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辛集市信德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今年,在广场上挂的中秋节彩灯让人眼花缭乱 , 目不暇接。
B: 不论是段考还是期考,她的语文都考不及格,在班级中显得鹤立鸡群
C: 生活告诉我们,那些为富不仁的人,最终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D: 爬上青秀山时,他已经筋疲力尽了,下山时,只好坐观光车离开。
2、

下列各项对语法知识的判断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雄伟”“壮丽”“非常”“宁静”都属于形容词。
B: 短语“黄麻起义”“天堂美景”“赤壁风光”“武穴酥糖”的结构都相同。
C: “投资亿元的武穴梅苑现代畜牧科技示范园建成并开始使用”,句子的主干是“示范园建成使用”。
D: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这句中“飞出”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地刻画出小孩活泼灵动的性格。
3、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浩翰 虔诚 心有余悸 融融泄泄
B: 典范 妖娆 风尘仆仆 一泻千里
C: 堕落 犒劳 死心踏地 轻举妄动
D: 眷顾 勾勒 循规蹈矩 为富不人
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普希金诗集》,作者普希金是俄国著名诗人
B: 《爸爸的花儿落了》“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题目语带双关,含义丰富,既指夹竹桃花的败落,又暗示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还指“我”长大成人
C: 《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是唐朝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D: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大家去郊游是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B: 这篇小说完美地塑造了一个普通船长的光辉事迹。
C: 从她上学的那天起,语文对她就产生看浓厚的兴趣。
D: 能不能战胜自己思想上的弱点,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否成功的关键。
6、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

②可是,人们竟然不自量力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

③殊不知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又幼稚的孩童,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

④虽然这个水滴也能映照大海,但毕竟不是大海。

⑤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

A: ①④⑤③②
B: ⑤③①④②
C: ③①④⑤②
D: ②③④①⑤
7、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应(hè) 黄(yùn) 蓄(chǔ)
B: 水(zǎo) 分(qí) 粼(lín)
C: 时(shà) 弄(sì) 整宿(xiǔ)
D: 临(wèi) 憔(cuì) 步(lǚ)
8、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
B: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成为仁人志士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C: 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这三个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的一种磨炼,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有机会取得成功。
9、选词填空
( 1 )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________,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
A: 气势
B: 气概
C: 气魄
( 2 )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________。( )
A: 赞歌
B: 赞扬
C: 赞美
( 3 )把中原大地________南北两面。( )
A: 劈成
B: 分成
C: 切成
( 4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________;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________!( )
A: 开始 表演
B: 出现 上演
C: 发源 上演
D: 发源 扮演
10、下列关于新闻相关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消息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必须独立成段。
B: 消息采用“倒金字塔”结构,也称“倒三角”结构,即把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先写出来,然后按“次要——再次要——最次要”的结构形式一一写来。
C: 消息与新闻特写的区别在于:消息往往择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而特写主要抓住新闻事件中富有特征的片段展开。
D: 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详细地报道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报道形式,可分为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谭嗣同的《潼关》,完成后面问题。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诗歌描绘了北方怎样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馇粥不继,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注】①世家:家世。②南都:今河南商丘。③馇(zhān)粥:稠粥。④六经:儒家的六部经典著作(《诗》《书》《礼》《易》《春秋》《乐》)。

(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往往馇粥继/尊君在
B: 昃始食/谢太傅寒雪内集
C: 遂大通“六经”旨/下车引
D: 后天下之而乐也/公大笑
(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知 其 世 家 感 泣 辞 母 去 之 南 都 入 学 舍

( 3 )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范仲淹哪些可贵品质?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阅读的愉悦
李国文
①古人说“开卷有益”,这是绝对真理。古人还说“敬惜字纸”,在他们眼里,凡有文字的纸张,都应珍惜。据说仓颉造字时,天地鬼神都为之呼喊哭泣,说明文字所具有的强大震撼力量,这种神话当然未必可信,但反映了人们在印刷物不普及时代的文化崇拜和惜物心态。
②应该看到这种书籍信仰,是中国知识分子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是中国文化数千年赖以不坠的物质基础,也是古往今来所有焚书者遭到全体中国人诅咒的根本原因。
③但后来,尤其到了今天,中国有太多的书,而这些太多的书里,有着太多的糟粕,也是令想读书的人颇感挠头的烦恼。如果无所适从、茫然失措、因噎废食,糟粕固然没了,精华也随之而去。其实,不去其糟粕,何来精华?读书的全部愉悦,就在这种抉择之中。好和坏,自己判断,糟粕和精华,自己说了算,予取予弃的生杀大权,自己把握。这种不受别人干涉,不看别人脸色,不以别人的意志为意志,不以别人的标准为标准,在阅读中所得到的自由,便是无与伦比的快乐了。
④我的阅读主张,说来简单,与胃口的好恶决定多吃、少吃,或者不吃,是差不多的。那些有学问对我有用处的书,我用吃橄榄的办法阅读,反复咀嚼,徐徐品味;那些有学问然而对我用处不大的书,我用吃甘蔗的办法阅读,啜其甜汁,吐其渣滓;那些没有什么学问也没有什么用处的书,也许在某些正经人和革命者看来,不属大雅的书,视若敝屣的书,我就用吃石榴的办法来阅读了。固然,石榴这东西,能食的部分极其少,不能食的部分尤其多,但此物之苦之涩之酸外的,偶然一得之甘旨,忽然意外的清香,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口味。
⑤有时,阅读闲书的愉悦,所带来的身心充实,胜过很多灌输的学问。所以,碰上这类闲书,我总是要拿起来翻一翻的。不惮吹灰之力,也许获益其中,哪怕分文不值,弃之也不嫌迟。当然,阅读,有快乐,也有不快乐。有读得兴起,拍案叫绝的愉悦;也有读得没劲,大倒胃口的不愉悦。有广告做得极红火,评论捧得极热烈,拿在手中,看在眼里,不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不愉悦;也有不见报章介绍,也无名家推荐,随意买来,便中翻阅,倒能提高修养,裨益身心的愉悦。因此,阅读各式各样的书籍越多,识别好坏良莠的能力越高,从精神食粮中摄取的营养就更丰富,获得的愉悦也更广泛。
⑥鲁迅说:“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由此可见,求知求生,是同样的道理。春华秋实,你付出的多,你收获的也多,只要读书,就有收获。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多读一本书,便多一分智慧的光亮。

