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描写的是词人的生活经历,全词气势磅礴,音调铿锵,气度恢宏,格调雄奇,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B: 下片首句中的“报”照应上片“殷勤问我归何处”中的“问”字,“嗟”生动地表现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 C: 下阕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抒发胸臆.感叹自己空有卓越的才华,虽辛苦求索,终因遭逢不幸,未能找到光明的出路。 D: “学诗谩有惊人句”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
2、 |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语意连贯、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海豆芽是一种生活在温带和热带海域的无脊椎动物, , , , 。 ①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活化石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②因为它上部的贝体像一颗黄豆,下部的肉茎宛若一根刚长出来的豆芽,所以俗称“海豆芽” ③又因为它的贝体呈长椭圆形,很像人的舌头,也有人叫它“舌形贝” ④资料显示,它是现今最古老的活化石,至今有几亿年的历史 A: ②④③①B: ②③④①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③ |
3、 | 下列字形、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咄咄(duō)逼人 诀别 窈(yǎo)窕淑女 静谧 B: 两肋插刀 贮(zhù)蓄 喜出往外 漂(piāo)白 C: 深恶痛疾 蓦(mù)然 烦燥不堪 告罄(qìng) D: 人情事故 亢(kàng)奋 轻歌曼舞 襁(qiáng)褓 |
4、 |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华盖集》、《三闲集》、《南腔北调集》等。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课文《藤野先生》就选自鲁迅的杂文集《华盖集》。 B: 郦道元是唐代著名地理学家,所撰的《水经注》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C: 律诗是古体诗的一种,要求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 或“七律”。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D: 人们通常把“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 如何” 称为新闻的“六要素”,很多新闻都具备这些要素。 |
5、 | 下列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 A: 悬涯峭壁 野马奔驰 酣然入梦 B: 不可捉摸 刺入饥骨 苛捐杂税 C: 勇敢无畏 大显身手 歪风邪气 D: 大义凛然 寒风凛洌 扶危济困 |
6、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澄清(chéng) 惩戒(chěng) 恻隐(cè) 秩序井然(chì) B: 告罄(qìng) 疮疤(chuāng) 挑逗(tiǎo) 即物起兴(xìng) C: 愧怍(zuò) 栈桥zhàn) 匀称(chèn) 睡眼惺松(xīng) D: 鸿鹄(hú) 襁褓(qiǎng) 汲取(jí) 混为一谈(hùn) |
7、 | 划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 ) A: 滞留(zhì) 麾下(huī) 诘难(jié) 重蹈覆辙(zhé)B: 旁骛(wù) 亵渎(xié) 聒噪(guō) 一抔黄土(péng) C: 睿智(ruì) 陨落(yǔn) 相契(qiè) 廓然无累(guó) D: 扶掖(yè) 恣睢(zì) 别墅(yě) 庶竭驽钝(shù) |
8、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取缔(dì) 瞰(kàn)望 告罄(qìng) 销声匿迹(nì) B: 亘(gèn)古 蓦(mù)然 倒坍(tān) 引吭高歌(háng) C: 攲(qī)斜 逞(chěng)辩 讪(shàn)笑 吹毛求疵(cī) D: 贮(zhù)蓄 荣膺(yīng) 干瘪(biě) 抖擞精神(sǒu) |
9、 |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墙边一排排板凳上,坐着粉白黛绿、花枝招展的妇女们,笑语盈盈不休。B: 近几年来,菲律宾在黄岩岛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狭隘认知和低劣手段,让人不可思议。 C: 发展低碳经济首当其冲的是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协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D: 一大树盛开的槐花散发出阵阵沁人心脾的香气,惹得蜜蜂们呼朋引伴 , 往来穿梭,要酿出最香的甜蜜来。 |
