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张家口市第十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浮躁 颠簸 蔓延 名附其实
B: 妖媚 摄入 旷野 一如即往
C: 敞篷 宛如 顷刻 腾空而起
D: 饱览 变幻 陡峭 五彩斑澜
2、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们班在任课老师们的推波助澜下,终于取得了年级第一的好成绩。
B: 目前,住房价格一涨再涨,令购房者叹为观止
C: 危难之时,绿色的迷彩撑起了生命的希望,人民解放军无愧为共和国的中流砥柱
D: 篮球赛场上个别运动员的急躁情绪,往往会导致全队一泻千里 , 不可收拾。
3、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信客教地理栩栩如生 , 效果奇佳,他凭借丰富的阅历,成为了一位优秀的地理老师。
B: 农村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不合坐一条板凳。
C: 老头子张皇失措 , 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D: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木兰诗》选自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本诗叙述了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B: “水、果”是象形字,“上、下”指事字,“明、林”是会意字。
C: “克难进取”、“战胜疾病”、“涌向河滩”都是动宾短语。
D: 《最后一课》写都德上了最后一节法语课,使他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的感情发生了根本变化。
5、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的母亲》是作者对自己一段人生历程的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情深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
B: 《藤野先生》以写藤野先生为中心内容,通过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藤野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C: 《列夫·托尔斯泰》一文前半部分极力描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实际上是用来反衬他的眼睛,为下文写他的眼睛张本。
D: 居里夫人是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原籍波兰,先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
6、《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构思角度是( )
A: 托物言志
B: 即景生情
C: 类比象征
D: 以物喻人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派的代表诗人;杜甫是现实主义诗派的代表诗人。
B: “唐宋八大家”是指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范仲淹、苏洵、苏轼、苏辙和曾巩。
C: “李杜”是指李白和杜甫,“小李杜”是指李商隐杜牧
D: 眨眼睛、拜访他、送饭、骑自行车、刮寒风都是动宾短语。
8、

下面是对散曲《天净沙·秋思》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B: 第二句用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更显出环境的幽静。
C: 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 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无思乡之情。
9、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 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
B: “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别人,自然会获得别人的好感和尊重。
C: 世界上的物质千千万,石头、铁、空气、水……形态不同,性质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最小单位都是原子。
D: 法显著佛国记说,沙漠里有很多恶鬼和火热的风,人一遇见就要死亡。
10、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语文课上,王老师将《智取生辰纲》里面的故事讲得惟妙惟肖 , 同学们都沉浸在其中。
B: 六月的洋澜湖畔,花红柳绿,碧波荡漾,人们在这里或漫步,或跳舞,或垂钓,怡然自得 , 其乐融融。
C: 桂林的山有的像雄狮,有的像大象,有的像猛虎,山形奇特,真是巧夺天工
D: 关于如何举办好今年端午节赛龙舟活动,刚才大家都提了很好的建议,最后我来谈几点想法,就算抛砖引玉吧!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小题。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 1 )“月光如水水如天”这句话意境优美,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 2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隆中对》,回答后面问题。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 1 )解释文中加线的词语:
①信: ②存恤:

( 2 )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②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 3 )诸葛亮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在内政和外交上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锣鼓声处是故乡

陈志光

①几次回乡,当目光还没有翻越村前那高高的水渠,捕捉到家乡的轮廓之时,总是在很远处先听到阵阵熟悉的锣鼓声,仿佛在欢迎游子的归来。顷刻间,心弦被拨动,心潮在奔涌,下意识判断,锣鼓声处,定是故乡。

②家乡的锣鼓原始质朴而又热情奔放,虽然没有安塞腰鼓的气势恢宏,也没有山东大鼓的曲调高昂,但是经过一代代锣鼓师傳的千锤百炼,也很别具一格,魅力难挡,既是一种与父老乡亲和悦共生、血脉相通的民间艺术,也是一处与泥土混于一体、与山水和谐相融的家乡风景。锣鼓声回响在瓦屋错落的村巷里,飘满在广阔无垠的田野上,穿梭在葳苍翠的树林间,也常萦绕在漂泊异乡的游子心中。

