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中国最早的文言志怪小说是什么?( ) A: 《西游记》 B: 《聊斋》 C: 《世说新语》 D: 《搜神记》 |
2、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应,人们牵挂她的病情并为她的精神所深深感动。B: 虽然刘翔已经能够下地走路,但医生告诫他不要心急,走路的频率不能太快,而且每天走路的时间也不能过长。 C: 我们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卫好生存的家园。 D: 能否根治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顽症,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
3、 | 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童年》中的阿廖沙生活在艰难困苦、令人窒息的环境里,然而他并没有被压垮和变坏,反而在苦难中长大。B: 法布尔写的《昆虫记》除了真实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 C: 《伟大的悲剧》一文,作者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了这悲壮的一幕,是因为人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斗争中毁灭了自己,可是历史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 D: 《鲁滨孙漂流记》的主人公鲁滨孙热衷于航海,性格坚毅。他在小人国、大人国历险多年,吃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了可观的财富。 |
4、 | 下列加线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多年来,欧洲上空战云密布,尖锐的冲突迭起 , 如隆隆的雷声预示着风暴即将来临。B: 要解决政府机构臃肿的现状 , 就要釜底抽薪,让一部分人的收入先降下来。 C: 想不到昔日的“浪子”今天却成了舍己救人的英雄,这就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D: 去年暑假,我随旅行社去了桂林,那里的秀山丽水,令人忘乎所以。 |
5、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B: 签字售书活动开始前,作者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书中的观点是无可置疑的,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C: 上海世博会开幕后,八方游客纷至沓来,大会的接待工作井然有序,周道如砥。 D: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滴水可以穿石,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持之以恒;大地能载万物,是在告诉我们求学要广读博览。 |
6、 |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海外网文章指出,如今有的领导干部喜欢到处卖弄笔墨,其实胸无城府 , 让人联想起鲁迅笔下那些不学无术、附庸风雅的“清国留学生” B: 在读书汇报会上,张山同学旁征博引,断章取义 , 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C: 她喜欢收藏,买了不少关于古玩鉴定的书,到各地去按图索骥 , 结果收回来的东西多而杂 D: 从楼市表现来看,几个品牌房企业心领神会的降价方式可以被称作“多形态营销”手段,但不可否认的是绝大部分房企实际上都在“以价换量” |
7、 | 对下列复句的类型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无论他身处何时何地,他的行为举止都保持一致。(条件) B: 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因果) C: 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递进) D: 自我修养,与其说是注重行为举止,莫如说是重视行为举止的内涵。(递进) |
8、 | 指出解释正确的一项( ) A: 平天下:扫平天下。B: 一帆风顺:船挂满船,顺水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阻碍。 C: 彷徨: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D: 治国:治理国家。 |
9、 | 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藏污纳垢 粗制烂造 崎岖不平 相形见绌 B: 郁郁寡欢 鹤立鸡群 引人注目 家徒四壁 C: 器宇轩昂 神密莫测 莫衷一是 孤苦伶仃 D: 黯然失色 麻木不人 千山万壑 长吁短叹 |
10、 | 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为了倡导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今年我国确定的主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B: 今天,无偿献血成为雅安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吉选超市广场“爱心献血屋”3名三、四十岁的公安干警分别献出200毫升鲜血。 C: 中医认为,荠菜味辛甘,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祛病养生功效。 D: “我到底要行去何处?哪里是我的终点?不重要了,”徐霞客对自己说,“重要的是,我行走在天地之间。” |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田园乐 〔唐〕王维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松高大的样子。②衣冠:士大夫的穿戴。 ( 1 )三、四两句展现了________、儿童不认识官员衣冠等画面,描绘了一种闲适恬淡、________的田园生活。( 2 )第二句中的“夏寒”一词,看似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请谈谈你的理解。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治国犹栽树 ①意犹不足 ②征求不已 ③惟欲清净( 2 )翻译句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3 )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
汪金友
“希望同学们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古人讲,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胡锦涛讲了这样一番话。
“读万卷书”,是知识学问的博览。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先贤经验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所以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我们一直都在读书。既读课内书,又读课外书;既读专业书,又读修身书。越读越明白,知识就是力量。越读越清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行万里路”,是实践经验的积累。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世上有很多的路,而只有自己亲身走过的路,心里最清楚。种过地,才知道种地的艰辛;做过工,才知道做工的劳苦;求过人,才知道求人的难堪;跌过跤,才知道摔打的痛楚。也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之后,人们才学会了分析和判断,并从中找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光“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那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想的很高,策划的很好,但一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往往处处碰壁。只“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那就更难成大事。尤其在现代社会,处处讲知识,样样要科技,一个“大老粗”,怎么干得下去?所以,"读万卷书"是我们所需要的,"行万里路"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紧密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化为力量,书本才能变成财富。
比起“读万卷书”来,“行万里路”是一个更加艰难的奋斗历程。多彩的世界,给我们每个人都设计了一条独特的人生之路。但眼前的路有千条万条,自己的路究竟在哪里?这就需要迈开双腿,一条一条地去试,一条一条地去找。这一条走不通,再走下一条。寻找是一种磨练,也是一种积累。等找到最适合自己走的那一条路的时候,经验就丰富了,信心就提高了,成功就不远了。
“夫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于闺门之内;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于纤微之事”。任何大事,都从小事起步。既然读了万卷书,就不怕再走万里路。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正整,然后作文。
②要写真实的内容,抒发真情实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字数在500字以上,文章中不要使用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