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武汉市洪山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蹲(jù)  起(luè)  微(xī)  下(zhuì)
B: 规(ju) 土(kǎn) 押(yùn) 仿(mé)
C: 酬(hè) 米(nuò) 喻(pì) 处(āo)
D: 起(chù) 桶(ɡū) 朴(chún) 气(fèn)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她还在哼着德彪西的月光,那轻柔的旋律一直在我的梦中飘荡着。
B: 6月23日,随着总指挥“点火!”一声令下,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升空。
C: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是俄国诗人普希金,代表诗作有《自由颂》《致大海》等。
D: 一个关键的操作——抛伞,即将开始。
3、请选出下列选项中全对的一项( )
A: 皱(zhé) 章(zhuàn) 子(méi) 归(xǐng)
B: 撺掇(cuān duo) 连(qiào) 绊(jī) 然(mò)
C: 旋(wò) 怆幽邃(qiǎo) 然不动(yí) 然(piān)
D: 犬牙互(cī) 港(chà) 然(yǎn) 默(jiān)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哨兵 伟岸 屈曲盘旋 咀嚼回味
B: 驰骋 耸立 旁逸斜出 如火如茶
C: 雄壮 联想 诸如此类 万赖俱寂
D: 傲然 靠拢 力争上游 纵横绝荡
5、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发展低碳经济首当其冲的是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协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B: 在扬州见面后,小张要北上北京,小李要南下广州,于是就在扬州分道扬镳了。
C: 接着我来谈谈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请大家洗耳恭听
D: 第十七届会一再强调:当务之急是要加大反腐倡廉的力度。
6、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涉世家》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选文记叙了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经过、浩大声势和结果,歌颂了农民战争的巨大威力,表现了陈胜的伟大抱负和远见卓识。
B: “真假结合,虚实相生”是《桃花源记》最重要的表现手法,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
C: 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以生动鲜明的笔触描绘了自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
D: 《捕蛇者说》中“蒋氏”与作者的谈话是全文最为华彩的章节,通过蒋氏之口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7、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最近发生在马里北部加奥地区联合国维和人员营地的恐怖袭击事件,激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无比愤怒和谴责。(删去“和谴责”)
B: 各地各部门都把改善民生、保障民生、重视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将“把”改为“以”)
C: 去年我国的石油输出量是世界上石油输出最多的国家之一。(去掉“的石油输出量”)
D: 凭借《人民的名义》爆红的男星陆毅在与广州粉丝的见面会上表示,会不会再来广州,关键看广州影迷欢迎。(在“欢迎”前加“是否”)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参加志愿者活动,让许多学生都感受到了奉献的快乐。
B: “百度”、“美团”、“饿了么”,这三家外卖平台的全国日订单量大约在700万单左右。
C: 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治理下,我市PM2.5指数下降了一倍多,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D: 高速铁路具有服务大众、紧贴民生的特点。
9、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近段时间以来,“全国最美基层公安民警”胡敏同志的先进事迹传遍大街小巷,鄂州市掀起了一股学先进、争先进的广泛热潮。
B: 鄂州民间工艺美术馆于 2015年 6月 6日开馆,它不仅为民间工艺产业发展搭建了平台,而且也是传承和保护民间文化的重要阵地。
C: 网络之所以让那么多的网友着迷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下单后输入账号密码时基本没有感觉到是在花钱。
D: 望着白云缭绕的巍巍香炉峰和飞流直下、势不可挡的庐山瀑布,无不使游览者感受到大自然的雄奇壮美和神功伟力。
10、

下列句子,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的不可_______。望着湖面上缓缓而行的点点帆影,我暗暗祝祷,愿每张风帆下都有一个_______的家。那娇红中又透露出一点蓝,显得十分_______,正配得上空气中摸得着的寒气。

