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四川洪雅实验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今年的热播剧《都挺好》中,苏大强成为最亮眼的角色之一,他遇事总爱推脱,是个坦荡如砥的人。
B: 北京世园会举行塞尔维亚民谣、捷克木偶剧、京剧表演、天津快板、非遗展示等文化活动,让游客眼花缭乱
C: 3月30日,四川凉山州木里县发生火灾,30名扑火人员首当其冲 , 不顾自身安危上山救火,最终不幸全部牺牲。
D: “一带一路”建设充分激发了东南亚、西亚、中亚、中东欧等不同区域的优势,众多国家趋之若鹜 , 纷纷加入合作,分享贸易红利。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为了避免楼市调控不陷入尴尬的局面,各地方政府须继续加大保障房建设和供应的力度。
B: 公众人物在被默许公众拥戴、媒体追捧、广告收入等公共资源的同时,也理所应当要成为公众知情权和媒体批评监督权所直接涉及的对象。
C: 今年国庆节期间,无论高速公路是否收费,预计广东省内的自驾出游车辆都不会减少。
D: 调查显示,家庭环境的改善和家庭成员的悉心照顾,可以有效降低老年人跌倒的发生。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互相借耳机可能会造成耳内感染甚至引发其他疾病,这是因为用久了的耳机会有很多灰尘、耳屎、以及耳内细菌导致的。
B: 来自铁路部门的数据显示,杭黄高铁开通以来,富阳、桐庐、建德、千岛湖四个站点日均客流达9800人次,高峰期突破3万人次。
C: “塑战速决”是2018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旨在呼吁大家齐心应对塑料污染,降低其对自然环境、动植物和人类健康造成的沉重负担。
D: 在“蚂蚁森林”项目运行之后,仅仅两年的时间就已经在荒漠中种了将近5000万棵树,这些树木守护着中国近4万亩的土地。
4、读高三的小文参加了学校举办的“成人礼”仪式,你觉得下面加点词中,与他年龄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始龀 , 跳往助之
B: 我年过不惑 , 休退诚非早
C: 既 , 益慕圣贤之道
D: 豆蔻梢头年纪,芙蓉水上精神
5、

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从风格上看,李白的诗飘逸豪放,杜甫的诗沉郁顿挫,各有千秋。(形容李白和杜甫的诗各有各的长处)
B: 小平总是把老师的叮嘱当作是强聒不舍的空话。(形容不愿意听,还絮絮叨叨说个不停。)
C: 这个人偏执得很,不管怎样劝说都不听,真是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那个人明白,形容蛮横或固执。)
D: 19世纪中期,化学元素已发现了63种,这已发现的63种元素,把化学家们搞得眼花缭乱。(化学家们因元素太多而杂乱就感到眼睛都看花了。)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扫黑除恶活动中,使我省治安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
B: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风靡一时的原因是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地提高造成的。
C: 4月28日,国家主席在北京延庆出席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
D: 省教育厅将用三年时间,建设和规划省级品牌民办学校20所。
7、下面文段中划线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见渔人,大惊,问所从来。答之。便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来问讯。

A: 乃:竟然
B: 具:同“俱”,全,都
C: 要:同“邀”,邀请
D: 咸:都
8、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伏(qiǎn) 酒肆 面面厮 (qù) 消声匿迹
B: 澎(pài) 慰藉 吹毛求 (chī) 翻来复去
C: 拮(jù) 磐石 断壁残 (yuán) 粗制烂造
D: 黑(yǒu) 凛冽 锐不可(dāng) 再接再厉
9、请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 不知所措 相形见绌 重蹈复辙 重峦叠嶂
B: 披蓑戴笠 再接再励 凶神恶煞 无缘无故
C: 潸然泪下 兴致勃勃 首屈一指 脑羞成怒
D: 言简意赅 世外桃源 闻名遐迩 锋芒毕露
10、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决窍 深湛 脍灸人口 笑容可鞠
B: 畅想 凝眸 斩露头角 精益求精
C: 严谨 热忱 坦荡如坻 不言而谕
D: 娴熟 矜持 神彩奕奕 安之若素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 1 )请用自己的语言生动的描述“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的优美意境。

