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北京市大峪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语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经常说他对文学有浓厚的兴趣,其实这不过是附庸风雅而已。
B: 这家酒店的服务员个个彬彬有礼 , 热情周到。
C: 她在学术上从不墨守成规 , 经常能提出一些新见解,引起大家的重视。
D: 原来是店主人为自欺欺人 , 故意把香烟藏在茶叶盒里,以逃避检查。
2、中国有一部古典名著,它最早的德文译名是《强盗与士兵》,法文译名是《中国的勇士们》,英文译名是《在河边发生的故事》。这部名著是( )
A: 《儒林外史》
B: 《西游记》
C: 《三国演义》
D: 《水浒传》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一般人看到琳琅满的商品,不是叹惜自己挣钱太少就是羡慕别人赚钱太多,可苏拉底在逛完市场之后,却说:“原来我不需要的东西这么多啊!”
B: 在农村不乏“家电盲”,一旦使用电器,胆小的束手无策 , 胆大的就盲目操作造成用电事故。
C: 昆铁路横穿髙安并设立火车站,交通将迅速发达,吸引着海外投资商纷至沓来 , 不久的将来,髙安将跻身于中等城市的行列。
D: 每年的春晚就好似一部反映当年生活的戏剧,演员们表演得无与伦比 , 让人们在一个个真实生活场景的回忆中得到美的享受。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你应邀参加朋友的聚会,因故迟到,你抱歉地说:“不好意思,让您恭候了。”
B: “小伙子,你知道人民广场怎么走吗?”小张热情地说:“路不远,我带您过去吧。”
C: 在公交车上,有人不小心踩了小雷的脚,他生气地说:“谁踩了我的脚,赶紧道歉!”
D: 小华对我说:“你进步很大嘛。”我得意地说:“那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嘛。”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轻(yíng) 琐(xiè) 深痛疾(è)
B: 真(zhì) 脱(zhēng) 前后继(pū)
C: 古(pǔ) 取(jí) 轻怕重(zhān)
D: 藏(zhù) 洁(jiǎo) 聒不舍(qiǎng)
6、下列句中加粗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那户人家真是祸不单行,他们本来就穷,现在两个孩子又生病住院。
B: 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C: 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
D: 冬去春来,夏隐秋至,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变化无常
7、

下列对李清照的《武陵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A: 这首词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飘荡无依的女子形象。
B: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化虚为实,形象写出了愁思的浓重。
C: “春尚好”“泛轻舟”用词轻松,节奏明快,表现了词人随遇而安的喜悦。
D: “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词语,欲扬先抑,将词人微妙复杂的心理表露出来。
8、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采葵作羹(拿着)
B: 何处望神州(中国的别称)
C: 留取丹心照汗青(史册)
D: 愁云惨淡万里凝(暗淡)
9、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春》《背影》的作者是朱自清,他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写出细腻的内心感受。
B: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主要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C: “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自古是坚贞高洁的象征,荷花、芙蕖等为莲花的别称。
D: 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阴阳割昏晓”的“阳”指泰山北面。
10、品读下面这首古诗,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A: “朝露待日晞”中的“晞”可理解为“晒干”;“焜黄华叶衰”中的“衰”可理解为“衰败”。
B: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自然景物的盛衰规律来警示我们要珍惜时光,及时努力。
C: 诗的最后两句堪称点睛之笔,它精练醒目,与岳飞《满江红》中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有异曲同工之妙,均是千古名句。
D: 作者的目的是通过描写冬葵、百川,赞美万物的勃勃生机。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诗的题目看,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扬州的酒宴上酬答刘禹锡的作品。
B: 这首诗的首联,叙写作者被贬到荒凉之地二十三年来的人生经历。
C: 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作者对亡友的怀念和回乡后恍如隔世的感慨。
D: 这首诗的颈联,对仗工整,蕴含哲理,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 2 )诗歌标题的“酬”字本义是指“答谢”,在诗中的具体含义是①________。颔联中使用“闻笛赋”和②“________”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回归之后的感受。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 1 )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流飘荡 ________

②猛浪若  ________

③互相轩  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 3 )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雪地烤红薯

