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市制定了交通安全管理措施。B: 风风雨雨,他每天都在山里敲呀,凿呀,他用手锤敲醒了太阳,他又用手锤敲落了月亮,敲得石头都有了感情。 C: 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耐心细致地纠正并指出我考试中的问题的情境。 D: 老年人发生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是由劳累、用脑过度、精神紧张、食盐过多、感冒等诱发的。 |
2、 | 对下列病句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政府不断继续加大财政投入,以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问题。修改:删去“问题”。 B: 通过开展“每月少开一天车”的活动,可以使北京的空气更加清新。修改:删去“通过”。 C: 第4ī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我国运动员获得了五个项目的比赛。修改:将“获得”改为“包揽”。 D: 能否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是使他们形成良好人生观的关键。修改:在“是”字后面加上“能”。 |
3、 | 下面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为降低交通噪音对奥运村的影响,我国科研人员制定了总平面防噪音方案。B: 中语会即将在我校召开,这次会议规定每位发言者的发言时间最多不超过30分钟。 C: 随着电脑文字录入技术的应用,使人们逐渐不喜欢用笔写字了。 D: 我们的报刊、电视、网络和宣传媒体,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现象不再发生。 |
4、 | 选出下列句子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B: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是法国作家都德所写,主要通过肖像、语言、行动等描写,刻画了莫泊桑、屠格涅夫、福楼拜和左拉的性格特点。 C: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D: 《社戏》选自鲁迅的《呐喊》,描写“我”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生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
5、 | 下河各组词语中字形完正确的一项是( ) A: 星辰 推祟 映衬 因地治宜 B: 开垦 狼藉 车辙 纵横决荡 C: 琐屑 蔓延 鲜谀 重峦叠嶂 D: 雕镂 隧道 序幕 旁逸邪出 |
6、 | 下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B: 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优雅 C: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 D: 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
7、 | 下列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弥漫着收获喜悦的果园里,将甜美诱人的水果从丰硕的枝头摘下,无疑是惬意的农家生活中最浪漫的劳作。 B: 年三十,一家人围坐在桌子边,边吃年夜饭,边谈笑风生 , 显得格外温馨。 C: 人群中挤攘了一下,一个梳着童花头的男孩子跑过来,郑重其事地把一块钱放进了捐款箱。 D: 夜色里的蠡园,在彩灯的映照下,呈现出一派浮光掠影、流光溢彩的景象 |
8、 | 与下面的例句结构相同的一项是( ) 例: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 A: 白花组织里面含有的空气,会把光波全部反射出来,所以呈现白色。B: 这种固定的沙丘,只要能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防止过度砍伐和任意放牧,就可以固定下来。 C: 如要能够使海水里生长更多的浮游植物,那就不但保证了海洋鱼的饲料,还可能为人类提供新的食物资源。 D: 只有我们自己强大了,敌人才不敢来欺负我们。 |
9、 | 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酝酿 窠巢 撩亮 朗润 B: 慈善 淅沥 静谧 翻来复去 C: 侍弄 捶打 绿茵茵 喜出往外 D: 烂漫 诀别 瘫痪 憔悴 |
10、 | 为句中划线词选出恰当的词义 ( 1 )公将驰之( ) A: 快跑 B: 驱车(追赶) C: 传播 ( 2 )遂逐齐师( ) A: 赶走,强迫离开 B: 追赶、追击 C: 依照先后次序,一一摸着 ( 3 )故克之( ) A: 能 B: 战胜 C: 克服、制服 D: 严格规定 ( 4 )彼竭我盈( ) A: 充满,指士气正旺盛 B: 多余 |
阅读《野望》一诗,完成后面小题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全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思想感情? |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1-2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③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释】①淡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②淫慢:放纵,懈怠。③险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④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对社会有益。 |
烽火台的诉说
①人类为了生存下去,就需要共同抵御洪水、野兽等灾害和天敌,这时就少不了彼此沟通和协作。在远古时期,由于没有文字,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是靠声音和肢体静享;在我国的殷商时期,出现了“击鼓传声”的通信方式;后来人们开始兴建烽火台,出现了用火竞争烟雾传递信息的办法。
②今天,人们在游览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时;依然可以看到修建在制高点上、形似碉堡的方形建筑,那就是烽火台。不过,烽火台的历史要比长城还要久远。
③一般来说,我国历史上的烽火台是在西周时期出现的。据史料记载,在周朝时,中央与各诸侯国都在边疆或通往边疆的道路上每隔一定距离就修筑一座烽火台。烽火台上堆满了柴草,哨兵一旦发现有外族入侵,便点燃柴草以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后,就会派兵蒋来接应,同御外敌。
