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判断及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二嫂的体型,突出了“瘦”。)B: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比喻、对偶、拟人,赋予寂静的大自然以旺盛的生命力,突出了无畏的气概和敢于斗争的精神。) C: 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 夸张,活画出该邻居讨好范进的小市民嘴脸,揭示了胡屠户对没中举人前的范进极少帮衬的嫌贫爱富的本质。) D: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反复,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状态的于勒叔叔的深切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 |
2、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特朗普“美国至上”主义引发了全球经济动荡,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严重衰退,进一步拉大了世界贫富的距离。 B: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剧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让传统文化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威胁,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 C: 在整本书的阅读方法指导中,各种书籍由于性质不同的原因,阅读方法也不能一样。 D: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将诗词文化带到人们生活中,有利于更多人研究、了解、走近古诗词。 |
3、 | 下面这段文字的恰当顺序是( ) B: ③②④①⑤ C: ③④②①⑤ D: ③④②⑤① |
4、 | 选出下列句中词语结合语境理解有误的一项 ( ) A: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风流人物: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B: 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就会快乐。) C: ……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廓然无累:宽广而不受疲乏之苦。) D: 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袖手旁观:置身事外,不过问其事。) |
5、 | 下列各选项中全部都是褒义词的一组是( ) A: 精益求精、渊博 B: 拈轻怕重、热忱 C: 麻木不仁、突兀 D: 花团锦簇、虐待 |
6、 | 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B: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 C: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 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孟子,名轲,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D: 《诗经》是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
7、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山绝壁,怪石嶙峋 , 雾气缭绕,宛如仙境。B: 这两口子都下岗了,日子过得很拮据。 C: 博物馆里有许多玲珑剔透的玉器,美丽极了。 D: 他们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每天放学同行到岔路口,然后分道扬镳。 |
8、 |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东篱(lí) 塞上(sài) 车马喧(xuān) B: 烽火(fēng) 梦魂(hún) 不胜簪(zān) C: 角声(jiǎo) 燕脂(yān) 铁未销(xiāo) D: 折戟(jǐ) 谩有(màn) 嗟日暮(cuō) |
9、 |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又一次让国人回味无穷。 , , , 。 ①也不仅仅是这些美食的前世今生 ②以及故事背后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 ③还有美食背后那些来自乡野、来自草根的命运故事 ④只是,这一回的“舌尖”让人回味的不仅仅是镜头前的美食 A: ④①②③B: ④①③② C: ③②①④ D: ④③②① |
10、 |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该企业狠抓技术革新,今年比去年产量翻了一番,成本却下降了一倍。(将“一倍”改为“一半”) B: 能否彻底治理环境污染,留住碧水蓝天,关键在于有关部门严格执法。(在“严格”的前面加上“能否”) C: 我们作为信息时代的公民,对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要进行批判性思考和鉴别的能力。(把“思考”和“鉴别”互换) D: 2019年要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重点要加大深度贫困地区的工作力度,落实对特殊贫困人口的保障。(在句末加上“措施”) |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子夜秧歌 李 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表①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②情。 何日平胡虏③,良人④罢远征。 【注释】①捣衣:将洗过的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捣去碱质。这里指人们准备寒衣。②玉关:即玉门关。③胡虏:对敌方的蔑称。④良人:丈夫。 ( 1 )展开想象,描绘“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一句展现的画面。( 2 )后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①,瀑见。石青削,不容寸肤,三面皆郛②立。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选自《观第五泄④记》,有删改 [注释]①罅(xià):裂缝。②郛(fú):古代城的外城墙。此处为名词用作状语,指像城墙环绕一样。③掉:摇动。④第五泄:第五级瀑布。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泉水激石(________) 横柯上蔽(________) 度石罅(________) 山行之极观也(________) ( 2 )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自非亭午夜分 B: 水皆缥碧/三面皆郛立 C: 负势竞上/横柯上蔽 D: 以面受沫/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②怒石横激如虹。 ( 4 )以上两文均写到了水,然两文的观察角度和特点各不相同,甲文采用 ________角度,写水的 ________;乙文采用 ________,写水的 ________。( 5 )一切景语皆情语。请说说甲乙两文作者在写景中分别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
理解的幸福
叶广萃
①7岁那年的一天,我从外面玩回来,母亲见到我,哭了。母亲说:“你父亲殁了。”我一下子懵了。父亲突发心脏病,倒在彭城陶瓷研究所他工作的岗位上。母亲是个没有主意的家庭妇女,不识字,临此大事,她只知道哭。当时母亲身边有4个孩子,最大的15岁,最小的3岁。弱息孤儿惟指父亲,今生机已绝,待哺何来!
