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青海省化隆一中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2021年世园会落户扬州,这将极大提升扬州的城市知名度。
B: 漕河社区希望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开展法制教育,防止青少年不违法犯法。
C: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
D: 通过“诵读经典”的主题班会,让同学们受到很大的触动。
2、关于艾青,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艾青是我国著名的现代诗人,原名蒋正涵,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再别康桥》。
B: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在狱中写给自己老祖母的怀念之作,表达了他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 艾青的诗歌洋溢着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情调热烈激昂,充满了乐观主义情感。
D: 擅长绘画的艾青,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明显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诗作具有素描一般的简练、凝重。
3、

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运用拟人,将薄雪人格化,形象地写出了阳光斜射下薄雪呈现出淡粉色的美丽情态。)
B: 一页,两页,我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吞读下去。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表明“我”对知识的渴求。)
C: 当智慧之田丰收,而胃袋求救的时候,我便从口袋里掏出花生米来救急。(运用比喻 、拟人修辞手法,形象地描述出“我”独特的读书状态:物质贫乏、精神丰富。)
D: 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惭而尴尬,涨红了脸。(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表明“我”对知识的渴求。)
4、下面是一位同学收集的书法图片,对这四幅书法作品的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图1的字体属于楷书,结构方整,行云流水,笔画连绵。
B: 图2的字体属于行书,行云流水,笔势贯通,抑扬顿挫
C: 图3的字体属于隶书,字形对称,体式浑圆,粗细均匀。
D: 图4的字体属于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干净利落。
5、

作家作品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都是鲁迅先生的作品,选自其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B: 《口技》作者是清代的张潮。本文选自笔记小说《虞初新志》,文中给我们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让人“以为妙绝”。
C: 《猫》的作者是现代文学家郑振铎。文中详写了“我”冤枉第三只猫的事情,表现了“我”难过、自责、愧疚之情。
D: 《伟大的悲剧》是意大利作家茨威格的作品,写了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们在归途中悲壮覆没的经历。
6、下列句子中,用括号中的词语替换划线词语后句意不变的一项是( )
A: 我们的经费十分有限,所以做事得考虑轻重缓急,不允许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B: 周信芳出身于戏剧世家,耳濡目染 , 年少时便学戏登台。(耳闻目睹)
C: 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众所周知)
D: 今年五一期间,广西某地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交通事故。(耸人听闻)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终于攻克了难关,那种喜悦是不言而喻的。
B: 这句话撕碎了他虚伪的面具,他那诚实高贵的形象在大家心中荡然无存
C: 青年人都想干一番丰功伟绩的事业。然而,事业的成功需要理想的航标。给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需要意志做武器,给我们开拓前进的道路。
D: 各种造型的花灯,分布在街道两侧,让人眼花缭乱
8、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 拖踏 眼框 海枯石烂 瞬夕万变
B: 懈怠 腐饰 不知所错 如丝如缕
C: 叹惋 赋与 挑拔离间 格物致知
D: 彷徨 豁然 自园其说 怒不可遏
9、

下列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一个初一的学生,竟能写出如此漂亮的字,真叫人肃然起敬。
B: 中国政府对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肆意妄为 , 提出了严正抗议。
C: 任何个人的成绩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桑田
D: 5月26日凌晨,两只德国球队上演了一场石破天惊的比赛,最终拜仁慕尼黑队以2:1战胜了多特蒙德队,第五次捧起了欧冠奖杯。
10、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生动地刻画了各类政府官员的典型形象,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将“各类政府官员”改为“政府各类官员”)
B: 在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的影响下,中亚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经济发展模式也出现了新的增长点。(将“交往”改为“交流”)
C: 我国制陶工艺历史悠久,陶器由以实用为主的器皿演变为具有独特审美的艺术品,深受广大艺术爱好者青睐。(在“审美”后加上“价值”)
D: 我们寻访散落在南粤大地上的古老书院,探访广东文脉昌盛与书院繁荣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将“探访”改为“探究”)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阔,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阔,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1 )请赏析“起舞弄清影”中“清影”一词的表达效果。
( 2 )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肉食者________

②神弗也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 3 )下列划线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小大之 , 虽不能察
B: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C: 阡陌交通 , 鸡犬相闻
D: 何以
( 4 )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对此,你有何评价?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放下手机,不然你真可能会瞎

①微软的报告称,77%的18岁到24岁的年轻人会在做任何事之前先伸手去找自己的手机。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博士亚当·奥尔特研究了这种技术上瘾的现象。在他的调查里,超过59%的人承认,他们依赖社交媒体,如果超过半小时没有上网查看,他们就会觉得焦躁不安,无法集中精力。显然,我们被眼前的这个屏幕迷住了,逐渐上瘾。