A: 遏制,温暖,凝重
B: 扼制,温馨,凝重
C: 阻止,温暖,凝重
D: 扼制,温馨,沉重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古诗,完成题目。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 1 )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
( 2 )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题。
(华)歆少以高行显名。汉室方乱,乃与郑泰等六七人避世。自武关出,道遇一丈夫独行,愿得与俱,皆哀欲许之。歆独曰:“不可。今已在危险之中,祸福患害,义犹一也无故受人,不知其义。既受之,若有进退,可中弃乎?”众不忍,卒与俱行。此丈夫中道堕井,皆欲弃之,歆乃曰:“已与俱矣,弃之不义。”相率共还出之,而后别去,众乃大义之。……孙策有扬州,盛兵徇豫章,一郡大恐,官属请出郊迎,歆曰:“无然。”策稍进,复白发兵,又不听。及策至,一府皆造阁,请出避之,乃笑曰:“今将自来,何遽避之?”有顷,门下白曰:“孙将军至请见。”乃前与歆共坐,谈议良久,夜乃别去。义士闻之,皆长叹息而心自服也。策遂亲执子弟之礼,礼为上宾。
(《三国志·魏书·华歆传》,有删改)
【注】①略:夺取,攻取。 ②豫章:地名。 ③白:告诉 ④门下:随从,侍从

( 1 )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汉室乱 ( ) ②皆哀欲之( ) ③歆曰:“无” ( ) ④何避之 ( )

( 2 )下列句子中 “乃”的用法或意义与“夜别去”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知有汉
B: 太祖
C: 重修岳阳楼
D: 当立者公子扶苏
( 3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划两处)。
乃与郑泰等六七人避世。

( 4 )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相率共还出之,而后别去,众乃大义之。
②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陶渊明《桃花源记》)

( 5 )阅读本文,说说华歆的“髙行”体现在哪些地方?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卖白菜

莫言

①1967年冬天,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

②“社斗,去找个篓子来吧……”

③“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包饺子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

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

⑤她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我把脸伏在母亲的胸前,委屈地抽噎着。我感到母亲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我嗅到了她衣襟上那股揉烂了的白菜叶子的气味。

⑥集市在邻村,距离我们家有三里远。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的样子。我的手很快就冻麻了,以至于当篓子跌落在地时我竟然不知道。一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我知道闯了大祸,站在篓边,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将那棵白菜放进篓子,原本是十分生气的样子,但看到我哭得真诚,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有打我也没有再骂我。她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我在后边帮扶着,让她站直了身体。

⑦终于挨到了集上。母亲让我走,去上学,我也想走,但我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白菜的价钱。母亲回答了她。老太太蹲下身,开始翻动我们那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

⑧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老太太开始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经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⑨“大婶子,别撕了,放到这时候的白菜,老帮子脱了五六层,成了核了。”母亲也劝说着她。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的、洁白的菜帮。在清冽的寒风中,我们的白菜散发出甜丝丝的气味。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老太太搬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母亲用秤钩子挂住白菜根,将白菜提起来。老太太把她的脸几乎贴到秤杆上,仔细地打量着上面的秤星。

⑩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

⑪母亲因为偏头痛,算了一会儿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我找了一根草棒,用我刚刚学过的乘法,在地上划算着。我报出了一个数字,母亲重复了我报出的数字。

⑫“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⑬“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⑭老太太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纸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母亲也一张张地点。

⑮等我放了学回家后,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那个蜡条篓子摆在她的身边,三棵白菜都在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为被老太太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

⑯“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⑰“娘,”我哭着说,“我……”

“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

⑲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 1 )文章围绕“卖白菜”展开故事情节,请你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故事情节

“我”的心情

母亲下决心卖白菜

不舍

“我”不小心摔白菜

厌恶

气愤

白菜被老太太退回


( 2 )文章第⑦段刻画了一个老太太形象,请你结合全文说说小说着力描写这个老太太的用意是什么?
( 3 )下面的两个句子都写到了母亲的泪,其蕴含的意味有何不同?

