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面是一位学生写的“学习英雄”随笔中的一段,其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越是困难时刻,越能见证守望相助的真情;越是紧要关头,越要凝聚同舟共济的力量。在医院前线,医护人员不择手段与病毒较量。在医院这个战场之外,还有不计其数的人,在物资保障、科研攻关、民生供应、基础预防等方面全力以赴,与疫情竞速。谢谢你们,真心英雄,是你们凝聚成阻击疫情的钢铁长城。 A: 同舟共济 B: 不择手段 C: 不计其数 D: 全力以赴 |
2、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山舞银蛇 言不及义 荡然无存 原弛蜡象 B: 风流人物 不二法门 自暴自弃 形销骨立 C: 略输文采 彬彬有礼 大发雷庭 漠不关心 D: 富丽堂皇 自吹自磊 舍身求法 画龙点睛 |
3、 |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B: 我们原打算天黑前赶回县城,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使我们在这个小山村滞留了一夜。 C: 莫高窟是无数大师前仆后继 , 用智慧和汗水建造出来的一座恢宏的艺术宫殿。 D: “工匠精神”要求我们,把追求极致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贯穿于工作的始终。 |
4、 |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其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材料二:《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A: 由“德”字的古文字形可知,“德”是一个会意字。 B: “德”字在发展的过程中,字形越来越复杂,含义越来越丰富。 C: 材料二中划线的两个“的”字在材料中充当结构助词。 D: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 |
5、 |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正能量只有得到及时、广泛的传播,才能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 , 。 。 。 ①而不是让暴力和“负能量”动摇民众的信念 ②媒体是正能量传播的主渠道,要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③而正能量的传播需要传播者负责任的态度 ④同时,个体传播者也需要有正确的态度 ⑤只有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守住道德、法律的底线,才能与媒体合力用正能量坚固人们的精神高地 A: ①⑤③④② B: ①②⑤④③ C: ③⑤①④② D: ③②①④⑤ |
6、 | 选出书写不全正确的一项。( ) A: 亢奋 羁绊 迫不及待 人声鼎沸B: 惬意 乞祷 语无伦次 孜孜不卷 C: 羸弱 懊悔 姗姗来迟 眼花缭乱 D: 辐射 真谛 养精蓄锐 疲惫不堪 |
7、 |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徘徊(huái) 酝(yùn)酿 拈(zhān)轻怕重 漠(mè)不关心 B: 狭隘(yì) 殉职(xùn) 刨根问底(páo) 惊慌失措(cuò) C: 坍塌(tān) 虐待(nuè) 参差不齐(cēn cī) 畏罪潜(qián)逃 D: 禁(jìn)锢 冤枉(wang) 怪诞(dàn)不经 大相径(jìng)庭 |
8、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备战中考的过程中,同学们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做到劳逸结合,切忌不要打疲劳战。 B: 黄文秀书记生前帮百坭村引进砂糖橘种植技术,这一举措使村集体经济收入翻了一倍。 C: 《语文通讯》这本杂志的对象,主要是面向中学语文教师及其他语文工作者而编写的。 D: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令网络购物成为一种新时尚,正在改变许多居民的消费习惯。 |
9、 | 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改写要以原作为基础,不能背离原作“戏说”,也就是说,改写__________原封不动的照搬,__________要根据改写目的,进行适当的再创作。 ②这__________是生活中的一种必要的关爱,__________是她在精神上所需要的一个依托。 A: 不是……而是……不仅……而且…… B: 不是……就是……只要……就…… C: 不是……就是……不仅……而且…… D: 不是……而是……倘若……就…… |
10、 | 下列句子投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一带一路”这个战略构想,举世瞩目,影响深远,实现它是中华民族兴衰的关键。 B: 4月19日,庞公大桥江心主墩开始钻孔,此桥建成将大大缓解我市交通拥堵的现状。 C: 《襄阳古城墙保护条例》将对古城墙的依法保护和科学管理发挥重要的作用。 D: 由于对志愿者精神理解不深入,使得部分志愿者还不能主动投入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奏免衢婺丁钱① (北宋)胡则② 六十年来见弊由,仰蒙龙勅降南州。 丁钱永免无拘束,苗米常宜有限收。 青嶂瀑泉呼万岁,碧天星月照千秋。 臣今未恨③生身晚,长喜王民绍见休④。 【注】①丁钱:即人口税。②胡则(963—1039):字子正,婺州永康人,曾在方岩僧舍读书,举进士后历任三朝,官至兵部侍郎。明道元年(1032)八月江淮大旱,民多饿死,胡则上疏,奏请免衢婺两州身丁钱,百姓感德,故立庙纪念,香火日盛。③恨:遗憾、不满。④绍见休:永远享受安乐。休,休养生息。 ( 1 )请赏析本诗颈联的表达效果。( 2 )本诗末句中的一“恨”一“喜”表现出胡则怎样的为官情怀?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选自《吕氏春秋》 ①旷日持久而不得兽( ) ②疾耕则家富( ) (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3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给你怎样的启示?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塑料袋——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①100多年前的某个10月24日,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包装物既轻便又结实,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从此以后,人们外出购物时顿感一身轻松,不需要携带任何东西,因为商店、菜场都备有免费的塑料袋。可舒施尼做梦也没有想到,到塑料袋百岁“诞辰”纪念日时,它竟然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②塑料袋“糟糕”,是因为它大多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处理这些白色垃圾很多时候都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据科学家测试,塑料袋埋在地里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个形象的说法,说如果把人们每年使用的塑料袋覆盖在地球表面,足以使地球穿上好几件“白色外衣”。一时间,“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事实上,要在短时间内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是不现实的。积极的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工业包装膜、商品包装袋(膜)用后较干净,应作为主要回收利用对象,分类收集再生利用,这在国内外都已有许多成功经验。而对于那些量大、分散、脏乱、难于收集或再生利用、经济效益甚微的一次性塑料包装袋,则应该使用可降解塑料生产。
④然而环保意识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树立的,一方面,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另一方面,许多消费者认为,塑料袋是免费赠送的,不花钱的东西不用白不用。针对这种情况,1989年7月起,美国近半数的州实施了《塑料袋禁用法》,禁止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食品塑料包装袋上市。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禁用厚度不到20微米的塑料袋,并控制生产这种塑料袋的原料。意大利则实行《塑料袋课税法》。
⑤这些法律的推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以爱尔兰为例,自从征收塑料袋税之后,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降低了90%.与此同时,各国都加强了对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研制,并加大了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舒施尼那项“最糟糕的发明”将以一种全新的形式继续为人类造福。
(选文有改动)
( 1 )如何理解“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 2 )塑料袋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文中指出的原因有哪些?( 3 )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4 )结合选文并联系现实,请你说说我们在对待这项“最糟糕的发明”的时候,可以采取哪些积极的态度。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净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妇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 1 )这篇短文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一滴雨水,融入江河后可以进入大海;一粒尘埃,融入泥土后可以铸成山峰;一棵树,融入森林后可以阻挡风雨……你若融入他人、融入集体、融入社会或融入自己喜欢的事情之中,一定会看到人生的另一番风景。
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感悟和思考,以“融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文中不要出现班级和同学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