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秋季校运会即将举行,同学们一个个摩拳擦掌,蠢蠢欲动 , 决心为班级争光。 B: 我们来到郊外,登上开满鲜花的小山坡,俯瞰山下的沧海桑田 , 真是心旷神怡! C: 小林学习很虚心,每到课间,他都会捧着书本不耻下问地向老师请教。 D: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
2、 | 下列依次填入文段面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阅读给予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它是一种最好的心灵涵养方式。阅读可得良师益友,________;阅读让人心生安宁,________;阅读亦能怡情养颜,________。 ①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对镜觉面目可憎”,多年沉淀积累,琢颜如玉 ②李涉语:“偷得浮生半日闲。”静坐一隅捧卷而读,内心澄激 ③于谦有诗:“书卷多情似故人。”穿越时空倾情交流,酣畅淋漓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③①② D: ③②① |
3、 | 下列对本诗中的意象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 诗的第1节选取了一些富于象征意味的意象,如“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等表现祖国的贫困与落后。 B: 第2节中“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紧承“痛苦的希望”,表现希望从未降临中国。 C: 第3节中以“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比喻希望就在现在。 D: 第4节中“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既是写自己,又是写一代充满希望的青年。 |
4、 | 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鞠躬 遗骸 锐不可挡 张皇失措B: 轩榭 藩篱 惟妙惟肖 因地制宜 C: 狼藉 烦躁 荡然无存 消声匿迹 D: 归咎 凑合 铸剑为犁 穿流不息 |
5、 |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近段时间以来,“全国最美基层公安民警”胡敏同志的先进事迹传遍大街小巷,鄂州市掀起了一股学先进、争先进的广泛热潮。B: 鄂州民间工艺美术馆于 2015年 6月 6日开馆,它不仅为民间工艺产业发展搭建了平台,而且也是传承和保护民间文化的重要阵地。 C: 网络之所以让那么多的网友着迷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下单后输入账号密码时基本没有感觉到是在花钱。 D: 望着白云缭绕的巍巍香炉峰和飞流直下、势不可挡的庐山瀑布,无不使游览者感受到大自然的雄奇壮美和神功伟力。 |
6、 | 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读书如果草草而过,不求甚解 , 那到用时,也不过是纸上谈兵。 B: 有些干部只顾谋私利,对群众的疾苦麻木不仁。 C: 那位喜剧演员的最后几句笑话引起哄堂大笑。 D: 这两幅作品大相径庭 , 谁能获奖很难预料。 |
7、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上下几千年,知名的书法家很多,但谁也不能否认王羲之不是继往开来的宗师。 B: 琴棋书画,博大精深,玄妙无穷,它在纵横线条中凝聚哲思,于黑白方圆中演绎热情。 C: 虽然好天气让百姓的菜篮子轻松了,却让不少蔬菜批发商、商户和菜农发了愁。 D: 当你不去旅行,不去冒险,不过没试过的生活,每天只是挂着QQ,刷着微博,逛着淘宝,干着80岁都能做的事情,那么你要青春有什么用! |
8、 | 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 人们为什么偏爱竹?有一种解释是,“为植物中最高尚之品,虚心,直节,”所谓未曾出土便有节,纵使凌云仍虚心。B: 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自行建造的国产化商业核电站——秦山第二核电厂的2号机组反应堆首次临界试验获得成功,将于年内并网发电。 C: 网路技术对艺术传统的冲击不容忽视,对新艺术形式的催生已初露端倪。人们不得不思考,高科技的发展将导致艺术的沉沦?还是会迎来新时代的文艺复兴? D: 各种非法添加剂仍在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环节屡禁不止。客气地说,是生产经营者普遍缺乏法制意识、质量安全意识,不客气地说,是缺德。 |
9、 |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厌倦 怂恿 饥肠漉漉 不求甚解 B: 胸襟 轻捷 大相径庭 神采弈弈 C: 狭隘 瘫痪 随声附和 恍然大悟 D: 宛转 晕炫 人声鼎沸 天真烂慢 |
10、 | 草书、行书、楷书、隶书四种字体当中哪一种是其余三种的起源?( ) A: 草书 B: 行书 C: 楷书 D: 隶书 |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 1 )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2 )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 1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治:管理 B: 见往事耳 见:了解 C: 及鲁肃过寻阳 过:经过 D: 即更刮目相待 待:看待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蒙辞以军中多务 以刀劈狼首 B: 蒙乃始就学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下车引之 D: 结友而别 人不知而不愠 (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进步巨大,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 B: 吕蒙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体现了学习的重要性。 C: 文章善于刻画人物,主要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生动地塑造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D: 吕蒙读书的功效主要通过鲁肃从侧面展现,他的惊叹衬托出吕蒙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 4 )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
