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西安市周至县周至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选出下列四个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各地中小学完善和建立了校园安全工作机制。
B: 为了避免类似的错误不再发生,大家要牢记这次深刻的教训。
C: 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使同学们认识到这次活动的重要性。
D: 能不能拥有坚强的意志,是大家能否改掉不良习惯的根本。
2、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创造性思维,必须有____新事物,并为此而______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______。

A: 探求 运用 尝试
B: 探求 活用 试验
C: 探求 活用 尝试
D: 发现 运用 试验
3、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种粗制滥造的武侠小说,是不能吸引读者的。
B: 对于自己的坏毛病,他总是不以为然 , 显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C: 教育部门和各级学校立下海誓山盟 , 严打网络现象,还青少年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
D: 在老师长吁短叹的描述下,孩子们都对城里的生活充满了向往。
4、

依次填入面横线上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此情此景多么壮丽啊!

①细看一下,每一只鹤都一点一点冉冉高飞

②又如海中的巨大漩涡,缓缓升腾

③上百只鹤恰似飘摇于飓风中的鸿毛,轻盈飞扬

④乍一看,鹤群排成圆形队飞旋,似在游戏。

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①②
C: ②③①④
D: ③②④①
5、小林晚上要参加少年宫组织的一项活动,放学后打电话告诉妈妈准备晚饭。小林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你马上给我准备晚饭,我六点半要去参加少年宫的活动。
B: 妈妈,你必须早一点准备晚饭,我六点半要去参加活动,别耽误我的事。
C: 妈妈,你能早一点准备晚饭吗?我六点半要去参加少年宫的活动。
D: 快点给我做饭,我六点半要去参加少年宫的活动。
6、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尽管调查者抱着不友好的态度,甚至采取断章取义的做法,也未能从中找到任何依据,这恰好证明事实并非如此。
B: 语文老师是市作协会员,每次举办文化沙龙他都会去附庸风雅
C: 重庆鹅岭公园瞰胜楼。其形状为塔形,外观是金色的,太阳下更显富丽堂皇
D: 尽管现在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上书反对总统特朗普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但仍然阻止不了特朗普一意孤行的脚步。
7、

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A: 地毯 造仿 化妆 花苞
B: 絮叨 决别 分歧 祷告
C: 桑葚 秕谷 搓捻 惨淡
D: 流淌 张杨 预警 惩诫
8、下列对联内容与所送对象不相匹配的一项是()
A: 门前绿水声声笑 屋后青山步步春(送给乔迁新居者)
B: 室有芝兰春自永 人如松柏岁长新(送给做寿的老人)
C: 赴汤蹈火舍身为人保财物 冲锋陷阵奋不顾身救灾民(送给消防队员)
D: 辛勤浇灌敢叫梓楠成大木 呕心沥血能让枯藤发新枝(送给医护人员)
9、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认识到“诵读经典”很重要。将“重要”改为“必要”。
B: 在世乒赛上,中国队曩括并包揽了所有项目的金牌。删掉“曩括并”或“并包揽”。
C: 保护水资源刻不容缓,每个人都应作为江河卫士。将“作为”改为“成为”。
D: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解决问题并深入研究。将“解决问题”和“深入研究”调换位置。
10、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读如春,你心中便无冬;读如秋,你心中便挂满果实。从阴雨读出晴日,从暗夜读出________,从枯黄读出________,从沙漠读出清泉,你就读出了常人所读不到的________。读的最高境界是读出________,这样才能把被读的生命与自己的生命读在一起。


A: 霞云 翠绿 意境 灵魂
B: 光明 翠绿 意义 生命
C: 霞云 丰润 意义 灵魂
D: 光明 丰润 意境 生命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①渚:江中的小沙洲。②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 1 )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一个字是什么?
( 2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画面生动,意蕴深长。请用优美的语音进行描绘。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文言文阅读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收会计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①清河张君梦得:张君梦得,张梦得,字怀民,苏轼友人。②蓬户瓮牖:蓬户,用蓬草编门。瓮牖,用破瓮做窗。蓬、瓮,名词作状语。③苏辙先世为赵郡栾城(今河北赵县)人。

