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揭西县河婆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句子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生活不尽如人意,向往旅行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为旅行半似现实,半似梦幻,当生活春风得意,旅行仍然让人期待,因为旅行像是微甜的痛感,最深切地确认着你的存在。
B: 这位老“巴尔干”同意本报记者的看法:即协议虽签,维和部队开始“维和”,但科索沃的危机并没有消除。
C: “生存,还是毁灭?”莎士比亚的这句名言揭示出一个最基本的哲学命题,那就是人的生存价值是什么?
D: 杭州之美就是由漂流书亭、暖心姜茶、上门摄影以及遍及大街小巷的各种志愿服务等细节之美构成的,从盆景变风景,又从风景孕育、绽放出最美的城市之花。
2、

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增强防控意识,预防H7N9流感”的主题班会上,小王同学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 , 老师和同学们听了赞叹不已。
B: 作为现代中学生就应该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且要有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目空一切的气势。
C: 漫天大雪迷住了登山运动员的眼睛,使他们每走一步都忧心忡忡 , 因为一旦偏离了方向,后果将不堪设想。
D: 海啸发生时,滚滚巨浪摧毁了沿途的桥梁、道路、庄稼和房屋,真有一番石破天惊的景象?
3、下面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急(tuān) 归(shěng) 随声附(hè) 轻怕重(zhān)
B: 歇(qì) 防(tí) 千万护(hē) 揆情理(dù)
C: 形(jī) 裂(jūn) 面面相(qù) 姹紫嫣红(chà)
D: 追(sù) 供(gěi) 风流倜(tǎng) 气凝神(píng)
4、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道家经典著作之一,属于语录体。
B: 《秋天的怀念》的作者是史铁生,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弯》《命若琴弦》等。
C: 我国古代的文化习俗是尊右卑左,故称降职为左迁。
D: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
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医认为,荠菜味辛甘,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祛病养生功效。
B: 《我的中国梦》活动正在我校如火如荼的开展。
C: “什么呀!”他撇撇嘴:“你又不是老师,怎么知道我们读的不对?”
D: 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6、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在人类还没有能力改变异常气候的情况下,能否作出准确预报,对减小极端天气危害起着巨大作用。
B: 人们迷恋网上快速阅读的现象,也是整个社会浮躁心态的体现,但随着人们对慢节奏生活的追求,使传统阅读方式必将受到大众的钟爱。
C: 近年来,杭州积极弘扬南宋文化,加快启动了南宋皇城大遗址综合保护工程,改善杭州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
D: “辽宁舰”已经成为中国海军的显著符号,其正式服役将加强中国海军实力,帮助中国有效地保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
7、

下列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追悼 衰思 寄托 言不由衷
B: 授予 渎罪 煎熬 安之若素
C: 枷锁 荣幸 匿迹 摇摇欲堕
D: 彷徨 蜕变 巍峨 不知所措
8、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延宕(语言迟钝;不受拘束)
B: 尴尬(不自然)
C: 讷(语言迟钝,不善讲话)
D: 瓦砾(小石,碎石)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截至北京时间28日1时,意大利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为650例左右,在24小时内增加了250例。其中17人死亡,45人治愈。
B: 移动互联网进入5G时代,微信社交平台承担起了繁荣公共文化、满足民众文化需求的重任。
C: 中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必须加强自我约束,否则,如果不能约束自己,沉溺其中,就会后患无穷。
D: 望着河床上浑浊的涓涓细流和想听却听不到的奔腾咆哮之声,我不禁失望,如此荒蛮之地,哪有什么人间奇景?
10、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 )

A: 秋天的乐山是一个瓜果飘香、成熟丰收的季节。
B: 通过老师的讲解,使我找到了做这一类题的简单方法。
C: “我读经典”系列阅读活动,对改善青少年阅读现状有着重要的意义。
D: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强硬政策防止交通意外不再发生。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列诗歌选段,完成各题。

①为了我的祈愿

诗人啊,你起来吧

②而且请你告诉他们

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③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

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

④我从东方来

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

⑤我将带光明给世界

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⑥借你正直人的嘴

请带去我的消息

⑦通知眼睛被渴望所酌痛的人类

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⑧请他们来欢迎我——

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

( 1 )以上选段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 2 )选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 3 )“祈愿”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先驱”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
( 4 )请用选段中的原话回答:“诗人”的任务是________;“我”的任务是________。
( 5 )请借助联想和想象来理解③④两节诗的意境,填空:“露水”“最后一颗星”形象地表明了“我”到来的________,“东方”“海上”则具体说明了“我”到来的________,“汹涌着波涛”则说明了“我”历经________而来的情状。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理解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子?传不习乎?