②为什么屏幕会吞没我们的生活,抢走这么多的时间?根据微软加拿大分公司发布的关于人类注意力的研究报告,在2000年,普通人的注意力能保持12秒,而到了2013年,人们只能聚焦8秒。人类的注意力正在萎缩,但绝大多数科技产品赖以生存的基础,就是用户的注意力。所以,一个成功产品经理的职责,就是在一个又一个8秒内不断地释放新的刺激点,锁住用户的注意力。

这一设计,从医学角度看,简直就是一出悲剧。在正常状态下,人类的眼睛每分钟要眨15到20下,也就是说,每隔3秒钟左右,眼睛有一次不自主的眨眼,这个过程被称为“瞬目过程”。每一次完全的瞬目过程,上下眼睑完全覆盖眼球表面,让泪液均匀分布在角膜和结膜上,保持它们的湿润,并且让眼球得到至少0.2秒的休息。

④但是,电子屏幕设計本身就是对眼睛的一种刺激,导致它无法实现完全地眨眼,每分钟眨眼次数减少一半,甚至减少至1/3。更要命的是,屏幕还在源源不断跳出新的刺激点,眼球就会不自主地被吸引过去,从一个刺激点接连不断地转移到另一个刺激点,在移动过程中,眼睛持续保持紧张状态,完全瞬目次数明显减少。

⑤屏幕上的这些设计,导致眼睛内膜泪液分布不均匀,增加了泪液的蒸发。最新的研究发现,过度使用屏幕最终会影响泪腺分泌,因为泪腺受到的刺激少了,总体分泌量就会受损。我们的眼睛会更容易疲劳,也更容易患上干眼症,进而诱发更多眼部疾病。这种看似并不严重的状态积年累月会影响人类视力,特别是代际视力变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预估,到2050年,全球会有超过一半的人近视,而东亚地区这个比例会更高。

⑥人们这一行为习惯的变化,甚至改变了商业设计。所以,在北京地铁,广告最贵的地方不是人最多的车厢,而是让人不得不放下手机的地方。在换乘通道,电梯和步道相交的那部分,是全北京最昂贵的一面墙——只有在那个地方,你的眼睛会短暂地离开屏幕,看着地面迈步走上电梯。

⑦那么,医生能给我们提供帮助吗?大量研究数据证明,太阳光照充足的环境,能够形成周边离焦,减缓眼轴伸长,还能刺激视网膜释放多巴胺,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光谱均匀的日照对眼睛也有保护作用。

⑧对照太阳和屏幕的光谱,就能清晰地看到它们之间的差异——太阳的光谱,是一种连续的全光谱,它拥有不同波段的光,这种光源经过长距离的传递,均匀地弥散在我们的眼睛里,温和而均匀地刺激视网膜细胞发育,在过去的数千年里,养护着人类的眼睛。

⑨关于光照对视力的保护性作用,医学界有一个著名的对照实验。研究者对照了新加坡和澳大利亚悉尼华裔儿童的近视患病率,生活在悉尼的儿童近视患病率仅为3.3%,而生活在新加坡的儿童近视率高达29.1%。研究者进而仔细分析了两组儿童的生活方式,发现新加坡儿童每周户外活动时间为3.05小时,而悉尼儿童每周户外活动时间为13.75小时。

⑩晒太阳很重要,这已成为视力研究者的共识,光照对于眼睛有保护性作用。尽管人无法治愈近视,但充足的光照能够避免情况向更糟糕的方向发展。研究者的建议是,儿童需要每天在至少1万勒克斯的光照下待3个小时,才能有效避免近视。但问题是,它很难实现。

⑪最大的问题在于代际传递。相比父母双方均无近视的人来说,父母单方近视,孩子患近视的概率增加了3倍;但如果父母双方都是近视,孩子患近视的概率会增加6倍,而且这些都是后天发生的近视。所以屏幕给眼睛带来的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

⑫每年夏天,很多孩子会来医院看眼睛,他们在诊室里崩溃大哭,无法接受自己一生要与衰弱的视力共存这个事实。而在此之后,他们还将继续面临一个更严酷的世界,永远在线,永远看着屏幕工作。在漫长的代际传递后,或许有一天,人类会像退化尾巴一样,对眼睛功能的需求也发生变化。

⑬只不过,活在此刻,还是要放下工作,走出房间,去晒晒太阳。

( 1 )选文第③段画线句中“这一设计”指代的是什么?
( 2 )选文第⑤段加点词语“超过”为什么不能删除?
( 3 )第⑧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 4 )根据选文内容,说说“未来人类或许会退化眼睛的功能”的原因有哪些?
( 5 )选出对选文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 )
A: 北京地铁广告最贵的地方,是那些人们必须将眼睛离开手机屏幕的地方。
B: 医生告诉我们,晒太阳可以有效地避免近视发展,但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治疗近视。
C: 生活在悉尼的儿童近视率较生活在新加坡的儿童低,与其每周户外活动时间更长,晒太阳更久有关。
D: 代际关系是指父母传递给子女。父母双方都近视,孩子患近视的可能性更大。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留几本书在窗台

