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巩义市第四高级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们的青春,他们的生命都献给了他们亲爱的祖国,真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B: 这起重大事故鲜为人知 , 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
C: 周恩来一生至情至性、至高至圣、大智大勇、鞠躬尽瘁
D: 由华航琛创作的《戒烟歌》被人们口口相传,后来凭借其简练易懂的词句、轻快的曲调竞成了家喻户晓的时代歌曲。
2、

《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对高妈怎样?( )

A: 很佩服
B: 很厌恶
C: 不喜欢
D: 时常骂高妈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们之所以赞颂勇气,是因为有人总是在明知风险时,仍选择挺身而出的缘故。
B: 国家卫健委专家称,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的传播。
C: 这个春节的武汉,冰雪和阳光都曾轮番洒下,希望和绝望也是如此。
D: 一个人的力量、一个企业的力量、一座城市的力量,汇聚成中华民族磅礴的力量。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重要的、影响深远的巨大转变。
B: 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C: 他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D: 邓稼先是的理想党员。
5、选出理解错误的一项( )
A: 《芦花荡》中的主人公“老头子”老当益壮、智勇双全、爱憎分明,完美的英雄人物形象。
B: 西蒙诺夫的《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友谊。
C: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结尾一句“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课文中还有一些有些地方运用到了这种修辞手法,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D: 《亲爱的爸爸妈妈》中引用了迪桑卡的诗句,其作用是歌唱孩子的可爱和希望正是对纳粹强盗的控诉。
6、

请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

A: 《秋天的怀念》作者是史铁生,作家独特的生存状况使其作品带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其散文代表作有《我与地坛》和《合欢树》等。
B: 安徒生(1805—1875), 《皇帝的新装》作者,丹麦著名作家。代表作有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和《丑小鸭》等。
C: 在实际语言运用中,词总是出现在一定的上下文中,我们称其为语境。但是无论语境如何,一个词的意义是固定不变的。
D: 词语中有不少带有或褒或贬的感情色彩的词语,也有大量的词是不带褒贬色彩的中性词。
7、下列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弥漫着收获喜悦的果园里,将甜美诱人的水果从丰硕的枝头摘下,无疑是惬意的农家生活中最浪漫的劳作。
B: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诗只是着力烘衬桂林山水的妙处,并非要褒贬天下山水。
C: 一切都好像刚刚发生一样,历历在目,却有更多的记忆,如仙山琼阁一般虚无缥缈了。
D: 2017 年底建成的港珠澳大桥,将香港、珠海、澳门三地融会贯通 , 成为促进三地繁荣稳定的“金桥”。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一个人的英语水平的高低与其词汇量成正比,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根本上取决于词汇量的大小。
B: 他潜心研究,反复试验,终于成功研发了具有预防及治疗肠胃病的药粥系列产品。
C: 尼泊尔产生8.1级强震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该国位于全球著名的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上。
D: 广受好评的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不但提高了大众对经典诗词的鉴赏水平,而且唤起了人们对经典诗词的记忆。
9、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艾青在狱中写下了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抒发了对大堰河深深的挚爱和无限的怀念。这首诗在发表时,他第一次使用了“艾青”这一笔名。
B: 《黎明的通知》全诗自由铺陈,自由抒发,诗人仿佛从“黎明”的胸臆中直接飘出,散而有致,活而有序,体现出自由诗的特点,给人以极大的美感。
C: 《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例如鲁智深李逵,他们都嫉恶如仇、侠肝义胆,但李逵粗中有细,豁达明理;鲁智深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D: 杨志在东京因盘缠使尽,便忍痛变卖祖上的宝刀,却偏偏惹上破落户牛二。他要求杨志演示宝刀的三宝,百般刁难杨志,最后被杨志杀了。
10、

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 读了拜伦的诗,就想到西班牙去,想看看西班牙女郎的头发是黑的,还是金黄的?
B: 在中华大地上,我要去的地方就更多了,因为我认为中国的山山水水、亭台楼阁、花草树木……都是世界上最美的。
C: 为了对演出市场及演员进行规范管理,文化部近日发出了“演员个人营业演出活动管理暂行办法”。
D: 她说:“有这么多热心的民警,有这么多好街坊,我呀!还得活一辈子啊!”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相关问题
除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释】①除夜:除夕之夜。

( 1 )第一句诗中的“寒灯”渲染了除夕之夜旅馆中怎样的氛围?

