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面语句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炼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 B: 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屡炊烟,它是这里唯一的炊烟。 C: 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 D: 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绵。 |
2、 | 下列划线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朝鲜发射卫星的举动在国际社会引起轩然大波 , 美国、日本、韩国纷纷表示朝鲜是在向国际社会发起新的挑衅。 B: 近日,中国与菲律宾舰船在南沙黄岩岛海域对峙事件一波三折 , 远未结束,两国都坚持对方舰船先离开。 C: 受利益驱动,地沟油上餐桌、旧皮鞋熬制老酸奶、毒豆芽等食品安全事件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 D: 2月23日,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竟否认“南京大屠杀”事件存在,对此,我们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死灰复燃。 |
3、 |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考试焦虑是考生经常出现的一种情绪反应,如果考生善于进行心理调适,就能避免减轻不良反应。(去掉“避免”)B: 中考和高考评卷已经采取了对字迹潦草的试卷酌情扣分。(在句末添加“的方法”) C: 有人直言不讳地批评说,很多国内城市的建筑风格千篇一律。(去掉“批评”) D: 雾霭天气不仅大大影响了城市的空气质量,也加大了城市的交通拥堵。(“加大”改为“加剧”) |
4、 | “神马都是浮云”是近年的网络流行语,“神马”是“什么”的谐音,“浮云”的意思即虚无缥缈,转瞬即逝。“什么都是浮云”意思是什么都不值得一提,有抱怨和感叹之意。下面各项中“浮云”一词与流行语中“浮云”一词的含义最相近的一项是( ) A: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B: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C: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D: 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关汉卿《窦娥冤》 |
5、 | 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B: 在主板、显示卡等美轮美奂、花花绿绿的包装盒衬托下,衣不蔽体的硬盘越发显得寒酸。 C: 我家的相册里,有几张罕见的照片,在它们的背后蕴藏着一些妇孺皆知的故事。 D: 测绘工作常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 因此一定要十分准确,绝不能粗心大意。 |
6、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痴想chī 诅咒zǔ 竦峙zhì 繁花嫩叶nèB: 伧俗cānɡ 褶皱zhě 狼藉jí 长途跋涉pá C: 炽痛chì 鄙夷bǐ 恁地nènɡ 忧心忡忡chōnɡ D: 倒坍dān 栈桥zhàn 腆着tiǎn 断壁残垣yuá |
7、 |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在白公馆、渣滓洞,在英雄受难的地方,人们仿佛还可以看到许云峰在老虎凳上的坚贞不屈;可以听到陈然朗诵《我的自白》时的________;可以感受到江姐怒斥叛徒时的________。捧起《红岩》,重读那段满含悲壮而又令人________的历史,真是感慨万千。红岩烈士们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凝聚起一座________的丰碑,用他们的生命铸就了不屈的红岩精神。 B: 大义凛然 义正辞严 肃然起敬 永垂不朽 C: 抑扬顿挫 锲而不舍 肃然起敬 流芳百世 D: 大义凛然 慷慨激昂 心潮澎湃 永垂不朽 |
8、 | 下面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 B: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C: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D: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
9、 | 交际语言中的谦辞和敬辞最能体现中国文化自谦而敬人的特色。随着社会的进步,有些谦辞和敬辞已不再适用,但不少仍有生命力。下面几个句子是生活中常说的话,请找出划线词使用恰当的句子( ) A: 请您明天一定光临 B: 小亮送朋友小飞一本书,并在扉页上题:“小飞留念,小亮惠赠” C: 谢谢您的拙见 D: 请您拜读一下我的大作 |
