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厦门市同安第一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面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时“加冠”是指男子十八岁,表示成年。
B: “文房四宝”是指书房中常备文具,指“笔、墨、纸、扇”。
C: “命运”、“能够”、“笔直”、“什么”分别是名词、量词、形容词、代词。
D: “尊君”与“家君”是敬称和谦称的区别,“尊君”是尊称对方的父亲,“家君”是谦称自己的父亲。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量词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最后一缕晚霞已经隐去,整个乡村沉浸在一片恬静的气氛中。
B: 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
C: 当它穿过一片岩石荒漠时,遇见了一群乌鸦,它们一幅闷闷不乐的样子。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冰心和郭沫若都是现代诗人,代表作分别为《繁星》和《女神》。
B: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论语》《尚书》合称为“四书”。
C: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主要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鲁迅首次知道“赫胥黎”,接触“物竞天择”,懂得“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是在矿路学堂,这段经历在《琐记》中提及。
D: 海伦·凯勒是美国女作家、教育家,著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4、下列作者作品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
A: 《论语》——孔子—— 春秋末期鲁国人
B: 《马诗》——李贺—— 唐代诗人
C: 《夏日绝句》——李清照—— 南宋词人
D: 《简爱》——夏洛蒂·勃朗特——英国作家
5、下列词语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辱(mó) (yì)语 锐不可(dǎng)
B: (xiè)气 (qiāo)然 惨绝人(huán)
C: 杀(1ù) (qiào)首 屏息(bǐng)声
D: (dùn)形 (juān)刻 眼花(1iáo)乱
6、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童年的朋友》节选自苏联作家高尔基的《童年》,课文主要刻画了外祖母这一形象,表现了她对“我”的成长有着良好的影响。
B: 唐朝文学家柳宗元的寓言《黔之驴》,叙写了老虎吃掉“庞然大物”驴子的故事,告诉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
C: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除了写百草园外,还写了三味书屋后面的一个小园子,旨在表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不全是单调枯燥的,也有充满趣味的一面。
D: 《回延安》的作者是贺敬之,《再别康桥》的作者是徐志摩。两首诗有诸多相似之处,如都运用了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都写了“重到——离去”的过程,都抒发对某一地方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7、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B: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C: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D: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8、

选出填在下面语段中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 ( )
读书是一种思维的训练,人格的 ,内心的 。所以,爱读书的人,说话有分量,掷地有声;为人有 ,豁达淡薄;生命有 ,深远厚重。恰如季羡林先生所言,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A: 历练 修炼 雅量 质量
B: 修炼 历练 质量 雅量
C: 历练 修炼 质量 雅量
D: 修炼 历练 雅量 质量
9、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皇帝的新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作品。文章围绕“新装”展开,让各色人物尽情表演,丑态百出。
B: 《天上的街市》选自《郭沫若全集》,诗人运用奇丽的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天上街景图,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企盼之情。
C: 《女娲造人》这篇神话记述了女娲造人的全过程,表现了汉民族先祖对人类起源的好奇和探索,极富想象力。
D: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这篇寓言讽刺和批评了那些固执已见、主观臆断的人。
10、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亮(chéng) 狡(xiá) 瘦(xuē) 惟妙惟(xiào)
B: 游(yì) 恣(suī) 星宿(xiù) 强不舍(guō)
C: 时(shà) 苍(jìng) 手(duò) 然而止(gá)
D: 追(sù) 古(gèn) 解(pāo) 浑身数(xiè)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 1 )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 2 )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王文正①太尉局量②宽厚,未尝见其怒。饮食有不精洁者,但不食而已。家人欲试其量,以少埃墨投羹中,公唯啖⑤饭而已。问其何以不食羹,曰:“我偶不喜肉。”一日又墨其饭,公视之曰:“吾今日不喜饭,可具粥。”其子弟诉于公曰:“庖肉为饔人④所私,食肉不饱,乞治之。”公曰:“汝辈人料肉⑤几何?”曰:“一斤,今但得半斤食,其半为饔人所廋⑥。”公曰:“尽一斤可得饱乎?”曰:“尽一斤固当饱。”曰:“此后人料一斤半可也。”其不发人过皆类此。
尝宅门坏,主者彻⑦屋新之,暂于廊庑下启一门以出入。公至侧门,门低,据鞍俯伏而过,都不问。门毕复行正门亦不问。有控马卒,岁满辞公,公问:“汝控马几时?”曰:“五年矣。”公曰:“吾不省有汝。”既去,复呼回,曰:“汝乃某人乎?”于是厚赠之。乃是逐日控马,但见背,未尝视其面;因去见其背,方省也。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王文正:王旦。宋真宗时,曾任宰相。②局量:器量、度量。③啖:吃。④饔(yōnɡ)人:厨人。⑤料肉:定量供应的肉料。⑥廋(sōu):隐藏。⑦彻:通“撤”。

( 1 )解释下列语句中画线词。
①但不而已( ) ②一日又其饭( ) ③岁满公( )

