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宜宾三中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巡检排查过程中,我市供电部门解决并发现了居民用电方面的问题。
B: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等活动,让我们从中深切领悟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C: 能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衡量我们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D: 学校经常开展安全常识教育活动,这大大增强了同学们的自我安全保护。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平视是一种严肃的人生态度,是不带色彩的客观,是超越功利的公正,是抛却杂念的单纯。但并非人人都可做到。平视,需要心的正直与坦荡;平视,需要情的 ; 平视,需要识的 ;平视,需要度的

A: 广博与深邃 纯洁与高尚 准确与合理
B: 纯洁与高尚 广博与深邃 准确与合理
C: 准确与合理 纯浩与高尚 广博与深邃
D: 准确与合理 广博与深邃 纯洁与高尚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字的一项是( )
A: 狼藉 轩榭 锐不可挡 眼花瞭乱
B: 锁屑 洗涤 正襟危座 重峦叠嶂
C: 跋涉 猝然 巧妙绝伦 因地制宜
D: 鲜膄 销逝 摩肩接重 连绵不断
4、下列关于文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著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书着重记述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塑造了许多丰富的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B: 我国古代科举制中有“连中三元”的说法,“三元”分别指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即“会元”“解元”“状元”。
C: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苏轼既是“三词客”之一,又是“四大家”成员,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水调歌头》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
D: “即使身体不舒服,也要坚持不懈地练。”这一句是因果复句。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课文第二段,依次抓住春夏秋冬的“香”“繁”“洁”“落”四个典型情景来写四季变化之美。
B: 课文包含了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其中太守之乐的境界最高。
C: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是作者被贬后政治上不得意、思想消沉的表现。
D: 课文第二、三、四段每段开头都有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6、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为了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李老师工作非常勤奋,常常废寝忘食
B: 只有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C: 我们必须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去实现全民族梦寐以求的伟大理想。
D: 他操作计算机非常熟练,已经达到了无所不为的程度。
7、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能与它构成对偶句的一项是( )
A: 柳絮池塘淡淡风
B: 榆荚临窗片片雪
C: 带水芙蕖点点雨
D: 丁香初绽悠悠云
8、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题。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写的是六月里一个黄昏西湖的美丽景色。
B: 送别诗一般都是抒发诗人送别之情的,这首诗却以写景代替送人,构思别致。
C: 诗中的“莲”“荷”指的是同一事物,诗人把二字错开使用,是为了避免重复。
D: 这首诗从大处着笔,着力渲染,描绘了一幅天空日丽、红碧交辉的彩色画面。
9、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的质量,往往取决于这个民族和这个时代的审美愿望、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________因为穷,我们就在心理上________了美,它的后果无非两个:一是对美的麻木,二是对美的误判。对美的误判相当可怕,很可能拿心机当________;拿愚昧当坚忍……


A: 如果 删除 聪明
B: 即使 剔除 聪明
C: 如果 剔除 智慧
D: 即使 删除 智慧
10、

下列加横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处理这类事情可谓轻车熟路 , 一点也不费力。
B: 实现小康的宏伟蓝图是需付出艰苦努力的,不可能一挥而就
C: 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终于登峰造极 , 在山顶欣赏了美好的景色。
D: 这件事我明明不愿做,他却偏要我去做,这不差强人意吗?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城南

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 1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一幅“春雨山水图”,发挥想象把它描绘出来。

( 2 )这是一首哲理诗,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澈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夜登华子岗,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雏。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也。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 1 )下面句子中划线词与“夜登华子岗”中的“夜”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上使将兵
B: 其一坐于前
C: 白玉之环
D: 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实欲界之仙都 然中有深趣也
B: 未复有能其奇者 月上下
C: 复与疏钟相 肉食者谋之又何
D: 倘能我游乎 请吏夜归
(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②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 4 )甲文中的“猿鸟乱鸣”和乙文中的“吠声如豹”都是对声音的描写,其作用有何不同?

