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韶关市乳源县乳源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音形全都正确的一项( )
A: 折cuò 狼jí 细pā 玲珑透tī
B: 脉射fú 解pōu 由自取jiū
C: 污diàn 像xiào 跋shè 委求全qū
D: 污huì 肪zhī 新zhǎn 金辉煌b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次第 翩然 悬殊 周而复始
B: 萌发 孕育 骨骼 消声匿迹
C: 褶皱 潮夕 追朔 相辅相成
D: 雾霭 凋灵 暄嚷 目空一切
3、

下列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祈(táo) 孤(shuāng) 门(kǎn) 气冲牛(dóu)
B: 补(jiào) 育(bǔ) 修(qì) 心有灵(xī)
C: 红(yān) 问(jié) 愧(zuò) 颠流离(fèi)
D: 纷(jiū) (zhuì) 赤(kē) 深痛绝(è)
4、

下面情境下,表述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夏天某日,初一学生小明给同班好友小亮打电话,约小亮周末一起去江边游玩。想到父母说夏天江边经常发生溺水事件,出于安全考虑小亮不想去,同时也想劝小明不要去。小亮对小明说:

A: 夏天周末江边游玩的人多,我父母说不安全,不让我去。很抱歉,你还是约别人一起去吧。
B: 夏天江边经常发生溺水事件,周末人多会更不安全。你脑子没病你就别去,反正我不去。
C: 周末去江边?你是不是不想活了。你去不去我管不着,我可不敢陪你去。
D: 夏天江边经常发生溺水事件,周末人多会更不安全。我俩年纪小,又没有家长陪同,就都不要去了。
5、下列有关作品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纪念白求恩》选自《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作者白求恩,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医生。文章号召所有中国人都要学习白求恩的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B: 《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卷一。作者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章告诫儿子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是为人之根本。
C: 《动物笑谈》选自《所罗门王的指环》第五章。作者康德拉劳﹒伦兹,澳大利亚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获1973年诺贝尔生物学奖。
D: 《植树的牧羊人》选自绘画本《植树的男人》。作者让·乔治,法国作家,电影编剧。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6、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入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有些人喜欢用显微镜去观察一片叶子,有些人喜欢用肉眼去细看木头的年轮。________真正去认识一棵树,________必须从枝叶到根本,从过往的清风到枝干的神韵都注意到,同样,当我们正视生命时,________只从细微末节着眼,________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侮蔑。


A: 但 却 如果 便
B: 因为 就 如果 便
C: 而 却 因为 就
D: 但 就 因为 就
7、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的母亲》是作者对自己一段人生历程的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情深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
B: 《藤野先生》以写藤野先生为中心内容,通过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藤野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C: 《列夫·托尔斯泰》一文前半部分极力描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实际上是用来反衬他的眼睛,为下文写他的眼睛张本。
D: 居里夫人是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原籍波兰,先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
8、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社戏》都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
B: 我国古典名著中很多文学形象除名字外还有别称或别号,如:林黛玉——潇湘妃子,卢俊义——玉麒麟,庞统——凤雏,孙悟空——弼马温。
C: 夏洛蒂·勃朗特是“勃朗特三姊妹”中最著名的一位。她的代表作《简·爱》以第三人称进行故事的叙述。
D: 古时男子18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束发戴帽,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9、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明
B: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歧视实验。
C: 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D: 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10、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幽深 沉缅 依然如故 沉默寡言
B: 罕见 娇艳 隐姓埋名 山崩地裂
C: 峻岭 脾气 遮天蔽日 岩浆横溢
D: 漫长 悬崖 五彩缤纷 万籁俱寂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古诗文阅读。

[甲]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诗)

[乙]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诗)

( 1 )杜牧、王安石两位诗人对同一历史人物评价的观点不同,请各找一句表达他们不同观点的诗。(用原诗作答)
( 2 )①甲、乙两诗涉及的人物是谁?

②对他的生平事迹有详细记载的是哪部书?

③这部书的作者是谁?

④鲁迅对这部书有两句精辟的评价,请写出来。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仇香劝孝

仇香者,陈留人也。至行纯嘿,乡党无知者。年四十,蒲亭长。民有陈元,独与母居。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母早时守寡,养人遗孤,苦身投老,奈何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母涕泣而起。香乃亲到元家,陈人伦孝行。元感悟,卒为孝子。

【注】①至行:高尚的德行。②嘿:同“默”,闭口不说话。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为蒲亭长________

②奈何一旦之忿________

( 2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

( 3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仇香从哪些方面劝说了陈元母亲?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借你一个微笑

李俊是个性格内向的学生,阅完的试卷一发下,我发现他眉头又锁到一起了,他只得了58分。

一个从来不及格的学生,自信心有多差就不用说了。

我合上教案面无表情地走出了教室,李俊跟了上来,他喉头动了一下,然后眼泪就要掉下来了。我站住,等他说话。同学们也围了上来,他的脸涨得通红。我静静地站着,希望他能开口,但他的嘴唇好像紧紧锁住了似的。

他递过一张纸条:老师,我的物理太差,您能不能每天放学后为我补一个小时的课?