③在家乡,几乎每个村子都有锣鼓队,他们游走在村巷屋弄之间,主要为村民们的婚丧嫁娶进行演奏服务。锣鼓队规模不大,只有七人,由四位锣鼓手和三位唢呐手组成;锣鼓器材也是常规四件,即大锣、小锣、大鼓和镲钯。队员们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只要演奏功底深厚,配合默契娴熟,往往能协奏出清新悦耳、美妙动听的锣鼓乐。家乡的锣鼓韵律丰富、格调清新、变化多样——时而如蜻蜓点水,音律轻柔;时而又如暴风骤雨,节奏明快;时而浅吟低唱、如泣如诉,时而高歌猛进,荡气回肠……再加上点缀其间的清越嘹亮的唢呐声,把各种情感表见得淋漓尽致,听得人心潮跌宕,难以自制。尤其在喜结连理、金榜提名等大喜之日,还伴有梆子、二胡演奏和戏曲演唱,锣鼓艺术和戏曲艺术无处对按,浑然一体,使得喜庆气氛更加热烈,文化的韵味更加浓厚。

④除了日常的婚丧嫁娶之外,在元宵节的龙灯会上,也是锣鼓队大显身手之时。龙灯游到哪儿,锣鼓响到哪儿,节奏欢快,铿锵有力,使中国龙更加威风凛凛,气势非凡。特别是在舞龙比赛的时候,锣鼓不仅是指挥手的声音信号,更是鼓士气的进军号角。只要咚咚锵的锣鼓声响起,舞龙者全身的细胞能量就会被激活,他们踏着鼓点,奋勇争先,激情的锣鼓击打得他们斗志昂物、汗水四溅。巨龙时而盘旋,时而翻转,时而蛟龙出海,时而腾云驾雾……随着锣鼓声像雨点般愈加密集,舞龙的节奏也在不断加快,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热血沸腾,节目表演和观众情绪一并被推向高潮……四周锣鼓声、鞭炮声、欢呼声、叫好声一片,场面雷动,热闹无比。

⑤多少年来,家乡的锣鼓就一直没有停息过,每当听到这熟悉的锣声,我要么驻足凝神,沉浸其中;要么朝着锣鼓声飞奔而去,以飨眼耳。

( 1 )文中把家乡的锣鼓与安塞腰鼓、山东大鼓作对比,作用是什么?
( 2 )从用词、修辞、情感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
( 3 )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 4 )本文写家乡的锣鼓,主要描绘了哪些场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根赋

刘增山

①白杨树,树白杨,雨水泥土是亲娘。开春盼到谷子黄,盼你长大做根梁。

②这大概也是祖母对我的祈祷词了。

③这次请了“创作假”回去,正赶上家里翻盖房子,想不到父亲要把房后那棵大白杨树刨下来做梁了!全家人都为之痛惜,我心里更不是滋味。心想:父亲啊,这几年家里日子过得富富有有,要盖房,去集上买根粱就可以了,为啥偏要刨树呢?您忘了吗,父亲?这白杨树是您给儿子树立的一块如何生活的“人标”啊!三十多年来,您儿子的青春、生命和事业,都和白杨树紧紧地连在一起!每当在工作中遇到艰难困苦时,我眼前便会出现白杨树那挺拔威严的铮铮硬骨,从而激起战胜困难的坚毅和力量;每当在生活中遇到歪风邪气摇撼的时候,我眼前便会浮现出白杨那伟岸、正直的身姿,从而立定脚跟决不东倒西倾;每当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挫折的时候,我眼前便会闪现出白杨树那刺破青天、蓬勃向上的茎尖,从而又会重振进击的锐气;每当在生活中遇到不幸的时候,我的耳边便会响起白杨那哗啦啦的歌唱,从而掀去心头郁积的阴霾,笑迎命运的各种挑战……

④白杨啊,使我的生命茁壮!

⑤白杨啊,使我献身的事业发展!

