的人来说,尤其需要。

⑥读书如熬粥,也要遵循“好米、文火持续”三大法则,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 1 )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第①②段:阐述熬粥之法,由此提出观点:A________

第③④⑤段:具体论证

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

B________

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

第⑥段总结归纳出论点:C________


( 2 )以下与课文有关的名言和事例中,不能用作为本文论据的是( )
A: 培根曾在《谈读书》一文中风趣地说:“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B: 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只求会意,却从中获得了精神的愉悦。
C: 宋濂从幼时起即酷爱读书,经数+年寒窗苦读,终成学识渊博的大学土。
D: 香菱听从黛玉教导,用心阅读了王维李白杜甫等大家的诗集,结果诗才大进。
( 3 )文章第③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 4 )文章将“读书”比作“熬粥”,在论证上有何好处?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在书本上看到富有哲学的话语时,点个赞;在网络上,看到精彩绝妙的视频时,点个赞;在看到刘翔跨栏第一时,点个赞;在看到中国繁荣富强时,点个赞……生活中点滴全是赞。

材料二:一片荒无人烟的大漠中有一棵枯死的老树,老树的 枝头有一个简陋的鸟巢,鸟巢里有一只鸟儿终日忍饥挨饿,艰难度日。 一日大漠刮起了沙暴,那棵枯树被连根拔起卷走了。 这只可怜的鸟儿为了寻找新的藏身之地,不得不长途飞行数百公里,终于发现一片绿洲,绿洲上小河潺潺,绿树成荫,甜美的果实缀满枝头,鸟儿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如果大漠中的那棵枯树仍然幸存的话,这只鸟儿也许永远也不会想改变自己原来的生活,继续忍饥挨饿艰难度日终老一生。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与感悟,任选一个材料自选一个角度,写 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标题自拟。要求: 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哥′认定就是你”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