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新兴县第一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子非鱼,安鱼之乐
B: 鹏之徙于南冥也,击三千里
C: 《齐谐》者,志者也
D: 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襁褓(qiánɡ bǎo) 静(mì) 胆(què) 心无旁(wù)
B: (zì)(suī) 解(pōu) 拮(jū) 忍俊不(jìn)
C: 褴褛(lán lǚ) 计(jiào) 阴(huì) 而不舍(qiè)
D: (ɡān ɡà) 倾斜(qǐnɡ) 干(hé) 前后继(pū)
3、选择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A: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B: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C: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D: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4、下列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香港学员与广州优秀大学生一起来到社区家庭服务中心,探望外来工子女和他们的生活状况。(将“探望”改为“探访”)
B: 目前,我国发现的时间最早的青铜制品,是在甘肃东乡林家1977年出土的青铜刀。(将“1977年”移至“是”和“在”之间)
C: 爱国是检验一个人品格高尚与否的试金石,也是评价一个人道德情操的重要标准。(在“爱国”前加“是否”)
D: 气象监测结果表明,我国多个地区出现干旱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气温持续升高、降水量明显减少。(删掉“的原因”)
5、下列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诗的题目看,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扬州的酒宴上酬答刘禹锡的作品。
B: 这首诗的首联,叙写诗人被贬到荒凉之地二十三年来的人生经历。
C: 这首诗的领联,运用两个典故分别表达诗人对亡友的怀念和回乡后恍如隔世的感慨。
D: 这首诗的颈联,对仗工整、蕴含哲理,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6、

下列划线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沙漠里有很多奇怪的现象,在古代人眼里会认为是魔鬼在作怪。可是当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以后,就可以把这些光怪陆离的现象解释清楚。
B: 他的演讲旁征博引,夸夸其谈 , 气势恢宏,赢得了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
C: 有人认为天才之作总是合天地之灵气,妙手偶得 , 据说《蓝色多瑙河》就是作者在用餐时灵感一来随手写在袖口上的。
D: 宋老师几十年来,始终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对工作精益求精 , 因而受到了学校的多次表彰奖励。
7、

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襁(bǎo) 桑(zī) 渎(xiè) 蹈覆辙(chóng)
B: 噪(guō) 作(jī) 名(huì) 成吉思(hàn)
C: 扶(yè) 妖(ráo) 怒不可(è) 一黄土(póu)
D: 智(ruì) 凿(nà) 尽职守(kè) 气吞牛(dòu)
8、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愿为鞍马 市:买 东买骏马 市:集市
B: 出相扶将 郭:外城 木兰不用尚书郎 不用:不愿做
C: 气传金柝 朔:北方 策勋十二转 策勋:记功
D: 军书十二卷 十二卷:十二本 赏赐百千 强:有余
9、下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义务植树 减税降费 壮丽山河 敬畏生命 解说:这四个短语的结构类型各不相同。
B: 小强说他在这次电讯诈骗中被骗的原因是由于轻信骗子,错输验证码造成的。 解说:这个句子没有语病。
C: 在华留学生评选出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网购、支付宝和共享单车。 解说:这个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D: 访问欧洲三国期间,他利用多个场合深入阐释“一带一路”的丰富内涵。 解说:这个句子的主干是“他阐释内涵”。
10、

选出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为了培养学生生活技能,学期末,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活技能大赛。
B: 有人说,人只有到了中年之后,就能深切地体味到人生的意义、责任和问题。
C: 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优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不足。
D: 为了防止“中东呼吸综合征”不流入我国,海关严格排查入境人员。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小院的夏天》