10、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花团锦簇反唇相讥 B: 面面相觑前抑后合 C: 黔驴伎穷磨刀霍霍 D: 讳疾忌医宠然大物 |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各题。 一剪梅 舟过吴江① 蒋 捷 一片眷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②。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③。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①词作于南宋亡后作者飘零于姑苏太湖之滨时期。②帘招,指酒旗。③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意思是调弄有银字的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 1 )上阕中词人是如何渲染他的愁绪的?请简要分析。( 2 )“洗客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理期待?( 3 )说说你对“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理解。 |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林道人诣谢 林道人诣谢公①。东阳②时始总角③,新病起,体未堪劳,与林公讲论,遂至相苦。母王夫人在壁后听之,再遣信④令还,而太傅留之。王夫人因自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因流涕抱儿以归。谢公语同坐曰:“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⑤不使朝士⑥见!”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林道人:指晋代和尚支遁,世称林道人、林公。谢公:谢安,东晋名相,世称谢太傅、谢公。②东阳:谢朗,谢安的侄子,曾任东阳太守。其父谢据早逝,下文“家难 ”指此事。③总角:古时儿童头结发成小髻,指代小孩。④信:传信的人。⑤恨:遗憾。⑥朝士:朝廷官员。 ( 1 )下列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与儿女讲论文义 与林公讲论 B: 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流涕抱儿以归 C: 左将军王凝之妻 母王夫人在壁后听之 D: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吾日三省吾身 ( 2 )用给(乙)文画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见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再遣信令还,而太傅留之。 ( 4 )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咏雪》中的“兄子胡儿”即《林道人诣谢公》中的“东阳”。 B: 《咏雪》文末的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是对谢道韫的赞赏。 C: 《林道人诣谢公》文末谢公所说的话,是对王夫人的赞颂。 D: 从选文可见,《世说新语》主要记述人物言谈轶事,篇幅短小,语言简约传神。 ( 5 )鲁迅先生称《世说新语》是“一部名士的教科书”。请结合(甲)(乙)两文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朋友和玩伴
①“多年父子成兄弟",是爸的名言。不仅“父子成兄弟”,而且父女也成兄妹了。他把我们当伙伴,当朋友,从不摆“父亲”的架子。
②我读书的那所小学,又破又旧,学生大部分是附近大杂院的孩子。我每次絮絮叨叨地和爸说学校里的事儿,他都很耐心甚至很有兴趣地听。那年“六一”,学校要搞篝火晚会。老师听说我爸出过书,写过剧本,试探着问:“求你爸给咱班写个朗诵词?”我当时想都没想,就大包大揽地答应下来了。
③回到家,看爸摊了满桌的稿纸,正翻着眼睛想他的唱词,我有点后悔了。吞吞吐吐地提出这个要求,心想爸如果说不行,我可就没法儿回去交代了。没想到爸很痛快地同意了。他推开手头的剧本,用一整个晚上完成我的任务。我偷偷地看着爸写,很投入的神态,一样地翻着眼睛。让他这样大动干戈,真过意不去。
④第二天一早,爸高高兴兴地“交差”。我一看,每一个字都抄得工工整整。“如果觉得哪儿不好,还可以再改。“他挺诚恳地说。
⑤篝火晚会上,我们班四十几个孩子底气十足地吼着:
“六一”又来临,
篝火放光明。
奔腾的苗火,
跳跃的火星,
就像少年激动的心……
⑥有人问,谁写的词呀?真好!我们老师牛哄哄地说:“敢情!”
⑦小时候见大人们都有图章,真羡慕。“爸,我也想要一个图章!"我刚提出要求,爸马上响应:“咱俩一块儿刻,我教你!”挑石料,爸问:“要大一点的,还是小一点儿的?”“大的!”再选字体:“喜欢隶书还是篆体呀?"我不明白,爸就在纸上就着石头的形状写了各种体的名字。“用阴文还是阳文?”“随便!”
⑧爸把住我的手,一刀一刀地刻,深一刀浅一刀地刻出个大概,又精心地修理了一遍。蘸了印泥一盖,爸有点得意:“怎么样?挺不错的吧?"我觉得不大对劲:“红底白字不如白底红字好看!”“嗐!这是阴文,那种是阳文。”
⑨爸痛痛快快地把石料拿去磨平,又刻阳文。刻得差不多了,让我试着刻几刀。“咔嚓”一下,笔画就刻断了。又磨平,再刻,爸一点儿都没有烦。
⑩一个小学生,有这么一枚“庄重"的名章,真是件神气的事。书上、本上,满世界都盖了红红的印迹。那块章的形状和字体,我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
⑪一到春天,我们家院外的那片空地,就成了孩子们放风筝的地方,没有几个正儿八经的风筝,多是自制的“屁帘”。我们也抻着简陋的风筝,玩得挺高兴。
⑫有一天爸下班时看见了,很有兴致地跟我们玩了一会儿,风筝老是在空中翻跟斗,收下来一看,爸说骨子扎得有点偏了。他提议,“再做一个怎么样?"