大规模在线教育后将呈现教育新生态
育人,即促进儿童高级思维的发展、社会能力提升与情感的培养等,这一点永远不可能被互联网所替代。但简单的知识、低级的技能,通过互联网学习却非常高效。笔者认为,未来的教学形态将是线上线下的融合,互联网教育一定得想办法融入教学过程中,成为教师手里的利器。线上线下融合可以降低学生时间投入,促进认知投入,既能使之掌握更多知识,又能使之具备交流、表达和问题解决能力。而且,线上线下融合可以把教师从低层次的、单调的、重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有时间与学生互动。
在线教育将助力和优化学校教育
未来在线教育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助力和优化学校教育,实现线上线下教育的融合。
简单知识,线上规模化学习:未来浅层次的知识获取可以不再依赖于校内教师,线上教育在这类知识的获取方面可以替代教师。
查漏补缺,线上个性化指导:在线教育更大的优势是其智能化、精准化的资源推荐服务。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是基于整体平均水平的教育活动,而个体之间的差异在时间、内容容量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无法得到回应。而在线教育可以通过汇聚丰富优质的资源,记录分析个体的学习行为表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
精准学情,线上数据分析:学情分析是通过对学生过程性数据和结果性数据的记录和关联分析,对学生学习状态进行全方位的直观呈现,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实施教学干预和改进,保证学习的有效性。此外,学情分析可以实现不同角色(如校长、教研员、教师、家长、学生等)对学习情况的一致性理解,从而促进活动实施相关角色采取协调行动,确保活动更好地落实。
社会互动,在线学习社区:在线学习社区是在网络环境中由学习者和各类助学者(学习同伴、教师、研究者和家长等)共同构成的一个交互协作的学习共同体。在线学习社区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资源丰富且开放的学习环境,学习者通过交流、互动、讨论、反思和协作来分享彼此的观点、想法、资源、知识、学习经验和集体智慧,帮助学习者完成知识和社会人际网络的双重建构,最终使学生的社会性成长成为可能。
在互联网时代,任何学习者都可以凭借网络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广泛的人际互动交流机会,教师所承担角色及人才培养方式都将重新定位。
课程实施形态的转变。首先,课程形态将越来越多地体现出虚实融合的立体化形态,课程会越来越多地体现出线上线下优势互补的发展趋势。其次,课程结构将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整合性和跨学科的结构,这种课程结构具有情境性、体验性、趣味性、实证性、协作性、设计性、艺术性等特点。再次,课程实施方式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大部分知识性的教学会由互联网或人工智能所取代,课程的育人部分主要由教师组织实施。
教育教学范式的转变。教学将从教师讲学生听单向知识传递的教学范式,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教学范式,再进一步转变到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表达和作品创作,实现知识创新的教学范式。整个演化趋势使得学生从解决书本上的良构问题,转变到解决蕴含知识的情境问题,促进学生从浅层次认知到深层次认知。教学要从“双基”关注到“四基”“四能”,即不仅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让学生理解基本的学科思想、获得基本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知识获取方式的转变。首先,在知识获取的来源上,未来学校的空间是虚实融合的空间,学校不再是唯一获取知识的场所,教师不再是唯一教授知识的角色,获得知识也不再是学生来学校的唯一目的。未来学校将是社会性的成长空间,学校的宿舍、教室、运动场、音乐厅、美术馆等,都是重要的学习和社交空间。其次,在知识获取体验上,未来学习是随时随地发生的,虚实融合的泛在学习空间,将会给学生提供真实情境的,随时可获得的教育体验。
在线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向融合,将促进教育大规模的社会化协同,形成新的学校教育生态,未来的学校将是无边界的,学校不会消失,但学校正在跟我们的社会融合,通过网络可以连接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校内和校外、国内和国际、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
(选自《光明日报》教育周刊·有删减)
( 1 )大规模在线教育后将呈现教育新生态。“教育新生态”体现出哪些“新”的特点?请分项回答。距离
龙应台
①从泰寮边村茴塞,到寮国(老挝)古城琅勃拉邦,距离有多远?
②地图上的比例尺告诉你,大约两百公里。指的是,飞机在空中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直线距离。两百公里,需要多少时间去跨越?
