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 A: 21世纪需要有科学文化的一大批知识分子去建设祖国。 B: 近段时间,我们班的同学认真学习并讨论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C: 能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衡量我们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标志。 D: 经过老师的细心讲解,使他终于弄懂了这道题目。 |
2、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傅雷家书》传递的是一份动人的舐犊之情。 B: 杨修是曹操帐下的行军主簿,因过于恃才放旷 , 招致了杀身之祸。 C: 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中指出:凡做一件事,就要全力以赴,心骛八极 , 这方能称之为“敬业”。 D: 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 |
3、 | 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就是这样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②当然,人们需要在规则中学习一些基本的生活方式或者基本的生命准则 ③一个人能做出一万种姿势,每个人的人生都有无限种可能,姿势的改变就是潜能最大限度的开发 ④最重要的是我们还必须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有多大的能量,自己有什么样的需要 ⑤然后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 ⑥也能在生命的规则中找到一些让自己过得更好的方法 A: ②①③⑤⑥④B: ③①②⑥④⑤ C: ②⑥④③⑤① D: ①③②④⑥⑤ |
4、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缠络 脑髓 纳凉 人生鼎沸 B: 蝉蜕 蜂密 纠纷 见义勇为 C: 探测 赠送 寂静 花团锦簇 D: 夹逢 软弱 矮小 废寝忘食 |
5、 |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载体/载重 模范/模式 泥土/拘泥 反省/省亲B: 扁舟/偏旁 惆怅/绸缪 嘹亮/潦倒 奴婢/裨益 C: 勉强/强迫 曲径/曲解 处理/处境 车轴/压轴 D: 缅怀/腼腆 任务/烹饪 顷刻/倾诉 维护/帷幕 |
6、 | 划线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文课上,王小军对原先的作文作了修改,由于不明要领,反而把作文改得不伦不类。 B: 近日,朝鲜的核试验引起全世界轩然大波 , 爱好和平的国家纷纷谴责,中国也不可例外。 C: 美元贬值势如破竹 , 使遭受金融危机打击的亚洲股市雪上加霜,难以再现复苏迹象。 D: 2009年6月6日,是诺曼底登陆65周年纪念日,许多德高望重的二战老兵,出席了纪念仪式。 |
7、 |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勋(xūn) 含蓄(xù) 调羹(ɡēnɡ) 鲜为人知(xiǎn)B: 选聘(pìng) 筹划(chóu) 赫(shè)然 兀兀穷年(wù) C: 彷徨(pánɡ) 署名(shǔ) 绞肉(jiǎo) 深恶痛绝(è) D: 涉猎(shè) 通宵(xiāo) 澎湃(bài) 迥乎不同(jiǒnɡ) |
8、 | 对下面文段中加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A: 明日:第二天B: 孰:通“熟”仔细 C: 私:偏爱 D: 美:美丽 |
9、 | 依次填在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春天带来的温暖,在人身上;志愿者带来的温暖,在人心里。志愿者们的故事________,他们因为不同的________走上了志愿者之路,又在各自的路上________着志愿者精神的种子。在他们眼里,做一个志愿者不仅时尚,而且________。 A: 不胜枚举 理由 传播 高尚 B: 比肩接踵 理由 播撒 伟大 C: 不胜枚举 缘由 播撒 高尚 D: 比肩接踵 缘由 传播 伟大 |
10、 | 下列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B: 不论关系亲疏远近,作为领导,在工作上都应该对自己的部下一视同仁。 C: 班长提议星期天去敬老院参加义务劳动,大家随波逐流 , 纷纷表示赞同。 D: 她讲课声音洪亮,语调抑扬顿挫 ,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1 )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B: 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 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 “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 2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其中“压”字用得极妙,请你说说自己的理解。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从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 1 )下列各组中划线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一男附书至 B: 度已失期 关山度若飞 C: 会天大雨,道不通 会宾客大宴 D: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黄河远上白云间 (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发闾左谪戍渔阳 闾左: ________ ②度已失期 度: ________ ③会天大雨 会: ________ ④宜多应者 宜: ________ ( 3 )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4 )陈胜、吴广的起义有偶然性(直接原因),也有必然性(根本原因)。根据本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鼎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具有独特地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②早在7000多年前,我国就出现了用陶土制作的炊器——陶鼎。这一时期的鼎均为圆形,下设三足以支撑器腹,腹下加柴以烹煮食物。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就出现了钵形和盆形鼎。
