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战指挥员只有具备见微知著的本领,才能准确判断敌情,掌握战争主动权。 B: 网课期间,有些学生整天不学无术 , 复学后成绩一落千丈。 C: 面对纷乱繁复的朝堂时局、叵测难猜的人心,谢安洞若观火。 D: 千百年来,随波逐流者多如过江之鲫。 |
2、 | 找出下列句子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 A: 老谋深算的她知道时机还未成熟,于是装出一副不冷不热的样子。B: 中国女子柔道选手袁华在人声鼎沸的赛场上能做到充耳不闻、心静如水,而一旦发力,就令对手不寒而栗。 C: 陶渊明的田园诗大多妙手偶得 , 自然纯朴毫无雕琢痕迹。 D: 最近几年,美国芝加哥发生了一系列令人不可思议的怪事:大量的货物列车在这里失踪了。 |
3、 | 寿镜吾先生是鲁迅在何处求学时的老师( ) A: 本城书塾 B: 南京水师学堂 C: 东京“清国留学生速成班” D: 仙台医专 |
4、 | 下面语段中划线字的拼音、横线处填写的汉字都正确的一项是( ) 来到江南,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景物:悠悠的乌 (péng)船、斑驳的拱桥,古朴的河畔,或许还有那木门里走出穿着蓝底碎花布,挎着竹篮的阿娇……水自然是古镇的灵魂,它静静地流淌着,淡然地穿过整个镇子。这水,可以是载着渔家的小河,可以是村口的碧潭一湾,可以是屋旁的一泓清泉,总是在深情款款地羁 (bàn)着远方游子的心。 A: 篷 bàn zǎi 绊 B: 蓬 pàn zǎi 拌 C: 蓬 bàn zài 拌 D: 篷 pàn zài 绊 |
5、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抗击新冠状病毒疫情的众志成城,凝聚了全国人民的距离和人心。 B: 是否自律,能否自主,决定了空中课堂中学生收获的大小。 C: 随着新冠病毒的全球蔓延,使多国出现一“罩”难求的现象。 D: 我们深信,养成爱读书、会读书,会让人受益终生。 |
6、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个急刹车,大巴车戛然而止 , 乘客们惊出一身冷汗。 B: 一周的旅行结束了,沿途风景浮光掠影 ,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C: 一个怀有梦想,努力向上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充实自己。 D: 老师就像是妙手回春的园丁,辛勤耕耘,要把我们培养成祖国的栋梁。 |
7、 | 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树增的《长征》是一部长篇虚构文学作品,全书以长征的时间推进和地域转换为基本架构,完整地展现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红军历经艰险转战大半个中国的历史。 B: 1962年英国作家蕾切尔•卡森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它第一次对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观念提出了质疑。 C: 《骆驼祥子》一书中,祥子心中觉得可投奔、依靠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小福子,一个是能原谅他、帮助他被他称为圣人的“曹先生”。 D: 《西游记》中,唐僧在五行山救了悟空,在高老庄收了悟能,在鹰愁涧收了悟净,在流沙河收了白龙马。 |
8、 | 下列词语中的“书”与“大书特书”中的“书”词义相近的一项是( ) A: 藏书万卷 B: 一封家书 C: 挥毫疾书 D: 楷书行书 |
9、 | 从修辞角度看,下列句子中不同类的一项是( ) A: 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B: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C: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D: 还有一问,是:“公理”几块钱一斤? |
10、 | 下列几个句子,排列顺序合理的一项是( ) ①孩童时期就是一个人开发心智、引导情趣、培养习惯和技能的最佳年龄段。 ②传统读书教育的成功,就在于此。 ③钱基博先生读书之勤奋,就与其童年之时所受的传统读书教育有直接关系。 ④一个人读书怎么样,关键在读书习惯、读书能力和读书情趣的培养。 ⑤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一生“暇则读书,虽寝食不辍,怠以枕,餐以饴”。 ⑥若能在这一年龄阶段培养出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嗜好,锻炼出一定的读书技能,这将会影响其终生。 A: ①⑥②③④⑤B: ④⑤③⑥①② C: ④①⑥②⑤③ D: ①②③⑥⑤④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西归绝句① [唐]元稹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②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注释】①本诗作于元和十年春元稹从被贬地奉召还京途中。②书:信。这里指元稹的好友李复言和白居易的书信。 ( 1 )诗歌前两句都是通过叙事来抒情,其中第一句对第二句起到了________作用。( 2 )景语皆情语,第四句以景语收住全篇。请用自己的话,对此句加以描述。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 1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怒而飞 怒:用力鼓动翅膀 B: 《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记载 C: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盘旋飞翔 D: 野马也,尘埃也 野马:野生的马 ( 2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化而为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B: 其翼若垂天之云/若为佣耕 C: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 去以六月息者也/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 ( 3 )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描绘了一幅大鲲变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 B: 文章前三句在描绘大鹏形象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生动展现大鹏的硕大无比。 C: 庄子笔下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D: 本文想象雄奇瑰丽,语言气势磅磷,富有浪漫色彩。 |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春天是改革家
鲍尔吉•原野
①在北方,四季当中,春天最神奇。夏季的树叶长满每一根枝条时,花朵已谢了,有人说:“我怎么没感觉到春天呢?”