①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

②“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

( 4 )文章结尾写到“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请你说说作者“依然沉痛”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睡在炊烟里的母亲

①摸着黑回家的母亲,与黑暗融为一体,像一片不被人知的最单薄的影子,贴着地面,缓缓蠕动。

②母亲老了,总是遗忘。晾晒的衣物忘了在下雨前收回,莫名其妙就弄伤了手脚,衣服上的扣子去向不明,做饭糊锅的次数越来越多……有人说,这是老年痴呆症的前兆,的确,现在的母亲,有时候甚至分不清左手和右手。

③唯一忘不掉的,是她自己的孩子。三个儿子,三颗骄傲的星星。三个女儿,三件贴心的棉袄。忘不掉孩子们的生日,大概她也知道自己的记性不佳,便在日历上找到那些日子,然后叠起来,用以提醒自己。

④除了儿女,母亲的口袋空空如也。

⑤如今,儿女们如鸟一样飞远,母亲的桌上只有一双孤独的筷子。母亲,被冷落在遥远的炊烟里,一转身又是一年。

⑥看到炊烟,就看到母亲了。我总是这样想,并习惯了这样去看每个人家的炊烟:炊烟缓缓,那一定是孩子们都在母亲的怀里,母亲用她的安详笼罩着孩子们的美梦;炊烟凌乱,那一定是孩子们迟迟未归,母亲牵肠挂肚,急得在院子里打转。

⑦那时,我就是个喜欢疯跑的孩子,也是喜欢哭泣的孩子,满脸鼻涕的孩子。可是,母亲依然会毫不犹豫地、深深地吻下去。

⑧一丝风也没有的时候,炊烟笔直笔直的,那很像年轻时候的母亲,身材高挑,相貌出众,被村里无数后生的眼睛偷偷地打量过。

⑨可是一阵风就会将那笔直的身段吹弯,就像现在佝偻着的母亲。原来,炊烟也是会老的啊。母亲,用褶皱、用后半夜的一盏油灯、用老花镜、用哆哆嗦嗦的手、用手上的针线……爱着我们,却极力不发出声来。哪怕一声轻咳,都埋在一块柔软的巾帕里。

驼背的母亲,离土地越来越近。我担心有一天,她的头会低得触到地面,那是母亲的句号。如果耳背的上帝还能听见我的祷告,我不祈求风调雨顺,不祈求鸿运当头,只求让母亲可以伸直了腰身,好好地伸个懒腰。

⑪柴米油盐,是这一生和母亲最亲密的事物。厨房是母亲的舞台,围裙是她的道具,锅碗瓢盆是她的乐声。即便在艰苦的日子里,母亲也总是认认真真地做饭,从来不对付。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是母亲却不一样,没看见她用了多少食材,却总能变着花样地做出许多可口的饭菜来。母亲在厨房里劈啪作响,把贫苦颠得上下翻飞,把日子炒得香滋辣味。灶台底下的火焰,总是忍不住蹿出来为母亲鼓掌。

⑫而从灶台下欢快地跑向屋顶的炊烟,是缠绕在母亲手上的戒指,一生都未曾褪下。因为,在母亲的指缝间,我总能闻到葱花的味道,家的味道。

⑬炊烟,就这样在我的目光里一茬一茬地熄灭,又一茬一茬地升起。

⑭今夜,我想念母亲。可是我无法回到她的身边,唯有希望故乡的风能轻一点儿,别把我家的炊烟吹得东倒西歪。因为母亲在炊烟里睡着,她累了,让她多睡一会儿吧,借着炊烟的暖。

( 1 )第②段说母亲总是遗忘,第③段又说“唯一忘不掉的”,这两段在内容上是否矛盾?为什么?
( 2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⑪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厨房是母亲的舞台,围裙是她的道具,锅碗瓢盆是她的乐声。

( 3 )结合原文,分析母亲的形象。
( 4 )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

(链接)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试结合全文分析第⑽段与(链接)材料在思想感情表达方面的不同之处。

四、写作(分值:60分)
请以《好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时至今日”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