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 ①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________在悬崖底下。 ②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他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________到大海深处。 A: 掩藏 埋藏B: 躲藏 埋藏 C: 掩藏 躲藏 D: 躲藏 掩藏 |
2、 |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中国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B: 《苏州园林》中“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中“标本”的意思是“指保持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植、矿物等”。 C: 《蝉》中“蝉”的幼虫掘地的方式是从里而外地挖掘。 D: 《梦回繁华》中,《清明上河图》绘画技艺高超,见证了北宋时期的繁荣景象揭示了社会生活的状况,极具历史价值。 |
3、 | 对《望岳》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 B: “齐鲁青未了”一句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用细节描写,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 “造化钟神秀”一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 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蕴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
4、 | 下列词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酝酿(liáng) 黄晕(yùn) 发髻(jì) 抖擞(shǒu) B: 唱和(hé) 蓑衣(suō 着落﹙zhuó﹚ 安适(shì) C: 粗犷(kuǎng) 静谧(mì) 吝啬(sè) 梦寐(mèi) D: 澹澹(dàn) 耸峙(sǒng) 栖息(qī) 萧瑟(sè) |
5、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藤野先生》选自他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B: “半夜老僧呼客起,云峰缺处涌冰轮(苏轼《宿九仙山》)”中的“冰轮”指的是月亮。 C: 名著《海底两万里》的动人之处在于科学和幻想的巧妙结合,书中的一些奇妙想象,如人类登月、太空飞行等,如今都已成为现实。 D: 在《列夫·托尔斯泰》一文中,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
6、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峰峦(luán) 扬镳(biāo) 蹿出(cuàn) 惟妙惟肖(xiào) B: 旋涡(xuàn) 刹那(chà) 攒聚(cuán) 称职(chèn) C: 鳌鱼(biē) 精髓(suǐ) 瞭望(liào) 楹联(yíng) D: 圩子(wéi) 褒贬(bāo) 单于(chán) 连翘(qiáo) |
7、 | 参观中,同学们了解到:87岁的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前副所长李云鹤,从1956年来到敦煌,如今在莫高窟已从事文物修复工作63年,2018年荣获“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称号;82岁的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1963年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40多年执着坚守敦煌,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管理等领域不断开拓创新,谱写了一个文物工作者的平凡与伟大,被称为“敦煌女儿”。文学组同学想给他们写副对联,填入下联横线处最恰当一项是( ) 上联:大国工匠李云鹤,鹤发修文物 下联:敦煌女儿樊锦诗, A: 坚守莫高窟 B: 执着护敦煌 C: 诗心石窟梦 D: 诗心守遗存 |
8、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一带一路”这个战略构想,举世瞩目,影响深远,实现它是中华民族兴衰的关键。 B: 4月19日,庞公大桥江心主墩开始钻孔,此桥建成将大大缓解襄阳市交通拥堵的现状。 C: 《襄阳古城墙保护条例》将对古城墙的依法保护和科学管理发挥重要的作用。 D: 由于对志愿者精神理解不深入,使得部分志愿者还不能主动投入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 |
