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们政府工作就要互帮互助,决不能各行其是。B: 李警官在办案过程中十分细心,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真可谓明察秋毫。 C: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优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 不要因为自己的不足而盲目悲观。 D: 经过认真的准备,张亮终于在演讲比赛中拔得头筹,真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2、 |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全国千万用户响应摩拜单车“让单车回归城市”的倡导,用行动共同构筑城市绿色交通新生态。 B: 《朗读者》深受观众喜爱,是因为节目呈现出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 C: 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能为转型期的中国经济提供新的增长引擎;而且能疏解首都的非核心功能,缓解北京的大城市病。 D: 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市民爱鸟护鸟意识不断提高,我市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
3、 | 下面句中“幸福”充当的句子成分,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们的生活真幸福 ②我们生活得很幸福 ③幸福来之不易 ④幸福生活万年长 A: ①谓语 ②补语 ③主语 ④定语 B: ①谓语 ②宾语 ③主语 ④定语 C: ①补语 ②谓语 ③主语 ④定语 D: ①谓语 ②谓语 ③状语 ④主语 |
4、 | 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关键。B: 中学生是学习的重要阶段。 C: 北京博物院展出了新出土的两千多年前的文物。 D: 我们听到的是欢乐的歌声和愉快的笑容。 |
5、 | 对下列各个多重复句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要是你选择的是B,|(承接)那就恭喜你答对了,||(转折)因为图形B是惟一一个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 B: 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转折)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因果)倒变得不适实用了。 C: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递进)而去探求新思路,||(承接)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D: 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并列)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转折)而去探求新思路。 |
6、 | 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飓风 踌躇 蔓延 重峦叠障 B: 秀颀 喧嚣 丘壑 文采斐然 C: 搀扶 云宵 炫耀 因地制宜 D: 俯瞰 狼籍 嶙峋 坦荡如砥 |
7、 |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汉字书写大赛,使人们重拾汉字之美,也就越发珍惜纸质时代的美好。B: 华人游子用他们所钟爱的音乐方式,在过去的岁月中创作了优秀的大量的歌曲。 C: 深受人们喜爱的中国京剧脸谱艺术,被公认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 D: 为了优化育人环境,提升办学水平,学校加快了校园环境改造的速度和规模。 |
8、 | 下列选项有误的一项是( ) A: 朱自清,我国现代散文家。他的散文〈背影》截取父子离别中最鲜明的片段———父亲的背影,通过特写,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深情。 B: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C: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D: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体裁是小说。 |