10、 | 下列对名著中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骨精是《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西天取经途中所遇到的一个妖怪,她曾先后变成年轻女子、老妇人和老公公来哄骗唐僧师徒,但都未能逃过孙悟空的火眼金睛。B: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作的回忆性散文集,含《猫•狗•鼠》《二十四孝图》《五猖会》《社戏》等,共十篇。 C: 《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小说叙述了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做出的种种冒险经历。 D: 《格列佛游记》是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作者用丰富的讽刺手法和虚构幻想的离奇情节,深刻的剖析了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 |
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1 )颔联的“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________”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称道(用诗中词语回答);尾联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 2 )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 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 五、六两句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着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 联系“乡书”一词,尾联中的“归雁”是指诗人希望借大雁给他传递家书。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3 )不能体现表演者技艺高超的一项是A: 表演者使用的道具很少。 B: 观众的孩子被吓得大哭。 C: 表演者模仿各种声音惟妙惟肖。 D: 观众听得入迷,默默赞叹. |
(材料一)
厦门新增无症状感染者黄某行动轨迹
4月9日,从武汉乘飞机至厦门,在分流点进行核酸咽拭子采样后,入住定点医学观察酒店。
4月10日,反馈结果为阴性,返回翔安马巷镇住所。
4月16日,前往翔安某医院进行健康体检,无发热、咳嗽、咽痛等临床症状。
4月18日,第三方检测机构反馈核酸结果为阳性,立即由120转送至定点医院隔离诊治。
(材料二)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表示,无症状感染者是中国进入疫情防控“下半场”的一类重要监测目标。目前一般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潜伏期最长为14天,但因为这类患者有较强的免疫能力,可以在感染病毒后14天内不发病,病毒在其体内存在时间超过三周,具有传染的可能性,如果没有被及时发现和隔离,就存在社区传播的隐患。
(材料三)
《中国科学报》专访生物安全专家陈薇院士(节录)
记者:疫苗是大家现在最关注的问题。目前存在两种声音:一种是我们离拥有疫苗已经很近;另一种则是疫苗短期内无法派上用处,即便研制出来,恐怕也成了“马后炮”。哪种声音更符合实际?
陈薇:目前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快马加鞭地研发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但疫苗研发有固有的周期和规律,而我们对这个新病毒的生物特性、致病机理、传播机制、易感人群等,了解还非常肤浅,因此目前有些平台上报道的最快“1个月”内拿到疫苗,我认为是不现实的。当然我也不敢排除有非常优秀的科研团队能做得更快更好。1月2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科学家将在12周内研制出新冠疫苗,我相信我们国家科研人员的速度不会亚于美国。疫苗不会是“马后炮”。天花、麻疹、脊髓灰质炎等曾肆虐全球的传染病,都是通过疫苗接种得到有效控制。当年SARS之后,如果国家对冠状病毒研究有更长效的支持,有更多团队持续来做这个研究,那么不管疫苗还是药物,至少会有比今天更好的局面。再次狭路相逢,就不会这么被动。
( 1 )请根据材料一给“无症状感染者”下定义。①记者提问时所说的“马后炮”一词是什么意思?
②请结合陈薇院士回答中的具体词句 , 分析中国科学家在新冠病毒研究中表现出的科学精神。
