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云浮市新兴县实验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 )
A: 朗润 溜达 花枝招展 翻来覆去
B: 抖擞 分歧 随声附合 截然不同
C: 祷告 徘徊 疲倦不堪 花团锦簇
D: 鉴赏 云霄 油然而生 不求甚解
2、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作家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后,参观他旧居的人络绎不绝
B: 刘谦的魔术表演出神入化 , 令人拍手叫绝。
C: 日本政府妄图通过购岛实现对钓鱼岛所谓的国有化,这其实是自欺欺人
D: 在这次演讲比赛中,他才思敏捷、夸夸其谈 , 赢得了评委和观众的交口称赞。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七河八岛”是扬州生态环境保持最完好的湿地景观,这里绿化覆盖率大约30%左右。
B: 爱丽丝·门罗是一百多年来第13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
C: 我国大部分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十分广阔。
D: 雾霾过后抓紧治霾才有可能避免不会陷入周而复始的雾霾困扰之中。
4、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位于太行山深处。这里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我 们到此,真有点儿置身于世外桃源的感觉。
B: 在一次大型电视诗歌朗诵会上,殷之光先生声情并茂的朗诵,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所有观众,赢得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
C: 今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发生了强烈地震,房片倒塌,交通阻塞,通讯中断.灾后的芦山,重建工作千头万绪,百废俱兴
D: 由希腊引发的欧债危机迅速蔓延到欧洲其他国家,但我们有理山相信,只要相关各国共同努力,攻坚克难,定会迎来柳暗花明的一天。
5、下面情境下,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同学小勇在校门口被自行车撞了,腿部皮肤有几处刮伤,你打电话给他妈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阿姨,不好了,小勇出车祸了!请您赶快来学校并送他去医院。”
B: “阿姨,小勇在校门口被车把腿撞坏了,您最好来一趟。
C: “阿姨,小勇出事了,但事情不严重,您不用担心害怕。可您最好还是来我们学校一趟,看看这事该怎么处理。”
D: “阿姨,小勇在校门口被自行车碰了一下,腿上破了点皮。您看您用不用来带他去医院做些处理。”
6、

选出下列句中加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

A: 朝鲜宣布停战协议无效的举动,在世界上掀起了强烈地轩然大波
B: 程威休学孝母,可歌可泣的事迹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C: 十四个鲜活的生命在襄阳火灾中逝去的消息传来,让人为之潸然泪下
D: 在中考誓师大会上,李明信口雌黄地说:一定要考出好成绩回报父母和老师。
7、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文字和书法代表了民族精神和文化的根,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加强青少年汉字书写教育刻不容缓
B: 莫言的获奖作品《蛙》的确是一本优秀小说,我经常被小说中精彩的情节和精到的描写感动,时不时地拍案而起 , 击节叫好。
C: 自从今年八月底关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政策出台后,人们对于异地高考的具体方案就翘首以待
D: 面对世界各国主流媒体,总理从容自信地谈改革、谈民生、谈国际关系,即兴发挥,对答如流
8、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孕育 奠基 浠水 潜心贯注
B: 无暇 黯淡 咳嗽 一返既往
C: 嘱咐 兽铤 署名 锋芒毕露
D: 草率 萦绕 开拓 慷慨淋漓
9、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卖油翁》选自《归田录》,作者是欧阳修,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B: 《阿长与<山海经>》出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表达出鲁迅对阿长的怀念之情。
C: 《木兰诗》出自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它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D: 《孙权劝学》节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10、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赵州桥为例,说明了我国古代石拱桥在设计和建造上取得的光辉成就。
B: 文章通过科学的数据,说明了赵州桥的悠久历史和雄伟规模。
C: 在介绍“旅人桥”时,“大约”“可能”等表示概数的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D: 文中的“初月出云,长虹饮涧”,以生动的比喻说明了赵州桥四周景色优美。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注】①公元971年秋,李煜派弟弟李从善去宋朝进贡,被扣留在汴京。公元974年,李煜请求宋太祖让从善回国,未获允许。李煜非常想念他,常常痛哭。②砌:台阶。

( 1 )“乱”字一语双关,请你写出它在句中的含义。
( 2 )李煜《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请你找出此词中与它由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张之万之马
张尚书之万,一红马,甚神骏,尝日行千里,不喘不吁。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来买,公不。固请,之万无奈,遂牵而去。未几,马送回,之万之,询其故,曰:“方乘,遂为掀下,连易数人,皆掀坠。此乃劣马,故退之。”之万求之不得,遂退金收马。公乘之,驯良如故,盖此马愿从主也。
【注释】①尚书:职官名称 ②固:坚持。

