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一唱三叹的京剧,婉转悠扬的黄梅戏,缠绵悠远的昆曲……作为承载中华文化的艺术形式,中国戏曲流传千年,经久不衰。 B: 老王猜测,眼前这个年轻人大概有二十三岁左右。 C: 是否多阅读,也是提高一个人作文技能的途径之一。 D: 由于长江流域连续干旱,导致洞庭湖、鄱阳湖水面大面积缩小,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
2、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作者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B: 我国儒家的经典“四书”指的是《礼记》《大学》《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 C: 《大学》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基本纲领的一部分。 D: 本文的题目已体现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
3、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凫水 诘难 获益匪浅 毛骨耸然B: 亵渎 讪笑 盛气凌人 消声匿迹 C: 彷徨 羁绊 锐不可当 张慌失措 D: 磐石 剽悍 引经据典 顶礼膜拜 |
4、 | 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B: ②③① C: ③②① D: ②①③ |
5、 | 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城市不是乡愁的产地,城市只是埋葬乡愁的坟场。我们周游在后现代的工业城市,难觅经典永恒的乡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乡愁生发在辽阔的原野 ②那它一定是逃离了都会 ③因为乡愁萌芽在朴素的地方 ④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令人一见倾心的乡愁 ⑤偷偷生长在被现代人遗忘的高山之巅的乡舍与内陆深处的村庄 A: ④②⑤③① B: ③①④②⑤ C: ①③⑤④② D: ①⑤③④② |
6、 | 下列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孟子》一书由孟子弟子和再传弟子收集编纂而成,共有七篇,文章逻辑严密而富于辞采,是儒家经典之一。B: 古人擅以花言志:东晋陶渊明喜菊,“采菊东篱下”表达的是对自己田园生活的满足;北宋周敦颐爱莲,“花之君子”是对自己高洁品质的期许;南宋陆游赞梅,仰慕的是“只有香如故”的孤傲。 C: 19世纪是俄国文学的鼎盛时期,涌现了一大批世界级的小说家,其中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屠格涅夫的作品都被选入了我们的语文课本。 D: 朱自清的散文或平淡真挚、以情动人,如《背影》,或文辞优美、想象丰富,如《春》、《绿》,都是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
7、 | 下面语句的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①另外,通常的看法是,右者为尊,因此遭受贬嫡称为“左迁”。而在位次的排序上,地位次尊的人则居于最尊者的右边。 ②在举行朝会的时候,则是背北面南为尊,故称帝叫做“南面”,而为臣则叫做“北面”。 ③古时座次有着严格的尊卑之分。 ④在筵席上,最尊的座次是坐西朝东,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卑是坐东朝西。 A: ②③④①B: ③④②① C: ③①②④ D: ④②①③ |
8、 | 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及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B: 《回忆我的母亲》选自《朱德选集》,作者朱德,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C: 《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三作家》,作者是茨威格,他是英国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 D: 《美丽的颜色》选自《居里夫人传》,体裁是传记。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 |
9、 | 下列说法不对的一项是( ) A: 《济南的冬天》作者是老舍,代表作有《骆驼祥子》等。 B: “张艳艳今天的情绪不对劲,好像生气了似的。”这句话不是比喻句。 C: “今天中午你是吃面条呢?还是吃米饭?”这句话标点符号没错误。 D: “学校”、“家”、“图书馆”是名词。 |
