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重庆一中巴南校区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凛冽 翻来复去 胜气凌人
B: 憔悴 美不胜收 拖泥带水
C: 狼藉 粗制烂造 顾名思意
D: 籍贯 莫衷一事 左右逢源
2、

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为自己的父母尽一份孝心吧!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一个鲜红的“优”。在爱的天平上,它们是等值的。

A: 也许是蔚蓝天空的一朵白云,也许是汪洋大海的一叶扁舟.
B: 也许是汪洋大海的一叶扁舟,也许是蔚蓝天空的一朵白云.
C: 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
D: 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
3、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睥睨 鞠躬 花众取宠 赫赫扬扬
B: 顶盛 怯懦 雕梁画栋 骂骂咧咧
C: 威严 凝视 咬牙跺脚 另请高明
D: 犀利 忌纬 喃喃自语 无可奈何
4、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了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
B: 全文既对托尔斯泰的“形”“神”做了独到细致的刻画,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
C: 文中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目光的犀利,灵魂的高贵。
D: 文中运用大量的排比和夸张写出了伟人平庸粗鄙的一面。
5、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字,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
B: 电影《红海行动》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轰动,观看者趋之若鹜
C: 中学生正值豆蔻年华 , 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 面对黄石的飞速发展,我们岂能在心中无动于衷
6、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中的“暗香”指的是哪种花的香( )

A: 菊花
B: 荷花
C: 梅花
D: 兰花
7、下列表述不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文章最后一段话所讲内容的一项是( )
A: 启示人们要透过假象从本质上看问题
B: 指出真正有自信力的是中国的革命人民
C: 不可轻信当时能“公开”的言论
D: 反动派总是要镇压革命者的
8、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游记》中,朱紫国的王后被妖怪赛太岁掳去,妖怪的金刚琢厉害无比,让悟空费尽周折,最后还是观音菩萨出面带走了妖怪,悟空才救回王后娘娘。
B: 《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一文,叙写了当地几个医生为“我”父亲治病的情形,医生开的药方里常有奇特的药引。
C: 《西游记》中,为试探师徒四人的禅心是否坚定,铁扇公主假意要招他们为夫婿。唐僧不为所动,悟空识破真相,沙僧一心跟随师父,八戒却动了凡心。
D: 辑录了《阿长与〈山海经〉》《社戏》《藤野先生》等作品的《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散文集。
9、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人类历史上,血与火的战争屡屡常常爆发,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B: 广西实施“加工贸易倍增计划”的做法是抢抓机遇、兴边富民的重要举措。
C: 以共建“一带一路”为标志,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迈入打造利益共同体、谋求共同发展。
D: 我们一进展览馆,看到的第一眼就是一幅古老的宇航图,令人震撼不已。
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 课文《“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
B: 新闻特写是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C: 特写表现的一般是一个特定的时空交汇点上的形象画面。
D: 新闻特写和消息一样,往往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 1 )试品析“波撼岳阳城”中的“撼”字的艺术效果。
( 2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出师表(节选)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 1 )对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诚危急存亡之也 时
B: 以先帝遗德 发扬光大
C: 是以先帝简拔以陛下 遗留
D: 事无大小,悉以之 询问
( 2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塞忠谏之路也 悉恣之
B: 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诚如是,霸业可成
C: 未尝不叹息痛恨桓、灵也 每自比管仲、乐毅
D: 此悉贞良死节臣也 孤有孔明
( 3 )对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A: 如果有干奸邪事违犯科条法律和尽忠做好事的,(陛下)应该交给主管部门议论他们受罚或是受赏。
B: 如果有奸臣违犯科条法律和忠诚做好事的,(陛下)应该交给主管部门判定他们受罚或是受赏。
C: 如果有干奸邪事违犯科条法律和尽忠做好事的,(陛下)应该交给主管部门判定他们受罚或是受赏。
D: 如果有奸臣违犯科条法律和忠诚做好事的,(陛下)应该交给主管部门议论他们受罚或是受赏。
( 4 )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面选文诸葛亮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总共提出了广开言路、亲贤远佞两条建议。
B: 作者为了突出广开言路的重要,从关系国家存亡的角度来谈,从关系忠于先帝的高度来谈,更能让人动心。
C: 从选文的叙事、议论和抒情中,可以感到作者是希望后主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D: 在写法上,文章首先从打开进言之路谈起,在此基础上再谈赏罚分明和亲贤远佞的问题,这样说理主次分明,更能让人接受。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比刹那更短,比时光更长

