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石家庄第二十一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晴朗的夜空,群星灿烂,绘成了幅星星的世界。
B: 宽带网不仅能浏览信息,收发电子邮件,还可以进行网上视频点播和远程教学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
C: 我们一些足球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没有多大改善。
D: 新的班委会健全并建立了一系列班级管理制度。
2、

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贻误 显郝 莫明其妙 锐不可当
B: 风糜 斑驳 迥然不同 打报不平
C: 绮丽 踊跃 碌碌无为 忍俊不禁
D: 决择 精髓 无精打采 受益非浅
3、下面情境中,张国的解释最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数学科代表张国因为帮老师整理试卷而没有及时发作业本,以至耽误了同学们放学的时间,部分同学对此十分不满意。他向同学们解释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都是因为帮老师整理试卷闹的,以后你们多提醒我。
B: 因为帮老师整理试卷,没有注意到时间,请大家谅解。
C: 你们要是把试卷都整理好了,就不用我忙了,也就不会耽误时间了。
D: 我是帮老师整理试卷去了,有什么不满意跟老师说去。
4、下面词语中划线字的拼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愧(zuó) (qiāo)然 (chuāng)疤 气冲(dǒu)牛
B: (gōu)偻 笨(zhuō) (cuán)成 (qiè)而不舍
C: (hāo)草 字(tiē) 菜(qí) 深(wù)痛绝
D: (léi)赘 (shuò)气 藤(wàn) 慷(kǎi)淋漓
5、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污秽 真谛 流水账 阿谀奉承 别出心载
B: 踉跄 贮藏 添加剂 珠联壁合 通宵达旦
C: 帐篷 荒谬 拗口令 瑕不掩瑜 沁人心脾
D: 粗犷 修葺 岔路口 心无旁鹜 觥筹交错
6、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
B: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对偶)
C: 要是你能够叫这个犹太人的心变软——世上还没有什么东西比它硬呢?——那么还有什么难事不可以做到?(设问)
D: 汉字,犹如一支支闪光的画笔,用篆、隶、楷、草、行不同的书法,在写生、在作画;标点,就像一个个七彩的音符,用赤、橙、黄、绿、蓝不同的颜色,在叙述、在抒情。(比喻、拟人)
7、下列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深(含义深,不容易懂) 俗(平庸)
B: 定(观看,审案) 嶙峋(枯瘦的样子)
C: 丘(山沟或大水坑) 其自然(放任)
D: 地制宜(因为) 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8、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B: 做事前,要仔细想想为什么做这件事,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做好。
C: 公园的一角,几个小姑娘正在排练舞蹈,看上去都是十二三岁的样子。
D: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9、找出没有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 )
A: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
B: 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C: 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前线去显身手呢?
D: 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
10、

重阳节有赏菊花的习俗,菊花与梅花、兰花、竹并称“四君子”它们是中国人感物抒怀的对象。

下面四句诗就是以“梅兰竹菊”为题材写的请找出描写菊花的诗句。( )

A: 寒飞千尺玉,清洒一林霜。
B: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C: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D: 空谷有佳人,倏然抱幽独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1 )本诗通过描写西湖早春明媚的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尤其是“________”三个字更是直抒胸臆,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流连忘返、陶醉于湖光山色之中的情景。
( 2 )这首诗处处紧扣初春的季节特征,把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请从诗歌画横线句中选择一个体现季节特征的词语加以说明。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文言文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 1 )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 2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 3 )(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卖豆浆的孩子

鲁先圣

①在我居住的小区门口,有一个天天早晨卖豆浆的孩子,这个孩子大约有十一二岁的年龄。他在这个地方卖了多少天了,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从我不久前搬到这里来住,每天早晨的六点多钟开始,这个小孩子就在小区门口吆喝他的鲜豆浆了。

②最初发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以为是孩子的父母正巧这几天有什么事,让孩子代替几天罢了,也没有引起过多的注意。但是,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门口吆喝鲜豆浆的却一直是这个孩子,一种好奇心驱使着我走出了家门,我实在想了解个究竟。