周海亮

①男人缩在高中校园门口,守着一个烤红薯的老式铁炉。他不断地把烤熟的红薯挑出来,把没烤的红薯放进去,十几个红薯,让他手忙脚乱。第一次做这种营生,男人的心里有点慌。

②(A)天空平飘着雪花,男人的头顶和肩膀上落着薄薄一层雪。正是放学的时候,走读的学生赶着回家,住校的学生赶着回宿舍,所有人都在雪中匆匆而过。男人把一个烤得最成功的红薯托在手里,嘴张着,却并不吆喝。

③有人停下来,看他的红薯。他立刻打起精神,从旁边操起小秤。他挑了两个最大的红薯放进秤盘,拉起提绳。“啪”的一声,两个红薯紧跟着掉在雪地上。男人急忙再从烤炉里取出两个红薯,那个学生却早已经走远了。

④整个下午他都没有卖掉一个烤红薯,这让他很伤心。现在,除了他,谁还把烤红薯当成好东西?儿子考上重点高中的那一天,闹着要去吃洋快餐。儿子点了一份薯条,端上来的东西又黄又瘦,蜷缩扭曲着,他不知为何物。尝一个,才知不过是炸过的土豆条罢了。他说:“这能比得上烤红薯?”儿子边笑边喝着可乐。可乐他也尝了尝,不好喝,麻舌头。他想,烤红薯多好啊,剥了皮,又香又甜,含在嘴里,不用嚼,直接化成蜜淌下去,如果再配一大碗玉米糁子和一碟腌萝卜条,那滋味,真是给个皇帝也不换啊!

⑤他重新把小秤放到身边,扭过头,眼睛盯住校门。这时,有几个学生说笑打闹着,走了出来。男人眼睛一亮,清清嗓子,喊了起来:“卖烤红薯啰!”嗓音很小,又哑又沙,像被砂纸打磨过。声音吸引了这几个学生的目光,然而他们只是投来极为漠然的一瞥,又转过脸继续说笑。

⑥于是,男人又提高嗓门吆喝:“烤红薯白送啰!”这时,一个长脖子少年停下来,并转身朝男人走来。边上的平头少年拽了拽他的胳膊,可是没能将他拉住。长脖子少年走到男人面前,问道:“烤红薯白送?”

⑦男人憨笑着挑出四个红薯,边挑边问长脖子少年:“你们宿舍几个人?”长脖子少年说:“四个。”男人接着问:“那个和你一起走的留平头的也是?”长脖子少年说:“不错。”男人说:“那就给你们多带几个吧!”于是又挑了四个。他把八个烤红薯分装进两个袋子,递给长脖子少年。

⑧天渐渐黑下来。(B)男人看了看天空,雪越下越大,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男人仍然没有卖掉一个烤红薯。他推起三轮车,慢慢往回走。他在一个街角停下来,就着昏黄的路灯,从炉里掏出一个焦糊的烤红薯。他仔细地剥掉皮,慢慢地吃起来。他不声不响地吃掉一个,又掏出第二个。他一口气吃掉八个烤红薯,那是烤炉里剩下的全部烤红薯。吃到最后,他不再剥皮,将烤红薯从烤炉里取出来,直接塞进嘴巴。男人想,自己的嘴唇肯定被烫出了水泡,因为现在,那里钻心地痛……

⑨长脖子少年回到宿舍,将两袋烤红薯随手放在床头柜上。谁对烤红薯都没有兴趣,即使是白送,他们也不想吃上一口。终于,快熄灯的时候,留平头的少年打开了一个袋子,取出一个烤红薯,托在手里,细细端详。长脖子少年提醒他说:“都烤糊了。”平头少年低头不理他,闭起眼睛嗅那个烤红薯。电灯恰在这时熄灭,平头少年在黑暗来临的瞬间,将那个已经冰凉的烤红薯凑近嘴巴,狠狠地咬了一口。他没有剥皮,感觉到了红薯的微涩与甘甜。

⑩长脖子少年突然说:“你和卖烤红薯的那个人长得很像。”

⑪黑暗里,平头少年偷偷流下了一滴眼泪。

(选自《知识窗》2011年第1期,有删改)