翁秀美

①星期天收拾房间,顺便整理书柜。书大都是新的,买回来还没翻过。有几本落了厚厚的灰,用湿布擦了,随手丢在窗台上晾着。

②再进书房时,只觉眼前一亮。迎面窗台上的书随意躺着,有一本斜放在红红的“中国结”上。淡紫色窗纱轻拂过书面,宽大的窗台显得生动明媚。原来,书可以不用整齐地码在书柜里,也可以不用机械肃穆地正襟危坐着。书在窗台上很显眼,淡雅的鲜艳的封面堆叠,有些乱,却是明亮可喜,一进门就入了眼。我的心情也轻松愉快,就想坐下来,细读一番。

③这个念头,让我吃了一惊。细致认真地读一本书,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书,曾经是我的最爱。端着饭碗看,躲在被窝里看,连上厕所也是手不离书。最喜黄昏时,端了小凳坐在院子里,看《当代》,看《花城》,不知天黑不觉肚饿,每次被母亲催着赶着进屋还舍不得放下。那会儿,好书,如友。

④那一年生病住院,怕闷,带了《宋词三百首》《闲情偶寄》。医院建在山下僻静处,病房夜里不熄灯,正好读书。字字句句如清水,将五脏六腑涤荡得妥帖舒畅。精神面貌实不像一个病人。出院时,书角已被翻得起毛打卷。好书,胜药。

⑤只是不知什么时候,时间长了翅膀,“哧溜”一下就过去了。一天、一月、一年,快得让人招架不住。每天来去匆匆,总有做不完的事情,一天恨不能掰成两天用。日子仿佛是被抽打着的陀螺转个不停,再难挤出时间来读书了。黄庭坚有言:“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想来我早已是面目全非了。

⑥坐在窗台,伸直腿,书搁在腿上,慢慢翻看。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笼在书页上,文字构建的美妙意象和感觉瞬间渗入全身,心在字里行间跳跃飞翔,喜悦漫溢开来。窗外,天蓝如洗,云作奇峰。这景被窗户框成了画,清新至极。身边的书故人一般围拢着,久违的亲切感油然而生。捧着书坐着,直到最后一缕阳光从书页里消失,暮色在身边聚集,尤不忍释卷。因为阅读,匆忙枯燥的时间被文字的墨细细研磨了,书香适意怡人。这个下午也变得安静美好,有了回味。其实,日出日落,每天的时间并没有走快一分,是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我们的神经紧绷了,脚步加快了,也让我们的心浮躁不安。想起时下正流行的“慢生活”观念,提倡慢工作、慢餐、慢运动、慢休闲、慢阅读等,提醒生活在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们,适时慢下来关注心灵、环境和传统,是多么的重要与必要。是的,即使停一停看看身边的风景,读读手边的书,哪怕是安静地听完一首优美的曲子,也会让单调的生活充满暖暖阳光,使精神舒缓、愉悦、充实。

⑦眼前,无意中留在窗台上的书,让我知道,阅读,其实一直是我心里最深切的渴求与向往。留几本书在窗台,以便随时翻阅,在忙碌中休闲一回,给心灵放个假,重新体验读书的乐趣,并且也将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

(选自散文集《百年无废纸》,有删改)

( 1 )通读全文,根据文意,把下面的空格补充完整。

好书如友→________→书若路人→________

( 2 )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字字句句如清水,将五脏六腑涤荡得妥帖舒畅。

②因为阅读,匆忙枯燥的时间被文字的墨细细研磨了,书香适意怡人。

( 3 )阅读下面句子,联系全文,仿照示例,说说你对“慢阅读”意义的理解。

想起时下正流行的“慢生活”观念,提倡慢工作、慢餐、慢运动、慢休闲、慢阅读等,提醒生活在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们,适时慢下来关注心灵、环境和传统,是多么的重要与必要。

【示例】慢餐:“慢餐”就是细嚼慢咽,细细品味。既获得味觉享受,又有益于身体健康,还能享受一种悠游闲适的愉悦。

慢阅读:________

( 4 )本文原发表在某报副刊,入选《百年无废纸》时,结尾处被编者删去了以下一段文字:留几本书在窗台。留一份期待,期待与书长长久久的心灵之约。请你从编者(或作者)的角度,结合文章,阐述删去(或保留)这段文字的理由。

四、写作(分值:60分)
题目二:设想你是一位医护人员,或是一支温度计,或是小区中的一棵柳树,或是一只迁徙的大雁……请以“春天就要来了”为题,发挥想象,写一篇故事。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2)字数600—800字。(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疯言疯语疯脾气~”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