④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想起《东周列国志》中一个很有名的故事——烽火戏诸侯。故事片说的是荒淫无度的周幽王自从得到美人褒姒之后,便整天想尽办法来博得褒姒开心一笑,可美人一直无动于(zhōng)。有个近臣献计说,当年先王为了防备西戎入侵,在骊山之巅建有20余处烽火台,每当有贼寇侵犯时,烽火台便点火示警,火光、烟雾直冲霄汉,甚为壮观。附近诸侯见此情景,无不发兵相救。这些年为,天下太平,已多年不见烽火点燃,如果君王偕王后同游骊山,夜举烽火,这时诸侯援兵必至,至而无寇,王后必笑无疑。昏庸的幽王居然听从了这位近臣的馊主意,其下场我们都知道了,周幽王命丧西戎刀下,褒姒也在劫难逃。西周从此走向了灭亡之路。
⑤西周的灭亡并不意味着以烽火通报军情的历史就此终结。相反,到了汉代,烽火台的建设规模更大了,使用规则也进一步完备了。用土木筑成的被称为“烽燧”的烽火台,在边陲重镇和交通要道上随处可见。今天,在新疆库车县境内,还留存着一座汉代烽燧,其雄伟的气势可使我们约略窥见当时烽火通信的盛状。那时,烽火台的使用也有了较为完备的规则。白天发现有外敌入侵时,哨兵就在烽燧上燃起柴草或狼粪,其烟直上不散,远远地就能被人看见,人们称之为“狼烟”或“烽烟”;夜间则点燃柴草,以火光报警。点燃的烽火还可以悄悄告诉你一些简单的信息:放一道烽火,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下;放两道烽火,则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上。
⑥在古代,烽火总是与战争联系在一起,烽火出现,便意味着战争来临。南朝吴均有诗句“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大意是说军情文书从边疆传来,报警的烽火像萤火虫一样乱飞;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望》中也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名句。这些都是当时紧张气氛的生动写照。
⑦之所以在战争中使用烽火,是因为它传递信息的速度很快。汉武帝时,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大军出征匈奴时,就以烽火作为进军信号。据《汉书》记载,仅一天时间,烽火信号便可以从当时的河西(今甘肃省)传到辽东,途经千余里。
⑧用烽火报警的通信方式一直延续了多个朝代,直至清朝末年。随着电报、电话等现代通信方式的出现,古老的烽火通信终于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
(取材于陈芳烈的作品)
( 1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美观地填写汉字,并解释这个词语。无动于zhōng________
释义:________。
( 2 )结合全文,简要说说我国“烽火通信”方式从出现到消亡的过程。①悄悄告诉:________。
②据《汉书》记载:________。
( 4 )第⑥段和第⑦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请结合其内容加以分析。好沉的一抔土
石英
①在这里,旧的皇历是更不是了。
②原本我以为,黄河口的土是粗糙的、贫瘠的。因为在我幼小时,大人们就告诉我:那是个盐碱沙荒、十年九不收的地方。
③但当我实地来到这黄河入海处,亲眼领略了它的豪迈气势和不凡的资质后,我便意外地发现:这里不仅地阔,而且土肥,攥在手里,酥细得像润了油,却又不腻而匀和;凑近鼻沟下一闻,别有一种清香。以我年轻时在老家从事农桑的经验,这样的土质,任管种蔬菜还是种庄稼都是很理想的。
④果然,在后首那块干松的地段,好一片秋禾!风过时,高粱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那千支万条谷穗的金笔,在漫野里尽情描绘秋熟的图景。
⑤再往前,更接近河口的一片土地,许是刚冲积成不久,还没有好好利用。如此潮润的沃土,瞅着都会口舌生津,谅也不会长时被闲置的。
⑥我是个庄户底儿,颇有些“爱土成性”,走着走着,禁不住又珍惜地捧起一抔土来,觉得好沉重,真的——比一般的土要有分量。“你的手感不一样吧?”我们的老向导、四十年的治黄专家王总工程师看出来了,接着他以充满诗意的幽默口吻向我解释,“这土确实有点特殊:黄河口虽说在山东,这里的泥沙却不全姓鲁,它们有的姓甘,有的姓秦,有的姓晋,有的姓豫,大都是外来户。你手里攥着九个省区呢,怎能不重?”
⑦我始而以为他是在开玩笑,再一琢磨,或许还真有道理,但究竟是科学上的依据,还是哲理上的深远含义?科学上的道理,土质的某种特殊性,还有待请教;引我深思的倒是他所说的“攥着九个省区”这句话,确实是够有分量的,其中不但有地理上的广阔,更有历史的重负,大河不舍昼夜滔滔奔流,融雪纳雨,诸种情味,羼和着千年万载艰辛的汗珠。经过漫长历史淘滤,轻浮的、劣质的分子被冲出河口,混杂于海水中;能够落下来的便执著地痴恋于河口,不肯随波逐流。这些分子多是精华,它们当然最凝重。
⑧这土,攥在手里是无声的,我却觉得它储留、凝结着我们这个民族苦难和奋起的回声。太遥远的且不说,七十多年前,就有黄泛区百姓流离失所啼饥号寒的哭泣,更有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雄浑声浪……
⑨我更深深感悟到:我手里攥着的不是一抔普通的土,一时竟合不得扔弃它——它值得我珍惜并作为一种精神的动力。这时我不仅觉得它的分量沉重,而且攥得好苦!
⑩但不论是何种滋味,过去的毕竟已成为过去。现在,我闻到的是风赠秋熟的醇香;眼前,是驰向海口的两栖机动勘测船。王总兴致勃勃地向我透露:三年以内就将结束这里“有水无航,有油无厂,有口无港”的局面。“到那时,你再来看!”
⑪他的语气是那么坚定,那么充满信心;不需怀疑,他过去四十年间的治黄成绩就是金质“信用卡”。
⑫至此,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土,被攥成紧紧的一团,我随手把它揉碎,轻松地撒开去,土星儿均匀地铺在地面上,幻觉中,我的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新洲远景图……
(略有删改)
(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高粱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 , 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
赏析画线句子________
( 4 )第⑨段写“我”将土“攥得好苦”,第⑫段写“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我”心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请以“那天是 的生日”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补充好题目,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