( 1 )请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

得平地________ ②余兄子瞻之曰________

③不以谪为 ________ ④穷耳目之以自适________

( 2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连 山 绝 壑 长 林 古 木 振 之 以 清 风 照 之 以 明 月

( 3 )文言中的许多虚词,有着丰富的意义和不同的作用。联系选文,与选句中划线字作用相符是( )

选句: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

A: 提示思路,转换内容。
B: 开启话题,引出下文。
C: 表达语气,突显情感。
( 4 )在苏辙眼中,“快哉亭”里的张梦得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选文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爱的传递

西木

“您这是第几次参加志愿献血?”我问他。

他想了想,告诉我:“二十多次。”

我是在下班走出单位大厅时遇到他的。我们同时去拉玻璃门,彼此看到有人在拉,又同时收回手。一个不经意的动作,瞬间拉近距离。

那会儿正是北京冬天,寒气逼人,也不想多说话。我去超市买了一个保温杯,慢慢地走路去坐车。

没想到,在公交车站又遇到他。

他个头儿不高,身材瘦削。若不是有共同的献血经历,也不会有再相遇的这次交谈。

“谢谢您!”我说。

“为什么?我们都是献血者。”他很奇怪。

我告诉他,我既是一名献血者,也是一名血站工作人员。“我在云南楚雄血站工作,这次是到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学习。”

“云南!”他笑了,“这么冷的天,你从四季如春的云南来北京工作,还习惯吧?”

我说还好,领导和同事特别好,自己很快熟悉了工作,也在努力适应环境。

“那挺好,刚开始都不容易,慢慢就好了。北京到楚雄的距离有多远?”

“不知道,我哪天查查。”我回答他。

他和很多我见过的固定献血者一样,有着温和的笑容,亲切的表情。这支队伍,是志愿献血队伍里的主力军,他们热爱生活,身体健康,充满爱心。

汶川地震那年,我们献血车上来了一位农民工。他的工作服上沾满尘土,脸上还沾着黄色的泥巴。走上献血车,他不肯坐下,说怕染脏献血椅。我告诉他,座椅可以更换一次性椅垫,请他坐下来。我给他冲泡了一杯温热的葡萄糖水,问他为什么来参加志愿献血?

“我没有钱捐款。听说很多人受伤了,需要输血。我身体好,力气大,捐点血没有问题,能救到别人的命就好。”他说。

我的眼眶湿了。

另一次,是大年三十。那天我值班,一个RH阴性血型的产妇急需输注血小板。这种血,俗称“熊猫血”,非常罕见。接到医院电话后,我立即联系相同血型的志愿献血者。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一方面,我为产妇的安危担忧;另一方面,我又为在这个传统佳节打扰献血者感到愧疚。

联系第一位献血者,已经回到北方老家过年。第二位献血者,正在高速公路上赶路,距离数百公里。直到第三位献血者,听我说完情况以后,只说了一句话:“我这就赶来。”

当天晚上,那袋救命的血小板,顺利输入产妇的体内。同时传递的,还有一份来自陌生人的浓浓爱心和善意。

这位献血者,为了挽救别人的生命,本已回到农村老家的他,紧急租了一辆车,以最快的速度赶到血站。他本来是家里的大厨,一周以前就许诺要给家里八十七岁高龄的母亲做一顿丰盛的年夜饭。为了准备这顿大餐,他还从城里购买了鹅、鱼等食材。

成分献血需要花费献血者大半天的时间。采血的时候,他略带遗憾地说:“她们都不会做这些菜。”

在我身边,有不少这样的人。他们默默地为别人付出,却没有更多言语。

我的眼眶湿了。

公交车来了,我们坐的不是同一趟车。

我忘记告诉他,其实我还有第三个身份。多年前,我做过一次手术,手术过程中发生严重大失血。医院紧急联系血站,是爱心献血者志愿捐献的血液挽救了我垂危的生命。

那时,我还不知道将来有一天,我会走上志愿献血的工作岗位,参与一场又一场生命接力,见证一段又一段人间大爱,流下一次又一次感动的泪水。

告别的时候,他说:“我已经知道北京到楚雄的距离,那不过是撸起袖子参加一次志愿献血的距离。

(摘自《人民日报》2020.7.4)

( 1 )概括文中“爱的传递”的四个故事。
( 2 )“我”既是志愿献血者、血站工作者,又是受血者。文章表明“我”这三种身份有何用意?
( 3 )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 4 )最后一段中画直线的句子有什么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互联网+”向我们走来

①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②那么什么是“互联网+”呢?