⑬风筝的骨子是从家里的一只放劈柴的竹筐上抽下来的。爸和我蹲在那儿抽竹篾儿,被妈发现了;“嗨!你们这么七抽八抽的,好好的一个筐不就拆散了吗?”挑了两根粗细差不多的,用水浸了,压直。爸很仔细地用小刀刮得溜光,还像木匠那样用眼睛吊吊线。扎好骨架,糊上爸写文章用的大稿纸,上面用墨笔画了一张生动的脸,下边粘了三根长长的纸条子。
⑭跑到空地上放风筝,果然比我们自己扎的强得多。稳稳当当地,一会儿就升得老高,风筝上那张脸变得面目模糊。它从容不迫地飘在春日的晴空中,在那些小“屁帘”中,格外显眼。我们兴奋地大叫,爸眯眼盯着风筝,脸上泛着柔和的笑容。
⑮现在孩子们玩的风筝比我们那时的要讲究,但他们没有我们的兴致高。多少年后,风筝会让他们想起什么呢?
(选自《老头儿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有删改)
( 1 )这是一篇回忆父亲的散文。文中主要记录了三件事情,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记叙文,回答后面小题。
相 送
少小离家,几十年来,父母与我便有无数次的相送。但是,那两次父亲送我的场景,却让我长久地怀想,镌刻于心。
第一次是在上海火车站,父亲携家人送我和三姐去黑龙江上山下乡。我记得是1969年的11月28日,站台上吹着很冷的风。穿着棉袄,戴着棉帽的父亲表情木讷地站在我身边,深度眼镜后是沮丧的目光。他没有动手帮我们拿任何一样东西,几天没刮胡须的脸上,布满胡茬。一个“右派”身份的父亲,此刻,除了沉默,他无以言说。
我们上了火车,扒在窗前向家人招手告别。这时,火车启动了。可能父亲看见我们掉泪了,在火车加速的瞬间,父亲突然跟着火车跑了起来,声嘶力竭地喊:不要哭,坚强些!火车越快了,父亲跑得也越快,一直对着我们车窗喊:坚强些!象压抑过久的情感迸发,他的声音亮而撕裂,引来很多送别者的目光。终于,我们坐位的车窗穿过了站台。我回头,看见父亲在站台边停住了,喘着气,手中拿着帽子,头发被风吹得乱起。
40多年后,在我想起站台上那一幕时,很多图象已经模糊,但父亲奔跑时皱着眉、急切而又无助的表情却占据了整个脑际。
那年,父亲48岁,我18岁。
父亲是一个刚犟的男人,但对我,他却是最纤柔、最耐心的守护者。从小到大,我身上任何部位的叮咬、碰破,他都会摘下圆框眼镜,两眼贴近皮肤,看个仔细,即使我厌烦,他也笑咪咪地哄我。然后,先涂消炎膏,炎症消退,再用护肤膏滋润皮肤,确保皮肤不能结疤,光洁无损。现在,他把儿子送去野狼出没的森林,经受风雪冰霜之地的吹打,他一定会在梦中看到儿子身上的伤疤。
多少年来,我一直想问父亲,他送别我们回家后的情形,也想问他当时的感受。但是,总觉得时间还长。直到他患上老年痴呆症,我才悔悟,这个问话,已经永远不会有应答了。
多年前我患上肺癌,没敢告诉父母。那时,父亲的痴呆症状还不深,有时也有莫名的微笑。可是,有一次,我坐在他身边,他突然支唔着说话。正在我疑惑之时,他又说:有困难找我。听得千真万确!而且,瞬间的表情十分肯定,似乎只有他能帮我解决问题。
我难以相信,一个患痴呆症的老人,会有这样的瞬间清醒。
我向父亲告别时,父亲从藤椅上慢慢地起身,执意要送我到楼下。但是,他哪里走得了步,我让他在房门口留步,他大概也挪不动了,让人撩起房门的布帘子,颤栗着抬起手与我告别,嘴唇抖动着,却发不出声。我不敢再看父亲一眼,转过身,急急地离去。以后,再见父亲时,他又没有了任何表情,仍然认不出我。直至他躺倒在医院的病床上,昏睡。
我知道,这是父亲对我最后的送别。他的儿子,已经在他的记忆中飘散得太远太远,再也看不见了。
从站台上的狂奔到混沌中的移步,父亲,您的两次送子之痛,都在你的心魂中飘离了么?我不再心存疑问,但它却沉沉地落在了我的心底,深藏再了那个最柔软的地方……
请你以“风雨中,我选择向前”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根据自己所写文章内容,将题目补充完楚。②文体自选。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④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