( 2 )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云阳洞北小刚记

赵垣

①自云阳洞口北行四十步,得小港。港之上芳树丛生,凉樾低荫。沿港而西,竹篱映水,古屋参差。时疏雨乍过,新笋解箨,蔷薇盛开,人语不传。惟闻山鸟唤晴,草蛙鸣动而已。

②村之侧有山,山有石峰如覆钟。垒石其上,若棋居然,俗名棋盘山。其峰盖庆忌塔,之址也。

③峰之阳不散步,下视悬崖百尺,石壁绕池,壁如玦,池如镜,如奁初启然。遂徇崖而下,临水坐。坐甫定,忽有声自壁内出,各肖其人之声。同游人相顾错愕。始知陆士云所记小语小隐,疾语疾应,哗然呼啸,答响满野,惊疑景况,语极真也。随山东折,即港之阳。土阜隆然起者为金祝墓。其庙在港南小流水桥上。21世纪教育网

④呜呼,昔年血战之地,今日徒见山高水深,惟留此丛祠,报赛奔走。野老村童,其亦知勤事之酬耶?太息而返。

(选自《晚清文选》,有删改)

【注】①解箨(tuò):脱壳。②庆忌塔:塔名。③奁(lián):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④金祝:宋朝抗金英雄金胜、祝威的合称。金兵攻打杭州时,两人串军民拼死抵抗,因寡不敌众,英勇就义。⑤报赛:祭祀。⑥勤事:尽职。

( 1 )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其 亦 知 勤 事 之 酬 耶

( 2 )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自云阳洞口北四十步 ( ________ )

(2)水坐 ( ________ )

(3)即港之 ( ________ )

(4)息而返 ( ________ )

( 3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其峰盖庆忌塔,之址也。

( 4 )文章第③段分别从 ________ 、 ________ 角度写出了小港景色 ________ 、 ________ 的特点。

( 5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说说这段文字与上文最后一段文字各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分级教材

任翔

①近些年,传统丈化教育受到高度重视,新版语丈教材增加古诗文比例更是受到多方关注,这是一件好事。在此基础上,应有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教材,配合语丈、历史等学科的渗透,以形成立体化的教育格局,有序、有效地推进传统丈化教育。

②关于传统丈化教育,仍有一些重要问题有待厘清,内容遘选仍缺乏系统思路。比如,在认识上.学校与社会教育尚未很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及其教育价值。有的将传统文化简单等同予“四书五经”,有的将传统文化教育等同于讲历史知识.有的将传统文化简化为民俗民风、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缺乏对传统文化中蕴合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之涵养垃阐释。—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教育对丈化传承与创新的理解还不到位。传统丈化教育既要注重对传统丈化的学习、认知和弘扬,更要注重培育青少年的文化创造力,让他们从过去、现在和未来相互联系的角度思考传统文化,为未来文化的创新创造奠定一定的基础,这些是当前我国传统丈化教育普遍缺失的。

③这些问题如何解决?除了要切实抓好教师培养培训外,在庞杂的传统丈化中提炼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再将筛选出的教育内容分级分层落实到体系化的传统文化读本中,是一个好的抓手。笔者通过对我国学科分化以来传统文化教材的统计与分析发现,传统丈化内容比较零散,体例大同小异。特别是在近些年出版的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中,尚未发现一套真正体现以青少年为主体、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读本。因此,亟待编写一套符合青少年认知规律的传统丈化教育分级教材,以确保传统文化教育有序、有效地开展。

