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在许多方面还没有实力自立门户,因此要有韬光养晦的精神,慢慢积聚能量。 B: 每个音符在空中打斗而奏乐的人却各玩各的,相安无事 , 这最是昆明人性格的明证了。 C: 乡里乡亲,难免有些磕磕绊绊。遇上大事情,有法律有政策,该怎样就怎样。 D: 笑能治病,但也要有一个限度,恰如其分。有高血压或心脏病的人,不宜大笑。 |
2、 | 关于下面列出的词语前后两字的声调读法,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子女 ②友好 ③野草 ④水果 ⑤打扰 ⑥表演 B: 两个字都读第三声 C: 前一个字读第二声,后一个字读第三声 D: 前一个字读第三声,后一个字读轻声 |
3、 |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一些微生物发现,牛的胃是它们生长的乐园。②于是,这些小家伙纷纷光顾这里,居住下来。③自然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它们总是各就各位,在适合它们生长的地方安家落户。④分解纤维素是这些小家伙的拿手好戏,它们能分泌纤维素酸酶,将纤维素降解,同时释放有机酸,供牛吸收利用。⑤这里不仅有它们喜欢的无氧环境,没有可怕的胃酸,而且总有着取之不尽的食物。 B: ①⑤④②③ C: ③①②⑤④ D: ③①⑤②④ |
4、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的手指搓捻着花叶,抚弄着那些为迎接南方春天而绽开的花朵。 B: 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竭了。 C: 在乒乓球世锦赛中,李霞针对对手的特点,随机应变 , 巧妙运用各种战术,赢得胜利。 D: 那块白玉通体晶莹,玲珑剔透 , 仿佛是少女羊脂般细腻的皮肤,温润圆滑。 |
5、 | 下列划线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 , 防不胜防。 B: 眼前的一切都被浓浓的大雾笼罩着,混沌一片,扑朔迷离 , 什么都看不清。 C: 犯了错误,不要讳疾忌医 , 应当虚心听取意见,认真检查,坚决改正。 D: 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末日的审判》,一画就是八年,真是妙手偶得。 |
6、 |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今年广府庙会上,那________的人流,叫人________的美食都让人们印象深刻。听古仔、唱粤剧、行花街,老人小孩都________。时代虽在变迁,但传统文化始终是________历史的精神坐标。 A: 络绎不绝 垂涎三尺 怡然自得 标注 B: 络绎不绝 垂涎三尺 忘乎所以 标榜 C: 车水马龙 眼花缭乱 怡然自得 标榜 D: 车水马龙 眼花缭乱 忘乎所以 标注 |
7、 |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中的“下”“上”是名词;“他登上了山顶,然后又慢慢地走下来”中的“上”“下”是动词。 B: “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中“大”“小”“新”“浓”“淡”都是形容词。 C: 汉语中有不少带有褒或贬感情色彩的词语,如“奋不顾身”“见义勇为”是褒义词;“贪生怕死”“见利忘义”是贬义词。 D: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中的“善”“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的“罔”和“殆”都是反义词。 |
8、 | 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哆哆逼人。B: 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绫镜。 C: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绩;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D: 鸟儿将窠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各着。 |
9、 |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划线字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干系(gān) 勾当(gōu) 谮害(zèn) 恃才放旷(shì) B: 瞋视(chēn) 绰刀(chāo) 行事(háng) 诲人不倦(huì) C: 逞辨(chěng) 腻烦(nì) 佯装(yáng) 精血诚聚(jù) D: 省得(shěng) 庖官(páo) 星宿(xiù) 面面厮觑(qù) |
10、 | 填入横线上的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出土于河南新郑的莲鹤方壶是东周时期青铜礼器的代表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堪称“国之重宝”。 ①壶底还铸有两只卷尾兽,支撑着全器重量 ②壶颈两侧有附壁回首的龙形怪兽双耳 ③方壶通体满饰龙凤花纹,凝重而不失华丽 ④腹部的四角各攀附一条立体飞龙 ⑤壶冠呈双层盛开的莲瓣形,中间平盖上立有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鹤 A: ④⑤①③②B: ④⑤①②③ C: ⑤③①②④ D: ⑤②④①③ |