( 5 )【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会越长越高吗?

①人类会越长越高吗?身高与什么有关?对于人类的身高而言,基因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据统计,一个人的身高70%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一般来讲,个子高的父母生的宝宝也是高个,个子矮的父母生的宝宝也是矮个儿,但是遗传对身高的影响不超过80%。除此之外,健康和营养对身高也有很大的影响。

②历史一再证明了健康和身高之间的关联。在中世纪晚期的西欧,始于1352年爆发的黑死病夺去了60%的人口,幸存者发现,他们的食物和居住空间一下子变得绰绰有余,因此人们长得相对较高,那时的英国人只比如今的英国人矮4厘米。但在17世纪的欧洲,人类的身高又降至历史的低点。法国人的平均身高不超过162厘米,主要是由于“小冰期”导致冬天非常寒冷,粮食产量大幅减少,而且那时内战频发,包括从1642年至1651年的英国内战、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发起的各种战争,德国也被战火蹂躏了30年。然而,到了19世纪晚期,社会巨变,农作物产量提高、自来水出现、城市的卫生条件大幅改善、经济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势,西欧国家人们的身高也随之开始猛蹿。

③营养与身高也有密切的关系,尤其在儿童阶段影响更大。如果孩子营养不良,在成人阶段,他们很难长到潜在的最大高度。从1950年到2010年的60年间,日本人的平均身高增长了12厘米,其中男性的平均身高达到了170厘米,女性的平均身高达到了160厘米,这与日本政府在二战以后为学生增加营养餐有关。二战以后,日本励精图治,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得到提升,日本政府开始关注国人的身高,政府给正在长身体的孩子提供充足的营养,让他们在学校免费喝牛奶。政府对于日本孩子的身体素质同样重视,要求中小学校经常开展体育活动。这些政策为日本人身体条件的改变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有研究表明,人类或许已经达到了身高极限。法国巴黎笛卡尔大学的让·弗朗索瓦·图桑教授领导了一支跨学科团队,他们回顾了120年的160项研究,考察了人类的寿命、体能、身高随时间发生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在整个20世纪,人类的寿命、体能、身高均稳步增长;但大约从1980年起,这三项指标趋于稳定,30多年来没怎么发生变化。尽管营养在不断增加,医学、科学在不断进步,但人类的寿命、体能、身高却不再增长了。这意味着,现代社会已使人类身高发展到了极限。

⑤另一项研究表明,日本人的身高已经达到了顶峰。有人罗列了近十多年17岁日本青年男性身高变化趋势,发现其变化很小(1998年170.9厘米,2011年170.7厘米);并认为目前日本环境因素(营养、生活方式等)已经达到比较好的状态,阻碍身高的外界因素已不复存在。

⑥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最理想的身高是168厘米,上下变动的范围可在167厘米至170厘米之间。机体的基础代谢与体表面积成正比,而体表面积与身高成正比,身高每增加5%,体表面积相应增加10%,则身体需要多消耗20%的能量。身高每增加10厘米,体重就增加16%。身材高大的人血液循环路线较长,心脏负担也较重,因此可能会对寿命有影响。

(选自《新民晚报》,有改动)

( 1 )概括影响人类身高的主要因素。
( 2 )文章第③段和第⑤段都列举了日本人身高的例子,说明作用是否相同?为什么?
( 3 )第④段画线句中划线词语“或许”能否删去?为什么?
( 4 )联系文章内容,谈谈青少年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理想身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时光不旧,只是落满灰尘

朱成玉

那时我20岁,却在经历人生的秋天,满目落红,遍地枯草,大有“晚景凄凉”的味道。在我自己看来,当时的窘境甚至不如隔壁的那个孤寡老人。

他没有退休金,每日里靠捡拾垃圾艰难度日。喝酒算是他一天中唯一的一点乐趣吧。只有在喝点小酒的时候,那院子里才有了点儿活人的气息。那样的时候,我甚至能听到他哼着一些古老而神秘的曲调。