包利民

①一个不眠的寒夜,窗外依然是飘飞的雪和小兴安岭腊月的寒流。辗转反侧中,一些散乱的情节却温暖了一枕的冷清。所有曾经的感动,仿佛静静地滋润了一生的时光,从来不需要想起,却一直在心底盈然①。

②有时候,刹那间的一点光一滴暖,都可成为生命中永不消散的感动。

③沿着时光的脚步追溯,我想起了最初的那个刹那。那个时候,我刚刚从农村搬进城里,内心总有些许黯淡。或许是自卑心理的影响,便开始用偏激的行动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有一次和别人打架后,被老师叫去办公室了。当时心里正愤愤,便与老师顶撞了。当我离开,老师关上门的瞬间,我看见他嘴角扬起一丝笑意,一句他和其他老师的说笑从门缝挤了出来:“这孩子和我小时候特别像……”

④那一刻,心上的茧壳片片剥落如花。老师曾经那么多的严厉话语,都不及这无意间的一丝笑意半句闲话。此刻,那点滴的同情与理解的触动,洗亮着所有的黯淡。老师根本不知道,是他当年的微笑和话语,使一个叛逆的少年从此有所改变。

⑤短短的一瞬,影响着长长的一生。或许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着类似的情节,看似遗忘,却一直在散发着温暖与力量,像落在心间不经意的一粒种子,刹那间的感动会不知不觉生长成郁郁葱葱的希望和美好。

⑥就像一个朋友所说,自闭恐惧与防备,一直是她从小到大的常态,只因为她是孤儿。就这样一直到高中,她几乎一个朋友都没有。就算别人善意的结交,她也是冷漠以对。班上有个女生是城里人,对她也总想关心,可是不管是否真心真诚,她都不予理会,她只觉得是怜悯。有一天,好些天没来上学的女生遇见她,低沉地说:“现在咱们一样了,我也成了孤儿了!”

⑦原来,那个女生的父母在一场车祸中双双身亡。

⑧朋友说,只那一句,就让她打开了心扉。并不是因为女生真的变得和她一样,而是女生眼中的真诚与失落。对于朋友来说,刹那间那真诚深切的目光,像温暖的手,轻轻地叩开了心里那扇冷漠的门。

⑨想起曾经写过的一件事。邻家大伯很健谈,可是每年中总有固定的一天,终日无言。后来我们知道了原因,却是久久震撼。他的父母是聋哑人,有一年冬天,父母带着六岁的他去爷爷家过年。半路上,汽车忽然出了故障,慢慢地滑向山路下的深谷。车门无法打开,人们砸开车窗时,车身已经向下倾斜。大家纷纷涌向车窗向外跳,父母护着他拼命挤到车窗前,用两双手将他推了出去。他回头看,父母眼中全是不舍和牵挂,脸上带着微微的笑意。

⑩从此,每一年的那一日,他都会禁言一天,用来体会父母当年的沉默无声,脑海中全是汽车坠崖那一刻父母的眼神与笑容。在生命中的每一个那一天,邻家大伯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怀念着那份爱与悲情。

⑪足够了,漫长的岁月中,哪怕有过一个能融入我们生命的刹那,所有的日子便都有了意义。不管风雨起落,长路夜路,那份感动,那份爱,成为念念间最美的心灵家园!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注释】①盈然:漫溢的样子。

( 1 )作者写了令人感动的三个片断,请概括出第二,三片断的内容。

片断一:我因为当年老师的微笑和话语,从此,叛逆的性格有所改变。

片断二:________

片断三:________

( 2 )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划线词丰富的表达效果。

一些散乱的情节却温暖了一枕的冷清。

( 3 )联系前后文,具体说说下面这个比喻句表达了作者“那一刻”怎样的心理感受?