②人的长大是突然之间的事。经此变故,我zhì
nèn__________的肩膀开始分担家庭的忧愁。就在这一年,我带着一身重孝走进了北京方家胡同小学,认识了我的班主任马玉琴,一个梳着短发的美丽女人。
③在学校,我整天一句话也不讲,也不跟同学们玩,课间休息的时候就一个人或在教室里默默地坐着,或站在操场旁边望着天边发呆。我最怕同学们谈论有关父亲的话题,只要谁一提到他爸爸如何如何,我的眼圈马上就会红。我的忧郁、孤独、敏感很快引起了马老师的注意。有一天课间操以后,她向我走来,马老师靠在我的旁边低声问我:“你在给谁戴孝?”我说:“父亲。”马老师什么也没说,她把我接进地的怀里。我的脸紧紧贴着我的老师,我感觉到了从她身上散发出来的温热而好闻的气息。我想掉眼泪,但是我不想让别人看见我的泪,就强忍着,喉咙像堵了一大块棉花,只是抽搐,发哽。老师什么也没问,轻轻用手拍着我的背,末了,她低声告诉我:“我的父亲也不在了”。一年级期末,我被评上了三好学生。
④为了生活,母亲不得不进了一家街道小厂去糊纸盒,每月可以挣18块钱,于是每天下午放学后将3岁的妹妹从幼儿园接回家便成了我的任务。有一天轮到我做值日,打扫完教室天已经很晚,我匆匆赶到幼儿国,小班教室里已经没人了,我以为母亲将妹妹接走了,就心安理得回家了。到家一看,门锁着,母亲加班,我这才感觉到不妙,赶紧转身朝幼儿园跑。从我们家到幼儿园足有4站的路程,直跑得我两眼发黑,进了幼儿园差点没一头栽倒在地上。进了小班的门,我才看见坐在门后的妹妹,她一个人一声不吭地坐在那儿等我,阿姨把她交给了看门的老头,自己下班了,那个老头又把这事忘了。看到孤单的小妹一个人害怕地缩在墙角,我为自己的粗心感到内疚,我说:“你为什么不使劲哭哇?”妹妹噙着眼泪说:“你会来接我的。”
⑤那天我蹲下来,让妹妹趴到我的背上。我要背着她回家,我发誓不让她走一步路,以补偿我的过失。我背着她走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妹妹几次要下来我都不允许,这使她有了较我更甚的不安,她开始讨好我,在我的背上为我唱她那天新学的儿歌,我至今还记得那儿歌:
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跳呀跳呀一二一。
小熊小熊点点头呀,小洋娃娃笑嘻嘻。
⑥路灯亮了,天上有寒星在闪烁,胡同里没有一个人,只有葱花炝锅的香味飘出。我背妹妹一步一步地走,我们的影子映在路上,一会儿变长,一会儿变短。两行清冷的泪顺着我的脸颊流下,淌进嘴里,那味道又苦又涩。
⑦妹妹还在奶声奶气地唱: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跳呀跳呀一二一……是第几遍的重复了,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那是为我而唱的,送给我的歌。
⑧这首歌或许现在还在为孩子们所传唱,但我已听不得它,那欢快的旋律总让我有种强装欢笑的误解,一听见它,我的心就会锁紧,就会发颤。
⑨是平平淡淡的生活,是太一般的小事,但于我却是一种心的感动,是一曲纯洁的生命乐章,是一片珍贵的温馨。忘不了,怎能忘记呢?
(有删改)
( 1 )①在第②段的横线上根据拼音写汉字。zhì nèn ________
②请简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
( 2 )下列对第③段内容分析恰当的是(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葵花
①这是一个乡下女孩的名字。大麦地的孩子们不能理解:一个城里的女孩,怎么起了一个乡下女孩才会起的名字?
②这是一个长得干干净净的女孩,文静而瘦弱的女孩。
③这个女孩没有妈妈。妈妈两年前得病死了。爸爸要到干校,只好将她带在身边,一同从城市来到大麦地。除了爸爸,她甚至没有一个亲戚,因为她的父母都是孤儿。爸爸无论走到哪,都得将她带在身边。
④刚来的那些日子,她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
⑤好大一个芦苇荡啊!