我可以马上答应他,但面对这样的一个学生我决定“迂回”一下。我牵着他的手到僻静处说:“老师答应你的要求,可这两天我太忙,你等等好不好?”他有些失望,但还是点点头。我知道他中计了,接着说:“你必须先借一样东西给我!”他着急起来,可还是说不出一句话。

“你每天借给我一个微笑,好不好?”

这个要求太出乎他的意料,他很困惑地看着我。我耐心地等待着,他终于眼噙泪花艰难地咧开嘴笑了,尽管有些情不由衷。

第二天上课,我注意到李俊抬头注视我,我微笑着,但他把脸避开了,显然他还不习惯对我回应。我让全班一起朗读例题,然后再让他重读一遍。他没有感觉我为难他,大大方方地站起来读了。也许想起了昨天对我的承诺,读完后,很困难地对我笑了笑。见他这样,我心生一计,又给他设置了一道障碍。我说,你复述一下题目的要求,这回他为难得快要哭了。不少同学对他的无能表现得很不耐烦,七嘴八舌地争着说起来,我制止住了大家。他终于张口了,语无伦次。我笑着让他坐下。

他开始和同学来往了,一起上厕所,回教室……这样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提为他补习的事。一天下课李俊又拦住我,我知道他要干什么,很幽默地向他摊开手。他一愣:“老师您要什么?”我说,你写给我的条子呀。他笑了:“我不写条子了,您给我补补课吧。”我面带笑容:“功课你不必着急,到时我会主动找你的,但我向你借的你还没给够我。”

“好的,我一定给足您。”等他高高兴兴又蹦又跳地走出好一段路后,我才像想起来什么似的把他叫回来,递给他一张纸条,那里有我为他准备的一道题。我告诉他,一天之内把它做出来,可以和同学讨论也可以独立完成。我知道,他宁可“独吞”,也决不会和同学讨论的。这正是性格内向学生的最大弱点。下午他说还没做出来,我有点不高兴,说晚自习你还没做好,我可要收回承诺了。晚自习时我见他站在一个男生边上,忸忸怩怩很不自然的样子,我得意地笑了。就这样我先后为他写了4张纸条,题目一次比一次难。后来,纸条一到手他就迫不及待地和同学们争论开来。

期末考试李俊成绩尚可,科科及格——看来我为他补的都差不多了。新学期刚开学,李俊休学了,因为他爸遇车祸瘫痪了,而他自小就被妈妈遗弃了——这也是他忧郁的一个原因。我有些担心,一个连话都不大愿说的少年,能担负起养护父亲的责任吗?

星期天,我和几位朋友到茶室聊天。刚坐下就被一群小孩子围上了,硬要为我们擦皮鞋。只有一个小孩没冲进来,在外面吆喝着:擦皮鞋,擦皮鞋!……离开茶室,我从那个小孩子面前走过时,发现那孩子竟是李俊!

“老师,让我为您擦一次皮鞋吧。”他说,脸上没有腼腆也没有沮丧。我答应了,伸过鞋子让他很用心地擦着。他一边擦一边说,他虽然不缠人,生意也不错。顾客告诉他,他的笑容很好看。

我说是吗?他又笑着告诉我,不久他还会复学的。他学会了笑,他的笑让他挣半天钱也能养活他和爸爸了。

我也高兴起来,我说我一定等你回来。可转过身,我的泪水就出来了。李俊大声地在后面喊:“老师您要笑呀,您不要哭!”我点点头,反而呜咽有声了。

我终于没有给他补课,是他为我补了一堂人生课。

( 1 )为了让李俊每天能够借给“我”一个微笑,作为老师的“我”具体做了哪几件事?请概括作答。
( 2 )第③自然段中画线语句是什么描写方法?写出了李俊什么样的心理?
( 3 )作者在第11自然段写道:“期末考试李俊成绩尚可,科科及格——看来我为他补的都差不多了”,而在小说结尾却又说“我终于没有给他补课”,这是否矛盾?为什么?请简要作答。
( 4 )简述题目“借你一个微笑”的含义。