( 2 )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门 毕 复 行 正 门 亦 不 问。

( 3 )下列语句中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少埃墨投羹中——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
B: 其子弟诉公曰——臣之客欲有求臣(《邹忌讽齐王纳谏》)
C: 半为饔人所廋——不能指一端(《口技》)
D: 主者彻屋新——怅恨久(《陈涉世家》)
(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其不发人过皆类此。
②因去见其背,方省也。

( 5 )文中的王太尉具有 的品性。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鲁迅先生是我几十年来不断想念的一个人。

②我喜欢看鲁迅先生的照片,我以为他长得真好看。老先生的相貌就是长得不一样。这张脸非常不买账,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他拍照片似乎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对着镜头,似乎在说:怎么样?我就是这样!

③所以,鲁迅先生的模样真是非常非常配他,配他的文学,配他的脾气,配他的命运,配他的地位与声名。我们说起“五四”新文学,都承认他是头一块大牌子,可他要是长得不像我们见到的这副样子,你能想象吗?

④而且鲁迅先生非得那么矮小,那么瘦弱,穿件长衫,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站在那里。他要是也留着于右任、张群那样的长胡子,或者像昊稚辉、沈君儒那样的光脑袋,古风倒是有古风,毕竟有旧族遗老的气息,不像他。他长得非常的“中国”,同时又非常的“五四”。“五四”中国相较于大清国,何其摩登!可是你比比当年顶摩登的人物胡适之、徐志摩、邵洵美,新潮倒是新潮,毕竟有些“海龟”的派头,也不像他。鲁迅先生的模样既不老派,也非洋派,他长得正好像他自己。

⑤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为人。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⑥以我私人的心得,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我从少年时代阅读鲁迅,就不断发笑,成年后,我知道这发笑有无数秘密的理由,但说不出来,而且幸亏说不出来——这样一种阅读的快乐,在现代中国的作家中,读来读去,读去读来,只有鲁迅能够给予我。鲁迅先生经常在文字里装得“呆头呆脑”,其实很“刁”,鲁迅真正的可爱处,是他的“跌宕自喜”。“跌宕自喜”是什么意思呢?也不好说,这句话我们早就遗忘了,我只能粗暴而庸俗地翻译成“好玩”。然而“跌宕自喜”也罢,“好玩”也罢,都属于点到为止的说法。领会者自去领会,不领会,或不愿领会的,便说了也白说。

⑦依我之见,历来颇受推崇的那些批判性极强的“革命”文章,多数是鲁迅先生只当好玩写写的,以中国的说法,叫做“游戏文章”,以后现代的说法,就叫做“写作的愉悦”——所谓“游戏”,所谓“愉悦”,直白的说法,可不就是“好玩”?文章的张力,是人格的张力;写作的维度,是人格的维度——激愤,同时放松;深刻,然而精通游戏;挑衅,却随时自嘲;批判,忽而话又说回来……鲁迅作文,就是这样的在玩自己人格的张力与维度。他的语气和风姿,哪里只是峻急锋利这一路?他会忽而淳厚沉郁,如他的回忆文字;忽而辛辣顽皮,如中年以后的杂文;忽而平实郑重,如涉学问或翻译;忽而苍老精辟,如《故事新编》;忽而温润出神,如《朝花夕拾》。而有一种异常绝望虚空的况味,几乎隐在他各时期的文字中,尤其是他的序、跋、题记、后记,以上那些反差极大的品质,会出人意料地糅杂在一起,难分难解。

⑧总之,我对鲁迅先生的个人评价,一则曰:好看,一则曰:好玩。

( 1 )结合你对鲁迅生平及性格的了解,说说第②段中划线的“不买账”是什么意思?
( 2 )作者说鲁迅先生“长得非常的‘中国’,同时又非常的‘五四’”,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 3 )文章第⑤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 4 )文章第⑥段中的“刁”,属于贬义词褒用,根据你的理解,请用一个贴切的双音节褒义词来替换它。
( 5 )作者认为鲁迅的文章非常“好玩”,其实只是一种“点到为止的说法”。如果深入剖析的话,鲁迅文章的这种“好玩”,总是在对立中达成统一。请引用原文回答,这种对立统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家有如意

蒋韵

如意坐在妈妈的车里,望着窗外的车流。她喜欢车。常常,她会为对面驰过的一辆警车、消防车,或者水泥搅拌车、工程抢险车而惊呼,就像通常人们看到了不可思议的美景一般。

有时,她会为许久看不到一辆救护车而看急,说:“怎么连辆救护车也不见?”于是,我们安慰她:“没有救护车是好事啊,证明没有人生急病。”对此,她很不以为然,她认为救护车就应该时时刻刻在街上跑着,就像巡逻的警车一样。