⑥好像全部世界就是一个芦苇荡。
⑦她个子矮,看不到远处,就张开双臂,要求爸爸将她抱起来。爸爸弯腰将她抱起,举得高高的:“看看,有边吗?”
⑧一眼望不到边。
⑨那是初夏,芦苇已经长出长剑一般的叶子,满眼的绿。
⑩爸爸曾经带她去看过大海。她现在见到了另一片大海,一片翻动着绿色波涛的大海。这片大海散发着好闻的清香。她在城里吃过由芦苇叶裹的粽子,她记得这种清香。但那清香只是淡淡的,哪里比得上她现在所闻到的。清香带着水的湿气,包裹着她,她用鼻子用力嗅着。
⑪起风了,芦苇荡好像忽然变成了战场,成千上万的武士,挥舞着绿色的长剑,在天空下有板有眼地劈杀起来,四下里发出沙拉沙拉的声音。
⑫一群水鸟惊恐地飞上了天空。葵花害怕了,双手搂紧了爸爸的脖子。
⑬大芦苇荡,既吸引着葵花,也使她感到莫名的恐惧。她总是一步不离地跟随着爸爸,生怕自己被芦苇荡吃掉似的,特别是大风天,四周的芦苇波涛汹涌地涌向天边,又从天边涌向干校时,她就会用手死死地抓住爸爸的手或是他的衣角,两只乌黑的眼睛,满是紧张。
⑭爸爸不能总陪着她。爸爸到这里,是劳动的,并且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爸爸要割芦苇,要与很多人一起,将苇地变成良田,变成一方方鱼塘。天蒙蒙亮,芦苇荡里就会响起起床的号声。那时,葵花还在梦中。爸爸知道,当她醒来看不到他时,她一定会害怕,一定会哭泣。但,爸爸又舍不得将她从睡梦中叫醒。爸爸会用因劳动而变得粗糙的手,轻轻抚摸着她细嫩而温暖的面颊,然后叹息一声,拿着工具,轻轻将门关上,在朦胧的曙色中,一边在心里惦着女儿,一边与很多人一起,走向工地。
⑮在这整整一天的时间里,葵花只能独自走动。她去鱼塘边看鱼,去食堂看炊事员烧饭,从这一排房子走到另一排房子。大部分的门都锁着,偶尔有几扇门开着—或许是有人生病了,或许是有人干活的地点就在干校的院子里。那时,她就会走到门口,朝里张望着。也许,屋里会有一个无力却又亲切的声音招呼她:“葵花,进来吧。”葵花站在门口,摇摇头。站了一阵,她又走向另外的地方。
⑯有人看到,葵花常常在与一朵金黄的野菊花说话,在与一只落在树上的乌鸦说话,在与叶子上几只美丽的瓢虫说话……
⑰晚上收工,常常已是月光洒满芦荡时。昏暗的灯光下,当爸爸终于与她会合时,爸爸的心里会感到酸溜溜的。爸爸就让葵花枕在他的胳膊上,给她讲故事。屋子外面,芦苇被风吹得沙沙作响。离开爸爸,已经一天了,她会情不自禁地往爸爸身上贴去。爸爸也会不时地用力搂抱一下她,这使她感到十分的惬意。熄了灯,父女俩说着话,这是一天里最温馨美好的时光。
( 1 )结合第④~⑩段内容,说说芦苇荡有什么特点让葵花充满了新鲜感。起风了,芦苇荡好像忽然变成了战场,成千上万的武士,挥舞着绿色的长剑,在天空下有板有眼地劈杀起来,四下里发出沙拉沙拉的声音。
( 3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作文
以下作文,任选其一。
(1)题目:我从父母那里得到的
(2)阅读下列材料,选择角度,自拟文题,写一篇文章。
有一次,喜剧大师卓别林正要登台演出,一位热心的观众忽然提醒说:“大师,您上衣钮扣忘扣了。”卓别林一怔,连忙表示感谢,并很快把钮扣扣好。当那位观众走开后,他又悄悄地把钮扣解开。这一幕正好被前来采访的记者看到了,于是他问卓别林:“您这样做何苦呢?”卓别林回答到:“我要扮演的是一位长途跋涉者,松开钮扣更能体现他的辛苦劳顿,会给观众留下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但对别人的善意提醒,要以感谢的态度给予回报,去尊重他。”
要求:①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②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③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④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