( 2 )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陆游《入蜀记》

( 1 )下列句子断句有误的一项是( )
A: 或/王命急宣
B: 绝巘/多生怪柏
C: 过/巫山凝真观
D: 如鸾鹤/翔舞徘徊
(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非亭午夜分 自:________然十二峰者不可见 悉:________四无纤翳 顾:________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 4 )(甲)(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所写的“山”各有怎样的特点?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汪栗子

明前茶

①等别的炒栗店开张约20天后,老汪的炒栗店才开张。他等得很有耐心,因为没熟透的栗子口感甜脆,宜做成凉拌菜下酒,若炒来吃,既不粉也不糯,是要坏了招牌的。

②在老汪的店里,满匾的栗子看上去十分朴素,就像山间老农的脸色,是那种没有反光的棠皮色,不像别的摊上的栗子那么好看,或油光发亮,或肚上横切一刀,露出诱人的暖黄色的栗肉来。老汪的栗子不打蜡,不喷糖水,不开口子,偏是他的店门前排长队。顾客等得急,老汪一点也不急,非要把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

③这真是神奇,生栗子已经挑拣了一遍,现在挑出来的,外面看没坏,他怎么知道是坏的?

④老汪说,气味不对。他打了个比方:比如一个在车站或码头当了20年便衣警察的人,在万千人中扫视,只要他拦下的人,多半是网上通缉的嫌疑犯,他都不需要与那人对视,只要从他身边过,就感觉“气味不对”。

⑤栗子要有香甜粉糯的口感,七分在栗种,三分在炒制的功夫。老汪不肯给栗子开口子,是因为硬开口子的栗子,水分都在炒制的过程中跑光了,热吃噎人,凉吃更是口感铁硬。但没开口的栗子很容易在炒制的过程中炸锅,要是有一小部分栗子像控制不住的火药一样迸壳而出,就会溅得一炉栗子都斑斑点点。所以,控制炒栗炉的火力非常重要。每一炉栗子下锅前,老汪都要细验单颗栗子的分量,以及皮壳的厚度,他炒好的栗子,顶端会有自然的放射状裂纹,手轻轻一挤,栗壳就开了。老汪得意地搓搓手:“这锅栗子的‘梅花裂’炒成了。”“梅花裂”指的是栗子顶端的裂口是五道,“丁香裂”是四道,这样的雅名也只有老汪这样的戏迷才会想出来。

⑥每过十几天,栗子店会关门一天。老汪自己在门楣上手书致歉条一张,毛笔字写得很端庄:“名角来了,听戏一天。”或者是:“去大别山收栗一天,新鲜炒野栗,明日赶早。”老汪信不过批发市场的栗子,定要自己开车去大别山收栗子。那里除了家栗外,还出产一种口感细腻粉甜的野栗子,有一股奇特的果香,比莲子大不了多少,呈尖锥形,是当地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去大山的荆棘丛中打来的。打栗人要穿粗布衣裤,把衣袖裤脚都扎紧,趟过与野栗树混生的荆棘,仰面用小木棍去抽打那些长满刺的栗苞;回来后要把栗苞装在小麻袋里摔打,使之裂开;再戴上粗线手套把野栗剥出,十分辛苦。老汪说:“每个交栗子的人手上都裂着口子。”那是山区老人和学童一笔很重要的零花钱,是家中没有栗园的人也有的得意小收入,老汪说:“既然这样,为啥不帮帮他们?”

⑦山里人也纯朴,11月,第一场雪落下来,野栗子就没人打了,因为老辈人说,天寒地冻,野鸟们少吃食,那些留在树上的野栗子,是它们一冬的口粮呢。

⑧老汪每年收栗子时,都要在山区帮扶两三个刚考上大学的孩子,栗子收到哪里,他就帮扶到哪里,没有一定。老汪在与老乡的闲聊中知道那孩子的情况,到人家家里看一看,讨碗水喝,吃上一两个山里人待客的水柿子,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

( 1 )请通读全文,然后参照提示,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短语,将文章讲述的老汪的几个动人故事概括完整。

晚开店→________→________→收野栗→________

( 2 )品读文中第2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分析划线字词的表达效果

老汪一点也不急,非要把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眼疾手快地出了十几个坏栗子,到一边。