阅读商志强的《历史像条棉被》一文,完成后面问题。
①历史像条夏天的棉被,时不时就得翻出来晒晒。
②国人爱翻案。先是张艺谋在《英雄》中塑造了心怀天下和平的秦始皇,接着又有某些专家在教科书中把岳飞、文天祥“清除”出了民族英雄的队伍。现在,轮到李鸿章了,在央视热播的《走向共和》中,李中堂从卖国贼一跃而成为忧国忧民的能臣干将。
③历史毕竟不是被子,可以翻过来掉过去。对有些事,越是翻案,人们就越糊涂,就算是大学历史系教授,也未必能说得清。前不久,偶然看了几集《孝庄秘史》,才发现当年的大清摄政王多尔衮也成了有情有义的好汉。在我的记忆中,多尔衮的名字似乎总与什么“扬州十日”“”“嘉定屠城”之类的惨剧联系在一起。连韦小宝都知道啊!这样的人也能翻?
④我并不是要把所有的翻案文章一概否定。为秦始皇翻案,不能算错,对李鸿章大人也应该手下留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李中堂提的吧,在“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晚清,这就是进步。开办实业,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新式军队,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开创了中国近代许多第一。这不是一顶卖国贼的帽子就能压住的。至少,李鸿章绝不是历史课本中描述的那种跳梁小丑。
⑤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飞行员操作失误导致班机坠毁,自然罪责难逃;但如果是飞机引擎本来就有毛病呢?风雨飘零的晚清,就像一架缺零件少机油的战机,坠落是必然的,责任并不能完全推到“飞行员”李鸿章的身上。当然,并不是说李鸿章就能从一个卖国贼一步跨到民族英雄的行列,李中堂自有李中堂的局限。公平而论,李鸿章倒并非是一个坏得毫无道德和良知的人,李鸿章只是一个“重实利者”。
⑥历史应该得到尊重。有关中国近代的史书,永远藏着一条鞭子,它把历史人物驱赶成两队,一列是神灵,一列是魔鬼。大忠大奸各归其列,只是不见了人的影子。关于李鸿章,比较普及的知识是他是卖国贼。一个人的一生,浓缩为谈判桌前的卑怯;一个细节,遮掩了一个人的一生。不是神灵,必然是魔鬼,人人得而唾之。直到出现《走向共和》,李中堂仍然不是神灵,但即使他是魔鬼,却血肉丰满。他媚上,他签约,他宣扬任人唯亲;不过,他不乏政治家的韬略,也有鲜明的政治主张,说明他有自己的政治抱负。
⑦“共和”的蓝图,几乎可以用数学方式,测量出它的长宽高,堂堂正正载入史册。每一段历史,她的总体格局,像大江,像长城,在哪里拐弯,在某处奔腾,显而易见,不可篡改。而对“蓝图”的施工者,显然不适合用数学方式去评判,去记载。
⑧多少年来,一直被评判的英雄史观,其实是被很多人当成了研究历史的工具,他们崇尚归类法,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好人必然被描绘成英雄,英雄必然修成正果,必然成为神灵,被供奉,被膜拜。
⑨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追述态度,表现出对历史的尊重程度,惟有披露人的血肉,才能对历史有真实地考察。对李中堂们,我们需要的是尽可能接近真实,不是给了他血肉就是“翻案”。甚至,不必非要把他们塑造成英雄,他们就是在某个位置上书写了一段历史的人而已。他们的得失,使我们对历史有更多的认知,对未来有更多的借鉴,对做人有更多的警示。
⑩我们自己,正这样生活着,等待后人评说——最好不是上天堂,也不入地狱。

( 1 )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 2 )文章第②段和第⑥段都引用了《走向共和》中李鸿章的事例,分别有什么作用?

( 3 )请根据以下材料,结合文章观点,评析曹操这个历史人物。
曹操在《观沧海》中写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诗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赢了袁绍;曹操借“鸡肋”事件杀了杨修;曹操的救命恩人陈宫,是真君子,与曹操是两路人,却因“宁死不肯归附”曹操而最终为曹操所杀。

四、写作(分值:60分)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完成作文。

1)题目:让 走进心灵

2)在我们的心海上,总有那么一座灯塔,在我们成长的航程上,为我们引航。它或许是一本书,给我们智慧的启迪;或许是一段友谊,给我们真诚的力量;或许是犯错时老师的教诲,让我们不断进步;也或许是失败时父母的鼓励,让我们勇敢前行……

请以“灯塔”为话题,题目自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若选题目1,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 600 字。

③字迹工整,卷面整洁(达到此要求,评分时可酌情奖励 2 分)。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苍白的年华╰”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