9、 | 以下诗句的理解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传神地描绘了因不能和亲人团圆而忧郁伤感的词人不停地在屋内徘徊,一夜不能成眠的形象。 B: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表现了诗人因离开朋友内心充满着难以排解的烦恼。 C: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两句中运用西晋向秀“闻笛赋”的典故,暗示诗人长期贬谪在外,乍回京城,仿佛有隔世之感,心情惆怅。 D: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相连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 |
10、 |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B: ①遗迹 ②考察勘察 ③因地制宜 C: ①痕迹 ②勘察考察 ③因地制宜 D: ①遗迹 ②考察勘察 ③因势利导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①。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是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僻的地方。 ( 1 )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判断正误。①首联诗人先用一问句表达感慨:这升起我心中诗的旋律的“萧萧数百竿”是谁种的呢?随即指出它们如今伴我这“闲官”清吟,是多么相称啊!“闲官”一词传达出了因官事清闲而带来的轻松愉悦心情。 ②颔联用拟人的手法写竹子不与娇艳的百花争春,孤独地守着坚贞,等待着寒冬来临的品格,同时也表现出作者随遇而安,无意仕途的心态。 ③颈联的“拂”和“侵”两字都用了拟人的写法。“拂”写竹声萧萧拂琴,写出竹声的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侵”是写竹的影子映在棋局上,使人感受到竹似欲与诗人同乐,营造出一个物我同趣的意境。 ④尾联写自己第二年又被贬谪到了更远更荒僻的地方,但还时常想到今冬在这里看到翠竹白雪结为岁寒之友的情景。 ⑤此诗以竹自喻,人物融合,自然贴切;语浅意深,情味隽永。表露诗人的牢骚不平和自我宽解。 ( 2 )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什么特征?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节选)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________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________ ③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________ ( 2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年且九十存者且偷生B: 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 C: 杂然相许吴广以为然 D: 以君之力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3 )用现代汉语下面句子的意思。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4 )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
窑变
余显斌
①他开一爿店,在一弯水边,上写铺名:名瓷之家。各种瓷器,琳琅满目。客人来寻,踏过石桥,转过一片竹林,沿一道逼仄的门进去,眼前一亮,面前柜上摆着罐、杯、壶、瓠等,有的天青色,有的白如银子。还有一种瓷,胎质厚实朴重,黑色质地上流淌着白斑蓝彩,泛着曲幽蓝光,让人眩晕。
②这,就是闻名的鲁山花瓷。
③鲁山花瓷是瓷中名品,百闻难得一见,因此,市场上算稀罕物,可是,他的店里,却也做着鲁山花瓷的生意。
④买家只许看,选准了,他才拿出瓷器让对方细看。在他这买瓷的,尤其是鲁山花瓷的,一般都信任他。因为,他是鲁山花瓷的权威。一尊鲁山花瓷拿来,不要放大镜,他用手一摸,用鼻子一闻,嗯,宋代的,绝对宋代的,瞧这质地,这手感。一查,果然是宋代的。也因此,他的那家店,人来人往,生意很好。
⑤当然,有时买主一个电话,他也会乐呵呵地送货上门,仅限于本市。以他的说法,不为挣钱,只为交友,志同道合嘛。
⑥有人出三万元钱,想买他一个罐。那天,是个春雨天,天青色的烟雨无边无没地下着。他用纸盒__________(A.随手
B.仔细)装了个小小的鲁山花瓷罐,提着,走了出去。
⑦由于路近,他没有打车,走过小巷,出了竹林。这时,一辆三轮车冲了出来,他躲闪不及,手一松,纸盒落地,“哐”的一声全碎了。
⑧三轮车司机傻了眼,跳下来道:“没事吧,大哥?”他火了:“没事?瞧我这罐。”三轮车司机说:“不就一个罐吗?多少钱!”
⑨就在这时,买主打来电话,说三万元已备好,罐怎么还没送来?他将电话让司机听了,三轮车司机顿时结结巴巴道:“三-三万元啊?”他眼一翻:“现在知道不是你家腌菜罐子了吧?”三轮车司机呆了一会儿,一咬牙:“我赔!”他哼了一声:“你有钱吗?算了算了,就当我募捐了,做了善事。”说着,他不想再纠缠下去,转身就走。
⑩回到家,他拿了另外一件青山花瓷瓶,四耳的,黑底白釉,装入一个纸质的盒子,去了买主那儿。三万元钱也就到了手里。
⑪这样的生意,他一天会做几起,所以撞碎鲁山花瓷的事,他也就慢慢忘了。
⑫一个寒风凛冽的冬日清晨,他刚开门,一个人影戳在眼前,抬眼一望,不是别人,正是那个三轮车司机,司机吸溜着鼻子,显然站了一会儿了。看见开门,司机连忙把手里紧紧裹着的蛇皮袋层层打开,抖抖索索捏出几卷钱,一张张地数,整整三万,放在他手中。
⑬司机交了钱,嘘了口气,好像多大一个心事了了。他张张嘴,想说什么,可又没说出来。直看着那人骑上三轮车,哪嘟嘟地走了,一直消失在晨雾中,消失在他视线的尽头。
