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万载县三兴初级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理解:这两个句子用拟人和反问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一列树的忧愁和失落。
B: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理解: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体现了老城舒适温暖的特点,强调了冬天的老城带给人们的内心感受。
C: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理解:这两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出了地面的“街灯”与天上的“明星”交相辉映的美丽夜景。
D: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理解:这里用排比的手法,揭示了不同领域的民族脊梁,饱含激情地表达了对“脊梁”的歌颂和赞美。
2、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 1 )对这首词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 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
B: 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锐气。
C: 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D: 全词反映了作者渴望完成抗金大业却壮志难酬的现实。
( 2 )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沙场秋点兵”一句写阅兵场景,“秋”字为阅兵场景增添了悲凉之气。
B: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呼应题目,是作者与陈同甫的共勉之词。
C: 词的上下阕一般会“换意”,但这首词却突破传统,词意上下贯通,展现了一幅战争场景,甚为独特。
D: “可怜”两字凸显词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从前九句的壮怀激烈陡然变为末句的黯然伤神,波澜起伏,言近意远,实为大家手笔。
( 3 )选出与“梦回吹角连营”表达的内容和感情最接近的一项( )
A: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晏殊《玉楼春》)
B: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C: 五更归梦三百里,一日思亲十二时。(黄庭坚《思亲汝州作》)
D: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

选出下面说法中有误的一项(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时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当时统称为“诗”,又称为“诗三百”,后被儒家尊为经典。
B: 成语“一鼓作气”、“扑朔迷离”分别出自《曹刿论战》和《木兰诗》。
C: 郭沫若,现代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著有诗集《女神》,话剧《屈原》等.他的诗歌《天上的街市》借助联想和想像,描绘了天街美好的生活图景,表现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D: 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威尼斯斯商人》是他著名的悲剧代表作之一。
4、下列对《钱塘湖春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钱塘湖早春的轮廓。
B: 颈联写初春的花草,突出了春草的特征,使人联想到马踏春草的景象。
C: 全诗紧扣诗题写钱塘湖,句句写行游中的观赏,移步换景,让人应接不暇。
D: 诗歌描绘了钱塘湖早春美景,表达了诗人喜爱大自然、排遣忧郁的复杂情感。
5、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形(jī) 骨(biān) 装作样(mó) 补(jiào)
B: 彩(hě) 痛(chì) 人迹至(hǎn) 风悲日(xūn)
C: 荫(pì) 告(qìng) 然众人(mǐn) 真(dì)
D: 红(zhuāng) 歌(lí) 群蚁排(yá) 弱(léi)
6、

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低(yā) 花(pǔ) 咻(xiū) 白(shǔ)
B: 求(āi) 狼(bèi) 栏(zhà) 静(mò)
C: 玉(zān) 廊(yán) 恐(jǜ) 衣(jīn)
D: 歌(lí) 示(yì) 麻(zhā) 子(tǎn)
7、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神话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B: 这篇神话赞扬了人的无穷的创造力。
C: 这篇神话反映了古代的人们对于人类由来的原始想象。
D: 这篇神话运用奇妙的想象,科学地解释了人类的起源。
8、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掌故  燥热  蒙昧  催枯拉朽  抑扬顿挫
B: 浩瀚  匿名  轩昂  和颜阅色  藏污纳垢
C: 窒息  平庸  滞留  一丝不苟  正襟危座
D: 诘责  粗糙  胆怯  白手起家  油光可鉴
9、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徜徉于春天原野五彩斑斓的花草丛中,平时那些纷繁无杂的生活琐事就被抛掷于脑后。
B: 虽然口罩压伤了她们的脸颊,隔离服遮住了她们的身材,胶皮手套捂坏了她们的皮肤,但她们用“美”捍卫生命,依然是名副其实的“颜值担当”。
C: 名人打扮得不修边幅,叫真有艺术家的气质,凡人呢,就是流里流气的,这真是强辞夺理。
D: 全球疫情爆发紧急关头,有些国家竟然还在忙着甩锅中国,这种置人民生命于不顾的强盗行为,应该得到全世界的挞伐。
10、下列句子中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人生如花开般绚烂,这也许是智求,但即使不尽华美,也可以自然纯(cuì)。
B: 险恶严峻的自然环境,孕育出古时巴人(líng)角分明顽强坚韧的性格。
C: 茶香隽永,寓意东方的含著内(liǎn);酒香四溢,暗合西方的热烈奔放。
D: 我们不应被人工智能时代的洪流裹(xié),而应抓住一切带有创造元素的机会。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 1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 2 )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同,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精卫填海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于东海。

(节选自《山海经》)

【注】①发鸠之山:山名,旧说在今山西省长子县西。②柘木:柘树,桑树的一种。③文首:头上有花纹。④其鸣自詨:它的叫声很像自己呼叫自己。⑤少女:小女儿。⑥堙:填塞,堵塞。

(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白________

炎帝之少女________

堙于东海________

(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 3 )本文表现了远古时代人们怎样的精神?
( 4 )请比较《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两文在内容、主旨和写法上的异同。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小题

梁实秋

①勤,劳也。无论劳心劳力,竭尽所能黾勉从事,就叫做勤。各行各业,凡是勤奋不怠者必定有所成就,出人头地。即使是出家的和尚,息迹岩穴,徜徉于山水之间,勘破红尘,与世无争,他们也自有一番精进的功夫要做,于读经礼拜之外还要勤行善法不自放逸。且举两个实例:

