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关于文学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西游记》中,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产一石卵,见风化作石猴,石猴率先发现水帘洞,众猴称他为“千岁大王”,自此遂称美猴王。 B: 《伊索寓言》大部分是以神或人为主人公,少部分是动物寓言。 C: “巨人三传”所称颂的英雄,不是以武力称雄的人,而是能够超越灵与肉的痛苦、倾心为公众服务的“人类的忠仆”。 D: 《农夫和蛇》告诫人们,对恶人千万不能心慈手软。 |
2、 |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B: 父亲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 C: 在以前表现革命题材的影片中,叛徒总是鹤立鸡群 , 让群众一眼就能看出来。 D: 他做什么事情都正襟危坐 , 从不马虎草率。 |
3、 | 请选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 ) A: 《美丽的颜色》节选自《居里夫人传》,作者是美国物理学家、化学家艾芙·居里。 B: 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其诗文长于描写山水景物,风格峻拔清新。 C: 新闻具有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客观、语言简洁准确、报道及时等特点。 D: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
4、 |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下题。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中“寂寥”的意思是“寂静、空旷”,这一词语把秋天那种“叶落枝枯”“天高气肃”的萧索意境概括了出来,这种萧索意境正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们“逢秋悲”的原因。B: 第二句诗中“春朝”的意思是“春天的早晨”,因为春天的早晨是最美的时候。 C: 别人看到的是寂寥之秋,而诗人却捕捉到“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景致。这个“排”字用得好,它将白鹤的飞翔写得充满力量之感,从而给落寞、萧索的秋天带来一种生气。 D: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 |
5、 |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倔强juè 濒临bīn 洗涤tiáo 坦荡如砥dǐ B: 胆怯què 秀颀qí 黝黑yǒu 不折不挠ráo C: 辍学chuò 绯红fēi 横蛮hèng 屏息敛声bǐng D: 悄然qiāo 炽热chì 篡改chuàn 潜滋暗长qián |
6、 | 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B: 香远益清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C: 中通外直 直通豫南 D: 陶后鲜有闻 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
7、 | 下列语段空白处填入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昆虫与其他飞行动物的标志性区别,在于它们扇动翅膀时快得惊人的速度。而且,昆虫扑翼飞行可不是简单地上下运动,从侧面观察,昆虫的翅膀其实是在画八字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依靠这些可控的涡流 ②人们把昆虫放进风洞好好研究了一番才发现 ③它们的翅膀在向下和向上拍动时都能产生升力 ④其实这些小家伙的翅膀是在空气中制造涡流 A: ③②①④ B: ②④①③ C: ③②④① D: ②①③④ |
8、 |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如果说鸟类是大地上的标点,那麻雀便是最朴实、最常见的“逗号”:机灵、随意、无处不在。 B: 对于汉语的子民来说,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 C: 郑板桥的字是有设计感的,熔楷、隶、行、草于一炉;同时兑入画竹、画兰的笔意,奇崛峭拔如“乱石铺街”。 D: 如果把“信仰”二字拆开,就会发现“信”与“仰”的关系竟那么紧密——信者,仰也;仰者,信也。 |
9、 |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亵渎(xiè) 骈进(bìnɡ) 恪尽职守(ɡè) 心无旁骛(wù)B: 襁褓(qiánɡ)别墅(yé) 怒不可遏(è) 言行相顾(xínɡ) C: 风骚(sāo) 恣睢(suī) 廓然无累(ɡuō) 强聒不舍(ɡuō) D: 秕谷(bǐ) 拮据(jū) 自给自足(jǐ) 成吉思汗(hán) |
