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潮州市枫溪区崇礼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西游记》中悟空经常称八戒是“呆子”,其实“呆子”有时候也不呆,比如猪八戒义激猴王,让他重回取经队伍智降妖怪。
B: 祥子是老舍作品《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他作为人力车夫,最大的梦想是拥有自己的车。他经历了三起三落,其希望一次次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以惨败告终。
C: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永不言败,意志如钢铁般坚强,但他也有温情的一面,比如书中写到他是亲情、恋情、友情等。
D: 《水浒传》中吴用、宋江、刘唐等人采用了激将法,激林冲火并了心胸狭隘的王伦,随后大家便尊推宋江坐上了第一把交椅。
2、下列语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实践证明,联想式教学法是行之有效,师生都喜闻乐见的一种教学方法。
B: 拼过一场恶疾的她形销骨立 , 姣好的容颜苍白如雪,却有着一种诡异的清丽迷人。
C: 《少年的你》里的主角陈念自然率真,矫揉造作 , 所以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
D: 那些怀古伤今的文艺作品,宣扬一种复古倒退的思想,最终会被人民大众唾弃。
3、小说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最主要的特征是( )
A: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B: 小说有矛盾冲突,情节的展开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C: 小说故事性强,比其他的文字样式更为感人。
D: 小说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
4、下列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按照国家基础标准50%的比例核定补助标准

②即小学每生每年500元,初中每生每年625元

③从今年秋季学期起,我市将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学生

④此外,我市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强学校食堂建设,改善供餐条件

⑤以及非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等四类家庭经济困难非寄宿生归入生活补助范围


A: ③⑤①②④
B: ③⑤②①④
C: ④③⑤①②
D: ④①③⑤②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为了千家万户的安康,舍小家为大家,毅然奔赴疫情防控第一线,无畏出征。
B: 科学家们发现,轻柔的音乐可以使人脑中的血液循环减慢,进而使人有轻松的感觉。
C: 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发展和培育的重要条件。
D: 《清明上河图》不是“繁荣市景图”,也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6、下列有关新闻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广义的新闻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为消息。
B: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担负着阐述导语提到的主要事实和补充次要材料的任务,要求写得内容充实、线索清楚、层次分明。
C: 新闻报道的对象一定是新近发生的事件,对于有些早已发生的事件,即使发现并把它报道出来,也不能称为新闻报道。
D: 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通常是消息的导语部分,它简明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7、下列对名著欣赏的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浒传》中,武松因“景阳冈打虎”“倒拔垂杨柳”成为中国文学中勇敢与力量的象征。
B: 老舍在《骆驼祥子》中精心刻画了祥子这个勤劳.朴实.憨厚的下层劳动者形象。
C: 《卖火柴的小女孩》寄寓了安徒生对孤苦无助的孩子无限的关爱和同情。
D: 《西游记》是我国最成功的带有童话神话色彩的文学巨著,给人们带来了无限博大的想象空间,深受中外读者的喜爱。
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秋天的怀念》是作者史铁生怀念母亲的一篇散文。
B: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该书为南朝的刘义庆主编。
C: 《纪念白求恩》作者毛泽东,本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赞颂了白求恩的高贵品质。
D: 《皇帝的新装》作者安徒生,英国作家,这篇童话赞颂了儿童的诚实。
9、

选出下列关于课外名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 ( )

A: 《骆驼祥子》通过祥子由老实,健壮,坚韧变得麻木,潦倒,自暴自弃的经历,折射出不让好人有出路的社会现实。
B: 《名人传》记的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画家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
C: 在慧駰国,格列佛发现“耶胡”是理性的载体,而人形动物马是邪恶肮脏的畜牲。
D: 《鲁滨孙漂流记》主要叙述鲁滨孙被抛弃在荒岛上,靠自己不懈的努力回到了自己的国家的生存经历。
10、依次填入下列各句划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然而遗憾的是,在日本有那么一些人总是千方百计地歪曲历史,________日本军国主义者的侵华行径,________沙文主义情绪,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

②阅读和欣赏散文,________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人生或自己的感悟,________要认真分析作者用以表达这种感悟的形式。


A: 粉饰 煽动 既 又
B: 修饰 煽动 不但 而
C: 粉饰 鼓动 既 又
D: 修饰 挑动 即使 也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欣赏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一朵野花(陈梦家)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
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
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他看见春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
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
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

( 1 )阅读全诗,简要说说诗中的“野花”有着怎样的优秀品质?