( 1 )下列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红马(养)
B: 公不(同意)
C: 之万之 (责怪)
D: 公乘之 (等到)
( 2 )请将文中画线句子“方乘,遂为掀下,连易数人,皆掀坠”翻译成现代汉语。

( 3 )韩愈的《马说》中认为,由于没有伯乐,所以千里马得不到重用,本文中的“军人”识马却驾驭不了马,这是为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为什么不发行大面额人民币

①1987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第四套人民币,100元纸币在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出现在国人面前。从那时到现在,近30年过去了,国内的物价一直在上涨,原来100元可以买很多东西,而今拿这张票子去菜市场逛一圈就花完了。虽然人们积累的财富越来越多,商业活动也越来越频繁,但是央行始终没有发行面额更大的纸币,这是为什么呢?经济学家给出了以下解释。

②首先,如果贸然投放大面额货币,会让人觉得货币在贬值,这种感觉反过来又会加速通货膨胀。而且,一般而言,央行发行的货币的金额面值都是10的指数,比如1元、10元或者100元,另外以5角、5元、20元、50元作为补充。按照现在的居民消费水平,目前比较适合的面值可以放大到200元到300元的范围,但发行这样面额的纸币有点不合上述规矩,而发行1000元或者500元面额的纸币,则物价水平根本达不到。

③其次,从货币发展的趋势看,现金交易正在慢慢地被电子交易取代。目前,刷卡支付、手机支付、网上支付发展得都很好,去超市买东西甚至都不必带现金了。未来各种电子支付手段肯定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也越来越安全,比如刷指纹、刷声音,甚至是刷脸(视网膜)。这就意味着就算是小额的日常生活支付,纸币的流通范围也在缩小。而金额巨大的公司转账、生产资料采购等活动,也都是通过银行完成的,并不需要大面额的现金。

④第三,不发行过高面额的纸币,对于遏制经济犯罪是有利的。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发行新版100元人民币,主要就是更新了防伪技术。就制造假钞来说,纸张、油墨、印版、机器这些东西的成本几乎是固定的,所以相对来说,造假币的面额越大,获利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大面额的纸币会更吸引伪钞制造集团铤而走险。

⑤另外,为了避免洗钱的麻烦,拥有大量不义之财的不法分子更喜欢现金交易(可以绕开监督)。想象一下,纸币面额最高为100元时,隐藏100万元人民币的赃款,或者以100万元人民币来购买毒品,至少需要一手提箱的现金;而如果有500元甚至1000元面额的人民币,就意味着这100万元可以揣在衣服里,这就大大降低了非法交易的风险。2016年2月,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就曾在欧洲议会上表示,目前欧洲央行正在研究废除500欧元面额的纸币,以遏制犯罪活动,因为欧洲刑警组织告诉他们,犯罪分子和恐怖分子偏爱使用500欧元面额的纸币。

⑥最后一点原因是,多一种面额的货币,就意味着纸币厂需要添加额外的生产线。取款机、点钞机也得升级改造,成本也不低。因此,在能够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尽可能保持现状才是央行最合理的选择。

( 1 )为什么“不发行大面额人民币”?通读全文,请你从百姓生活的角度概括原因。
( 2 )请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 3 )在对避免洗钱的麻烦进行说明时,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 4 )下列这段文字可以放在本文哪一段?请具体阐明理由。

据资料记载,民国37年8月19日,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废除法币,流通金圆券。以金圆券1元折合法币300万元收回法币。金圆券发行3个月后,物价暴涨,币值猛跌,至次年上半年,即被群众拒用。

阅读《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一文,回答后面小题

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

韩逸萌

①儿时的记忆里,奶奶的手有一种神奇的魔力。

②想起奶奶的手,恍惚中就觉得香气四溢。在那个物质不甚充裕的年代,在那个并不富足的家庭里,我(奶奶的孙女)的童年却充满着香甜酥脆的回忆。

③暮春时节的榆钱,奶奶煮在粥里。我的碗里便漂了一片片的小荷叶,我像捉小鱼一样吞下,奶奶说,吃了榆钱,一生富足。初夏的傍晚,浓郁的槐花香笼着整个小院,我穿着奶奶做的豆绿色的小裙子,看她洗净采下的槐花,撒上盐和面粉,上锅蒸熟,晚上就能吃到唇齿留香的槐花饭。锅里还煮着绿豆稀饭,煮开了花的绿豆和大米也像一朵朵盛开的小槐花,令我小小的心里久久着迷。那时的夏天竟可以如此清香和清凉。

④冬天是我最爱的。奶奶用坏了的脸盆扣住火炉口,漏洞的地方用白菜叶盖住,不到饭点,烤地瓜的香味就把在街上疯玩的我“勾”了回来。A滚烫的地瓜我拿不住,奶奶一边叫我小馋猫,一边帮我剥皮。“奶奶的手怎么不怕烫?”我奇怪。奶奶笑着说:“奶奶的皮厚啊!”那香喷喷的味道,时时想起,时时垂涎不已。