精选《绿色蝈蝈》段落,回答问题 现在轮到夜晚的艺术家上场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作响。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其余的则是伴唱。尽管歌声的低音得到了加强,这个音乐会不管怎么说还是不起眼,十分不起眼的。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关于食物,我遇到了喂养螽斯时同样的麻烦。我给它们莴苣叶,它们吃了一点儿,但不喜欢。我必须另找食物,它们大概是要鲜肉吧,但究竟是什么呢? 清晨,我在门前散步,突然旁边的梧桐树上落下了什么东西,同时还有刺耳的吱吱声,我跑了过去,那是一只蝈蝈正在啄着处于绝境的蝉的肚子。我明白了,这场战斗发生在树上,发生在一大早蝉还在休息的时候。不幸的蝉被活活咬伤,猛地一跳,进攻者和被进攻者一道从树上掉了下来。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蝈蝈有着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因为蝉没有武器,只能哀鸣踢蹬。 ( 1 )结合选文,概括绿色蝈蝈的叫声和形态有哪些特征?( 2 )作者介绍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 “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④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①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②即:假如。③下人:迁就他人。 (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①蹴尔而与之 ________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________ ③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________ ④夫唯嗜鱼 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①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②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 3 )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上述这两个语段内容上有何相同之处? |
紧 抱 生 命 之 树
林清玄
深情地抱着一棵树,感受树的生命,体会树的不凡,进入树的坚强,一旦化入树的整体,失去拥抱树的我,就会在树里,看见自己在青岛的崂山,巧遇一棵茶花树。茶花树的岁数已无从查考,听说至少有七八百岁。只能以“伟大”“非凡”来形容。这棵茶花树有四层楼高,花开数以万计,使得整个庭院甚至整个天空,都是一片深红,美丽的深红。
所有的人为了看清整棵树,只好后退到墙边,仰望。
我走到深红的茶花树下,靠近树干,轻轻地、敬仰地紧抱茶花树。那一刻,如同触电,茶花树把数百年的心情传到我的身上。我绕了一圈,又紧靠到树上去。
茶花树无言,却告诉我生命的无常,因为它看尽了王朝的兴衰起落。茶花树无语,却告诉我每一次的风雨,只要经得起考验,就会变得更强大。茶花树不动,却告诉我追求美之必要,它的岁月都是在开最美的茶花。
在崂山,茶花树还算是个婴儿,有许多树是唐宋时代就有的,还有几棵从汉朝到现在的老树。
祭拜之后,我一一去拜访老树,并深情地拥抱它们。
我从幼年时代就喜欢拥抱树木,在心情不佳、处境恶劣的时候,就会跑到离家不远的桃花心木林,拥抱那棵最高大的桃花心木。树的坚强与崇高抚慰了我:“安心吧!在你之前,有许多人心情比你更差,也有许多人处境比你更坏;他们不都熬过来了吗?我见过很多这样的人,你会渡过难关的。”
在城市里,周围并没有大树,我种植了心灵的大树。那棵树也是饱经风霜和考验的,但它有鲜明的态度、正向的思维、坚强的意志,只要我闭起眼睛,贴近大树,一切的不如意,就风吹云散了。
我拥抱山林的大树,因为它们看尽了历朝历代人间的繁华与凄凉,可以使我们穿越一时一地的困境。我拥抱心灵的大树,因为它经历了生命岁岁年年的暗淡与辉煌,使我们超越了一朝一夕的迷思。
我想起许多年前,在黄山的万峰之巅,靠在一棵老松树的树干上,看着脚底的烟云风雾,内心感动莫名。这千年老松脚下竟无寸土,它是从石头逢中生长的。
脚下无寸土,却能屹立千年,不只青松如此,历史上伟大的修行人、思想家、创造者,哪一个不是从万仞岗那毫无寸土的石头上生长起来的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遵循的处世之道。其实质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②就日常生活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我们应该从自己的所欲所想出发,推及他人,从而理解他人的所欲所想,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比如,你不愿被人嘲笑,那你就不要嘲笑他人;你不愿被人非议,那你就不要非议他人;你不愿被人欺骗,那你就不要欺骗他人。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只想“我高兴就好”“我便利就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那人与人之间就必然失去友善,社会也难以和谐。人们可能都有类似的经历:在早晚高峰堵车时,总有这样的司机,只图自己的一时便利而不顾他人,左穿右插,随意变线加塞儿。这种做法,轻则会惊吓对方,进而引发纠纷,重则会造成交通事故,甚至危及生命。不论出现哪种结果,都是损人不利己。可见,只有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准则,人们才会相互理解、减少矛盾,社会才能和谐。
③同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主席在阐述我国和平外交政策时,一再重申,在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秉承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已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中国人民近代以后经历了一百多年战乱频发的惨痛历史,最懂得和平的宝贵,最懂得发展的重要,绝不希望这样的悲剧在任何地方重演,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过的悲惨经历强加给其他国家和民族。由此可见,中国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彰显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当代价值。
④总之,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也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