他的院子里堆着的都是捡来的没来得及去卖的破烂,就是这廉价的破烂,竟然也遭遇了盗贼。那盗贼就是我。

高考落榜后,父母让我去工厂做学徒工,我不去,关起门来坚持写作,梦想有一天可以写出名堂来。苍白无力的青春,空洞的辞藻,自然无法让我写出多么出彩的文章来。消极的我开始变得颓废,抽烟酗酒打架“无恶不作”,邻家隔几天就上门来和父母讨说法,父母气急败坏,不再给我零花钱,任凭我“自生自灭”。我要写稿投稿,没钱买稿纸和邮票,只好打了他的主意,因为我注意到,他那些垃圾里,有一些本子,是可以拿来用的。

他并没有太严厉地呵斥,只是对我说:“你不好好读书,来这破烂堆里翻个啥?破烂就是破烂,还能翻出什么稀罕玩意来?”说完他就往那堆破烂里一躺,和那堆破烂融为一体,好像要告诉我,那破烂是他的,也就他把那破烂当有用的东西吧。“嘿嘿,我也是个破烂。你来翻翻,看我口袋里有没有点儿值钱的东西?”

我的脸羞臊得通红,只好和他坦白,说自己看中了他捡来的那些本子。“不过话说回来,破烂也分两种,一种是完全没有用的,一种是还有一点利用价值的,比如我捡的这种,还是可以换回一点钱的。”那天他喝了酒,心情不错,没有和我发火。借着酒劲儿,还对我进行了一番教诲,“人啊,不管多糟糕,哪怕你狼狈得像个垃圾一样,只要用心,你也会是那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相反,你若自暴自弃,沉沦堕落,那么你就是把自己扔进了不可回收的垃圾箱。

听着这话,一点不像一个捡破烂的老人说的,反倒像我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给我讲的。

为了“惩罚”我,他说,“去给我把窗玻璃给擦了吧,很久没擦了,都看不到外面的东西了。”

我只好乖乖地去擦玻璃。玻璃擦干净了,晦暗的屋子一下子亮堂了起来。他心情很好,招呼我喝一口。我捏着鼻子喝了一口,辣得不行,直吐舌头,他倒是乐得前仰后合。

最后,他在自己的垃圾里仔细挑拣,把那些我能用到的本子都给了我。“该惩罚也惩罚了,不过你既然帮我把玻璃擦得那么干净,也得奖励奖励,这些就奖励给你吧。”

我流着泪接过那一摞本子,脏兮兮,皱巴巴已近迟暮的本子,我却坚信自己,可以在那上面写出干干净净,青春靓丽的文字来。

我一度以为,自己荒废了光阴,不可救药。但这个可敬的老人让我知道,时光还没有被我用旧,只是蒙上了一层灰垢而已。只要用心去擦一擦,那隐匿起来的时光随时都可以亮洁如新。

(选自《当代青年》,有删节)

( 1 )请用简洁的语言补全故事情节。

我要写作没钱买纸→① ________ →被老人发现→②________→惩罚我擦玻璃→(③________ →我找回了自信。

( 2 )为什么20岁的我有一种“晚景凄凉”之感,以至于觉得“当时的窘境甚至不如隔壁的那个孤寡老人”呢?
( 3 )结合语境理解“你若自暴自弃,沉沦堕落,那么你就是把自己扔进了不可回收的垃圾箱”这句话中“不可回收”的含义。
( 4 )纵观全文,你怎样理解文中的老人“惩罚我擦玻璃”的用意呢?
四、写作(分值:60分)
我们每天都在路上。生活路上有欢笑,学习路上有艰辛,交友路上有甘甜,追求路上有付出。在路上,我们有坚实的脚步,有丰富的体验,有无尽的期盼与思考。请以《在路上》为题,自定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隔境之羌”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