那一刻,心上的茧壳片片剥落如花。

( 4 )文章第⑨段划线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父母护着他拼命挤到车窗前,用两双手将他推了出去。

( 5 )本文题目含蓄而富有韵味,下面最能诠释题目含义的一项是( )
A: 所有曾经的感动仿佛静静地滋润了一生的时光。
B: 有时候,刹那间的一点光一滴暖,都可成为生命中永不消散的感动。
C: 刹那间那真诚深切的目光,像温暖的手,轻轻地叩开了心里那扇冷漠的门。
D: 此刻,那点滴的同情与理解的触动,洗亮着所有的黯淡。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高荣伟

87岁的黄旭华,是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作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他曾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

黄旭华是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人,祖辈大多从医,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希望他未来能够从医。为什么后来学起了造船?据黄老回忆:“那时日本人入侵,我们被迫离开华南沿海家乡,往内陆转移。轰炸一来,必须躲到掩体中。那时我就想,要么上天,要么入海。”1945年,黄旭华考取了交大的造船系。

投入核潜艇研究,则是上世纪50年代了。1958年,聂荣臻元帅向党中央请示上核潜艇,很快获批。因为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黄旭华被选中参研。那时,对核潜艇的研究极为保密,黄旭华不得不远离父母家人。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只身来到风暴经常光顾的试验基地。后来,他们干脆把家也搬到了荒凉的小岛上。

此后30多年,他的父母和八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他才陆续跟家人联系,但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则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他一面。

核潜艇,被称为集海底核电站、海底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开始的。当时,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黄旭华选择了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为确定可行性,他和同事们在实验室里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黄旭华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又没有计算机,黄旭华和同事们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了成千上万个数据。

经过黄旭华与团队的艰苦科研,1964年我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研制成功,1970年试航,1974年交付海军,1981年中国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中国成为继美、苏(今俄)、英、法之后,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这是举世公认的危险试验,有的参试人员向亲人嘱托了后事。已经62岁的黄旭华决定亲自带队作深潜试验。

再一次检查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确认万无一失后,核潜艇开始下潜。100米、200米、250米、300米,巨大的水压使艇身多处发出“咔咔咔”的声响。黄旭华镇定自若,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平安上来后,他诗兴大发,现场作诗曰:“花甲痴翁,自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当试验成功的消息传到黄老家中,一向默默支撑着家庭重担的妻子放声大哭……

(选自《共产党员》,2014年11期)

( 1 )阅读文章,根据黄旭华的人生经历,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立志上天入海→________→________→取得巨大科研成果

( 2 )在进行核潜艇研究的过程中,黄旭华遇到了哪些困难?
( 3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他陆续跟家人联系,但父亲临终时不知他是干什么的。

②已经62岁的黄旭华决定亲自带队作深潜试验。

( 4 )文中画线句子中,为什么要详细交代具体的年份?
( 5 )黄旭华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和邓稼先共同的特点是什么?请你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任选取一题)
①同学们,在生活中,有很多人给了你关怀、帮助和爱,对于他们每一个人,你一定会有独特的感受。请以“那一次,读懂 ______ ”(父亲、母亲、爷爷、老师、朋友……)为题目(补全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600字。
②那一幕,有的蕴含着人生的真善美,有的诠释着人的高尚节操,有的则诱发着自私卑鄙的恶臭,有的践踏着公共的道德良知……
你一定遇到过不少难忘的“那一幕”吧?请以“难忘的那一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文章立意要明确,内容要具体,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班级;
不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惊醒之于发现这连梦都不是”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