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宁德鹤峰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蹬车 肿胀 破落 闲聊 取蒂
B: 伛身 官材 僵尸 攥钱 弯曲
C: 惶恐 荒僻 塌败 滞笨 愧怍
D: 感叹 初息 夜盲 欺负 摔倒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 美轮美奂 测隐之心 心无旁骛 胜券在握
B: 相提并论 莫衷一是 不记其数 衔觞赋诗
C: 获益匪浅 首屈一指 立竿见影 两全齐美
D: 戛然而止 盛气凌人 顶礼膜拜 路不拾遗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狂妄自大、自以为是的球员,是永远不会取得胜利的。
B: 青年最大的资本不是经验丰富、胸有成竹 , 而是敢于做梦、勇于试错。
C: 在巴山大峡谷的罗盘顶景区,登高望远,远处峰峦起伏、若隐若现,云海如絮铺开,令人心旷神怡
D: 科学的健身指导不仅能帮助健身者避开运动误区,还能让健身事倍功半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9年东台条子泥征文大赛,各地作家前仆后继 , 纷纷参赛,竞争十分激烈。
B: 四合院是传承百年的中国建筑智慧,更是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最好的诠释,雕梁画栋之间是中国人的情感寄托。
C: 上午第一节课,李老师精神焕发,他孜孜不倦地走到讲台前,开始讲课。
D: 他做事雷厉风行、不言而喻 , 效率很高,深受员工喜爱。
5、

下列文学文体常识表述有误的是( )

A: 《春望》《春夜喜雨》《望岳》都是我国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
B: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
C: 《石壕吏》《爱莲说》《陋室铭》都是同一朝代作家的作品。
D: 新闻的结构分为: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近日,10名中国游客在泰国旅游,遭遇导游强制消费和辱骂一事引起了泰方关注。
B: 随着自贡彩灯产业的壮大和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也遇到了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C: 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得好决定着灾害发生时损失的大小。
D: 中国高铁成功投入运营并获得快速发展,关键在于科学技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7、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白居易,著有《白氏长庆集》,是以姓氏、年号命名;柳宗元,著有《柳河东集》,是以姓氏、籍贯命名。
B: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其中“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的“折腰”也是此意。
C: 现代汉语中很多成语出自古代典籍,如“三十而立”出自《论语》,“一鼓作气”出自《左传》。
D: 战国时屈原作《离骚》,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8、怀素是唐代著名的草书大家,代表作有《自叙帖》,局部图如下。对此作品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A: 多中锋用笔,线条圆劲有力。
B: 整篇横无行、纵无列,不讲章法。
C: 字形大小参差错落,上下字一气贯通。
D: 点画间或字与字之间多牵丝连带,潇洒飘逸。
9、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有些学生到了初三阶段,仍然________于电脑游戏的虚拟世界之中,荒废了少年时代最美好的岁月。
②荣辱观是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具体反映,它________着人们的道德行为。
③小说《俗世奇人》中的泥人张﹑刷子李、快手刘这些民间艺人个个本领高超,让读者佩服得________。

A: 沉湎 支配 顶礼膜拜
B: 沉浸 主宰 顶礼膜拜
C: 沉浸 主宰 五体投地
D: 沉湎 支配 五体投地
1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住宅旁边常栽种桑树和梓树,后来就用“桑梓”指代家乡。
B: “晋太元中”中的“太元”、“元丰六年”中的“元丰”,都是帝王的年号。
C: “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泛指音乐。
D: 古代的中国人有“名”有“字”。如杜甫字子美,辛弃疾字稼轩,韩愈字退之。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问题。

丰乐亭①游春·其三

(宋)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②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注释:①丰乐亭:位于滁州西南,背依丰山,下临幽谷泉。②长郊:广阔的郊野。

( 1 )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 2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李贺作诗》,完成后面小题。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①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②,自名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③,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④程课⑤者,及暮归,足成之。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甚者。母使婢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注释】①皇甫湜(shí):当时著名文人。②素构:早就构思好的。③小奚奴:带着小童仆。④牵合:牵强符合。⑤程课:固定的格式。

( 1 )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①始未信________ ②非大醉、吊丧日如此________

( 2 )在文中找出一个成语:________。

( 3 )李贺的母亲得知李贺写了很多诗的时候为什么发怒?