10、 | 下列加下划线的文言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杂然相许 时人莫之许也B: 及鲁肃过寻阳 人恒过 , 然后能改 C: 执策而临之 策勋十二转 D: 苟富贵,无相忘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舟过谢潭三首(其一) (宋)杨万里 风头才北忽成南,转眼黄田到谢潭。 仿佛一峰船外影,褰帏①急看紫巉岩②。 【注】①褰(qiān)帏:掀起帘子。②巉岩?高而险的山岩。 ( 1 )本诗第二句中的“转眼”与诗中“________”字相呼应,写出了________。( 2 )本诗最后一句中的“急”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
阅读文言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 B: 郁郁青青(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C: 樯倾楫摧(摧:倒下) D: 进亦忧(进:指上文“居庙堂之高”)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3 )下列选项中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即入正题。“谪守”二字,点明重修岳阳楼一事和作记缘由。 B: 第2段描写洞庭湖“胜状”,以“然则”一转,提出“异”字,开启下文。 C: 3、4段分写洞庭湖的阴晴景象,抒发“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D: 第5段作者假托“古仁人”的政治理念,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 ( 4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政治抱负,也是他恪守的人生信条。阅读下面链接材料,谈谈范仲淹是如何实践的。 (阅读链接) 公天性喜施与,人有急,必济之,不计家用有无。既显,门中如贫贱时,家人不识富贵之乐。 |
①以前,有“京东第一镇”之誉的东丰台①,远近驰名的是木版年画。
②东丰台木版年画出现于明末,兴盛于清代中期,极盛时期全镇的年画作坊多达五十余家。到了清代末期,天津西南的杨柳青年画走向鼎盛,不少丰台人便跑到杨柳青炒米店开设画店。丰台人店多势众,在杨柳青炒米店有“丰台帮”之称,势头颇健。
③东丰台年画具有北方乡土质朴厚重的气质。虽然东丰台与杨柳青镇相距不远,但其画风——尤其是早期的画风与杨柳青却相去甚远。杨柳青年画的受众多为城中市井人家,东丰台年画的需求者都是乡间百姓,所以它在题材、造型、构图、色彩等各方面都有很浓的地域和乡土的特点。东丰台年画传人董静说:“拿胖娃娃抱大鱼举例,杨柳青人画的鱼多是金鱼,因为城里的人喜欢观赏金鱼,可是买东丰台年画的都是农民,守着河岔水沟,没有金鱼,只有鲤鱼,所以东丰台年画中的鱼全都是大鲤鱼。”
④东丰台年画以套版为主,局部手绘,特别是面部和手部,画法为写意。套版一般为六块版,红、绿、黄、紫、蓝,外加一块黑色的线版。蓝色多是品青,绿是品绿,红是品色玫瑰精。不用调和色,只用原色;着色很重,对比强烈;设色不是“随类赋彩”,而是把有限的五六种颜色,相互错开,以造成缤纷斑斓的色彩效果。人脸染得十分浓艳,施粉厚,红色重,不像杨柳青年画脸颊晕染细腻而淡雅;东丰台年画中的人脸像戏剧打脸,追求强烈的视觉感染力。其画版直线多,曲线少;色块多,线条少,因之结构紧凑结实,画面具有整体感与分量感。这正是乡土艺术魅力之所在,也是我由衷喜欢东丰台年画的缘故。
⑤东丰台年画很重视勾眼点睛。东丰台年画的眼睛是要手绘上去的。一般分“活眼”和“死眼”。神像多为“死眼”,上下眼皮是一条横线,中点一个黑点,像“工”字,因为神仙的表情必须庄重;但娃娃美人多为活眼,上下眼皮画成曲线的月牙状,再点睛,以表达人物的表情与神气,因为娃娃美人这种凡人的眼睛必须灵活,有活气儿。东丰台人把杨柳青画中那种弯成花瓣状左右顾盼的眼叫“凤眼”,但东丰台人不画凤眼,只画活眼。于是,两地年画风格立时区别开了。
⑥东丰台年画由于社会变迁,几近消亡。幸亏这些年人们有了乡土文化的保护意识,开始着手发掘、收集和整理本地的年画。东丰台年画的复兴有了希望。
(注)东丰台位于京、津、唐三市间的腹地,是今天宁河县的丰台镇,在天津版图的最东边。
( 1 )对东丰台年画的主要特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星火燎原——一袋干粮(有删改)
刘文章
部队准备过草地。那时虽然正是收获季节,可是由于部队多,粮食少,每人只分了三四斤麦子。大家都把它看成宝贝,缝个小布袋装起来,走路带着它,睡觉枕着它,有人还在袋子上绣上了自己的名字。谁心里都明白,这不是三四斤麦子,而是自己的生命啊!
就这样我们带着这仅有的一点点口粮,踏上了茫无边际的草地。
一天,我们正在没膝的水草中走着,忽然听到前面有孩子的哭声。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是一个面黄肌瘦的妇女,带着两个孩子坐在路旁。母亲总是母亲,虽然她已饿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仍一面拍着怀中的孩子,一面安慰着:“别哭,明天妈给你买烧饼吃。”身旁那个大孩子听说烧饼,抬起头来,有气无力地问:“妈妈,能买到烧饼吗?”母亲脸上滚着泪珠,呜咽着,再也说不出话来了。我们的心像被什么击打着,人们都在这里停了停,有的抓出一把炒麦递给了那个妇女,有的摸摸已干瘪了的粮袋含着眼泪走开了……
部队又继续前进,但行列里却看不到谢益先同志了。我们正在着急,他从后边赶上来了。大家七嘴八舌地问他:
“你怎么掉队啦,病了吗?”
