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 ) A: 人格的高洁,灵魂的纯净,思想的深邃,都可以在淡泊中孕育。 B: 企业要站在经销商的角度考虑如何打造利益共同体,牟取共赢模式。 C: 最近国家公布的日本侵华罪行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D: 普宁交警中队招聘了许多交通协管员,在他们的协助下,交通拥堵的现象戛然而止。 |
2、 | 下列词语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烙饼 绎道 晌午 一气呵成B: 烟囱 隐匿 腌臜 如坐针毡 C: 戏谑 埋愿 嘟哝 呐喊助威 D: 唿哨 老茧 荣鹰 勾魂索命 |
3、 |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B: 尖锐 震撼 津津有味 C: 锐利 震荡 津津乐道 D: 锐利 震撼 津津乐道 |
4、 | 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画的题目取自宋朝临川(属江西)诗人谢无逸的《千秋岁·咏夏景》中的诗句。 B: 有教养的人允诺别人的事一定尽力去做,他不会摆架子、“翘鼻子”。 C: 谁能分得出哪一缕是树苗的?哪一缕是茅草的化身? D: 人的一生总是在尝试拥有,尝试放弃;人的一生又始终在追求自由,追求幸福。 |
5、 | 下列句子划线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B: 刚才吓唬她的那个大个子现在呆若木鸡。 C: 从大年初五那天开始,农民工们就陆陆续续地背乡离井外出打工了。 D: 环卫工人的劳动也许是具体而微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我们的城市需要“美容师”,他们应受到尊重。 |
6、 | 下列关于“句子”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句子有不同的成分构成。句子的成分和短语的成分是一致的,主要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B: 找句子主干时,如果一个句子中谓语中心语前面有否定词语,要把否定词语放在主干当中,以免主干和原句的意思相反。 C: 根据不同的语气,我们将句子分为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和祈使句。 D: 学校草地上的标语“小草青青,足下留情!”是感叹句。 |
7、 | 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 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最后才叫一个通迅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 B: 左手挎了一蓝鸡蛋,右手提了一口大锅,呼哧呼哧地走来。 C: 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溜海。 D: 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惟一的嫁妆。 |
8、 |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修葺 抉择 轻歌曼舞 振聋发聩 B: 狡黠 狼籍 杞人忧天 暗然失色 C: 市侩 煨亵 海市蜃楼 好高鹜远 D: 狭溢 斑斓 妇嬬皆知 郑重其事 |
9、 | 我国古代有很多计量单位,比如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一仞约相当于( ) A: 一个成年人的高度 B: 成年人一臂的长度 C: 10米 D: 30米 |
10、 |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能提升市民的精神生活品味,并完善城市基础设施。B: 近来各地事故多发,有关部门通知要求必须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 C: 徐盐高铁建成通车之后,将会使我市到徐州的运行时间比原来缩短了一倍。 D: 目前,江苏省首批“信得过”旅游景区名单揭晓,盐城地区7家榜上有名。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1 )下列对诗作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是作者回赠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的唱和之作。 B: 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二十多年,饱含诗人无限心酸。 C: 颈联以“沉舟”“病树”自喻,表现了作者的惆怅之情,对未来对人生的失望。 D: 尾联表达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以及坚韧不拔的意志,也是和友人共勉。 ( 2 )本诗颔联用典,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 1 )翻译句子。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 2 )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他们描写这些想象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的风
许俊文
①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②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③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④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
⑤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拔又一拔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⑥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耐寒植物如何过冬
①植物生长活动的最低温度通常是0℃。秋天之后,有些植物特别是很多一年生草本植物纷纷枯萎。到了更为寒冷的冬季,冰封的大地上几乎看不到红花绿叶,但也有些“英雄好汉”是不怕严寒的。
②通常而言,即便是同一种植物,冬季和夏季的抗冻能力也不一样,在夏季活动期多不耐寒,在冬季休眠期则更为耐寒。这是因为春夏季节,植物生长旺盛,养分消耗多于积累,因而其抗冻能力较弱。如北方的梨树,在-30~-2℃低温下能平安越冬,在春天却抵挡不住微寒的袭击;松树的针叶,冬天能耐30℃的严寒,夏天如果人为地降温到一8℃就会冻死,就是这个道理。
③到了秋天,情形就变了,秋季白昼温度高日照强,叶子的光合作用旺盛;而夜间气温低,树木生长缓慢,养分消耗少,积累多,于是树木越长越“胖”,变粗壮并木质化,树叶里合成了更多的脱落酸(休眠素),这种植物激素被输送到植物枝梢的尖端和侧芽后,这些部位的新陈代谢会受到抑制,从而进入休眠状态,不再萌芽生长,植物体也停止生长。这意味着植物的物质和能量消耗大大减少,养分因此被积蓄起来,树木逐渐有了抵御寒冷的能力,即使叶子在冬天被冻掉,小枝依旧完好无损。
④耐冻植物都有休眠的特点,它们常使用“沉睡”的妙法来对付冬寒。一般而言,处于休眠状态的植株抗寒力强,并且植株休眠越深,抗寒能力越强事实上,多年生植物的季节性休眠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植物应对不利环境的一大绝招。
⑤此外,每一棵树木都有一副“甲胄”,保护它们娇嫩的组织不受寒气侵袭。这副“甲胄”就是木栓层。每年夏天,树木都在树干和树枝的皮下储存木栓组织——死的间层。木栓既不透水,也不透气。停滞在其气孔中的空气能够阻挡树木的热量向外散发。树木年龄越大,木栓层越厚。因此,老树、粗树的抗寒能力比枝嫩干细的小树强。
⑥另外,植物还常常会通过细胞膜脱水或合成液态抗冻有机物来增强细胞的抗冻性。有的植物会通过降低自身含水量以适应低温环境,安全过冬。具体来说,就是将水从细胞内排到细胞外,防止细胞内的水结冰。
⑦植物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是因为其体内既有自由水,也有结合水,二者的“脾气”大相径庭:自由水在100℃沸腾,0℃时结冰;结合水要高于100℃才沸腾,在比0℃低得多的温度下才会结冰。冬天,植物体内的自由水减少后结合水所占比例则相对增加,使细胞液浓度增高,不易结冰,植物因此可以忍受更低的温度。
⑧当然,如果以上方法还不足以抵抗严寒,一些植物还会通过增加糖或蛋白质、脂肪的含量,或者增强生物膜系统结构的稳定性来练就更高更强的御寒本领。
( 1 )第②段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写作。
题目:我眼中的________
要求:
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可以写人、事、物,如“母亲、考试、大海”等)。
②除诗歌外,体裁不限,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③字迹工整、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