③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我已经坐在琅勃拉邦古城一个街头的小咖啡馆,街对面是旧时寮国公主的故居,现在是旅店。粉红的夹竹桃开得满树斑斓,落下的花瓣散在长廊下的红木地板上。你几乎可以想象穿着绣花鞋的婢女踮着脚尖悄悄走过长廊的姿态,她揽一揽遮住了眼睛的头发。头发有茉莉花的淡香。
④寮国的天空蓝得很深,阳光金黄,一只黑丝绒色的蝴蝶正从殷红的九重葛花丛里飞出,穿过铁栏杆,一眨眼就飞到了我的咖啡杯旁。如果它必须规规矩矩从大门走,到达我的咖啡杯的距离,可不一样。
⑤茴塞是泰寮边境湄公河畔的小村。一条泥土路,三问茅草屋,婴儿绑在背上的妇女两腿叉开蹲在地上用木柴生火。一个衣衫褴褛的孩子肩上一根扁担正挑着两桶水,一步一拐举步艰难地走在泥地上;凶悍的火鸡正在啄两只打败了却又逃不走的公鸡。茴塞,没有机场,因此空中的两百公里只是理论而已。
⑥如果有公路,那么把空中的两百公里拿下来,像直绳变丝巾一样拉长,沿着起伏的山脉贴上,变成千回百转的山路,换算下来就是四百公里。四百公里山路,从茴塞到古城,无数的九湾十八拐,需要多少时间去横过?
⑦这个问题同样没有意义,因为,贫穷的寮国山中没有公路。从茴塞,走湄公河水路是唯一抵达古城的方法。
⑧湄公河这条会呼吸的大地丝带,总长四千两百公里。其中一千八百六十五公里穿过山与山之间润泽了寮国干涸的土地。从茴塞到琅勃拉邦的水路,大概是三百公里。这三百公里的水路,需要多少时间去克服?
⑨本地人说,坐船吧。每天只有一班船,趁着天光,一天行驶七八九个小时,天黑了可以在一个河畔山村过一夜,第二天再走七八九个小时,晚上便可以抵达古城。
⑩我们于是上了这样一条长得像根香蕉的大木船。茴塞没有码头,船老大把一根木条搭在船身和河岸上,我们就背负着行李巍巍颤颤地走过。村民或赤足或趿塑料拖鞋,重物驮在肩上,佝偻着上船。鸡笼鸭笼米袋杂货堆上了舱顶,摩托车脚踏车拖上船头,旅客们拥挤地坐在木板凳上。木板又硬又冷,不耐艰辛时,人们干脆滑下来歪躺到地板上.。没有窗,所以河风直直扑面终日冷呛,但是因为没有窗,所以湄公河三百公里的一草木一岩石、一回旋一激荡,历历在眼前。
⑪没有人能告诉你,三百公里的湄公河水路需要多少时间,因为,湄公河两岸有村落,当船老大看见沙滩上有人等船,他就把船靠岸。从很远的地方望见船的影子,村落里的孩子们丢开手边的活或者正在玩的东西,从四面八方狂奔下来。他们狂奔的身子后面掀起一阵黄沙。
⑫孩子们的皮肤晒得很黑,身上如果有蔽体的衣衫,大致都已磨得稀薄,或撕成碎条。比较小的男孩,几乎都光着身子,依偎在哥哥姐姐的身旁,天真地看着人。每经过一个村,就有一群孩子狂奔到水湄,睁着黑亮的眼睛,望着船上金发碧眼的背包客。船上有一个欧洲的孩子,卷卷的睫毛,苹果似的脸颊,在年轻的父母身上爱娇地扭来扭去,咯咯笑个不停。讲荷兰语的父母让孩子穿上寮国的传统服装,肥肥手臂上还套着金光闪闪的手环,像个部落的王子。
⑬每经过一个村子,就有一群孩子狂奔过来。他们不伸出手要糖果,只是站在沙上石上,大大的眼睛,深深地看。这里是寮国,几近百分之五十的人不识字。这些湄公河畔的孩子,也没有学校可去。他们只是每天在大河畔跟着父母种地、打渔,跟伙伴们在沙里踢球。然后每天经过一次的船,船上有很多外国人,是一天的重大记事。
⑭这些孩子,距离船里那打扮得像个寮国王子的欧洲孩子又有多远?可不可测量?
( 1 )从茴塞到琅勃拉邦,距离有多远?请你梳理作者的思考脉络。
交通 |
飞机:两百公里 |
山路:①________ |
水路:三百公里 |
距离 |
②________ |
这个问题没有意义,贫穷的寮国山中没有公路。 |
③趁着天光坐船出发到第二天晚上抵达古城 |
伸出你的手,为自己开拓一片天地,可以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伸出你的手,谅解犯错的伙伴,与朋友摒弃前嫌,可以让自己的风度更优雅;伸出你的手,挽起同伴的臂膀,唤起合作的热情,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更快乐……生活中,很多时候,都需要我们伸出自己的手。
请以“伸出自己的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