③到了奴隶社会,人类进入青铜时代,出现了以青铜为原料制作的青铜鼎。其形状有圆有方,圆鼎三足,方鼎四足。《说文解字》中有这样的解释: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由于鼎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炊具,并有站立平稳等特点,其地位便获得了提升。商周时期,统治者为了维系其政治体制,不遗余力地进行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鼎便成为祭祀上天和祖先的礼器。
④从鼎的装饰上来看,鼎的纹饰种类繁多,有饕餮纹、夔龙纹等。饕餮是一种神秘狰狞的怪兽,它是辟邪平安的象征。最有代表性的是司母戊方鼎,该鼎四面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彰显崇高壮美之气势。夔龙是传说中的一爪龙,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尊贵的象征。
⑤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华丽考究的青铜器铸造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与资源,通常只有统治阶级才有能力完成,鼎成为贵族地位和身份的象征。相传夏禹治水有功,被拥戴为王,九州(代表中国各地)各部落领袖纷纷把他们的青铜献给夏禹。夏禹用这些青铜铸造了九座大鼎,用来象征九州。夏商周三朝,九鼎是代代相传的国之重器,鼎也就成为了国家政权的象征。
⑥自古以来,遇有政权变更、重大事件、盛大节日等,常习惯以定鼎、立鼎、赠鼎等活动形式来表达人们和平统一、团结发展的美好愿望。2001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中央人民政府赠给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团结宝鼎”。鼎圆禁①方,象征天回地方;鼎总重量约13吨,寓意13亿各族人民团结协作,共同奋斗,共谋发展,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⑦中国的鼎文化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它承载着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中华儿女引以自豪的财富。
【注】①禁:底座。
总有些感恩有始无终
米立
①待在家里的那几天,父亲的脸笑成了一朵花,我却犯了愁:一是连着几日,我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养老院;二是我不知道怎样跟父亲提这件事。
②父亲似乎看出我的顾虑,一再追问,我被迫说出此番回来的目的。
③我说:“爸,我在北京的工作很稳定,没法回来陪你,但是,我的收入又不高,不能把你接到北京照顾,所以,我想帮你找家养老院,你在那里生活,我也会放心一些。”我极尽诚恳地说着这一切,但心里明白,只是借口而已。父亲听完,神情黯淡下来。
④虽然我知道他不会和我一起去北京,他肯定舍不得离开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家可他如果真要待在家里,我难免又会心烦。毕竟这是生我养我的父亲,在他的生活快要不能自理的时候,我不允许自己不以为意。
⑤没想到,父亲回过神来,笑着说:“我觉得咱社区的那家就很好,我明儿个就搬过去。”
⑥那家养老院,我考察过,环境太差,我于心不忍。父亲固执地开始收拾一些生活用品,他一边收拾,一边喃喃自语:“去养老院好,去养老院好,去了,孩子也省心。”
⑦看着父亲在昏暗的灯光下佝偻的背影,我再也忍不住了,鼻子发酸,潸然泪下。但是很快,我就抹去腮边的泪水,生活让我只能这样选择。
⑧那个晚上,父亲的言语一直不多,他不停地摆弄家里的物件,翻翻这个,动动那个,一副极其不舍又无奈的表情。我不忍看下去,早早回到自己的房间。那天晚上我久久无法入睡,从门缝里钻进来的灯光告诉我,父亲也是一夜未眼。夜晚那么漫长,父亲的叹息声时不时地穿过厚厚的门板,冲击着我的耳膜。
⑨第二天一早,当我肿胀着双眼出现在父亲面前时,他一脸快乐的表情,仿佛从来就没有伤感过,没有失落过。
⑩早餐是父亲做的煎蛋、豆浆,还有几个热乎乎的包子。我一眼便认出那几个包子是原来上中学时,校门口那家的。我非常喜欢吃他们家的包子,后来上大学,偶尔回来,父亲一大早便骑上自行车给我买回来。现在,父亲老了,骑不动车子了,一定是早上赶了好远的路才买回来的。
⑪父亲见我发愣,笑着说:“快吃,快吃,一会儿凉了,我早上晨练,专门用保温瓶给你带回来的。”
⑫最后,我把早点一扫而光。收拾完毕后,父亲最后一次检查家里。
⑬一路上,父亲一直走在前面,我看不清他的表情,但他那不再强壮的背影却透着缕缕孤寂与落寞。想起年幼时父亲第一次送我上幼儿园的情形:他一直把我抱在怀里,直到进了幼儿园,才极其不舍地把我交给老师。初去的那几天,我总是哭闹,于是父亲把我送到幼儿园,然后一直站在幼儿园的栅栏门外看我在院子里玩要。隔着栅栏门看到父亲,我再无惧怕,玩得很开心。现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时的感觉。每到放学,我都格外渴望父亲早些出现在幼儿园门……
⑭而此刻,父亲就像一个孩子,我把他送进养老院,他是否也会不适应?是否也会想着有一天,我会出现在养老院门口,接他回家?
⑮我再也忍不住了,泪如泉涌。正是眼前这个人,给了我一个家,陪着我渐渐长大,我从背后抱着父亲,开始觉得我是那样渺小、自私、卑鄙不堪。以前,父亲有我有家;后来,我离他越来越远;现在,我竟然让他连个家都没有。想到这里,我忍不住失声痛哭,父亲一直没有转过身,但我感觉到手背上有父亲掉落的泪。
⑯我哽咽着说:“爸,咱不去了,咱回家吧。”他拼命地点头,激动得紧握我的双手,久久不愿松开。
⑰几天后,我带着父亲回了北京。我可以吃得差一点,穿得差一点,可给了我生命、给了我家的这个男人,我再也不想让他受半点委屈。自此以后,我一直在父亲身边,站成一棵树,开满一树感恩的花,花叶不败,感思无终。
(选自《读者》2017年第6期,有改动)
( 1 )根据文章的情节,以“我”为陈述对象,完成下列表格。
主要情节 |
父亲的反应 |
①________ |
神情黯淡 |
去养老院前,“我”和父亲吃早餐 |
②________ |
“我”送父亲前往养老院 |
③________ |
④________ |
激动开心 |
①他一边收拾,一边喃喃自语:“去养老院好,去养老院好,去了,孩子也省心。”
②当我肿胀着双眼出现在父亲面前时,他一脸快乐的表情,仿佛从来就没有伤感过,没有失落过。
( 4 )第⑰段画线句子中,作者改换称谓,称父亲为“这个男人”,请结合文章说说“这个男人”有什么含义?请以“善”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作文。
提示:“人之初,性本善”,善是一种传统美德;“勿以善小而不为”,善是一种社会正能量。善行者受人尊重和爱戴,不善者令人唾弃和厌恶。你的成长过程里,一定耳闻目睹过许多善人善举,你的生活经历中,也一定做过不少善事。
要求:①内容具体,感情健康真实;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标点正确,书写规范,不少于600字;④文内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班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