( 4 )读完“李贺作诗”这个故事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在脚下多垫些砖头

大学刚毕业哪会儿,我被分配到一个偏远的林区小镇当教师,工资低得可怜。其实我有不少优势呢,教学基本功不错,还擅长写作。于是,我一边抱怨命运的不公,一边羡慕那些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拿一份优厚的薪水的同窗。这样以来,不仅对工作没了热情,而且连写作也没了兴趣。我整天琢磨着“跳槽”,幻想能有机会调一个好的工作环境,也拿一份优厚的报酬。

就这样,两年时间匆匆过去了,我的本职工作干得一塌糊涂,写作上也没有什么收获。这期间,我试着联系了几个自己喜欢的单位,但最终却没有一个接纳我。

然而,就是那样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改变了我一直想改变的命运。那天,学校开运动会,这在文化活动极其贫乏的小镇,无疑是件大事,因而前来观看的人特别多。小小的操场四周很快围出一道密不透风的环行人墙。

我来晚了,站在人墙后面,踮起脚尖也看不到里面热闹的情景。这时,身旁一个很矮的小男孩吸引了我的视线。只见他一趟趟地从不远处搬来砖头,在那厚厚的人墙后面,耐心的垒着一个台子,一层又一层,足有半米高。我不知道他垒这个台子花费了多长时间,不知到他因此少看到多少精彩的比赛,但他登上那个自己垒起的台子时,冲我粲然一笑。那成功的喜悦和自豪,却是那样清楚。

刹那间,我的心被震了一下——多么简单的事情啊:要想越过密密的人墙看到精彩的比赛, 。从此以后,我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工作中,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很快,我便成了远近闻名的教学能手,编辑的各类教辅图书接连出版,各种令人羡慕的荣誉纷纷落到我的头上。业余时间,我笔耕不辍,各类文学作品频频见诸报刊,我成了多家报刊的特约撰稿人。如今,我已被调至一所自己颇喜欢的中专学校任职。

其实,一个有理想的人只要不辞劳苦,默默的在自己脚下多垫些“砖头”,就一定能够看到自己渴望看到的风景,摘到挂在高处的那些诱人的果实。

( 1 )根据全文内容 ,在文中第5段的横线上填上相应的句子。

( 2 )文中最后一段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的修辞方法,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读短文回答问题

听民歌

①听过民歌。

②陕北信天游、陇东花儿、江南田歌、闽北山歌。

③从小听的是闽北山歌。曲调很简单,旋律似乎只有一句。这一句翻来覆去地唱,翻来覆去地唱。只在每句的结尾略加不同的装饰音,以与下一句相区别。那时,常有一个老翁,走在弯弯的崎岖长路上,他一边赶着牛,一边豁开嗓子扯出一首首山歌。没有应和,没有对答。老人的嗓子孤独、苍老、悲凉。有时他根本发不出音。老人走在牛群的背后,唱得再也唱不下去了,就沉默。老人是终日与牛群为伴的牛倌。那时,我听不懂老人唱的山歌,因为隔得太远,老人又豁了牙,吐字不清。但我至今闭上眼睛,还能清晰地浮现出一条长路上的一群牛,一个老翁,一首首拖音很长的山歌。

④后来参加山场劳动,穿蓑衣、挂柴刀、扛长锄去山上,开始近距离地听到男女对唱的山歌。男的女的两拨人,往往分得很开,往往是隔着一条山岙,这边望得见那边的人,那边望得见这边的人。第一个音是这样发出的:有人觉得要唱了,就停下手中的活儿,把箬笠往脑后掀了掀,吸一口气,然后扬脖仰头。“哎——”,这个哎字由低往高,高到一定音阶,然后平滑着延伸,“哎——”,然后波动,上挑,收尾。接下的句子是“妹呀……”什么什么的。这是典型的中青年唱的山歌,底气十足、穿透力强,同时也是粗野的、质朴的。山中的人并不指望什么爱情,但是他们唱的却是纯粹的爱歌。如果认真地听他们彼此间的对唱,还真的唱得情深意长。与老人们的山歌相比,年轻人的山歌欢快、短促,更加明快也充满向往。年轻人是对着异性唱,老人则是对着大山与天空唱。

⑤时间继续往后推移,就听到了乐清的著名山歌《对鸟》。《对鸟》的旋律要比闽北山歌复杂、华丽得多,而且歌词也来得更加富有情趣和圆熟。与闽北相比,乐清的山没有那里的深,没有那里的高,也没有那里的大,但人也因此而复杂了许多,山歌也因此而华丽了些,想来并非没有道理。

⑥如今听民歌,是听磁带上、音响中的民歌,流畅,华彩,大白菜上扎红绸,早已没有了那种质朴。从歌星那猩红的嘴唇间和花花绿绿的MTV中唱出,“民歌”已不再是民歌了。

( 1 )文中写了作者几次听民歌的经历?分别听的什么?

( 2 )文章写听民歌的经历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文章结构有何特点?

( 3 )第③段中作者说“听不懂老人唱的山歌”,但为什么至今闭上眼睛,还能清晰地浮现出老人唱山歌的情景?

( 4 )第⑤段画线句子中说“想来并非没有道理”,说说你领会到了什么道理。

( 5 )纵观全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写作(分值:60分)
写作

题目:第一次

每个人的成长都会经历许多第一次。这些第一次,带给我们的感受,欢笑、泪水、紧张、感动、悲伤、喜悦、自信……各不相同。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一写你的某个“第一次”以及它带给你的感受。

要求:字数600左右;不能抄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班级;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要有真情实感。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看透了yi切╮”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