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大峪中学初中部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草长莺飞 咬牙跺脚 无原无故 黎明百姓
B: 狂妄自大 不屑置辩 无动于衷 长途跋涉
C: 略胜一筹 锲而不舍 不由分说 翻来复去
D: 走头无路 与日具增 一气呵成 络绎不绝
2、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历届“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以其感人肺腑的事迹 社会正能量,值得我们点赞。

②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必须加强国防力量以 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 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

A: 传播 捍卫 聚集
B: 传递 保全 凝聚
C: 传递 捍卫 凝聚
D: 传播 保全 聚集
3、

读课文《秋天的怀念》,“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活着……”这句话的含义是( )

A: 鼓励儿子珍惜生命,坚强的活下去。
B: 鼓励自己为了儿子要坚强的活下去。
C: 坚信自己的病能治好,儿子的腿也能治好。
D: 母子俩身患重病,要互相依靠,互相鼓励。
4、

下列对病句修改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

A: 通过《复兴之路》这部见证民族精神崛起的作品,让我们确实看到中国走过一段漫长而又艰难的道路。(“通过……让……”造成分残缺,二者必须删去一个)
B: 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央提出要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倡导和谐理念、和谐精神及和谐文化。(“倡导和谐理念、和谐精神及和谐文化”改为“倡导和谐理念,弘扬和谐精神,建设和谐文化”。)
C: 近日,国家林业局发出紧急通知,严禁一切猎捕、出售、收购果子狸和其他野生动物。(“出售”与“收购”位置颠倒)
D: 艰苦奋斗是一种需要从小培养的品格,及早在青少年中引导和建立如此意识和习惯,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在青少年中引导和建立如此意识和习惯”应该改为“引导青少年建立如此意识和习惯”。)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被访者几乎都表示对天水不甚了解,但都认为天水是一个有关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的城市。
B: 2017年,由于国际关系结构性矛盾加剧并引发新危机的挑战,使大国博弈加剧。
C: 这场比赛的胜利,将决定我们能否顺利进入决赛阶段。
D: 他的学习他自己负责。
6、小明跑步健身,坚持一段时间后想放弃,以下句子适合用来激励他的一项是( )
A: 行百里者半九十
B: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D: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7、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酝(niàng) 应(hé) 落(zhuó) 绿茵茵(lù)
B: 角(líng) 粗(guǎng) 临(lì) 朋引伴(hū)
C: 弄(chì) 憔(chuì) 分((qí) 各得其(suǒ)
D: 一(shà) 笑(nì) 吝(sè) 咄逼人(duō)
8、

下列句子标点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办事之际。
B: 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
C: “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母亲说。
D: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9、

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在我的房间外面,有一段没有被屋瓦遮掩的蓝天, 。我常常出神地凝视着那些美丽的行星, 。这些眼睛每一霎动,就像赠予我一次祝福。 ,我的眼睛湿润了。
①天幕上几颗明星我抬头便可以望见
②我抬头可以望见嵌在天幕上几颗明星
③它们像一个人的眼睛,带着深深的关心望着我,从不厌倦
④它们带着深深的关心望着我,从不厌倦,像一个人的眼睛
⑤无数蓝空里眼瞳似的闪烁着的星子被我望着
⑥望着蓝空里眼睛似的闪烁着的无数星子

A: ①③⑤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②④⑥
10、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都出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B: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共分上下两片,上片问“月”,创造了一幅神话般的美丽境界;下片问“天”,表达了作者苏轼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C: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的“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其中“风”原指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骚”原指《离骚》。
D: “而立”代称三十岁,“而立之年”指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年龄;“不惑”代称四十岁,“不惑之年”指有所成就的年龄。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列古文,回答小题。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1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两个“难”分别是“困难”“难受”的意思,诗人把两种“难”作对比,以“相见时难”反衬“别亦难”,表明分别时的难舍难分。
B: “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点明了离别的季节,渲染离别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凄楚的心情。
C: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运用双关。后常被大家作为无私奉献的象征。
D: 尾联借神话故事进一步表达相互关切和思念之情。青鸟是神话中的信使,因对方居住较远,无法经常见面,只能希望有人前去传信,透露出一种深深的惆怅、无奈之情。
( 2 )请从情感、语言两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品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1 )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夫专诸之王僚也/群臣吏民能面寡人之过者
B: 天下缟/吴广爱人
C: 安陵君受地先王而守之/受任败军之际
D: 怀怒未/野芳而幽香
( 2 )翻译句子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 3 )下列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主要写了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过程,以及斗争的结局。
B: 选段的第一段末用反问激怒秦王,揭穿秦王的骗局,维护本国国土的尊严。
C: 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而唐雎表现得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D: 选文主要通过动作和心理描写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 4 )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两例,各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现代文阅读