9、 | 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 招徕(lái) 干涸(hé) 栖息(qī) 精巧绝伦(lún)B: 挑衅(xìn) 庇护(bì) 蓬蒿(hāo) 龙吟凤哕(huì) C: 家醅(pēi) 祈祷(qí) 彷徨(páng) 引经据典(jīng) D: 炮制(páo) 炽热(zhì) 哂笑(shěn) 美味佳肴(yáo) |
10、 | 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旷野(kuàng) 拘泥(nì) 旁骛(wù) 自惭形秽(suì) B: 真挚(zhì) 恪守(gè) 隔膜(mó) 信手拈来(niān) C: 狡黠(xiá) 飞窜(cuàn) 亵渎(dú) 两肋插刀 (lèi) D: 睥睨(pì) 盘桓(yuán) 聒噪(guō) 味同嚼蜡(jiáo) |
阅读诗歌,完成下列题目。 金陵酒肆留别①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②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③。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①诗人李白即将离开金陵东游扬州时所作。②吴姬:吴地的青年女子,这里指酒店中的侍女。③觞(shāng):酒杯。 ( 1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中“满店香”指柳花的香气充溢了整个酒店,写出了柳花多而香。一个“香”字烘托出了轻松愉快的送别氛围。 B: 诗中描写了店中女子劝酒、金陵子弟送别,开怀畅饮、难舍难分的情景,这既表现了金陵子弟的热情,也表现了我与他们的深情厚谊。 C: 诗歌的前四句运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用春色迷人、吴姬劝酒、畅饮佳酿的动人场景,衬托了别离之愁。 D: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首句写景烘托了送别氛围,中间三句叙送别饯行之事,最后两句表达离别之情。 ( 2 )诗歌后两句把“东流水”与“别意”作比较,有什么好处? |
对比阅读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论曰: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史》: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仲淹初在制中,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豪杰自知之审,类如是乎!考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 ( 1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________ ②不以物喜 以:________ ③微斯人 微:________ ④他日为政 为:________ ( 2 )翻译下列句子。①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②豪杰自知之审,类如是乎! ( 3 )读完甲、乙两文,请简要回答为何“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 4 )纵观古今,你还能举出“先忧后乐”之人的事例吗?试举两例。 |
又到腊肉飘香时
旸蹈
①又听冬风吟,又见雪花飘。冬天的被窝就像磁铁,充满了吸引力,可一股醇厚的肉香却势不可挡地把我拽了出来。
②是腊肉!我惊叹这如此熟悉而又陌生的味道。寻香而去,我发现阳台上竟然高高地挂着四大块腊肉,想必是母亲从老家带来的吧。
③小时候,住在山村里,每到年底,家家户户宰猪,腌肉,整个小山村里到处飘荡着腊肉的香味。在我的印记里,腊肉同雪、冰、年一样,是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时候,我甚至固执地以为,如果没有腊肉,就没有冬天,更没有年。
④做腊肉时,大人们用大板刀砍下几块新鲜猪肉,抹上点儿盐、花椒、葱末,然后用铁钩挂在屋檐下,风吹日晒半个月左右,取下来便成了最为普通的腊肉。倘若遇到霜降或遭遇大雪,幸得大自然的恩泽,这腊肉便更多了几分天然的味道。
⑥《易经》记载:“晞于阳而炀于火,曰腊肉。”就是说,在太阳底下晒,再用柴火烟熏火烤,才能得到真正的腊肉。两千多年来,这个小山村世代按照《易经》里的法子在传承着这乡间的美味。乡亲们用房前屋后的松柏枝熏烤过的腊肉味道更浓。大人们点燃松柏枝“噼里啪啦”地熏肉,小孩儿们则在一旁伴装干活,往火堆里加枝,其实个个都想闻闻肉香解解馋。那个年代,一年到头也难得吃到几次肉。
⑥随着火势的加大,肉里的油不断溢出,一个劲儿地往外冒,再顺着光滑的肉皮,缓缓地往下滴,滴到柴火堆里,便发出“吱吱”的声响,火苗也就更大、更旺。为避免焦糊,熏肉要不停地翻转,直到熏得发黄。过之后再挂到墙上或重新挂回屋檐继续风吹日晒,就成了真正的腊肉。
⑦尽管每家都有腊肉,但数量不多,总的来说,还算是稀货和贵重食品。所以谁家办个喜事儿,来了贵客的,没了腊肉,便向邻居家借,但一定要还,否则“借了不还,再借就难”了。当然,也免不了归还时的客气推操。有时候不小心把肉掉在地上,倘若正好有人经过,便可以白捡了去,他们也无话可说,这也算是一种有趣的风俗吧。