③有时候买豆浆的人很多,只见他很用力地用那个很大的铁皮瓢一下一下地从那个大塑料桶里往外舀清水添加到豆浆机里,又很熟练地在豆浆机的出口用塑料袋接豆浆。五角钱一份,他很熟练地算账、找钱、舀豆浆,有条不紊。盛清水的塑料桶有一米多高,放在一辆三轮车上,因而当卖去一半多以后,再舀,他的臂膀就不够长了。这时候,他往往就将半个身子趴在桶边上。我的心中有很多的疑问与不解,在当今这个时候,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早晨起不了床,被父母吆喝起来吃早点去上学了,而他却早早地在这里卖豆浆了。他一定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家庭,有着许多同龄孩子所没有的经历和背景。我总想找个机会与他攀谈,但看到他辛苦忙碌的样子,我虽然想急于了解却又不忍心打扰他。

④这一天,下了小雨,但是,孩子的吆喝声依然准时传来,我从家里走出来,发现他依然像往日一样站在小区的门口磨着豆浆。买豆浆的人很少,到我买的时候,我趁着没有人,就问他:你爸爸妈妈呢,怎么天天就你一个人?他回答说爸爸妈妈在另外两个地方卖。我又问,你卖了多长时间了?他说一年多了,从10岁开始就卖。看着面前这个孩子,心里很不是滋味。10岁,他就开始为生计而早起了。他不是短短的几天代替父母,而是承担了家庭中谋生计的一份责任,或者说,他从10岁开始就有了一种职业。

⑤我问他,卖豆浆不影响学习吗,起这么早?他说没事,卖完了再去,在班里还是最早到的呢!孩子生得虎头虎脑,极壮健,很精神,两只眼睛明亮而有神,他已经没有了一个十一二岁孩子所有的那些稚嫩与娇气,而平添了一份成熟,几分老练、一些骨气,而且,我还看到了一种生的勇气与坚强。

⑥当时小雨一直在下,他的头发和一件小背心都淋湿了,这个时候走过来一个领孩子去上学的女人。那孩子穿了一件夹衣,女人给孩子打着一把美丽的伞。那个孩子大约也是十一二岁的年龄。

⑦站在两个孩子之间,我不由自主地摇了摇头,那个孩子现在是幸福的,但这个卖豆浆的孩子呢?我无言以对。后来,我听别人讲,这个孩子的父母都在一个工厂里上班。工厂停产放假了,就做起卖豆浆的生意。

⑧每天见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的心里便有许多苦涩的东西在流淌。我想我不能够责怪孩子的父母让这样小的孩子就担负了生活的责任,或许这个孩子挣的这一份,就是他自己的生活费或学费。没有这一份收入,他就不能去读书了。

⑨卖豆浆的孩子天天早上六点钟就在我居住小区的门口响亮地吆喊,这个声音成为了我们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或者起床买早点,去上班,喊孩子起床,或者去做生意。而我,也总是在听到这个清脆的声音之后,放下台上正在读的书或停下写作的思路,走出家门,吸纳新鲜空气,驱除一夜伏案的劳累。

⑩我总这样想,这个孩子今天卖豆浆的经历,一定是他将来人生的一笔财富。

( 1 )写人记事散文,叙事之中往往蕴含作者强烈的情感。根据本文的阅读感受,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词语。

本文通过“卖豆浆的孩子”与妈妈为他打伞的孩子的________,引发作者对当下社会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卖豆浆的孩子的________。

( 2 )本文以叙述为主,但作者根据表达需要,多处运用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请品读下列两个句子,结合划线词语,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①只见他很用力地用那个很大的铁皮瓢一下一下地从那个大塑料桶里往外舀清水添加到豆浆机里,又很熟练地在豆浆机的出口用塑料袋接豆浆。五角钱一份,他很熟练地算账、找钱、舀豆浆,有条不紊。

②他已经没有了一个十一二岁孩子所有的那些稚嫩与娇气,而平添了一份成熟,几分老练、一些骨气,而且,我还看到了一种生的勇气与坚强。

( 3 )文章的结尾,往往是理解文章的关键。细读全文,联系阅读经验,结合内容谈谈对画线句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让年轻人能踮起脚尖“够着名著”

①近日,山东大学组织了一项针对“中学生文学名著阅读情况”的调查中。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偏爱阅读漫画小说、网络作品,而非传统的文学名著。即使读名著,也不为兴趣,而为考试。