( 2 )写出你最欣赏的一句诗,并简要谈谈欣赏的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 1 )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沧 州 南 一 寺 临 河 干 山 门 圮 于 河 二 石 兽 并 沉 焉。

(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十余岁:________

②沿河之:________

③尔辈不能物理: ________

于沙上:________

(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 4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元青花之谜

①在青花瓷的家族里,元青花的名字一听就。然而,元代青花瓷从诞生之日起,就给后世留下了众多的谜团。

第一个谜就是它的纹饰为什么是蓝色的。蒙古人尚白尚蓝,是受波斯文化的影响。蒙古当时跟西域的关系十分密切。在13世纪初,由于成吉思汗,他和他的继承者多次征服了西亚、中亚,打通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和突厥人涌入中国,他们带来了西城的文化。

第二个谜就是它的发展没有初创期,没有萌芽期,它是突然成熟的。过去任何一个瓷窑,其发展脉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元青花则不然,你看见的时候,它就不是襁褓中的婴儿,而是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这有多种解释,其中一种说法是元代以后大量北方工匠南迁,他们绘画能力都比较强,他们来到南方的景德镇驻扎下来,在景德镇漂亮的瓷胎上重新开始作画,就跟一个画家到另外一个地方画画似的,只不过是换了纸,换了颜料而已,技艺上没有什么区别。元青花的这种突然成熟,从学术角度讲,至今还有很多问题尚待研究。

。元青花跟其他瓷器的题材表现不一样,它的题材尤其多,受汉文化的影响很大。元青花早期的题材大都是花卉、鸟兽、龙凤,后期才出现了人物题材。后期画人物的第一个原因是元青花受元曲和小说的熏陶,使之注意了展现情节。第二个原因是在元朝后期,朱元璋未拿下江山之前,曾长时间驻扎在景德镇。他对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应该有过影响,由于他对战争故事的关注,以人物为纹饰题材的作品开始逐渐增多。

。如大盘、大罐、大瓶。土耳其的托布卡比宫里有元青花大件瓷器几十件,都是中国当时出口的。元青花大器特别多有一个原因,就是跟蒙古人的性格有关。蒙古人性格粗犷,。比如江西高安出土的元青花当中有一个“把杯”,所谓“把杯”,就是高足杯,下面的足可以用手攥着。为什么做成这样的呢?因为元人是马上民族,他骑在马上,一只手腾出来就可以攥住这个杯子。“欲饮琵琶马上催”就是这个感觉。

⑥元青花自其诞生之日起,就迅速繁荣起来。后来的明清两代,瓷器都以青花为主。元青花是汉族文化、西域波斯文化、蒙古文化的结晶。正是因为其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和蕴藏的民族文化内涵,千百年来,它以的光泽闪烁在历史的记忆中。

( 1 )仿照第②、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在第④、⑤段的横线上各补充一句话。
( 2 )将下列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的甲、乙、丙、丁处。(只填序号)

A.异军突起 B.扑朔迷离 C.如雷贯耳 D.不拘小节

( 3 )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说明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作用。
( 4 )阅读第④段,说一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他对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应该有过影响,由于他对战争故事的关注,以人物为纹饰题材的作品开始逐渐增多。

( 5 )第⑥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元青花是汉族文化、西域波斯文化、蒙古文化的结晶”?请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 6 )积累链接:请写出晏殊在《浣溪沙》中看到旧识重来的欣喜,透露出某种生活哲理的两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生命里的白发

冯骥才

①人生入秋,便开始被友人指着脑袋说:“呀,你怎么也有白发了?”偶尔笑而不答,偶尔笑答一句:“因为头发里的色素部跑到稿纸上去了。”就这样,嘻嘻哈哈、糊里糊涂地翻过了生命的山脊,开始渐渐下坡来。或者再努力,往上登一登。

②对镜看白发,有时也会认真起来:这白发中的第一根是何时出现的?为了什么?思绪往往会超越时空,—下子回到了少年时——那次同母亲聊天,母亲背窗而坐,窗子敞开着,微风无声地轻轻掀动母亲的头发,忽见母亲的—根头发被吹立起来,在夕照里竟然银亮银亮,是一根白发!这根细细的白发在风里柔弱摇曳,却不肯倒下,好似对我召唤。我第一次看见母亲的白发,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母亲也会老,这是多可怕的事啊!我禁不住过去扑在母亲怀里。母亲不知出了什么事,问找,用力想托我起来,我却紧紧抱住母亲,好似生怕她离去……事后,我一直没有告诉母亲这究竟为了什么。最浓烈的感情难以表达出来,最脆弱的感情只能珍藏在自己心里。如今,母亲已是满头白发。但初见她白发的感受却深刻难忘。那种人生感叹,那种凄然,那种无可奈何,正像我们无法把地上的落叶抛回树枝上去……

③当妻子把一小酒盅染发剂和一枝扁头油画笔拿到我面前,叫我帮她染发时,我心里一动,怎么,我们这一代生命的森林也开始落叶了?我瞥一眼她的头发,笑道:“不过两三根白头发,也要这样小题大做?”可是待我用手指撩开她的头发,我惊讶了,在这黑黑的头发里怎么会埋藏这么多的白发!我竟如此粗心大意,至今才发现才看到。也正是由于这样多的白发,才迫使她动用这遮掩青春衰退的颜色;可是她明明一头乌黑而清香的秀发呀,究竟怎样一根根悄悄变白的?是在我不停歇的忙忙碌碌,侃侃而谈中,还是在不舍昼夜的埋头写作中?是那些年在大地震后寄人篱下的茹苦含辛的生活所致?是为了我那次重病内心焦虑而催白的?还是那件事……几乎伤透了她的心,一夜间骤然生出这么多白发?