⑧腊肉的香味实在太诱人,失窃的事也时有发生,但并非真正的毛贼作崇,而都是自家的孩子为解馋而为。偶尔我们几个小伙伴会轮流从自家屋檐下“偷”上一块腊肉,然后一起躲进林子里,找块空地,拾些干柴,支个架子,就开始烤肉吃,味道香极了。但也正是这个香味经常“出卖”我们,时常招来几里开外的家人。倘若谁家父母要把孩子带回去,人可以走,但肉要留下。如此这般,父母便不舍得,情愿让自己的孩子也饱食一顿。这其实是我们冥思苦想出来,颇为得意的一计良策。
⑨上大学的时候,有一年春节没有回家,父母便从偏远的山区,通过邮局给我寄来了两大块腊肉。我和几个同学用电炉子煮着吃,满楼道里弥漫着腊肉的香味,竟然好几次把宿舍看门的大爷给引来了,还带了酒非要同我们干两盅。吃着腊肉,喝着小酒,才算解了我的思乡之苦啊。
⑩又到腊肉飘香时,家乡的小山村,恐怕早已到处是松柏枝“噼里啪啦”熏肉的景象了吧。
(选自2019年2月《知识窗》,有删改)
( 1 )文章⑤—⑩段回忆了与“腊肉”有关的生活,仿照示例,在横线上依序填入相应的内容。晒腊肉→A________→B________→偷腊肉→C________
( 2 )请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①冬天的被窝就像磁铁,充满了吸引力,可一股醇厚的肉香却势不可挡地把我拽了出来。(结合划线词赏析)
②随着火势的加大,肉里的油不断溢出,一个劲儿地往外冒,再顺着光滑的肉皮,缓缓地往下滴,滴到柴火堆里,便发出“吱吱”的声响,火苗也就更大、更旺。(从描写角度赏析)
( 3 )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说说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
乔叶和许多人一样,小时候,我一直以为成长是因为年幼:我学习,我锻炼,我劳动,都是因为我还小,还得成长。而一旦长大,就不需要再付出任何努力。仿佛成长是一种储蓄,只要存够了一定的数额,就可以坐享其成,再无旁忧。
后来才明白,不是这样。
成长是一件最漫长的事情,漫长至终生。年龄阶段不同,成长的主题不同:一岁成长的是身体,十岁成长的是知识,二十岁成长的是情感,五十岁成长的是智慧……无论哪一方面的侧重,对于一个有悟性的人来说,成长都是一种必然的状态。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就是成长的另一种说法。
成长是一件最丰饶的事情。因为成长,今天的麦苗是鲜绿的,明天就会变成金黄。因为成长,今天的玫瑰是含苞的,明天就会娇艳绽放。但不是所有的成长都有着明朗绚丽的色调,有些成长,注定是那种深沉厚重的乐章。你知道种庄稼有一道程序叫“蹲苗”吗?就是天旱的时候也不去浇水,没有水庄稼就不能往上长了,但是为了生存,它们就会拼命地往下扎根,吸取土层深处的水。这样,它们的根就能扎得牢牢实实的,再一浇水,就会长得又壮又稳。“蹲”,是一种必要的积蓄过程。不扎实地“蹲”,就不可能延展出发达的根系去获得最丰厚的滋养,就不可能在低潮之后充满爆发力地重新站起来。“蹲”,以一种外表的低姿态,隐含着一种内在精神的拔节。“蹲”,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
成长是一件最深情的事情。每当我做了一件糟糕的事情,我就对自己说:不要紧,吸取教训,如果明天遇到了相同的情况,你一定会做得好一些,因为,你还会成长。每当我看到镜子里又憔悴了一分的容颜,我就对自己说:别忧伤,谁的身体都会老去,幸亏你的内心还在成长,这比什么都重要。我清楚地知道:永远有比自己年轻的人。但我并不觉得任何比我年龄小的人都是年轻的,同时也不敢认为比我年龄大的人都比我衰老。因为有无数的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年轻,没有让自己得到有效的成长,而真正知道成长意义的人,往往都是那些在生理上不再年轻的人。 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命运对知晓学习的人一种额外奖赏。
一直感觉到自己的成长,一直知道自己在成长,这让我感觉幸福非常。
( 1 )针对“成长”,本文提出了什么观点?请用一句话概括。( 2 )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说“和许多人一样”?( 3 )第二段在内容上强调什么?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 )第四段中,“蹲苗”的比喻是为了阐释什么道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 )联系第五段内容看,画线句中“额外奖赏”指什么?作文:
题目: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
要求:①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个(如写诗歌,则不能少于16行);②文中不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