有一度时期,如意最喜欢的一本书,是《急救手册》。那是家里的阿姨在家政公司培训时的课本。她不厌其烦地让我给她讲里面的各种病例和急救常识,也会突然地翻开书页,指着图片考问我:“姥姥,这是什么伤?烧伤还是割裂伤?”非常专业。她还希望我能给她买一个X光机,摆在她的玩具屋里。我告诉她,这个买不了。她拿来我的手机,摆弄一阵,说:“怎么买不了?下单吧。”我没办法给她下这样的单,只好把我的X光片拿出来给她欣赏。她很惊讶,说:“姥姥你还有X光片啊!”顿时我的形象高大起来。她拿着我的片子,对着阳光,用小手指点着,说:“看,姥姥,你脖子这里有很严重的问题,你不能总是低头看手机了。”我诺诺。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她拿着的,是我的胸片。

这天,在她妈妈的汽车里,她没有像往常一样看到她喜欢的车辆驰过就惊呼,她显得沉默。忽然,她问妈妈,说:

“我们是在电视里吗?”

她妈妈一时没有明白,回答道:

“我们不在电视里呀!”

如意想了想,告诉妈妈,说:“我们是在电视里。别人看我们,就是在看电视。我们说话,下面还有一行字。我们在别人的电视里。”

这匪夷所思的奇想,让她妈妈顿时肃然起敬。

暑假末尾,带如意去京都、大阪玩了几天。归来时,飞机呼啸着在北京首都机场降落。在跑道上滑行时,如意看到舷窗外熟悉的景致,诧异地说:

“咦?我们怎么又回到过去了?”

她的时空观,好哲学啊!那是我们进不去的世界。也许,是我们忘掉的世界。此时,她四岁。

如意人生要面对的最大的困境,是上幼儿园。那是她非常、非常不愿意去的地方。那几乎是她所有不快乐的根源。

起初,她把幼儿园叫做“欧园”。

每天早晨,都要为上“欧园”展开艰难的双边谈判。那谈判无休无止,永无尽头。她总是说:“给我请一百天假吧!”在她的概念里,一百这个数字,是极限,表示无穷。那些讲给小孩子听的道理,那些正能量的教诲,我们早已说得口干舌燥,却一无用处。没有办法,只好告诉她:“如果我们不让你去幼儿园,那么,妈妈、姥姥、姥爷,就犯法了。警察就要把我们都抓去坐牢了。知道吗?小孩子受教育,这是——法律。”如此耸人听闻,效果差强人意。因为怜悯,因为慈悲,她只好牺牲自己去拯救我们。去“欧园”的路上,她沉默不语。

有一天,她忿忿地对我说:“姥姥,等我长大了,等你长小了,我就送你去欧园!天天都要送!你说,你愿意去吗?”

我惊讶,且不知道怎么回答。长小!原来她这样理解生命,理解生命的秩序和循环,完全碾压我的智商。那时,她三岁。

我抱着如意在院子里漫步。

我们的小区,在郊外,离寸土寸金的城市很远,但环境清幽,拥有大片的林木和草地。自然,空气和天空,都要比喧嚣的城里干净一些。

如意还不很会说话,却特别喜欢发问。

“哒哒?”她随便指着一样东西这么说。

意思就是:这是什么?

于是我告诉她:“这是蒲公英。”

“哒哒?”又指一样发问。

“这是树,白杨树。”我说。

“哒哒?”这一次,她抬头,指在了天上。

“哦,这是月亮。”我告诉她。顺口就哼出了几句歌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她听着,忽然在我怀中,非常陶醉地,起舞,随着旋律,摇头晃脑,小胳膊一摆一摆地,舒张有致。我们俩,我歌,她舞,好默契。

转天,在家里,傍晚,月亮升起来了,如意跑到我身边,隔着玻璃窗,指着树影之上的月亮,对我说:“哒哒?”我明白了,说:“这是月亮。”心里加了一句:“苏东坡的月亮。”然后就又唱起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果然,她又跳起来。自由地、陶醉地、全身心地,伸胳膊动腿,摇头晃脑,恣情肆意。我莫名地感动。这望月起舞的小人儿,像某种小动物,浑身是原始的欢腾。

那时,她还没上“欧园”,她不满两岁。

( 1 )文中写了许多发生在如意身上的事情,你觉得哪两件最有趣?说说你的理由。
( 2 )请品析“完全碾压我的智商”一句中加下划线词的妙处。
( 3 )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画线句“那是我们进不去的世界。也许,是我们忘掉的世界。”的理解。
( 4 )有人认为文章题目改为《我家如意》更好,你赞同吗?为什么?
( 5 )两位读者正谈论这篇文章,读者2会说什么来证明他自己的观点呢?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初中的生活像乐曲的组曲,其中穿插着小号的嘹亮、牧笛的豪迈、小提琴的清越、大提琴的低沉、扬琴的欢跃……初中的生活丰富多彩,有新奇,有苦恼,有快乐,有伤心,有激动……有时还苦乐相随、五味杂陈,但只要你用心细细品尝,就能尝出其中甘甜香醇的滋味。

请以《我喜欢这样的初中生活》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书写工整、规范,标点符号占格,不少于600字。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青春,还是倾蠢”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