⑥如今父亲要把我心中的树刨掉,怎不令人翻肠倒肚?可转念一想,父亲又不是个没有思想的鲁人,若论对白杨的感情,他并不比我浅啊!几十年里,父亲作为白杨的“保护人”像爱护自己的儿子一样,精心护理着这棵他亲手抚育成材的树。记得一次,一头小驴驹把树皮啃了,父亲一鞭上去,把驴驹从坡上抽到坡下,拌了个半死;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那个粮食比命还贵重的年代,有人要用一千斤大米买下这棵树,父亲饿得一身浮肿,也没有答应,他不想为了吃几顿饱饭而去抹掉正在大学深造的儿子心中的“人标”;1963年发大水时,山洪冲歪了白杨树,父亲硬是用他那黑红的脊梁,把白杨树给扛直了,用他的话说“可不能让孩子心中留下一棵歪脖子树”……

⑦也许父亲认为做大梁算是为它找到一个归宿。想到这里,心里平静了许多,我决心服从父亲的裁决。

⑧“你去看看那树根吧。”寡言少语的父亲递给我一把镐头说,“一棵树不光是露在地面上的。”

⑨啊,好难刨下的根!

⑩过去,我只注意欣赏白杨树那裸露在大地上的繁华茂盛的枝叶,没想到它在地下还有如此虬曲壮观的根系。那深扎在沙石和岩壁之间的根,千条万绪、纵横盘缠,相互纠葛。那主根深不可测,那旁根、须根多不可数,那簇簇根系,千姿百态,异状纷呈。有的像一队浩荡进攻的兵士,剑拔弩张,在地下那黑暗的岩层间拼搏、抗争,开辟着进军的路;有的像一队队吃苦耐劳的矿工,在地下那岩石的縫隙中匍匐着身体向前掘进,奋战,争取着生命的发展;有的则像一群群勤劳坚韧的蚯蚓,拼命地在地下吮吸着乳汁,汲取着营养,然后把它输送给地上的树干;有的盘曲的根则更像那抛在地心的锚,为了稳固那地上的大树,而紧紧地死抱着岩石……

⑪刨着,刨着,我不禁对根肃然起敬。白杨啊,我终于懂得了,你那高大的身躯为什么能风打不动、雨浇不倒呢?是这地下坚定顽强的根支撑了你呀!白杨啊,为什么你能长出翠玉般的绿叶,开出轻絮飘飞的花呢?是因为地下有勇于献身的根营养了你呀!白杨啊,为什么你又能顶天立地的雄踞大地呢?是那不怕埋没的根把荣耀全部馈赠给了你呀!

⑫父亲这时问我:“听说,地上的树身有多高,地下的树根就有多长,书上写过吗?”

⑬父亲又问我:“还听说,地下的树根有多少,地上的树叶就有多少,书上能查到吗?”

⑭我为父亲的话惊得一时说不出话,许久才回过神来:“都该写上。”

⑮我不能从生物学的角度去回答父亲提出的这些问题,但父亲的提问却使我获得了一个新的生命哲理……

( 1 )文章围绕“刨树”表现了“我”情感的变化过程,试作梳理概括。

①________→平静→②________→③________

( 2 )文章第⑩段对根的描写“显其形”“传其神”,试对此加以赏析。
( 3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白杨树是父亲给儿子树立的一块“人标”,这棵树的形象特征、精神品格影响、塑造了“我”生命的品质。
B: 儿子小的时候,父亲要用白杨树来教育儿子,所以他精心呵护树的成长;现在儿子成才了,父亲也放心了,觉得白杨树用来做大梁更合适。
C: 寡言少语的父亲递给我一把镐头,让我去刨根、看根的举动背后另有深意。
D: 文章题为“根赋”,却花了大量的篇幅来写树身和父亲对树的呵护,并非详略安排不当,而是为了用树的粗壮来侧面表现根的伟大,也是为了引出下文对根的描写和赞美。
E: 本文和茅盾《白杨礼赞》赞美的对象一致,都采用了象征、对比等手法从外形到内核各个层面对白杨树进行了深入讴歌。
( 4 )你认为结尾处作者从父亲的问话中领悟到了怎样的“生命哲理”?请结合文章和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句的理解和感悟。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总会有许多令人难忘的瞬间。一个瞬间就是一幅精彩的画面;一个瞬间,承载着一个感人的故事……请以“___________的瞬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描写要细致,要有真情实感,字数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逐點崩潰”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