(节选自《论语十则》)

(乙)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节选自《墨子·公输》)

( 1 )《论语》虽是语录体,但每则都有一个中心,各句联系紧密。请把甲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意思连贯的一段话,注意其中前两句与第三句之间的内在联系。


( 2 )甲文体现了儒家重视“修身”,乙文反映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请你先简要解释“兼爱”或“非攻”的意思,然后简答:重视“修身”和主张“兼爱”“非攻”对建设和谐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一棵树的正常死亡(文章选入时有删改。)

梅寒

老槐是一棵很老很老的槐树。它从什么时候就站在小院门口右侧,连院子里年纪最老阅历最广的老张也不知道。

老槐是小镇上天然的一把巨伞,在每一个炎夏来临之际,把灼人的热浪挡在外面。树下,是人们的乐园。老人们摇着蒲扇下棋,姑娘媳妇儿聊着家常纳鞋底绣花,孩子们最是快乐,撅着屁股趴在树底下逗蚂蚁。

老张是小院的主人,也算是老槐的半个主人。他喜欢那份热热闹闹的烟火气,树下纳凉的老街坊、过路歇脚的陌生人,来了,拿张小凳来杯茶水,三言两语,就聊成老友。过日子,要有人气。老张家的日子,在那份热闹的人气中蒸蒸日上,越过越红火。儿女们一个个长大出息了,回头将家里的旧房旧院翻整一新。老张熬成了家里的爷,有事无事拿把宜兴紫砂小壶,坐在老槐树上的石桌边不紧不慢地啜。老张过着神仙一样的日子,他挺感激那棵老槐树,也待它好。春天里,他在老槐树周围挖上一圈深沟,将发酵好的土肥填上,再浇足水,老槐就像吃了什么灵丹妙药,一下子返老还童。夏天来时,长疯了,那叶子油绿发亮,密不透风,将整个小院笼在一片清凉里。老槐树身上出现几个莫名的洞,害虫钻的。那洞就像咬在老张的身上,找来针筒,找来药,按比例兑好,给老槐树打针,绕着树来来找,一个小洞也不放过。一棵树的寿命长短,有时候不在于它本身,不在大自然为它提供的阳光雨露,而在于最初那颗种子的选择,或者说在于人的选择。

儿子回来,把他的生意触角伸到了小镇,伸到了他们的老院里。他要将老院的房子全部扒倒,建吊脚楼,搞农家乐。小镇上的旅游业日渐火起来,可小镇上的餐饮住宿服务还远远跟不上,老张的儿子嗅觉灵敏。盖楼,老槐树是第一个要挪开的绊脚石。挪,只有死。不挪,也是死,得锯掉。儿子说得唾沫星子乱飞,老张听得脸红脖子粗:你休想打那棵树的主意!

老张和儿子的较量就从那天开始。老张拼命守护,儿子拼命要砍树。老槐树是当地林业部门注册上号的,要砍掉它其实也没有那么容易。

那些天,儿子似乎消停了些,不再提砍树的事,偶尔还会对老槐树关心一下,提桶水浇浇它。

老张却不晓得那棵老槐树是怎么回事,他发现,一树油绿发亮的叶子慢慢失去光泽,慢慢打卷泛白。那个夏天还没走,一树叶子就开始簌簌地落,像衰老人的发,止也止不住。老张看着那一地惨绿的枯叶,心疼得掉泪,却没有任何办法。那棵老槐,正在慢慢死去。

小镇上的人,也很少再到老槐树下扎堆聚集。往日的好时光,也像那一树飘落的叶子,一点一点的飘逝了。

老槐倒下,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漆黑雨夜。一场台风席卷小镇,老槐树没能躲过那一劫。其实,与往年的台风相比,那一场台风并算不得凶猛。

倒下的老槐树,树根都变黑变烂了。

儿子浑身被绑得白粽子一样躺在医院里。爸,你说得对,人不能富得只剩下钱……那也是一个人最穷的时候了……爸,我对不起老槐树啊……等养好了伤,我就去买一千棵槐苗,栽到镇里的荒山上。

老张儿子去找老同学帮忙开采伐证,老同学不痰不徐地告诉他:按照相关规定,我们是无权给你开这个采伐证的,但你得明白,我们也无权阻止一棵树的正常死亡——树也有生老病死嘛。那一句,让老张的儿子眼前豁然开朗,他不再跟倔驴一样的父亲争,他只买回一种药,掺到水里,时不时给老槐树喂一点……

看儿子满脸的愧与悔,老张心里说不出啥滋味儿。

( 1 )文章三次写到儿子对槐树的不同表现,请简要概括并说明其中原因。

( 2 )请分析下列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①那洞就像在老张的身上,找来针筒,来药,按比例兑好,给老槐树打针,着树来来找,一个小洞也不放过。

②一棵树的正常死亡。

( 3 )请简要分析第二段文字在文中其说明作用?( )

( 4 )文章结尾说“老张心里说不出啥滋味儿”,老张心里应该有哪些滋味儿?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寒食帖