④黑发如同绿草,白发犹如枯草;黑发像绿草那样散发着生命诱人的气息,白发却像枯草那样晃动着刺目、凄凉的,枯竭的颜色。我怎样做才能还给她一如当年那一头美丽的黑发?我急于把地所有变白的头发染黑。她却说:“你是不是把染发剂滴在我头顶上了?”我一怔。赶忙用眼皮噙住泪水。不叫它再滴落下来。

⑤一次,我把剩下的染发剂交给地,请她也给我的头发染一染;这一染,居然年轻许多!谁说时光难返,谁说青春难再,就这样我也加入了用染发剂追回岁月的行列。谁知染发是件愈来愈艰难的事情,不仅日日增多的白发需要加工,而且这时才知道,白发并不是由黑发变的,它们是从走向衰老的生命深处滋生出来的;刚染过的头发看上去一片乌黑青黛,但它们的根部又齐刷刷冒出一茬雪白。任你怎样去染,去遮盖,它还是茬茬涌现。人生的秋天和大自然的春天一样顽强。挡不住的白发啊!

⑥开始时精心细染,不肯漏掉一根。但事情忙起来,没有闲暇染发,只好任由它花白,染又麻烦,不染难看,渐而成了负担。

⑦这日,邻家一位老者来访。这位老者阅历深、博学,又健朗,鹤发童颜,很有神采;他进屋,正坐在阳光里。一个画面令我震惊——他不单头发通白,连胡须眉毛也一概全白,在强光的照耀下,蓬松柔和,光亮透明,宛如银丝,真是美极了!

⑧我禁不住说,将来我也修炼出您这一头漂亮潇洒的白发就好了,现在的我,染和不染,成了两难。

⑨老者听了,朗声大笑,然后对我说:“小老弟,你挺明白的人,怎么在白发面前糊涂了?孩童有稚嫩的美,青年有健旺的美,你有中年成熟的美,我有老来恬淡自如的美。这就像大自然的四季——春天葱茏,夏天繁盛,秋天斑斓,冬天纯净。各有各的美感,各有各的优势,谁也不必羡慕谁,更不能模仿谁,模仿必累,勉强更累。人的事,生而尽其动,死而尽其静。听其自然。对!所谓听其自然,就是到什么季节亭受什么季节;哎,我这话不知对你有没有用,小老弟?”

⑩我听罢,顿觉地阔天宽,心情快活。摆一摆脑袋,头上花发来回一晃,宛如摇动一片秋光中的芦花。

( 1 )本文以“白发”为线索,以“我”的心理变化为写作思路,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请结合相关内容和已给出的样式,概括出其余两件事。

①“我”同母亲聊天时发现母亲的白发,感到害怕、凄然和无可奈何。

②________

③“我”看到自己的白发层出不穷,感到困惑和悲叹。

④________

( 2 )请从刻画人物方法的角度,对下面句子进行赏析。

忽见母亲的一根头发被吹立起来,在夕照里竟然银亮银亮,是一根白发!这根细细的白发在风里柔弱摇曳,却不肯倒下,好似对我召唤,我第一次看见母亲的白发,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母亲也会老,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啊!我禁不住过去扑在母亲怀里。

( 3 )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选文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 4 )结合全文,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方面的作用。
四、写作(分值:60分)
下面两题任选一题作文。

(一)一泓清泉,是一处美丽的风景;一轮落日,是一处亮丽的风景;一次搀扶,是一处耀眼的风景;一缕微笑,是一处动人的风景……只要用心发现,美景无处不在。


请以“触动心灵的风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立意正确,思想健康,不得抄袭;④凡涉及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有一位渔船船长分享捕鱼经验时说:“大浪来时,千万不能躲,必须直挺挺地站着,抓住固定物,任由大浪打在背上,否则容易受伤。若蹲着找掩蔽物,反而会因为冲击力太大,撞破头,甚至撞断鼻梁。船只遇到台风时,不能往后逃,船头要对准浪头,正面对决,只要船一偏,就会翻。

直面艰难与困境,不只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让生命得以保全、让人生因此精彩的大智慧。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500字;③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得抄袭;④凡涉及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多1点╯温柔”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