②一个是唐朝开元间的百丈怀海禅师,亲近马祖时得传心印,精勤不休。他制定了“百丈清规”,他自己笃实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一面修行,一面劳作。“出坡”的时候,他躬先领导以为表率。他到了暮年仍然照常操作,弟子们于心不忍,偷偷地把他的农作工具藏匿起来。禅师找不到工具,那一天没有工作,但是那一天他也就真个的没有吃东西。他的刻苦精神感动了不少的人。

③另一个是清初的以山水画著名的石谿和尚。请看他自题《溪山无尽图》:“大几天地生人,宜清勤自持,不可懒惰。若当得个懒字,便是懒汉,终无用处。……残衲住牛首山房,朝夕焚诵,稍余一刻,必登山选胜,一有所得,随笔作山水数幅或字一段,总之不放闲过。所谓静生动,动必作一番事业。端教一个人立于天地间无愧。若忽忽不知,懒而不觉,何异草木?”人而不勤,无异草木,这句话沉痛极了。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生活,英文叫做vegetate,意为植物的生活。中外的想法不谋而合。

④勤的反面是懒。早晨躺在床上睡懒觉,起得床来仍是懒洋洋的不事整洁,能拖到明天做的事今天不做,能推给别人做的事自己不做,不懂的事情不想懂,不会做的事不想学,无意把事情做得更好,无意把成果扩展得更多,耽好逸乐,四体不勤,念念不忘的是如何过周末如何度假期。这就是一标准懒汉的写照。

⑤恶劳好逸,人之常情。就因为这是人之常情,人才需要鞭策自己。勤能补拙,勤能损欲,这还是消极的说法、勤的积极意义是要人选德修业,不但不同于草本、也有异于禽兽,成为名副其实的万物之灵。

( 1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2 )百丈怀海禅师和石谿和尚的“勤”各体现在什么地方?
( 3 )梳理第④段内容,用恰当词语概括“标准懒汉”的表现。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读书的“体”与“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以往,“读书人”的称谓专属于少数人;如今,在“全民阅读”的时代,读书已成为大众普遍拥有的权利。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尤其是知识生产的积累,读书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然而,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读书有用抑或是无用?这些围绕“读书”而产生的问题似乎都悬而未决。

关于读书,可以从“体”与“用”这两个方面来理解。大致上说,“体”指的是事物的本性、本根、本体,而“用”则是指“体”外化而生成的功用功能。

从“用”的层面看,开卷有益,学以致用。这里的“有益”和“致用”都意在表明读书确实包含着实用的功利诉求。从这个角度考量,读书利国利民、利人利己。通过读书,人们可以获得生存技能以创造财富改善生活;通过读书,人们可以到达更高的社会阶位而改变命运。

然而,对实用功利的追求只是读书的一个方面,过分地强调读书的实用功能,往往会遮蔽读书的根本要义。“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这种劝学篇,主要用读书的好处和用处来激励人们学习,会养育狭隘的读书观念。

从“体”的层面看读书,也就是探究读书这件事情的根本意义是什么。当我们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时,就意味着读书是一种专属于人的活动,读书与做人几乎就是同一件事情。读书的根本要义是“人性养成”,“人文化成”。从这种意义出发来理解读书才可能达到读书的至境。

一般来说,受功利之“用”驱使的读书可归为“要读书”一类,而怀有“体”之情怀的读书则可称之为“好读书”。“要读书”乃是“五经勤向窗前读”,与之相反,“好读书”偏偏是“闲来无事好读书”。以前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面说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常觉得不着边际。因为既然是读书,便应该正襟危坐,皓首穷经,衡量得失,怎么能“不求甚解”呢?读书而不好好学习,兴之所至,随性自然,算是什么好学上进?后来,渐有所悟,是因为明白了孔子的感叹:十年有五而志于学,五十而知天命。这是孔子对于知识与人生宿命的感叹,“知天命”后也就熄灭了“志于学”的功利之心,最终达到“从心所欲”、领悟人生的境界了。

归根到底,“要读书”致力于实用知识,“好读书”致力于人生体悟。后者往往可以不执着于书本身,前者却陷于斤斤计较。带着患得患失的心去读书,有时候就会执着于一念而忘记了风来水面与月到中天。

雅文深境,幽思明悟,在一方局促的生命空间里,俯仰于天地大化之间,不正是读书的根本意义之所在吗?

(文/杨平,有删改)

( 1 )下列对读书的“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读书的“用”是指读书能满足人的实用功诉求。
B: 人与一般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所有的人都追求读书之“用”。
C: 追求读书的“用”,在阅读时往往会执着一念,衡量得失。
D: 过分强调读书的“用”会让读书的观念变得狭隘。
( 2 )下列对读书的“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书的“体”指的是获得超越实用功利的人生体悟。
B: “体”的层面看,作者对“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是认可的。
C: 断追寻读书的“体”,就可能逐步达到“从心所欲”的境界。
D: 好读书”就是从“体”的层面专心读书,只关注书本身的内容。
( 3 )下列对读书的“体”与“用”的联系和区别,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书的“体”与“用”从不同方面回答了“为什么读书”这一问题。
B: 书的“用”就是读书的“体”外化而生成的实用功能。
C: 书的“体”与“用”的差别就是读书有用与无用的差别。
D: 读书的“体”与“用”的不同追求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追求。
四、写作(分值:60分)

请以“有种幸福在心间”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可能泄漏考生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我看见天空很蓝、”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