藕与莼菜

叶圣陶

①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

②若在故乡,每当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的乡人: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使人起康健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布,虽然赤脚,却穿着短短的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这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康健的美的风致;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玉色的长节藕。在藕的家乡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濯再濯,所以这样洁白了。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体味的高品的东西,这是清晨的图画里的重要题材,假若满污泥,就把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情,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意先把它们濯得这样洁白了,才挑进城里来。他们想要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扁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过嫩的“藕枪”或是较老的“藕朴”,大口地嚼着解渴。过路的人就站住了,红衣衫的小姑娘拣一节,白头发的老公公买两枝。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户户了。这样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直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③在这里,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大概也是从我们故乡运来的。但是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就要供在较大的水果铺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待善价而沽。至于挑着担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和腿,就是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因此,除了仅有的一回,我们今年竟不曾吃过藕。

④这仅有的一回不是买来吃的,是邻舍送给我们吃的。他们也不是自己买的,是从故乡来的亲戚带来的。这藕离开它的家乡大约有好些时候了,所以不复呈玉样的颜色,却满被着许多锈斑。削去皮的时候,刀锋过处,很不爽利。切成片送进嘴里嚼着,有些儿甘味,但是没有那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的要求。

⑤因为想起藕,又联想到莼菜。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莼菜本身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是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的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捞来的。取得这样方便,当然能日餐一碗了。

⑥而在这里上海又不然,非上馆子,就难以吃到这东西。我们当然不上馆子,偶然有一两回去叨扰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莼菜上市的时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过。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亲戚来了,送他瓶装的西湖莼菜,他送给我一瓶,我才算也尝了新了。

⑦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就萦系着不能割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么?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系着罢了。若无所牵系,更何所恋念?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系,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⑧所恋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 1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文章第2段中,作者通过回想,从哪些方面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故乡初秋图?
( 2 )请从动词运用的角度赏析下面语句。

他们想要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扁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过嫩的“藕枪”或是较老的“藕朴”,大口地嚼着解渴。

( 3 )文章第4段也在写藕,其作用是什么?
( 4 )第7段中,“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一句中,你如何理解“向来不恋故乡”与“故乡可爱极了”这似乎矛盾的情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未来,木星会取代太阳吗?

①在太阳系中,木星是行星中的“巨无霸”。它的体积和质量分别达到了地球的1320倍和318倍。不过,除此以外,木星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能发光,有自己的能源。

②也许你并不觉得这是什么稀罕事,那么我们先来看一下行星的定义:行星通常是指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的天体。其公转方向常与所绕恒星的自转方向相同。一般来说行星需具有一定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且近似于圆球状,自身不能像恒星那样发生核聚变反应。在人们的通常认识中,行星的确不能发光,只能依靠反射太阳的光线。但科学家研究发现,木星正在把巨大的能量不断地向周围的宇宙空间释放,它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两倍从太阳那里所获得的能量,说明木星有一半的能量来自它的内部。

③分别于1972年和1973年发射的“先驱者”10号与11号飞船探测的结果显示,液态氢构成了整个木星。它同太阳一样,没有坚硬的外壳,主要是通过对流形式来实现能量的释放。前苏联科学家齐巴罗夫和苏齐科夫认为,木星的核心温度已达到30000℃之高,热核反应还在其内部继续进行。

④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一个严肃的问题:未来,木星会渐渐取代太阳吗?

⑤正如之前所说,木星是由液态氢构成的,本身并无坚硬的外壳。木星的这种构成与太阳构成方式十分相似,主要是通过对流形式来实现能量的释放。木星不仅把自己的引力能转换成热能,还在不断吸收太阳释放的能量,这就使它的能量越来越大,且热度越来越高,并使它达到了现在的高度。从木星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它很可能成为太阳系中与太阳相差无几的第二颗恒星。

⑥30亿年以后,太阳到了晚年,木星很可能取代太阳的地位。虽然时间还很远,但人类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是,太阳已经是一颗垂暮的恒星了,它的光辉总有一天会熄灭,而木星的自带光源,点燃了生命顽强延续下去的希望。

(选自《探索与发现》2016年第5期,略有改动)

(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木星的主要特征。

( 2 )为什么说木星会渐渐取代太阳?

( 3 )文章第①段是如何说明木星的?

( 4 )请分析第⑥段画线句中“很可能”的表达效果。

四、写作(分值:60分)
古老的建筑、独特的物产、美丽的传说……这些都可能是你家乡的名片。

请以《家乡的名片》为题,写一篇作文,650字以上。

提示:①在你熟悉的范围内确定写作的具体内容,或景点,或物产,或名人,或民风民俗,所选对象要足以代表家乡的某种文化、风貌或精神。②列出写作提纲,不列提纲扣分。③不得出现真实姓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雨”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