邻家的葡萄藤悄悄地翻过院墙,

带须的嫩尖偷看我的小窗。

窗上的牵牛花爬上瓦檐,

太阳透过青叶在我的桌上洒下绿光。

一只蜜蜂飞进小屋嗡嗡地唱,

推开窗子又吹来茉莉花的清香。

( 1 )“邻家的葡萄藤悄悄地翻过院墙”与哪句古诗意境相似?请写下来。


( 2 )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宫室 ________

冠 ________

③如有所 ________

( 2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而计长,曾不盈寸 人视端容寂
B: 吾与子之所共适 诎右臂支船,竖其左膝
C: 中轩敞者舱 盖简桃核修狭者
D: 有良田美池桑竹属 石青糁
( 3 )苏子用月与水作比,阐明了什么道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
B: 阐明物各有主的道理
C: 阐明无欲即无私的道理
D: 阐明物质不灭的道理
( 4 )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苏轼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请比较两句表达含义有何不同。
( 5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②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①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诞生于数千年前,不仅融天文、地理、历法、气象、农事、养生等多门学同于一体,而且还蕴含着以德修身的深刻内涵,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中华民族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指导人们进行农事活动。

②节气表明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也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中国古代先民们是如何测定节气的呢?这要从我们非常热悉的计时工具——“表”和“圭”说起。

③表,最早诞生于中国。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们在地面上立一根八尺长的竹竿来测量日影,这根竹竿最初就称为“表”。

④“圭”本是指测量土地的标准尺子,后来把测量日影的工具也称为“圭”。圭和表的结合,就构成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天文仪器“圭表”。1276年,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造了一座观星台,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天文台。整个观星台就相当于一个量日影的圭表。

⑤古人利用圭表观测天象,将每年白天最短的那天,叫“日短至”,又称“冬至”;白天时间最长的那天,叫“日长至”,又称“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昼夜时间长短相等,把这天分别称为“春分”和“秋分”。

⑥在此基础上,诞生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用今天的天文学来解释,地球轨道投影到太阳系模型上形成的坐标系,为黄道坐标系。黄经,将这个坐标系的横轴,以春分为起点,自西向东度量,分360度,共有二十四个等份,每份15度,为一个节气。基本规律是: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是6日和21日,下半年是8日和23日。

⑦古人将每月的第一个节气称为“节”,每月的第二个节气称为“气”。“节”和“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左右,如:在4月份有清明和谷雨两个节气。二十节气中,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8个节气;反映气候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二十四节气传统历法的关键和核心。

⑧二十四节气是中华祖先馈赠给每一位子孙后代珍贵礼物,拥抱它,就是拥抱我们自己的生命质量与智慧命运。

( 1 )下列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说法,有误的一项( )
A: 二十四节气融天文、地理、历法、气象等多门学问于一体,而且还蕴含着以德修身的深刻内涵。
B: 节气表明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中国古代先民们用计时工具——“表”和“圭”来测定节气。
C: 黄经,以春分为起点,自西向东度量,分360度,共二十四个等份,每份15度,为一个节气。
D: 二十四个节气是传统历法的关键和核心,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大寒、小寒4个节气。
( 2 )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题目点明了文章说明的对象,揭示文章内容,言简意赅,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 第④运用下定义、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中国古代测量日影的工具“圭表”。
C: 第⑦段加点词语“左右”,表示历时的天数不是确数,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 文章按逻辑顺序介绍古人测定节气的工具、二十四节气的诞生、作用以及现实意义等。
( 3 )系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 二十四节气是祖先馈赠给子孙后代的礼物,拥抱它,就是拥抱我们自己的生命质量与智慧命运。
B: “圭”指测量土地的标准尺子,古人用表和圭来测定土地长短,推算二十四节气的长短。
C: 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造的观星台,是历史上最早记录节气变化的天文台。
D: 春秋两季昼夜时间长短相等的两天是春分、秋分,即分别把春季和秋季平分的那一天。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小题。

棕榈

老屋后面是缓斜的土坡,坡顶上矗立着一片棕榈林,称之为林,其实是微不足道的六七棵棕榈而已。也许是地域、水土和气候的缘故,几棵棕榈生得矮小而萎缩。天性爱爬树的孩子也不和棕榈亲昵,对外表丑陋的它们缺乏好感。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在棕榈身上找不到我们认为弥足珍贵的东西。

小时候,整天吃不饱似的,每天挖蕨根,刨伏苓,酸梨树自然而然成了我们的挚爱。到春末夏初的时候,在我们太急切的期盼中,这些瘦瘦的但洁白无瑕的花朵,终于摇身一变,变成指头大小的酸梨,缀在簇簇绿叶中间。在我们的誓死捍卫和邻家孩子的肆意掠夺中,酸梨没来得及成熟便一一落入口腹之中,那又涩又酸的味道至今记忆犹新。

