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武汉市吴家山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是( )

A: 生活中的他是一个拘谨的人,周围的人都非常喜欢他这种外向的性格
B: 深夜凛冽的北风从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人们从梦中冻醒,让人不寒而栗
C: 寒假即将到来,孩子们憧憬着享受天伦之乐时的样子,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
D: “五岳独尊”的泰山、“水墨落纸如细雨入沙”的宣纸、“功深熔琢,气无烟火”的昆曲…中华文化带着独特的韵味向我们走来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她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B: 还没等观众从眼花撩乱中反映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
C: 如梦初醒的观众用振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D: 这位年方十六的中国姑娘,嬴得了金牌。
3、下列各句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茅盾的《白杨礼赞》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作者借白杨树讴歌了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和意志。
B: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的。
C: 《三峡》作者郦道元,北宋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是我国古代的地理学著作。
D: 新闻按照体裁可以分为消息、新闻特写、通讯,有时可以根据文章主要的表达方式,进行判断,比如《“飞天”凌空》全篇以记叙为主,则归入通讯类新闻。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赋闲 燥热 富世山 张合自如
B: 琐屑 推崇 石拱桥 长途泼涉
C: 鉴赏 劳禄 阻拦索 重峦叠嶂
D: 震颤 宽敞 黄鹤楼 和颜悦色
5、选出下列书写有误的一项( )
A: 遐想 喑哑 喧嚷 红装素裹
B: 蓑衣 僵硬 憧憬 一代天娇
C: 稍逊 栖息 昏晕 免冠徒跣
D: 鸿鹄 社稷 存恤 度德量力
6、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整日忙于交朋友,参加酒场聚会,钻研“成功学”,寻找成功的“终南捷径”。
B: 学习犹如登山,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 不能指望一步登顶,这个道理是不言而喻的。
C: 网球选手李娜从小就有自命不凡的理想,这激励着她不断超越自己,成为亚洲网坛的骄傲。
D: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一位足智多谋、爱民惜才、谦虚谨慎的人,为后人所景仰。
7、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金色花》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一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母子亲情。
B: 《陋室铭》《马说》这两篇名文的作者分别是唐代伟大的文学家刘禹锡韩愈
C: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威尼斯商人》是他著名的悲剧代表作之一。
D: 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土地的无限热爱之情。
8、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最主要的是,”他说道,“我们心中要有对弱者的同情与爱心。”
B: 初夏时节,遵义街头到处都摆着水果,琵琶啊、樱桃啊、桃子啊……走到哪里都闻得到诱人的香味。
C: 一个人只有真正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才不会在追求理想的路上迷失方向。
D: 我国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海洋动力资源,如潮汐能、波能、温差能、密度差能……等。
9、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憎水玻璃,为戴眼镜的人解除了苦恼。
B: 校长、副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出席了这届毕业典礼。
C: 只有对老师所提的问题理解到位,就能回答得清楚明了。
D: 目前,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已经启动长征九号的关键技术研制。
10、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戏》选自《呐喊》,从题材上说属于小说。
B: 说明文有其说明顺序,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C: 《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先生在李公仆先生追悼会上的演讲,地点在昆明。
D: 《马说》是一篇议论文,它的中心论点是“食马者不知马”。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玉楼春

欧阳修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歌。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

【注释】①秾(nóng)艳:形容花木繁盛,色彩艳丽。②游丝:蜘蛛所吐的丝。

( 1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图景?

( 2 )请结合全诗,赏析诗的最后两句。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不习乎:________

②曲而枕之:________

③夫君子之:________

与日去: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3 )诸葛亮提出的“君子之行”应包括哪几点?
( 4 )两文内容上都强调了古代治学的人都非常重视什么?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格?乙文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格?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守桥

葛俊康

①学校坐落在山脚下的大坝上,从学校大门出来走百多米就有一条小河,小河上的一座石桥年久失修,局部已经开始了垮塌,老葛每天都要到石桥上走走,看看,修一修,补一补。老葛以前是学校的老师,退休后和老伴一起把家搬到了石桥的旁边。

②由于前几天连续的暴雨,山洪暴发,河水开始猛涨。这天早晨,天刚亮,老葛一来到桥头就被惊呆了。只见那汹涌的洪水,怒吼着从山上冲下来,挟带着大量的泥沙、石块、树枝,咆哮如雷地奔腾着,冲到桥洞口,顺着桥洞,吼一声,冲出去,往下游狂奔。老葛站在桥头,感到石桥仿佛在颤抖,在呻吟。老葛的心,也紧跟着抖动了一下。这时,一颗大桃树,如一只下山的猛虎,从上游冲了下来。冲到桥洞口,横在那里,不走了。洪水轰轰隆隆地响着。大树拦在那里,不一会儿上面就挂满了各种漂浮物。老葛看着大树,心里轰的一声大响,大叫一声:“坏了。”说完,就往石桥下冲。妻子听到喊声,也从屋里冲了出来。