( 4 )材料二中提到,无症状感染者有较强的免疫能力;网上也流传着一种说法,无症状感染者就相当于打了疫苗,并且无症状感染会比打疫苗获得更可靠的免疫力。于是就有人认为,无症状感染者越来越多,自然就可以形成群体免疫,所以没有必要研制疫苗了。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看法。阅读下面这段的文章。完成小题。
再见,爸爸
和菜头
今天父亲下葬。
电话在周一上午9点打来,我在上班的路上。铃声响起的时候,我知道该来的终于来了。在这一天到来之前,我祈祷过,我幻想过,我甚至在街头尽可能避开一切花圈店、寿衣店。但是没有用,电话在周一上午响起,那不是家人会来电的时间。
我乘最早一班飞机回到昆明,进了家,父亲已经变成了一张黑白照片。他严肃地看着我,像是在问:为什么又被老师留堂了?在过去十年间,他是客厅里坐在轮椅上的一道背影,无声隐没在电视节目斑斓的光影之中。现在,他成为了某种以蜡烛、青香、鲜花为食的存在,终于转过脸来和我对视。
父亲生于1937年,属牛,白族。家在怒江地区松柏乡,是家族里第一个大学生。如果不是上大学的话,他会是村寨中一名出色的猎手。他的第一站非常遥远。因为是修物理系核物理专业,他才毕业就被征召入伍,前往新疆戈壁中的核物理研究所。记得他说过,新兵从西安集结出发,坐在闷罐列车里一路西行。没有人告诉他们要去哪里,也没有人告诉他们还有多久。只知道每次下车休息的时候,景色越来越荒凉。最后,竟然举目望去四野无人。父亲说,有一次见到一根电线杆,上面还留有工人的油泥手印。那是进入戈壁之后唯一一次见到有人类活动过的迹象,于是他抱着电线杆失声痛哭。
父亲从来不是一个坚强的人。
父亲在三十九岁那年有了我,我是头生子。我出生不久,父亲就把我带去了戈壁,说是不放心母亲带。从此,他和我的足迹走遍大江南北。他到内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在武汉,在北京,在西安,月台上多了一个抱着孩子的军官,一边肩膀上趴着一个皮猴一样的男孩子,另一边肩膀上挂着他喝奶用的奶粉、煤油炉。父亲回忆说,每次他去买票的时候,就让我在一边守着行李。每次回来的时候,就看见我死死守住行李,对周围叔叔阿姨的逗弄不假辞色,寸步不离,宛若忠狗。
我见过父亲哭过两次。第一次是我叔父去世,他哭着说自己对弟弟不够好,小时候骗弟弟去晒豆子的席子上,眼睁睁看着叔父跌跤。原因也很简单,他觉得奶奶爱叔叔远甚于爱他。第二次是因为我,在初中的的时候,满身出现紫癜,他以为我受了核辐射,得了白血病。我被送去陆军总医院血检,他站在走廊一角向隅而泣,他以为我不知道,其实我全都看到了。
他不知道其实我记得,那一天他冲进幼儿园,抱起三岁的我,冲到乌什塔拉小红山基地的四层楼顶,让我看蘑菇云在山那边升起。然后跳进楼里,让我看冲击波到来时疯狂震颤的窗户玻璃。他永远也不会知道,他给予了我对北方最早的记忆。让我在很多年前就相信,我一定会回到北方,再次看见雪花洒落在我的棉袄上。终于有一天,大雪在北京纷纷扬扬撒下。唯一的区别是我身上是自己买的羽绒衫,不是他一针一线为我缝的小棉袄。
父亲不会知道这一切,我们已经有十年不曾说过话。
我有许多理由不喜欢父亲。我不喜欢他性格中的柔软和悲观,我不喜欢他陷入人生低谷便不再起身,我不喜欢他沉溺于酒精和电视节目,对一切命运的安排逆来顺受,我不喜欢他所有的放弃。我们争吵,我们敌视,我们分开了许久不见,我们再次相逢时无话可说。父亲默许了我的一切胡闹,他强烈地批评了我的每一样人生选择,却在我工作十一年后辞职离开国企做个北漂时不发一言。他沉默如磐石,我变动如流水。而无论是磐石还是流水,从史前的那一刻开始,无论时间之雨如何冲刷,从来寂静无言。
也许,我的批评是对的,父亲这一生中随波逐流,从未争取过任何改变自己人生的机会。可是,我并不曾如他那样在丛林里做一名猎手,带着猎犬交错出击,追击五十公里直至野猪倒地毙命。所以,我也无法理解一名十九岁的山民突然被运送到戈壁时内心的震撼,对命运的敬畏,以及把返回家乡作为执念的想法。在我们最亲近的时候,他带我踏遍基地周围的山岭,教我认识每一种植物和每一种求生的方法。那是记忆里他最快乐的时光,看着我一个人攀上绝壁,是他最骄傲的时刻。“那是我儿子”,我听见他在山脚下大声对同事说。
在整整七天里,我没有落过一滴眼泪。我朋友告诉我说,她也曾有过相同的经历---对自己父亲过世没有任何情绪的流露,如同操作一个具体的项目,入土为安,一切得体而妥当。一直到了很久之后,她在北京城里开着车,突然有那么一个时刻,在某个街角,悲伤毫无征兆悄然袭来,一下子把她打得粉碎。她一脚刹车,一个人在车里失声痛哭。
爸爸,我在等着那个街角。
(摘自《读者》2016年第5期,文章有删改)
( 1 )结合全文说说我对父亲的感情变化?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①而无论是磐石还是流水,从史前的那一刻开始,无论时间之雨如何冲刷,从来寂静无言。
②爸爸,我在等着那个街角。
( 3 )“那是进入戈壁之后唯一一次见到有人类活动过的迹象,于是他抱着电线杆失声痛哭。”这是“父亲”不坚强的表现吗?为什么?( 4 )结合文章提供的材料,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以“顶出一个春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自己的经历、体验,感情真挚,不得抄袭和套作。②自选文体,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④书写3分,请认真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