②春天就这样,它高瞻远瞩。它从事的工作一般人看不懂,比如刮大风。风过后,草儿绿了。再下点雪,然后开花。之后不妨碍春天再来点风,或雨,或雨夹雪。树和草不知是谁先绿的。河水解冻了,但屋檐还有冰凌。
③事实上,我们在北方看不到端庄娴静的春天,比如油菜花黄着,蝴蝶飞飞。柳枝齐齐垂在泛着绿意的春水上,新出的柳芽呈嫩嫩的鹅黄。黑燕子像钻门帘一样穿过枝条。这样的春天住在江南,它是淑女,适合被画成油画、水彩,被拍照和旅游。北方有这样的春天吗?没见过。在北方,春天藏在一切事物的背后。
④在北方,远看河水仍然是白茫茫的冰带,走近才发现这些冰已酥黑,灌满了气泡,这是春天的杰作。虽然草没有全绿,树没有吐芽,更没有开花,但脚下的泥土不知从何时起泥泞起来。上冻的土地,一冻就冻三尺,是谁将冰冻的土地化成泥泞?春天。
⑤像所有的大人物一样,春天惯于在幕后做全局性、战略性的推手。让柳叶冒出芽尖儿只是表面上的一件小事,早做晚做都不迟。春天在做什么?刚刚说过,它让土地解冻三尺,这是改革,是在把冬天变成夏天﹣﹣春天认为:春天不是自然界的归宿,夏、秋才是归宿或结果﹣﹣这事还小吗?
⑥春天是大人物,它深居简出,偶尔接见一下青草、燕子这些春天的代表。春天在开会,在讨论土地解冻之后泥泞和肮脏的问题。许多旧大臣认为土地不可解冻,解冻就乱了,泥泞的样子实在给“春天”这两个字抹黑。这些言论是呼呼的风声,我夜里常听到屋顶有什么东西被吹得叮当响,破门拍在地上,旧报纸满天飞。这是春天会议的一点小插曲。
⑦说干就干,绝不拖泥带水,这是春天的作风。春天一边招呼一帮人开会,另一边在让土地解冻,催生草根吸水,柳枝吐出新叶,把热气吹进冰层里,让小鸟满天飞。看上去一切都乱了、脏了,一切却在突然间露出了崭新的面貌。
⑧春天暗中做的事情就是让土地复苏,让麦子长出来,青草遍布天涯。“草都绿了,冬天想回也回不来了!”这是春天常说的一句话。春天并不是从冬天到达夏天的自然过渡,而是改革。世间最艰难的斗争是自然界的斗争,最酷烈的,莫过于让万物在冬天里苏醒。冬天是冷酷而古板的君主,拒绝哪怕是极其微小的点点滴滴的变化。一变化,冬天就不成其为冬天了。正如不变化,春天不成其为春天。春天和冬天的较量,每一次都是春天取胜。谁都想象不到,一寸高的小草,可以打败一米厚的白雪。白雪认为自己这么厚永远都不会融化。如果它们是钱,就永远花不完,但是积雪没想到自己不知不觉间就变成沟壑里的泥汤浊水了。
⑨春天朴素无华,春天大象无形,春天弄脏了世界又让世界进入盛夏。春天实现了改革大计,它不贪功劳,改变了江山就退隐。它认为柳枝的叶苞就是叶苞,它并不是春天;青草也只是一株草,也不是春天。肩负改革使命的春天,说来就来;完成改革使命后的春天,说走就走。在北方,爱照相的人可以跟夏天合影、秋天合影、冬天合影,最难的就是跟春天合一张影,春天的脚步比照相机“咔嚓咔嚓”的快门声还要快。
(摘自《文汇报》2013年5月22日第11版,有改动)
( 1 )在作者看来,有人“没感觉到春天”的原因是什么?( 2 )文章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江南的春天?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3 )文章第⑥段中,作者写“春天”在改革中碰到了哪两个问题?写这两个问题对表现“春天”这位“改革家”形象有什么作用?( 4 )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下面这句话中划线短语的表达效果。谁都想像不到,一寸高的小草,可以打败一米厚的白雪。