10、 | 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 B: 一座草顶、竹蔑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 C: 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 D: 一根白羽毛钉在红布上,红白相衬很好看。 |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1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一个“望”字,将送别的地点与友人赴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 B: 颈联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 尾联的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 D: 该诗是一首送别诗,开合顿挫,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 ( 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阅读理解。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1 )解释划线字的意思。晋陶渊明独爱菊 ①独 世人甚爱牡丹 ②甚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③予 濯清涟而不妖 ④濯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习惯成自然
叶圣陶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 1 )根据选文所表达的意思,说说能力是怎样形成的?①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
________
②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________ ________
( 3 )阅读⑥段画浪线的句子,说说为什么“知”与“不知”并无两样?求和得和
毕淑敏
小时候,我作文很好。语文老师不止一次给我的作文批过“5+”的分数,还经常在课堂上朗读。
听老师读自己的作文,我的心情像一颗怪味豆。最初觉得甜,哪个学生不愿意受到老师夸奖?慢慢地,咸味和涩味涌上心头。下课后,同学们神情怪怪的。“哦,哦,老师又用时传祥淘粪的勺子‘刳’毕淑敏啦!”刚学过一篇淘粪工人的课文,在北方话里,“刳”与“夸”同音。跳皮筋时,两边都不要我。要知道平日里,因为我个子高,跳得好,大伙都抢着跟我一拔。我和谁说话,人家都会装作没听见,扭身走开,故意跟别人大声说笑。他们一块儿边说边看着我。
我开始懂得什么叫孤独,什么叫被嫉妒。
这样的日子一般持续两三天就会过去。大伙毕竟小,容易忘事。我那时又是大队长,人缘挺好,大伙有事都爱找我。
作文每两周讲评一次:我便经受一次精神的炼狱。
我开始随意写作文,随大流,平平淡淡。“你的作文退步了,是不是骄傲了?”老师问我。我沉默。不是不愿意告诉老师原因,我不知道怎么说。假如我说了,老师会在班上把同学们数落一顿,我的处境就更糟。
老师苦口婆心开导,我又开始认认真真写作文。老师满意了,同学们敌视的恶性循环又开始,就没有一个万全之策吗?
我发现同学们并不是讨厌我的作文。老师念作文时,大伙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发出会意的笑声。同学们只是不喜欢老师反反复复提我一个人的名字。
我小心翼翼问老师:“我最近的作文有进步吗?”老师说:“你近来写得不错。今天下午我还要读你的作文。”“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我战战兢兢地说。老师注视着我。“您念我的作文时,是不是可以不念我的名字。”我鼓足勇气说完蕴藏在心中许久的话。“为什么?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要求。你总不能让同学们觉得那是无名氏写的吧?”
我镇静下来,一板一眼地说:“我觉得您读作文,主要是看文章写得好不好。至于是谁写的,并不重要。不说名字,您让大伙讨论的时候,没人拘着面子,反倒更好说意见。” “你说得有点道理。好吧,让我们下午试一试。”老师答应了。
那天下午的情形如我所料。同学们充满好奇,发言比平日热烈得多。下课后,我和大伙快活地跳皮筋。“嗨,毕淑敏,今天念的范文是你写的吧? ”有人问我。“不能老是她写得好,我看今天一准是别人写的。”有人这样说。我一概只笑不答,问得急了,就说:“我看像是你写的。”从那以后,我的作文越写越好。和同学们也能友好相处。
我至今不知道这算是机智还是一种早熟的狡猾。长大以后,看到一则名人名言,“走自己的路,让人们说去吧”。我想那是一种更积极、更勇敢的生活态度。
只是我小时候,就是听到这句教导,也未必敢照着去做。我太珍视同小朋友们无忧无虑跳皮筋的机会。
(选自2009年第3期《科学大观园》,有改动)
( 1 )文章第2段中说“听老师读自己的作文,我的心情像一颗怪味豆”,请问这是为什么?①“我和谁说话,人家都会装作没听见,扭身走开,故意跟别人大声说笑”中,加下划线词“故意”表现了同学们怎样的态度?
②“我镇静下来,一板一眼地说”中,加下划线词“一板一眼”反映出“我”当时怎样的心理?
( 4 )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我”有哪些可取之处?说说你的看法。写作。
题目:陪伴
要求:①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②感情真挚,不得抄袭;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