相隔咫尺的棕榈偶尔也会走进视野,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中秋临近的时候,棕榈结出累累果实,那青灰色长圆形的棕籽虽不能吃,却是游戏时最佳的武器。夜晚,在月光笼罩的旷地里,通常能见到一大群孩子在虚拟的硝烟中追逐,恣意地欢叫。

农闲时节,父亲用薄而弯曲的刀片,将紧裹着棕榈的红褐色棕衣一张一张地剥下来。父亲剥棕衣的时候一副特别小心翼翼的样子,生怕稍有闪失,而且每回剥下三四张便住手。我疑惑不解地问父亲为什么不继续剥下去呢?“棕衣就是棕榈的衣服,剥光了它们怎么过冬呢?”父亲一边回答我,一边注视着刚剥过的那棵棕榈。在渐起的秋风中,棕榈似乎不胜寒意似的,在不易觉察地战栗。伫立一旁,父亲久久注视的目光是那样深长耐读,其中,蕴含有隐隐的内疚与不安,有请求原谅的意味,有源自肺腑的感激。

也许父亲一生都在企求棕榈原谅,是他剥夺了棕榈赖以御寒的衣物;父亲一生对棕榈满怀感激,在他挑着生活的重担踽踽独行的时候,是棕榈给了力所能及的支撑。给孩子们带来短暂口福的酸梨树怎能和棕榈相比呢?它能换来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酱醋油盐吗?能换来煤油把漫漫长夜点燃点亮吗?

父亲将棕衣剥下来,然后去夹,翻晒,撕成丝缕。在空旷无边的夜晚,凭借着一点如豆的微弱灯光,父亲开始搓棕绳。我们在一旁看着,倦意漫上来,不知不觉便酣睡了。早晨醒来,我们惊讶地发现,那小山似的满地棕衣变成了数十根棕绳,在早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古铜色眩目的光泽。断断续续有人上门求购棕绳,家里开始荡漾起小小的欢乐的涟漪。

一天早晨,早起的父亲像往常一样爬上后坡,来到棕榈林里。父亲的一声惊呼把母亲和我们吓了一跳。我们赶紧上去,发现父亲一脸痛苦和惊惶的表情。原来,不知什么时候一棵棕榈死掉了。死掉的棕榈蔫蔫的,披针一样的叶子失去了往昔的葱绿与锋芒。父亲拿来一把锄头,招呼大家一起动手把棕榈连根挖起并运走。父亲告诉我们其中“奥秘”:一棵棕榈死了,其它的棕榈因为伤心会跟着相继死去的。把这棵棕榈挖起并运走,是不让其它的棕榈为之悲恸欲绝。父亲的话让我浑身颤栗,我从未想过这些草木会有如此丰富的情感,像我们一样相互之间有着太深太沉的牵挂与关怀。我感到无限内疚起来,为自己曾经对棕榈的漠视与伤害。

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当我注视这些棕榈的时候,一种敬意从心中油然升起,目光里的东西渐渐多起来,最后变得和父亲注视的目光一模一样。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在脑海中常常产生这样的联想——父亲、母亲和我们几兄妹就是一片小小的棕榈林,和后坡上的棕榈连在一起,浑然一体,在风雨中相濡以沫。

(本文有删改)

( 1 )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于棕榈树的态度有何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 2 )下列句子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①在渐起的秋风中,棕榈似乎不胜寒意似的,在不易觉察地战栗。

②父亲将棕衣剥下来,然后去夹,翻晒,撕成丝缕。在空旷无边的夜晚,凭借着一点如豆的微弱灯光,父亲开始搓棕绳。

( 3 )文章主要写了棕榈树,却花了不少笔墨写酸梨树,这样写有何作用?
( 4 )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父亲、母亲和我们几兄妹就是一片小小的棕榈林”这句话?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眨眼之间,初一学年又匆匆结束了。回首这一年,你又收获了什么。是新的知识,还是新的朋友,还是快乐,抑或是感动……
请以“收获”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粗粮王_”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