⑤奶奶的手如此灵巧呵!童年时,我是小伙伴里的孩子王,得此殊荣唯一的原因就是我有最多最好玩的玩具。我没有布娃娃,但我有奶奶缝的布老虎,张着大口,额头上用黑毛线绣着“王”字,那是我最喜欢的玩偶,高兴时才给别的小朋友抱一下。

⑥包装箱上的封条,奶奶一根根洗净攒着,攒得够多了,在一个木头盒上缠缠绕绕,一横一竖,不同颜色的封条就在奶奶的手指尖穿梭纷飞。奶奶编的篮子小巧精致,除了自家用,还送给邻里乡亲,整条街上的人都提着奶奶编的篮子去赶集。人人见了都夸奶奶编得好,有人让奶奶再编了就拿去卖。奶奶笑笑,再编好了仍旧是送人。

⑦在村里口口相传的还有奶奶做虎头鞋的手艺。亲戚里谁家生了孩子,奶奶总要做一双虎头鞋送去。鞋底是奶奶亲手纳的布底,小孩子穿着轻巧又舒服。奶奶做的虎头鞋针脚细密,“老虎”的眼睛炯炯有神,眼珠是特意找了亮面的皮革剪下的,眉毛、胡子、耳朵,个个都精致。

⑧衣柜的另一个角落,塑料袋里装着一个枕头。枕头是金黄缎面的,上面绣了一朵莲花。那莲花真漂亮呀,花瓣层层叠叠,上面是粉紫色,下面是粉白色。我问奶奶:“我可以枕那个枕头吗?”奶奶用粗糙的大手摸摸我的头:“傻孩子,那是奶奶的送老衣啊!”我一直不明白什么是送老衣,后来才知道它的另一个名字叫作寿衣,那是念在嘴里都觉得心惊胆战的字眼啊!所幸,一直到现在,那个枕头依旧放在角落里,始终未用。只是每次看到,我都心酸到不行,不敢想,不敢想,一想几乎要窒息。

⑨这次回家,奶奶捧着我的手,像个孩子一样说:“妮儿的手真嫩,看奶奶的手,跟锉子一样。”“锉子”这个词刺痛了我,小的时候,我总喜欢让奶奶给挠痒痒,不用任何工具,奶奶粗糙的大手在我背上划拉几下,那种感觉最舒服了。

⑩第二天,我冒着四五级风,跑了三个金店,终于买到了一枚尺寸最大的金戒指。奶奶嗔怪:“这孩子,我年纪这么大了,你花这冤枉钱干什么!”B我不说话,我只是想用一枚戒指装饰奶奶的手,这其实是一个华而不实的自我安慰。

⑪我拉过奶奶的手,给她戴上戒指,这么大的尺寸竟刚刚好。奶奶照例抓过我的手,给我暖手。我自小手脚怕冷,冬天的时候,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奶奶身边,奶奶就伸出她的粗糙的大手握住我冰冷的小手。温暖从她的指尖一点点传过来,我的心也暖和起来。C那种温馨是我一生难忘的。奶奶,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可不可以,让我握得久一点?

(选自《意林》,有改动)

(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章对奶奶手的描写运用了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整个村里的人都提着奶奶编的篮子去赶集,人见了都夸奶奶编得好。有人让奶奶再编了就拿去卖”这就是侧面描写。
B: 文中画横线A处奶奶叫我“小馋猫”,是对我馋嘴贪吃的责备,说明奶奶善于在生活小事上教会我做人的道理。
C: 文章第⑧段写了奶奶的“送老衣”以及我看到“送老衣”时的心酸感受,这段文字虽然能更进一步表现奶奶的手巧,但与文章标题“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没有什么关系。因此,可以认为本段离题。
D: 文中画横线B处是说“我”只是想为奶奶尽量多做点事,以此得到自我的心灵安慰,表现了“我”因无法多为奶奶做有用的事的愧疚之情。
E: 文中的奶奶是一个慈祥善良、勤劳能干、淳朴热心(大方)的老人。
( 2 )品析下面两句话,分析加下划线词语所包含的人物情感。

①“锉子”这个词刺痛了我。

②奶奶嗔怪:“这孩子,我年纪这么大了,你花这冤枉钱干什么?”

( 3 )通读全文,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画横线C处在文中的作用。

那种温馨是我一生难忘的。奶奶,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可不可以,让我握得久一点?

( 4 )文章用“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为题目,有何妙处?
四、写作(分值:60分)

根据要求作文。

请以“感谢你给了我更多”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稍纵即逝”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