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平泉县小寺沟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面语段的横线处依次填入一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________,飘逸着沁人心脾的清香;________,散发着浓烈的祝福;________,只有细细品尝,才能体味这淡淡的苦涩中所蕴含的真谛。

①生命是酒 ②生命是咖啡 ③生命是茶


A: ③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①③
D: ③②①
2、根据艾青的诗歌创作年代和内容,我们大致可以把艾青的诗歌创作分为四个时期,即①留学法国与归国时期,②抗战时期,③新中国时期,④创作后期(1976年后),下面四首诗的排序符合艾青诗歌创作四个时期的( )
A: 《大堰河——我的保姆》、《礁石》、《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光的赞歌》
B: 《礁石》《光的赞歌》、《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C: 《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礁石》、《光的赞歌》
D: 《礁石》、《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赞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3、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喜欢妄自菲薄别人,在班里很孤立,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自负的人。
B: 排球队大比分输给育才中学后,教练怨声载道 , 指责队员缺乏战斗力.没有给学校争光。
C: 王伯年作为小区保安,工作兢兢业业 , 总是默默地为大家做好每一件事。
4、

下列语法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中的“萧索”是形容词。
B: “端午的鸭蛋”“斑羚飞渡”“蚊子和狮子”“热爱生命”,分别是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并列短语和动宾短语。
C: “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这是一个因果复句。
D: “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的新字帖。”中的谓语是“发给”。
5、

下列各句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天上午两节课下,邗江中学的6000余名莘莘学子便会齐聚操场,参加课间大跑操活动。
B: 歹徒在向人勒索巨额钱款时猝死于犯罪现场,他一生恶贯满盈,真是死得其所
C: 扬州东花园的蔬菜批发市场每天门庭若市 , 来来往往的人们忙着购买各种新鲜蔬菜。
D: 传统节日是一宗重大而特殊的民族文化遗产,其文化内涵不应该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
6、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校的教学成绩显著,多次受到上级教育部门表彰。
B: 材料厂经过技术革新,成本下降了一倍,而产值却增长了百分之十。
C: 当外国友人来到盐城游览时,受到盐城人民的热烈欢迎。
D: 蒙古草原的八月,是一个天高云淡、绿草如茵的好地方,也是各地游人最佳的旅游圣地。
7、

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意思连贯,句意完整的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贴春联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②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③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④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A: ①④②③
B: ②①③④
C: ④②①③
D: ③④②①
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今年以来全国及重点区域颗粒物浓度呈下降趋势,空气质量总体得到改变。
B: 伴随着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落户,如今的乌镇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智慧小镇。
C: 经过周密的分析和侦查,上海警方成功打掉一个在网上大肆散布虚假信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犯罪团伙。
D: 每年4月初到5月中旬,是鸭绿江湿地观赏候鸟的最佳地点。
9、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嘹亮 翻来覆去 疲惫不堪 人声鼎沸
B: 发髻 美不甚收 自做主张 花枝招展
C: 静谧 油然而生 淅淅沥沥 咄咄逼人
D: 酝酿 花团锦簇 截然不同 喜出望外
10、

下面语段传达的主要信息是( )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选自《十八大报告》

A: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B: 我国环境形势严峻
C: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D: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民族永续发展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 1 )“了却”“可怜”分别是什么意思?

( 2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 1 )解释划线词语。

①竹取道,下见小潭,水清冽。 尤:________

②不可久居,记之而去。 乃:________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佁然________俶尔________

( 2 )翻译下列语句。(请从以下三句中任选两句完成)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3 )此次游玩人数众多,小石潭水清景幽,可是作者为何还要“记之而去”

( 4 )文中与“伐竹取道”相照应的语句是。

( 5 )作者主要是站在潭的哪一边来观赏景物的?依据是什么?并依此判断出小石潭的水流方向。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选文,请回答小题。

那神奇的相遇

丁之境


①“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儿子窝在沙发上读背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正在写稿子的我被这熟悉的句子吸引,脑海里浮现出我和这阙宋词的初相遇,时隔多年,那些细节依然清晰如昨。


②那是24年前的五月,一个很重要的日子,我和我的同学要去几十公里外的县二高参加选拔考试。考试通过的话,不仅可以提前拿到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还可以分进学校的重点班。


③去县二高没有直达车,中间要转三次车才能到。让几十个孩子这样转车去考试,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学校给我们租了一辆专车。所谓的专车,其实就是一辆拉石子的大卡车。我们这些取得考试资格的尖子生在年级其他同学艳羡、嫉妒的目光中,一个个攀上了大卡车高高的车斗,在初夏的晨光里一路颠簸向梦想驶去。