( 1 )第一段引用古人“开卷有益”“敬惜字纸”的说法以及仓颉造字神话,其作用是什么?

( 2 )文章是从哪些方面阐述“阅读的愉悦”的?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 3 )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4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明了怎样的观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苏轼辛弃疾作为宋代词坛上的杰出代表,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他们的人生经历、理想追求和文化人格不同,苏词和辛词在人生境界、精神意蕴、词作风格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苏词呈现的是生命体验,其作品蕴涵着深邃的哲理性和美感,易于引起欣赏者强烈的情感共鸣;辛词呈现的是人生体验,其作品具有浓烈的个性色彩和现实精神。

②苏词与辛词人生境界的不同主要源 自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同。

③苏轼志向远大,但仕途坎坷,屡遭摧残,长期徘徊于生命的边缘。政治斗争的阴暗、险恶,使苏轼深深感受到人生的无奈,于是他不再执著于在现实中确认自我的社会角色与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他把儒家的入世之志与道家的旷达圆满地融合在一起。辛弃疾是一个失去家园的人,他对国家强盛的渴望远比一般人要强烈,雪洗国耻,恢复失地,拯救民族危亡是其不灭的理想与毕生的追求。对他来说,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自觉担负起救世济民的神圣职责,即使受到压制,也始终不言放弃。在他看来,人生的价值即是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治国安邦的理想抱负,因此,他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

④苏词与辛词的精神意蕴的不同主要源自他们的理想追求不同。

⑤苏词呈现的是生命体验,主要表现的是超功利境界。苏轼超然物外,又保持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将积极入世和超越世俗融为一体,巧妙地解决了进取与退隐、入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这些在士大夫心灵上相互纠缠的矛盾,构建了自己审美化的人生观。辛词呈现的是人生体验,主要表现的是功利境界。辛弃疾不可能像苏轼那样以旷达的胸襟、超然的态度来追求精神的自由。他是一个勇敢、坚定的抗金英雄,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意识和纵横疆场、荡平敌寇、收复失地的愿望。但南归后他却被大材小用,他的智谋韬略和爱国之心都被统治者忽视了。

⑥苏词与辛词词作风格的不同主要源自他们的人生体验不同。

⑦同为豪放派词人,苏词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人生体验的再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词人中秋把酒,以一颗自由的心灵和月亮对话,其把酒问月既是对人生和宇宙本体的深层叩问,也是对自由精神空间的寻觅。苏轼既不 执著于现实,也不脱离尘世,只是走向内心。在他看来,生活并不完美,人生有悲欢离合,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但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只要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现实生活,就能催生出生活的热情和美好的情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坚信美好的祝愿总能够给人送去温馨的慰藉,使心灵获得一份难得的静谧。

⑧辛词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辛弃疾人生体验的生动写照。“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清秋时节,词人登高遥望北方故土,触景伤情,满目凄然。晚秋的落日、失群的孤雁、残破的山河、危殆的国势,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交织在一起。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光阴虚度、壮志未酬慨叹……种种愁绪无法排遣,只能借拍遍栏杆来发泄徒有雄心壮志而无处施展的激愤。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所引发的情感波澜与知音难觅的悲凉交融,酝酿出强烈的精神震撼力。因此抒发英雄失路,报国无门的极度愤慨和悲伤,就成为辛词的重要内容。

(选文有改动)

( 1 )请根据文章内容,为本文拟一个题目(不超过11个字)。

( 2 )请指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 3 )仔细阅读第⑤段,说说“超功利境界”和“功利境界”的具体内容。

( 4 )第⑦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5 )《破阵子》一词中,作者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英雄失路,报国无门的极度愤慨和悲伤”,请结合这首词作简要分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四、写作(分值:60分)
请以“这一切,真棒”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要求:①以记叙文为主。②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③不得抄袭。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随便”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