②这一结论并不让人意外。近些年,我们常常能听到社会上关于“文学名著正在远去”的忧心之论。某家出版社甚至发起了“死活读不下去的10本图书”排行榜,结果《红楼梦》高居榜首,四大名著悉数上榜,西方名著《追忆似水年华》《百年孤独》也都位列其间。不幸印证了马克·吐温对名著的定义:“人人都希望读过,但人人又都不愿去读的东西。”

③所谓“名著”,是经过时间检验、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反复选择的经典文学作品。可为什么在今天,这些高知名度、高含金量的作品却失去了阅读的魅力,或成为“束之高阁”的收藏品,或成为“味同嚼蜡”的应试工具?其背后有多重的、复杂的原因。

④首先,读大著作没有一点静心是读不下去的。信息化时代,人们阅读的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碎片化阅读、快餐式阅读、闪阅读、微阅读,让人们对那些动辄洋洋万言、鸿篇巨制式的名著缺乏耐心。《瓦尔登湖》的译者徐迟在开篇时就提醒读者:“你最好是先把你的心静下来,然后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其次,名著创作年代久远,内容往往与今天的社会状况大相径庭。如果读者做不到“思接千古远,胸怀寰宇宽”,也至少要对名著创作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所反映的社会风貌有所了解,才不至于在大战风车的巨人、变成甲壳虫的公务员和长着猪尾巴的男孩面前,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⑤再次,就是王国维所说的“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先有武侠而今仙侠,先有科幻而今玄幻,先有历史而今穿越,网络文学的新形态让创作者脑洞大开,奇思妙想,天马行空,层出不穷;而它的语言更“接地气”、故事更“生活化”、人物更“多元化”,与传统的类型的文学名著大异其趣,分庭抗礼。如此,又挤压了名著在现代人阅读中所占的比重,让它沦为一些人调侃的“治疗失眠的利器”。

⑥或许还有更多的理由,但我们不能坐视“名著远去”,特别是年轻人。年轻人需要读一读名著,因为它所关怀和弘扬的是永恒的主题。作家周国平说,“读名著像给一个人的精神‘打底子’”,精神的根底不正不牢不壮,附丽其上的人生也就扭曲、摇摆、空洞。年轻人需要读名著,因为它是我们祖先的文化记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的精神遗言,是将死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是准备去休息的士兵向前来换哨的士兵的命令”。阅读名著就是阅读时代,阅读生活,借由它,我们穿透历史,继承文化的血脉。年轻人需要读名著,但艰涩高深、卷帙浩繁的名著有时就像天上繁星,璀璨夺目,却难以亲近。“循循善诱”才能“欲罢不能”,好的导读和辅助才是叩开“名著之门”的钥匙。创作者、出版者、教育者都应该想方设法去搭建一座通向名著的“天梯”,让年轻人踮起脚尖就能够着漫天的“繁星”。

( 1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引用了一则关于中学生名著阅读的调查是为了引出本文的论题。
B: 第②段,引用马克·吐温对名著的定义,是为了说明当今社会人人都不愿去读名著。
C: 名著内容与今天社会状况差别太大是人们不愿读名著的一个原因。
D: 周国平说读名著可以给一个人的精神打底子,可以传承祖先的文化记忆。
( 2 )下列关于读名著的名言,与第⑥段的名著是“我们的祖先的文化记忆”的说法不吻合的一项是( )
A: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驰向无限广阔的生活的海洋。
B: 阅读优秀的书籍,就是和过去时代中最杰出的人们——书籍的作者进行交谈,也就是和他传播的优秀思想进行交流。
C: 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D: 读书应具有学习和求知的欲望,也说是说,要用人类的天才积累的知识财富充实自己的头脑和心灵。
( 3 )结合全文,请你谈谈怎样才能让年轻人“够着名著”。
四、写作(分值:60分)
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作文(一)题目:我成长中的故事

作文(二)阅读下面的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感谢那些偶尔出现并打动我们的平凡之人和微小之物,让我们的内心下一场雨,洗刷洗刷,然后继续前行。

一只站在树枝上的鸟,从来不会害怕树枝断裂,因为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自己的翅膀。

孩子们的头脑里宁愿画上很多问号,也不要画上太多的句号。

以上三则材料给我们这样一些启示:那些偶尔出现的平凡之人和微小之物,往往能触动我们的心灵;不要一味依赖外部条件,要相信自己;要敢于质疑,善于探索……

作文要求:①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⑤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及毕业学校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__∝星愿”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