③“互联网+”战略是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今年向人大提出的四个建议之一,马化腾解释说,“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

④简单地说就是“互联网+XX传统行业=互联网xx行业”,显然实际的效果绝不是简单的相加。

⑤这样的“互联网+”的例子绝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比如,传统集市+互联网有了“淘宝”,传统百货卖场+互联网有了“京东”,传统银行+互联网有了“支付宝”,传统的红娘+互联网有了“世纪佳缘”,传统交通+互联网有了“快的”“滴滴”,而传统新闻+互联网有了柴静《穹顶之下》病毒式的传播。

⑥在通信领域,互联网+通信有了即时通信,现在几乎人人都在用即时通信App进行语音、文字甚至视频交流。然而传统运营商在面对微信这类即时通信App诞生时简直如临大敌,因为语音和短信收入大幅下滑。但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来自数据流量业务的收入已经大大超过语音收入的下滑,可以看出,互联网的出现并没有彻底颠覆通信行业,反而是促进了运营商进行相关业务的变革升级。

⑦在交通领域,过去没有移动互联网,车辆运输、运营市场不敢完全放开,有了移动互联网以后,过去的交通监管方法受到很大的挑战。从国外的Uber、Lyft到国内的“滴滴”“快的”,移动互联网催生了一批打车拼车专车软件,虽然它们在全世界不同的地方仍存在不同的争议,但它们通过把移动互联网和传统的交通出行相结合,改善了人们出行的方式,增加了车辆的使用率,推动了互联网共享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排放,对环境保护也做出了贡献。

⑧……

⑨事实上,“互联网+”不仅正在全面应用到第三产业,形成了诸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新生态,而且正在向第一和第二产业渗透。马化腾表示,工业互联网正在从消费品工业向装备制造和能源、新材料等工业领域渗透,全面推动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互联网也在从电子商务等网络销售环节向生产领域渗透,为农业带来新的机遇,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⑩不过,也有长期研究该领域问题的学者警示,“互联网+”的趋势时至2015年已经无法阻挡,但是,如今中国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很多改变,就好比是皮肉之上附上了一层光鲜亮丽的“毛”,赤裸裸的皮肉被包裹起来,似乎不再重要,“互联网+”不该成为“卖毛”的生意。

⑪如在餐饮行业,中国互联网从业者善于将饭店的流程设计互联网化,将店面装修时尚化,但是却没有能力做出好吃的食物。对比之下,DM的沃森超级计算机,可以将每一种食物的营养物质和气味进行全部排序,然后制定出菜单,做出从来没有食用过的食谱,兼顾口味和健康。

⑫如在医疗行业,挂号平台的优势是让医患之间直接对话,这最大程度的提高了沟通效率,但它并无法改变“就医难”的本质问题。中国的专业医生太少,病人太多,其根本矛盾在于医疗资源的稀缺。对比国外,通过机器人技术、DNA技术进行精确的治疗,利用互联网技术投放到血管中定位释放抗癌药物。

(选自2015年3月11日澎湃新闻网,略有改动)

(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引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互联网+”,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突出“互联网+”在我国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B: 在通信领域,互联网+通信有了即时通信,导致语音和短信收人大幅下滑,这样彻底颠覆了通信行业。
C: “互联网+”的趋势已无法阻挡,这让传统产业有了很多改变,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我们要冷静认识,从容应对。
D: 文章主要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读者熟悉的行业的例子,给我们介绍了有关“互联网+”的一些知识。
( 2 )本文主要介绍了有关“互联网+”的哪些方面内容?请分条列举。

( 3 )文章采用什么顺序进行说明?这样说明有什么好处?

四、写作(分值:60分)
人这辈子,不是活过了多少日子,而是记住了多少日子。每一个被你记住的日子,都将成为生命里不可复制的那一天。无论伟大还是平凡,那一天都因为他的独特性,被标注在了时光的日历上。你的那一天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请以“那一天”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3)书写工整规范。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透明的惆怅。”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