( 1 )根据文中男人的行为,完成下面的填空。

手忙脚乱________红薯→打起精神称红薯→高声吆喝________红薯→不声不响吃红薯

( 2 )文中的男人对儿子(平头少年)的父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 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④段儿子“边笑边喝着可乐”中“笑”字,反映了儿子对烤红薯的不屑一顾。
B: 第⑤段男人“眼睛盯住校门”中“盯”字,表现他盼着有人来买红薯,更盼见到儿子。
C: 第⑥段平头少年“拽了拽”长脖子少年的胳膊,是不想让长脖子少年走近男人。
D: 第⑦段男人说“那就给你们多带几个吧”,可见男人对这些孩子关爱有加,很大方。
( 4 )文中有两处关于雪的环境描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A)天空飘着雪花,男人的头顶和肩膀上落着薄薄一层雪。

(B)男人看了看天空,雪越下越大,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

( 5 )第⑨段“他没有剥皮,感觉到了烤红薯的微涩与甘甜”中的“微涩”和“甘甜”意蕴丰富,请揣摩并写出平头少年的内心活动。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刘部长回乡

①刘部长自参加革命后,就没回过故乡。几十年过去,乡愁越结越重,他决定在离休前回故乡看看。于是,他把这一想法告诉了秘书。秘书随即将电话打给部长故乡所在市的市长,市长是刘部长老部下的部下。听说老部长要回故乡,市长非常重视,随即成立一个以自己为组长的“刘部长回乡探亲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刘部长回乡的接待工作。

②刘部长老家所在县,是全市闻名的穷困县。老家所在的村子,更是穷得叮当响,既没公路出入,也不通水和电。没办法,市政府只好咬牙抽出部分招待费用,先给村子修了一条能让小车子出入的简易公路。

③路刚修好,刘部长就回来了。山依旧是那样的青翠,溪流依旧是那样碧透,山路还是那样的弯弯,路旁的屋舍却还是那么的低矮……

④望着云雾缭绕中魂牵梦绕的故乡,刘部长的脸上一会儿是欣喜,一会儿是蹙眉,一会儿又是沉重的叹息。这块热土是孕育自己革命理想的地方;但令他不明白的是,改革开放都这么多年了,他的故乡为何依旧是那么的贫瘠!

⑤进村的那一天,村子里彩旗飘飘,镇直小学鼓号队的队员们个个精神抖擞,欢快的迎宾曲被他们一遍遍演奏着。市领导、县领导早早来到了村里,都来陪同,那个热闹劲儿,村民们几十年都没见过。

⑥刘部长见到了老家唯一健在的长辈,年已八十有五的小婶子。老太太拉着刘部长的手,老泪纵横,责备地说道:小栓子,你咋这么快就来了呢!

⑦刘部长以为自己听错了,一脸疑惑。老太太身边刚上小学的重孙女,小声说道:首长爷爷,太奶奶的意思是,您再迟些天来,咱这儿就能通上电,还有水。等咱这儿有了路、有了水、有了电,就不受穷了!

⑧刘部长听完小女孩的话后,眼圈湿润,连连自责道:“是我回来的太迟了。我对不起家乡的父老乡亲啊!”

⑨刘部长蹲下身去,双手捧起路边那曾经留下自己足印的红黏土,仔细地端详着。这时,县长、市长又围拢了过来,向他征求:“老首长,工作餐已经准备好。中午在乡镇。上最好的“农家乐”;晚餐安排在县城。您看还有什么指示?”

⑩刘部长久久无语。他弯下腰,将手中捧着的泥土慢慢撒到地上。然后一字一顿地对他们地说:“你们还是多把心思往我们的脚下放放吧!”

——《微型小说选刊》

( 1 )根据提示,梳理文章情节:刘部长准备回乡,秘书打电话通知了当地市的市长→________→ 刘部长回到家乡受到热烈接待,却遭到了“小婶子”的埋怨→________。
( 2 )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①品味下面加点字的含义。

没办法,市政府只好咬牙抽出部分招待费用,先给村子修了一条能让小车子出入的简易公路。

②下列语段中,老太太为什么责备刘部长来得这么“快” ?

老太太拉着刘部长的手,老泪纵横,责备地说道:小栓子,你咋这么就来了呢!

( 3 )“你们还是多把心思往我们的脚下放放吧!”有怎样的含义?
( 4 )文章第③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没有湿度,种子就不会发芽;没有阳光,向日葵就不会开花;没有水流,鱼类就不能生存;没有草原,马儿就难以长大。万物的成长,都离不开一定的条件。那么,我们的成长需要什么?

请以“成长需要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在横线处填入合适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内容具体,感情健康真实;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标点正确,书写规范,不少于600字;⑤文中请不要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残花、已落幕”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