④乡道坑坑洼洼,我们在车斗里摇摇晃晃,遇到急刹车,我们就像离散的泥巴又重新揉捏到了一起,女生和男生碰撞到一起的尖叫和兴奋,让这辆专车充满了青春荷尔蒙的气息。初夏早晨的风是清爽的,路边的麦田绿油油的,路旁的白杨树的叶子就像举起来的肥硕的手掌。我们不像是去赶考的考生,而像去踏青的少男少女。


⑤一路摇晃,接近中午,我们终于到了县二高。和全校只有六个班的初中校园相比,二高校园大得让我无法想象。漫步其间,我就像一条水沟里的鱼游进了浩瀚无边的大海,校园里到处都是和我一样充满了好奇却又带点拘谨的来自各乡镇的考生。


⑥考试安排在第二天进行,高中的学生为了给我们腾地方,已经放假回家。我们被安排住在学生宿舍。一排排大瓦房,里面密密麻麻地排满了高低床,一人一个床位,印象中床上只有一张光秃秃的草席。和同学一起吃完饭,我爬上属于我的临时床位,和衣躺下,却毫无唾意。长这么大,我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明天的考试,我会如愿以偿吗?我不敢想。


⑦这时,我在床头的席子下面发现了一本书,抽出来一看,深蓝色水墨封面,白色题框中赫然印着“宋词三百首”五个黑色大字,这可是我梦寐以求的书啊!随手一翻,映入眼帘的便是:“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这是一个乡村男孩从未见过的句子,那样的清丽,那样的惊艳。我迫不及待地往下读,“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夜夜除非,好梦留人……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有些不太懂但又觉得懂,多愁善感的年纪,让我从这些句子里读出了思念的黯然神伤和难以排遣的忧愁。进入这偌大的校园,陌生环境带来的紧张,被抛在空空如也草席上的寂寞,还有对明天考试的迷茫,以及内心无以言说的孤独……复杂的情感堆积一下子遇到了最美最恰当的表达,就像高山流水的相逢,激起了闪耀的水花,我的内心明亮又自失起来。


⑧我拿出笔趴在床上,把这首《苏幕遮·怀旧》一笔一画抄在了笔记本,上,并记在了脑子里。继续往下读,我又抄写了柳永的《雨霖铃》和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⑨那个黄昏,其他同学都去校园里闲逛了,唯独我一人忘记了第二天紧张的考试,沉浸在那些古典又清新的句子里不能自拔。那一天决定了我一生的方向,我从此爱上了语文。


⑩这个寒假,我和儿子约定每天读背一首古诗词,希望他也能拥有和美好的文字相遇并怦然心动的美妙时刻。因为我知道,语言的质量其实是我们思想和情感的质量,最终也决定了我们生命的质量。

(选自《广州日报》,有删改)