④这样的传统丈化教材,可以依据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标准,按照伦理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文学艺术教育三大板块,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易到难地系统编写。形式上,可以按照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一级教材、二级教材、三级教材、四级教材进行分级。当然,为贴合国家教育的分类--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依照教材编排的内容梯度与能力层级,也可以将四本分级教材称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启蒙教材、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初级教材、中国传统丈化教育中级教材、中国传统丈化教育高级教材。在总体编排上,四个分级教材每项内容形成序列,各项内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达到分则序列清晰、合则相互为用的效果。

⑤总的来讲,教材编写要以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传承为基础,以民族精神的薪尽火传为核心,引领青少年由知识层面的学习向情感的陶冶、素质的提高、智慧的增长、品德的养成逐步提升,引领青少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始于识字读书,进于志修身,成于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优秀传统丈化分级教材应当既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又符合传统丈化教育教学规律,既符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又能满足社会各阶层人员修习统丈化的需求。

(选自《光明日报》2017.9.14)

( 1 )本文的中心的论点是________。
( 2 )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3 )依据本文内容来看,为什么亟待编写一套符合青少年认知规律的传统文化教育分级教材?
( 4 )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出传统文化教材编写要注意的事项。

阅读暖希的《字为何变陌生了》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在这篇文章中随便找一个字,盯着这个字看30秒……有什么发现吗?是不是像我一样觉得你盯看看的那个字变得很奇怪,好像有点不认识了?熟悉的字怎么感觉那么陌生呢?

②是的,字没有什么变化,也不是写错了。事实是,不管什么字,通常你盯着看上二三十秒钟,就会觉得“这个字变陌生了”。研究还发现,左右结构的字更容易变陌生,譬如“日”“月”平均要过51秒钟变陌生,而如“明”“认”等字,则只要平均26秒左右就变陌生了。

③不仅仅是中国的方块字会让人产生这种奇怪的感觉,使用字母的外国人也发现他们有相同的问题。美国心理学杂志上曾有篇文章描述这一现象:如果对一个单词注视得太久,它就变得奇怪而陌生,可能看起来像是一堆毫无价值的符号。后来人们又发现,也不仅仅是文字会让人产生奇怪的陌生感,一幅熟人的照片、一个熟悉的地点,看久了之后都有可能会竟然觉得陌生起来。

④我们的神经系统有一个特点:如果短时间发生多次重复的刺激,就会引起神经活动的抑制。形象点说,神经活动也是会“疲倦”的。

⑤当我们盯着一个字看时,我们的大脑就得不断拿着这个字的模样去寻找它所表示的内客,找的次数越多,我们的神经系统就会越疲倦。于是我们大脑里辨认这个字所涉及的神经活动也会暂时被抑制,这时我们就会认不出这个宇了。这种现象被称为神经的“饱和反应”。

⑥我们不但在图象识别上可以产生饱和反应,我们的听觉、味觉、嗅觉等都会有饱和反应。不管什幺样的感觉刺激,只要时间一长,重复多了,带给我们的感觉就变了。

⑦这种饱和反应对我们其实是有好处的。我们的神经系统如果总是一直关注某个信息,就无法接受新的信息,因此,我们对旧信息的反应必须消减下去,或者产生变化,才能保证新的信息能够引起正确的反应。

(有删改)

( 1 )文章第①段以与读者一起“做游戏”的方式开篇,有哪些好处?

( 2 )指出下列说法中的错误,并简述理由。

①第②段中划线句子仅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左右结构的字更容易“变陌生”。

②第②段中划线的“可能”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说明对变化后的符号意思研究得不够深入。

( 3 )请分别概括出文中的“饱和反应”对神经活动的负面作用和好处。

四、写作(分值:60分)
写作

“谢谢”,是世界上使用最频繁的,也是最温暖的词汇。谢谢亲人,朝夕陪伴,倾情以待谢谢挫折,激人奋进,促人成长;谢谢阳光,普照万物,宽厚无私……

请以“谢谢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写在答题卡上。

②诗歌、戏剧除外,文体不限,文体要鲜明。

③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

④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⑤字数不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继续更新ゆ”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