③老葛冲到桥洞口,用手不停地拉扯着大桃树。大桃树卡在那里,死死地,动都不动。洪水咆哮着,不停地狂涌着往桥上扑。妻子忙上前帮着老葛。两人拉扯了一会儿,大桃树还是死死地卡着。树上的漂浮物越聚越多,越堆越厚。

④老葛站在桥上,望着桥上汹涌而来的洪水,和惊马般横冲直撞的树枝、竹木、乱草,双腿开始了颤抖,一种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的感觉瞬间就贯遍了全身。老葛剁了几下脚。看了一眼妻子,说:“还站着干啥?快回家去拿锯子。”

⑤此时,洪水越来越大,眼看就要漫到桥面上了。老葛的心更慌了。老葛知道,再不想办法,这桥肯定是不保了。桥垮了,孩子们上学咋办?老葛扒掉上衣,脱掉长裤,裸着身子站在桥上,用手撕扯着挂在大树上的一些树枝、乱草。

⑥妻子拿来锯子、绳子。老葛把绳子一头栓在身上,另一头紧紧地拴在了桥头的一棵大树上。老葛拿着锯子,毫不犹豫地跳到河里。妻子用手拉着绳子。老葛一手拿锯子,一手抓住大树,往树上爬。爬上大树,老葛抹了一把脸上的泥水,横坐在上面,开始锯树。妻子站在桥上,双手紧紧地抓住绳子,满脸的担心,说:“慢点,慢点,不要慌!千万不要让洪水把你冲下去了。”老葛没回答,坐在树上,双腿死死地夹住树干,用力地锯着那根最长的最粗的树枝。

⑦不一会儿,有学生来上课了,走到桥头,吓傻了,站在那里不知所措。老葛忙让他们站在桥头,不要上桥。学生们乖乖站在那里,看着老葛。学校的老师也赶过来了。也来了。跟在身后的,还有几位年轻人,一看,太危险了,忙跑上前让人把老葛拉了上来。把绳子拴在树枝上,然后让几位年轻人奋力地往旁边拉。经过几番折腾,树枝终于被拉开了。漂浮物随着洪水,轰的一声冲出桥洞,往下游狂奔而去。

⑧水位下去了。桥面完全露了出来。老葛站在桥上,看着滚滚而去的洪水,再看看正慢慢过桥的几位学生,眉头深深地皱了一下。

⑨几天后,老葛被评为了乡里的抗洪抢险先进个人,得了一本荣誉证书,还有两千块钱奖金。拿到奖金后,老葛和妻子又从自家的存折里取出了仅有的一万元,买了水泥、河沙、石子,叫上几位年轻人帮着把石桥彻底地加固了一下。

⑩修桥的时候,学校的校长和都来到了现场。问老葛还有啥要求,差钱啥的村里可以帮着解决。老葛朝他们看了看,笑了笑,说:“我还真有个要求,不知你们答不答应?”说:“答应答应,肯定答应,您说就是。”老葛转头看了看不远处的学校,说:“我想给孩子们再上堂课。”校长一听,愣了一下,走上前,紧紧地拉住老葛的手,啥话都没说,眼睛却不由自主地湿润了。

(选文有删改)

( 1 )阅读文章第②—⑦段,概括补充“守桥”的情节。

开端:老葛看见洪水涌来,一颗大桃树堵在了桥洞口。

发展:________

高潮:________

结尾:和年轻人合力拉开了堵在桥洞口的大桃树。

( 2 )第②段画线句描写洪水来时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 3 )品味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老葛看着大树,心里轰的一声大响,大叫一声:“坏了。”(“轰的一声大响”有什么表达效果?)

②校长一听,愣了一下,走上前,紧紧地拉住老葛的手,啥话都没说,眼睛却不由自主地湿润了。(“愣”“紧紧”“湿润”反映了校长怎样的心理变化?)