( 1 )请根据选文第③—⑥段,补全下面的表格。

主要情节

攀上高高车斗

B________

爬上临时床铺

“我”的心理

A________

好奇拘谨

C________


( 2 )选文第④段画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 3 )选文第⑦段中加下划线词“赫然”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 4 )请根据“我”当年读《苏幕遮•怀旧》的感受,概括出这首词的特点。
( 5 )选文最后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 6 )选文标题“那神奇的相遇”中的“神奇”有什么含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绿色的梦
陆文夫
①近些年来,梦特别多。没有美梦,没有恶梦,所有的梦几乎都既模糊,又清晰,大都十分遥远。生活好像一部漫长的纪录片,白天在录制和放映后半部,晚上却在睡梦中从头放起。
②在那纪录片的开头,天空是蓝色的,大地是绿色的,一片柔和的绿色使生命得以舒展。大地的油绿是青青的麦苗,是柳树的绿叶,是还青的春草,是抽芽的芦苇……那好像是梦,我曾经躺在那铺满春草的田岸上,看那油绿的麦苗在蓝天下闪光,在微风中起浪,听那云雀在云端里唧唧地歌唱。
③麦浪,在缭绕的魂梦中经常出现这种绿色的波浪,这种波浪的翻滚能使人感到平和、安静。麦浪不是海浪,没有拍岸的惊涛,没有隆隆的响声,没有海水的咸腥,只有一种细微的沙沙声,大概是麦叶和麦叶相互碰撞。有阵阵野花的香味,却看不见花在什么地方,听得见云雀的叫声,却看不见云雀的身影,她箭似的从麦垄间直插苍穹,飞鸣欢唱一阵之后,又箭似的射入麦浪之间。
④人平躺着,眼迷蒙着,和煦的阳光像一条温暖的、无形的被,躺在这绿色的巨床上,是醒着,是睡着,是梦境还是记忆?
⑤那不是梦,那是半个世纪前的景象。家乡的田野上几乎看不见村庄,远眺村庄都是些黑压压的林带,十分整齐地排列在绿色的田野上。农民虽然不知道什么叫生态平衡,却知道林木是财富,是财富的象征。如果一个村庄上没有树,没有参天的树,而使低矮的房屋裸露在外面,行路的人就会说:“那是一个穷地方。”连叫花子都不会进那个村庄。
⑥小时候,祖母老是跟我讲一个故事,说我家屋后那棵两个孩子都抱不过来的大叶杨,当年只有孩子的手臂那么粗。那年闹春荒,缺草也缺粮,她拿着斧头去砍那棵小树,砍了两下没有舍得,情愿饿着肚子到芦苇滩里去划草叶。那棵大杨树是我们家的骄傲,是我玩乐的天梯,那树上有无数的知了,有十多个鸟窝,可以捉知了,可以掏鸟窝……
⑦我们的村庄家家都有很多树,大多种在门前小河两岸,有些柳树和桃树长大以后就斜盖在河面上,两岸的树像一条绿色的天篷,沿着村庄逶迤而上,这天篷下的小河就成了儿童的乐园。农村里没有幼儿园,都是大孩子带着小孩子,天天在这种绿色的乐园转悠,摸虾、捉鱼、采果实、掏鸟窝、放野火,说是烧过的野草明年会长得更好、更绿。
⑧每逢暮色苍茫,村庄上时不时传来尖锐、悠长、焦急、慈祥的声音,那是母亲在呼唤孩子,那拖得很长的呼唤声,能把一里路之内的孩子从绿色的天地里召回来,洗脸、吃饭,然后便进入梦乡。那梦当然也是绿色的,能使人没齿难忘。
⑨村庄除了树还有竹。我家没有竹园,这是祖父的一大憾事,可我就读的私塾却在大片竹园的旁边,那个村庄家家户户有竹园,一家一家连成片,绵延二三里。读私塾是很寂寞的,整天坐在长板凳上摇头晃脑,念书、写字,动弹不得。八九岁的顽童难以做到这一点,便找各种借口,跑到竹园里去,每次去两三个人,大家轮流,不被老师发现。其实老师也知道,只是睁只眼闭只眼罢了。
⑩竹园是小小蒙童的迪斯尼乐园迪斯尼乐园是大人们造好了给孩子们看,给孩子们玩的。竹园却是大自然给孩子们的恩赐,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自己去寻找游乐的天地。最有趣的是夏天,教室里闷热,老师也热得受不了,同意学生们把课桌搬到竹园里去学习。十几个蒙童散坐在幽篁里,有的玩耍,有的和老师一起打瞌睡,有的用野藤做吊床。躺在那种悠悠荡荡的吊床上,很快便能熟睡,直到大风吹动竹叶,发出松涛、海涛似的响声,才能把你惊醒,暴风雨来了!
⑪绿色的梦又悄悄地来到枕边,带来了叶的响声,带来野花的香气,似乎还有竹涛的沙沙,还有云雀的唧唧……突然间一阵轰鸣,好像天崩地裂!一辆装着钢筋的大卡车急驰而过,把好梦惊醒,那模仿虫叫的电子钟正报早晨六点。
这也是一种天地,是城市的天地,在这个天地里长大的孩子,他们将来的梦可能是灰色的,白色的,五颜六色的,不是绿色的。可在所有的颜色之中,绿色最具有生命力。

( 1 )第③段划线句描写梦中的情景,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赏析。

( 2 )第⑥段中,祖母为什么不舍得砍“大叶杨”?请概括原因。

( 3 )第⑩段中,“竹园是小小蒙童的迪斯尼乐园迪斯尼乐园是大人们造好了给孩子们看,给孩子们玩的。”两个“迪斯尼乐园”内涵有什么不同?

( 4 ) 文章最后说“这也是一种天地,是城市的天地,在这个天地里长大的孩子,他们将来的梦可能是灰色的,白色的,五颜六色的,不是绿色的”。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水,有时是雪,有时是露,有时是冰凌,有时是雨珠……变的是形态,不会变的是晶莹;日子,有时甜,有时苦,有时幸福,有时酸楚……变的是感受,不会变的是真实。生活中许多变化着的人、事和物,都有不变的地方。

请以“不会变的是_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2)可以写你的经历、见闻,也可以写你的感悟和认识;(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是不是你还爱莪”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