⑭他拿着钱仍呆呆地站在那儿,心中有股烈焰在燃烧,在蒸腾,在激流澎湃,以至于他虚汗淋漓。因为,只有他知道自己卖出去的鲁山花瓷里,有个别是赝品,是自己手制的。
⑮那天,三轮车司机撞碎的就是一尊赝品。他当时之所以没让赔,一则赝品不值钱,再则怕闹开了被行家发现,看出其中的māo
nì。
⑯鲁山花瓷,是高温下的一种美丽的窑变。
⑰他没想到,一个三轮车司机,竟让自己心中发生了剧烈的窑变,也如鲁山花瓷一样,放射出一片洁净的蓝色。当天,他找到三轮车司机退还了钱。以后,他的“名瓷之家”中,再也没有赝品了。
(有删改)
( 1 )根据第15段的拼音,在横线上写上汉字。māo nì________
( 2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读书重在选择
潘裕民
①英国作家阿瑟·柯南道尔曾说过:“漫无目标,无书不读的人,他们的知识是很难精湛的。”可见,读书一定要有选择。
②读书要有所选择,这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也许有人会说,博览群书被古人提倡,现在我们为什么非选择不可?我们知道,西潮东渐以前,中国有的学者曾有“读尽天下可读书”的抱负。但是,今天的博览群书,和古人的博览群书有很大差别。古时书少,很多书是以诗词、文言文的形式写下来的,言简意赅。即便是古代散文,篇幅也不是很长,博览群书比较容易。而在如今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书太多,各类图书让人眼花缭乱,各种读本蜂拥而至,长篇巨制铺天盖地,我们只能选择自己最想读或必须读的书来阅读。
③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一生读书无数。一次,他到美国访问去参观国会图书馆,图书馆的人因其藏书量大而骄傲,同去参观的人也无不为之惊叹,只有钱钟书一个人默不作声。图书馆的人问他有何观感,他忍不住笑着说:“我也充满了惊奇,惊奇世界上有那么多我所不要看的书!”这话看上去风趣,却是事实,一个人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19世纪英国作家罗斯金就说过:“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空余时间很少,因此我们不应把一刻空余时间耗费在阅读价值不大的书籍上。”因此,今天我们提倡既要多读书,又要有选择意识,多读好书。
④毛泽东是我国历史上一位爱读书、会读书的领导人,他早年常说:“读书要为天下奇。”他所说的“奇书”,不在择读之量,而在择读之内容与效果。毛泽东的择书,排在前三位的是哲学、马列和文史,尤其在他晚年时,仅《红楼梦》就阅读和收藏了20种不同版本的线装书。当然,那些与他的实践活动关系不大的书籍,他也有选择地阅读了很多。
⑤人们常说:“开卷有益。”这句鼓励人们读书的话没错,但是并不等于读任何书都是“有益”的。尤其面对之前从未看过的“新书”,更要有所选择。美国哲学家阿尔考特曾说过:“一本好书使人开卷时会有所求,而闭卷时获有益处。”其实该读什么书、不该读什么书,或者在什么年龄段读什么书,历史上、现实中都有许多建议,如“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书是有等级的,有好坏之分。王充在《自纪》中讲述评价文章好坏的标准时说过:“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他所著的《论衡》一书就属于“为世用者,百篇无害”的好书,至今仍为人们所珍藏。书是人类的仓库,但仓库里藏的东西不一定完全是好的,也有霉的、烂的、不合用的。所以,一个人不能随便读书。别林斯基也曾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
⑥如此说来,读与不读、粗读与精读,都要有所推敲。何况今天印刷术那么发达,出的书不计其数,版本也很多。比如《论语》一书,就有无数版本,让读者不知道读哪种好。尤其是一些外国文学作品,不同版本、译者、出版社的差别很大,一定要选名社、名翻译家的版本来读。另外,在内容、文字等方面也要有所选择,学会取舍。
⑦“尽信书不如无书。”要做到这一点,我们不仅在面对书海时学会选择,在面对同一本书时,也要善于对其内容进行选择。现在的一些图书,平庸陈旧的内容较多,真知灼见较少,书中的很多观点别人早已说过,只不过是改头换面炒冷饭,如果我们捧着这样的书籍,还一本正经从头读到尾,岂不是浪费时间?
(选自《中国教育报》2016年3月14日,有改动)
( 1 )作者认为“读书重在选择”,对于如何选择,作者提出了哪些意见?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答。( 2 )文章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 )下列表述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 古时书少,古人博览群书比较容易,而如今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图书种类繁多,长篇巨制铺天盖地,博览群书是无法做到的。女儿问:“为什么有的西瓜甜,有的西瓜不甜呢?”
父亲说:“甜的西瓜是因为被阳光照耀的时间长。”
“那地里的西瓜不是都在接受阳光的照耀吗?”女儿又问。
父亲说:“是啊,阳光是公平的,它一视同仁地照耀着所有西瓜。可是有的西瓜怕热,躲在阴影里,不肯接受阳光的照耀。”
【要求】根据材料寓意,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思考,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自选角度,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