蒋勋

假日无事,便取苏轼的《寒食帖》来看。这是苏轼于神宗元丰五年贬到黄州所写的诗稿。字迹看来颠倒随意,大小不一,似乎粗拙而不经意;但是,精于书法的人都看得出,那欹侧顿挫中有妩媚宛转,收放自如,化规矩于无形,是传世苏书中最好的一件。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鸟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诗意苦涩,是遭大难后的心灰意冷,书法却稚拙天真,猛一看,仿佛有点像初学书的孩子所为,一洗甜熟灵巧的刻画之美,而以拙涩的面目出现。饱经生死忧患,四十六岁的苏轼,忽然从美的刻意坚持中了悟通达﹣﹣原来艺术上的刻意经营造作,只是为了有一日,在生死的分际上可以一起勘破,了无牵挂;而艺术之美的极境,竟是纷华剥蚀净尽以后,那毫无伪饰的一个赤裸裸的自己。

苏轼一生多次遭迁谪流放,以后的流放,都比黄州更苦。黄州的贬斥,只是这一生流放的诗人之旅的起程而已,对苏轼而言,却有着不凡的意义。

黄州的被贬,肇因于小人的诬陷,发动文字狱,以苏轼诗文对朝政、皇帝多所嘲讽,要置他一个“谤讪君上”的死罪。苏轼自元丰二年七月在湖州被捕,押解入京,经过四个多月的囚禁勘问,诗文逐字逐句加以究诘,牵连附会,威吓诟辱交加,这名满天下的诗人,自称“魂惊汤火命如鸡”,以为所欠惟有一死。

这应当死去而竟未死去的生命,在惊惧、贪恋、诟辱、威吓之后,豁然开朗。贬谪到黄州的苏轼,死而后生,他一生最好的诗文、书法皆完成于此时。初到黄州便写了那首有名的《卜算子》:“……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那甫定的惊魂,犹带着不可言说的伤痛,但是,“拣尽寒枝不肯栖”,这生命,在威吓侮辱之中,犹不可妥协,犹有所坚持,可以怀抱磊落,不肯与世俯仰,随波逐流。

黄州在大江岸边,苏轼有罪被责不能签署公事,他倒落得自在,日日除草种麦,畜养牛羊,把一片荒地开垦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东坡”。有名的《江城子》便写于元丰五年:“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是在狭小的争执上看到了生命无谓的浪费,而真正人类的文明,如大江东去,何尝止息?苏轼听江声不断,原来这里也曾有过战争,有过英雄与美人,有过智谋机巧,也有过情爱的缱绻……真是江山如画啊,这饱历忧患的苏东坡,在诟辱之后,没有酸腐的自怨自艾,没有做态的自怜,没有了不平与牢骚,在历史的大江之边,他高声唱出了惊动千古的歌声《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时年四十七岁。

在黄州这段时间,东坡常说“多难畏事”或“多难畏人”这样的话。他的“乌台诗案”不仅个人几罹死罪,也牵连了家人亲友的被搜捕贬谪。他的“多难畏人”,一方面是说小人的诬陷,另一方面,连那深爱的家人亲友学生也宁愿远远避开,以免连累他人。在元丰三年写的《答李端叔书》中说得特别好:“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则自喜渐不为人识。”

穿着草鞋,与渔民樵夫混杂,被醉汉推骂,从名满天下的苏轼变成无人认识的世间凡夫俗子,东坡的脱胎换骨,正在他的被诬陷、受诟辱之后,可以“自喜渐不为人识”吧。

《寒食帖》写得平白自在,无一点做态,也正是这纷华去尽,返璞归真的结果。卷后有苏轼学生黄庭坚的跋,对《寒食帖》赞誉备至。正是黄州的东坡竟可以连美也不坚持,从形式技巧的刻意中解放出来,美的极境不过是“与渔樵杂处”的平淡自然而已吧。

(选自蒋勋《无关岁月》,译林出版社2012年12月版,有改动)

( 1 )蒋勋在作品中说书法、谈诗文、论人生。请根据你的阅读体会回答问题。

说书法:苏轼四十六岁写下《寒食帖》。

谈诗文:

①填空:苏轼四十四岁,写下《________》;四十六岁,写下《________》;四十七岁,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

②蒋勋引用苏轼“魂惊汤火命如鸡”,其用意是什么?________

论人生:黄州的贬斥,对苏轼来说有哪些不凡的意义?________

( 2 )如果想在第6,7节引用《记承天寺夜游》相关内容,你认为哪一节最合适?理由是什么?

( 3 )如图临摹作品与真迹相比,只得其形而失其神。请联系文章,具体说说临摹作品的得与失。造成这种差距的关键原因可能是什么?

得:________

失:________

关键原因:________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命从呱呱坠地起,每关都在成长,在这个漫长的成长过程中,总有父母的悉心呵护、师长的谆谆教诲、朋友的热情相助、陌生人的真情善意。生命中总有许多让我们难忘的一刻、当我们发现父母增添一缕白发的那一刻、当我们背起起行囊走向远方的那一刻、当我们为自己的任性感到内疚流泪的那一刻……那一划,我们突然发现:原来,长大是一瞬间的事。

请以《那一刻,我长大了》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要求结合自己的经历写出真情实感,不得套作,不可抄袭,文中不可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主席少年*”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