( 3 )文章第6段中画横线处关于打野栗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 4 )文中的老汪是一位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举例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守时的末班车

张翔

那天晚上十一点二十分,我从朋友的店里跑出来,赶上了十一点三十分的末班车。我上去时,车已经挤满了人,我好不容易才挤上,在门边站稳了脚。司机是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人,他很友好地问我站好了没,我点头说好了,然后他关上了车门。

我以为这是要走了,但老人却没有发动汽车。他微笑着凝望车外没有赶上车的人,手摆着,示意坐不下了。有人敲打着车门的时候,他就大声告诉他们:“坐不下了,打的去吧。”

车外还有人有些不甘,骂骂咧咧地敲着车门,一副恼火的样子。但老人却始终微笑着摆着手。、而坐在车内的人也开始有些骚动了,叫嚷着要他开车,他就举起手,说:“到时间就开!”

“反正车已经坐满了,你还不开车干什么……”车上的人开始有些不满,纷纷指责他,但老人显然没有当回事,自己看着手表不吭声了。

直到十一点三十分,他才准时发动车,这时车内的吵闹声才停了下来。只是有个打电话的人,还在电话里嘟囔着对老人的不满。

车行了一路,人们慢慢地下车了,我的住处在终点站,到车上只剩下了我一个乘客时,我开始和他攀谈起来。我问他:“你们公司对你们的时间安排要求很严格吗?每次发车都要准时吗?”

老人笑了,反问道:“哪有这么严格哦!每次路况都不一样,怎么可能准时呢?”

“那刚才坐满了人,你怎么还不走?”

“这你可能不知道了,因为这是末班车啊!提前走了的话,那些准时来等车的人会以为我们迟到了,有的人可能就会一直等下去。这么凉的天,这样等下去多不好啊!所以我们必须等时间到了再走,哪怕让他们看到一辆栽满了人的末班车死了心也好啊,起码他们可以早点安全回家。”

我顿时醒悟,心中升起一股暖流!原来老人背负着车外车内的人的误解和责骂,只为了给准时来坐车的人一个失望的答案,同时也是让更多的人顺利回家!到站的时候,我起身下车。走到车门的时候,我回头对他真挚地说出了一句:“谢谢。”秋日的夜风已经有些寒冷,

但是我的。却充满暖意。

(有删改)

材料二:

感谢

魏海玲

人生充满了不如意,我们习惯了抱怨。在抱怨中,对自己拥有的幸福视而不见,一味地放大缺憾,于是我们变得痛苦而彷徨。

也许,改变我们心态的只是一件小事。

他是来城市打工的农村青年,给我们家装塑钢窗户。那天他一直在我们家闷头干活儿,黄昏将近,我们留他吃饭。饭桌上他很拘谨。婆婆热情地招呼他,公公则与他扯家常。原来,他当年考上了大学,而那年他的弟弟也考上了县城的重点高中,因为家里太穷,他只好放弃了学业外出打工。婆婆翻拣出旧衣物,装了半袋子送给他,他涨红了脸,推辞了好久才收下。

半年后的一天,有人敲门。一个背着口袋的青年站在门口。他说:“是我啊,给你家装窗户的。麦收了,全家人想表示感谢,却找不出合适的方式。商量了好久,最后娘说,把家里新打的粮食挑好的带上点,让你们尝尝鲜。”那口袋里是新收的小米、黄豆、绿豆,还有新玉米面。

他放下东西走了,全家人却感慨不已。真不知道,在城市里辗转打工的他事隔半年后如何准确地找到我家;也不知道,害羞的他如何鼓足勇气敲门。我所知道的是,我也曾接受过比他更大的帮助,可没有像他这样执着地心存感激。那个害羞青年告别时,满足和幸福洋溢在脸上,我相信这一切源于他温暖的心态。

(有删改)

( 1 )材料一的标题改为“守时的老人”可以吗?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 2 )说说材料二中画线句子蕴含的情感。
( 3 )找出材料一中作者设置的悬念,并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其表达效果。
( 4 )两则材料都写到了“温暖的心态”,什么样的心态可以称为“温暖的心态”呢?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顾城《远和近》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我觉得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你就在我的眼前,你却在玩手机。——网络留言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体验和感想?请以《距离》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微笑德背后、掩饰着痛”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