“没有,看那两个孩子来!那个妇女说,她是川陕根据地的,亲人都被国民党杀了。她和一些老乡们在红军掩护下,才带着孩子逃出了虎口。如今他们断粮了,大人还好说,可是孩子怎么受得了?”
听了他的话,大家心里都沉甸甸的。部队默默地前进着。
从那之后,谢益先同志有了不寻常的变化:以前,一到宿营地,他就忙着帮大家弄水,拾柴,烧水;现在呢,只要放下背包,他就一人走开,等大家吃完东西,他才露面。要是问他:“吃了吗?”他就拍拍自己的肚子说:“吃饱了!”次数多了,大家就不信了。后来,秘密终于暴露了。原来他是有意避开大家,去找野菜吃;遇到没有野菜的地方,就干脆喝点凉水了事。班长对他说:“你多少还是吃点粮食,要是不够,大家可以凑点!”
“日子长着呢,能省就节省点。班长,你放心,我还有呢!”他坦然地回答。
话是这样说,但他的身体却越来越不顶事。我们常常看到他走在路上直打晃;也常看到他皱着眉头不声不响地紧腰带。就是这样,他的工作仍丝毫没有松懈,有事就和别人抢着干,哪次到远处送信都少不了他。
终于有一天他支持不住了,一步一喘,几步一歇。就在路上休息的时候,他躺在地上再也起不来了。后来听副班长说,他在牺牲以前,嘴里还喃喃地叨咕:“那两个孩子不知怎么样了?”直到副班长告诉他,到团里送信的同志曾经看到那个妇女还跟着团部的时候,他那瘦削的脸上才露出了笑容,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大约是在走出草地的那天吧,我们又看到了那个妇女。她带着两个孩子站在路边正东张西望,一下子认出了我们,笑着向我们打招呼:“同志,姓谢的同志在吗?”
“叫谢什么?我们有好几个姓谢的。”
“就是不知道叫啥名,问他几次他也不说。要不是他留下的这条粮袋,我连他姓什么还不知道呢!”说着,她拿出一条洗得干干净净的干粮袋,上面用白线歪歪扭扭地绣着一个“谢”字。这不是谢益先同志的吗?没等我们询问,她就说开了:“那可真是个好同志,救命恩人哪!那天,你们都走过去了,他站在我们跟前问长问短。后来,他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我。这可不行,粮食就是命,我怎么能收呢?可他说:拿着,大人好办,孩子不吃东西不行啊。'说着,丢下粮袋就走了,我怎么喊,也喊他不应;问他叫什么名字,他也不吭声。唉!多亏这些干粮哪,要不,我们娘儿三个早就饿死了……”现在我们才明白,谢益先同志不吃粮食,是因为他没有粮食了。谢益先同志啊!你在这生与死的边缘上,所想的只是别人!我们都忍不住地落下泪来。
“出了什么事情?”那个妇女收敛了笑容,不安地问。
“他……他死了!”我们有个同志回答。
她愣住了,眼圈红了,紧接着两颗亮晶晶的泪水,顺着她那干瘦的面庞流下来。她低下头,两手抖动着紧紧抓住那条已经空了的粮袋,两眼呆呆地看着上面的那个“谢”字。
( 1 )结合文章内容,参照示例,将下图填写完整。听到哭声母亲哭诉→开始掉队,坦然回答→①→②→妇女出现,沿途打听→③
( 2 )结合选文内容,揣摩下列语句并完成相应任务。材料一:我们常常看到他走在路上直打晃;也常看到他皱着眉头不声不响地紧腰带。
①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材料二:大家都把它看成宝贝,缝个小布袋装起来,走路带着它,睡觉枕着它,有人还在袋子上绣上了自己的名字。
②请联系全文,说说这句话的作用。
( 3 )《一袋干粮》和课文《老山界》都是讲述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的经历,请结合相关情节内容,阐述它们各自的侧重点有何不同。(一)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美丽,不同的视角可以看出不同的美丽。有人说小草也美丽,落叶也美丽,残月也美丽;也有人说不平凡也美丽,朴素也美丽,简单也美丽;也有人说挫折也美丽,失败也美丽,苦难也美丽。
请以“ 也美丽”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要求:①将題目补充完整,不少于500字;③不允许写诗歌,其它文体不限。
(二)幸福是妈妈温暖的怀抱,幸福是爱人深情的拥抱,幸福是朋友无私的关怀,幸福是世人友善的赞许……。请以“幸福就在身边”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不允许写诗歌,其它文体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