( 5 )根据全文内容,分条概括“春天”这位“改革家”形象的特点。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枫 叶
我爱枫叶,因为它红得深浓,红得艳丽。
多少年来,一想到秋,我首先就会想到枫叶;想到枫叶,就会想到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会引发许多联想和感慨。在萧瑟的秋天,枫叶红得那么动人,不能不使我心驰神往。
在北京,重阳节过后到香山看枫叶,正是很好的时节。过去的文人骚客,在这样的时候,往往骑一头小毛驴儿,慢慢地出了西直门,一步一颠直往西边走去。到了碧云寺一带,就渐入佳境,像喝了一杯花雕酒一样,陶醉于枫叶那鲜艳的色彩,流连忘返。有时,他们还会即景遣兴,吟诗作赋。我虽没有这样闲散的雅兴,但我也爱枫叶。没有别的,爽直一点儿说,就是因为她红!
秋冬之交,正是吃萝卜的时候。夜晚的街头,常常传来“萝卜赛梨”的清脆叫卖声,引诱你不得不去买一个尝尝。萝卜有“红到心”的别称,可是它的内心是不是红的,还得等到剖开之后才见分晓。这哪里赶得上枫叶。枫叶是那么直接、那么毫不遮掩地展现自己的色彩。枫叶敢于红,红得有气魄。
枫叶之可爱,还在于当别的叶儿经秋枯落时,她偏偏红得艳丽。她耐得住风霜交加,经得起秋之摧残,战西风而不怯,披严霜而愈丽,显露出无畏无惧的神采。单凭这一点,就值得我们赞美。
有人说,枫叶虽红,可毕竟是到了肃杀的秋天。《董西厢》中有一警句:“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以枫叶吟离别,把枫叶比作血,这是随人的心情而生发的。但在我看来,说肃杀也好,比作血也好,都还是在于秋,而不在于枫叶;把枫叶之红比作血,这是因为她抗得住肃杀之气啊!
枫叶也并不因为红而孤独。你看,去香山看红叶的人那么多;而且,东篱黄菊,山涧青松,挺拔的竹,清香的梅,或跟她同时,或相继绽放,都与枫叶相伴,在耐寒抗冷中各显风采。
一想到秋,我就想到枫叶,想到枫叶,往往使我又联想到那些在各个岗位上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展示自我的劳动者。他们抗严寒,战酷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他们不畏艰难,勇于奉献,弘扬了时代的精神。他们尽管很普通,却是我们时代的英雄。我觉得,用枫叶来比喻这样的英雄人物是再恰当不过了。
我礼赞枫叶,我爱她斗西风血点儿红!
(选自《名家咏物100篇》,有改动)
任选一题作文。
(1)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有泪可流,却不是悲凉……花季的经历,我们学会了取舍与分享,懂得了感恩和担当。绘如花岁月,悟成长真谛。请以“成长不烦恼”为题,写一篇文章。
(2) 在一起
写作要求:①若选题(2),请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短语,完成题目,然后写作;②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有真情实感,不得套用与抄袭;④不得透露个人的相关信息;⑤书写工整,不得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