( 4 )文章以“守桥”为标题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谢谢你,人生中的第一场暴击

①初中时代,我是一个学渣,学习成绩总是在班级排行榜的倒数三位,每科成绩都“渣”得让老师不想承认教过我。但老天爷为人关上一道门时,必然要为其开一扇窗。就因为爱读课外书且喜欢说话,我写的文字被当成范文念给班级同学听,更有几次作文被当成年级范文的经历、这是我得到过的与学习相关的不多的喜悦,它像星光一样散乱微弱,我却把它当成骄阳。

②那些日子,我就像哈利·波特坐在看得见自己梦想的镜子前,被自己想象中的虚幻影像迷醉着,痴迷于写作,忘记除了作文,还有别的学业。

③就在这个时候,我迎来了人生中第一场暴击,其冲击力度,至今想来,还隐隐有牙痒之感。

④那是初三上学期,学校要举行一场作文大赛,为全县中学生作文大赛选拔人才和作品。我理所当然地以为,这场比赛,就是为我设的一个擂台。

⑤比赛的日期一天天临近。

⑥但班里的气氛却并不浓烈,主要原因是语文老师出差了,班主任对班级的写作情况不够了解:他点了几个人让他们去参加作文比赛。那几个人的成绩在班上算是靠前的,但论作文没一个能令我服气。我像一个满以为能稳得冠军却连入围资格都没得到的选手,心里只有三个字:不公平!

⑦作文比赛在学校大礼堂如期举行,从全校选出的上百个作文达人,春风满面地去参加比赛。礼堂外,我坐立不安,用阴冷的目光看着远处由喧哗到安静的赛场,还尽量装得若无其事。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体会到时间可以过得如此缓慢。

⑧我在礼堂对面的篮球架和花台之间晃悠着,甚至想去搞几个马蜂窝扔过去,或在不远处扔个石子搞个什么响动,但我都没干。周围太空旷,作案之后是跑不掉的。被抓住了,受处分、被家长揍事小,被别人知道了我的在乎和恼羞成怒,才是最难受的。

⑨我背起书包,气呼呼地冲出校门。但我的眼睛,似乎已丢落在礼堂里了,不论走在哪里,眼前都是同学们奋笔疾书的场景,以至于妈妈做了我最喜欢的红烧肉,也被我无视了。

⑩那晚,我心里乱糟糟的,总觉得不搞出点什么就心绪难平。我撕掉了心爱的课外书和作文书,将它们点燃,险些惹出一场火灾。一向粗心的妈妈都看出了我的反常——我毁的都是自己最心爱的东西,这表现跟生无可恋的绝望者很像。

⑪她苦口婆心地问了半天,我挤牙膏似的道出原委,并且咬牙切齿地发誓,从此再也不写作文了,反正也不受待见。

⑫妈妈笑了笑,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别人瞧不起他,他就破罐子破摔地干蠢事,让人更瞧不起;另一种人则是,你瞧不起我,我偏不让你说中,我偏要活成与你的误解和敌意相反的样子。这是蠢人和聪明人的区别。你今天的表现,很像前者……”

⑬我若有所思,没继续烧书,也没放弃作文,而是凭记忆把礼堂黑板上的作文题目写下来,卡着时间不翻资料,认认真真地写出一篇作文来。

⑭星期一我把作文交给了语文老师,请她斧正。他当时正在为自己出差没回没来得及安排作文比赛名单,致使本班竞赛颗粒无收而大为光火。看着我的作文,她不时地点头,眼角、眉梢渐漾出了笑意,并伸出手摸摸我的头。于我而言,这比得了奖还开心。

⑮事后回想,我的被忽视其实是因为自己还没有优秀到不容忽视的地步,那段时间,我比任何时候都努力。期末,我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从班级53名上升到17名!

⑯生活中一次经历或已云消雾散,而那次成长足以让我铭记于心,感怀不已。谁的青春不失落,努力向前,发现并塑造优秀的自己,才是对生命的尊重。谢谢你,人生中的第一场暴击!

(选文有改动)

( 1 )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A: 选文以第一人称叙事,亲切真实,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B: 选文⑦段加点词“春风满面”写出参赛选手的高兴、自蒙,反衬了“我”在礼堂外内心的不安、失落。
C: 选文⑧段“我”想往礼堂扔马蜂窝、扔石头,但最终没有那么做,从中可以看出“我”的胆小怯懦。
D: 选文⑫段妈妈的话引人深思,它是“我”思想转变的关键,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 2 )品读下面这句话,分析它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我像一个满以为能稳得冠军却连入围资格都没得到的选手。

( 3 )选文⑭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她不时地点头,眼角、眉梢渐漾出了笑意,并伸出手摸摸我的头。

( 4 )阅读选文⑨~⑪段,概括写出“我”受到“暴击”的具体表现。
( 5 )分析选文标题的含义。
四、写作(分值:60分)
命题作文

请以“奇妙的旅行”为题,发挥想象,写一篇故事。

要求:①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作文纸上。②不少于600字。③作文内容积极向上。④作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班级和师生姓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ㄗs:爱无赦”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