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你最大的特点是心地善良,这种善良是①_______的。你的另一个优点是具有②_______思想。十四过了,就奔十八;十八过了,就奔三十;三十过了,就如江河③_______。 B: ①与生俱来 ②平民 ③一泻千里 C: ①天生俱来 ②农民 ③一泻千里 D: ①与生俱来② 农民 ③一日千里 |
2、 |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雪峰的红光映射到这辽阔的牧场,形成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 ②你就可以看见无数点点的红火光,那是牧民们在烧起铜壶准备晚餐 ③蒙古包、牧群和牧女们,都镀上了一色的玫瑰红 ④特别诱人的是牧场的黄昏,周围的雪峰被落日映红,像云霞那么灿烂 ⑤当落日沉没,周围雪峰的红光逐渐消退,银灰色的暮霭笼罩草原的时候 A: ①④②⑤③ B: ④③①⑤② C: ④①③⑤② D: ①③②④⑤ |
3、 | 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视野是衡量一个人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 所以,到了16岁左右时,年轻人得有点大视野。 ①16岁之后,年轻人会进入一个视野拓展期, ②16岁之前的孩子,眼中大多是孩子气的东西; ③而随着高度的上升,视野会变宽。 ④在这个阶段,你所看到、接触到以及思考到的,都将会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⑤这是16岁左右的年轻人所经历的一般过程。 A: ①③②④⑤B: ②④⑤③① C: ②①④③⑤ D: ①②⑤③④ |
4、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栈桥(zhàn) 禁止(jīn) 朗润(lǎng) 见意思迁(yì) B: 忌讳(huì) 帷幕(wéi) 陨石(yǔn) 销声匿迹(xiāo) C: 化妆(zhuāng) 校对(xiào) 烦燥(zào) 千钧重负(jūn) D: 渲染(xuàn) 洗涤(dí) 纤维(qiān) 抑扬顿措(cuò) |
5、 | “女娲补天”这则神话出自( ) A: 《山海经》 B: 《吕氏春秋》 C: 《淮南子》 D: 《说苑》 |
6、 | 《水浒传》中大闹忠义堂的人是( )。 A: 吴用 B: 杨志 C: 武松 D: 李逵 |
7、 | 下列各组中,字形、注音全正确的一组( ) A: 创(chuāng)伤 剽(biāo)悍 一笔勾销 叹为观止 B: 蕴藉(jiè) 褶(zhě)皱 心无旁骛 扬长而去 C: 歃(shà)血 商贾(gǔ) 一愁莫展 永葆青春 D: 叨(tāo)扰 熨(yù)帖 束之高搁 融为一体 |
8、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近期,微信朋友圈中流行的一篇文章《素颜扬州》,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扬州的众多美食。 B: “胡瑗读书节”活动中,语文名师就如何有效阅读的话题说长道短 , 同学们深感受益匪浅。 C: 看他六神无主的样子,我觉得他很无助,决定去帮助他。 D: 老师几句点评,使我茅塞顿开:“啊,这篇文章原来还有这么深刻的内涵。” |
9、 |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干什么呀!”他变了脸色,“你又不是老师,凭什么批评我?” B: 我不知道这条路是否能走通?但我仍然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C: 《说文解字》解释“雪”的含义时指出:“雪,凝雨也”。也就是说,雪是由雨凝结而成的。 D: 端午节有很多风俗:吃粽子呀、喝雄黄酒呀、挂艾草呀、赛龙舟呀……等等。 |
10、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B: 能否阻止大脑中炎症分子的释放,是减轻痴呆症状的关键。 C: 作为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沂门目连戏可谓是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D: 在那条河上,当地渔民至今仍保留着单脚划船。 |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星 记得小时候,孩子们 弄脏的小手 揉皱的纸,练习本的方格子和墙上 我涂抹一片又一片 蓝 一颗又一颗星星 歪歪斜斜又大又亮 如今我很少想起那最初的星星 合欢树叶合上的时候 情人的眼睛,和 孤岛上飘浮的声音 我来到海边 寻找海洋把月亮铺成的小径 一个人走向另一个地方 一大片银白的波浪向我展开 遥远地响着 许许多多细小的山峰微微闪动 小鸟似的点点繁星徐徐飞起 所有的鱼群都已离去 月亮又小又孤独 像一段被人遗忘的小小的回忆 我站在这里 经历着死亡 身边 几块岩石 几只木船 一动不动 几千年海和手的劳动 一阵阵狂风一阵阵汹涌 仅仅留下岩石硬壳似的船 实在而空洞 一颗又一颗星零零碎碎地死在早晨 似乎还带着希望 我也被留在这里看星星 寻找那颗又大又亮的 把我带走 回到一个无边的地方 任性地燃烧 每个夜晚都站在那儿 笨拙而又明亮 ( 1 )第2节中“那最初的星星”照应什么内容?为什么诗人“很少想起那最初的星星”?( 2 )“寻找海洋把月亮铺成的小径”描绘了一种怎样的自然景象?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3 )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第4节主要写了什么。( 4 )诗的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精神?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二) 《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虚言也。陛下秉①四海之众,曾亡(同“无”)柱干②之固守于四境?殆③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④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⑤。 (节选自《汉书》) 【注】①秉:执掌。②柱干:比喻担当重任的人。③殆:大概。④中人:中等资质的人。⑤英俊:杰出人物。 ①才美不外见________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_ ③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 ④诏书进贤良________ ( 2 )选出下列划线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 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C: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D: 不以千里称也 文王以宁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 ( 4 )“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说说语段(一)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5 )根据语段(一)和语段(二)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两个语段都在谈人才问题,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人才怎样才能不被埋没?语段(一)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强调________;语段(二)用________的论证方法,强调________。 |
阅读寒青的《节制是心灵的闸》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著名学者梁漱溟说,人类面临三个难题:人与动物、人与人和人与内心。其中最难解决的是人与内心。为什么这样说呢?生活中,我们常常打败别人,却很难战胜自己。也就是说,自己的那颗心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去了不该去、不能去的草原,从而丢失了自我。
②明智的做法就是为心灵设个节制的闸。有了它,欲望和非分之想的洪水就能够被挡在心门之外,人才会变得宁静。只有心静了,我们才能有正确的想法和愿望,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③没有节制,心灵往往盛放了不该盛放的东西,比如忌妒、贪婪、仇恨等等,而这些正是噩运的种子。泰国的太医李醯(xi)自知医术不如扁鹊,于是就派人杀了他。可是到现在,天下谈论诊脉的人还是遵从扁鹊的理论和实践。李醯非但没有成为医学名家,还为后人所不齿。如果李醯不让噩运的种子发芽,能化忌妒为动力,发愤提高自己,那么他就有可能迎头赶上甚至超过别人,从而真正地改变命运。
④没有节制,放纵私欲,往往是玩火自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虞国君主贪欲膨胀,不加节制,为得到晋献公的良马宝玉,不惜借道给晋国,最终落了个亡国丢身的下场。
⑤可见,不给心灵加个节制的闸,轻则会伤身害己,重则会祸国殃民。给心灵加个节制的闸,就能保持心灵的平静,从而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达成自己的目标。【A】
⑥浅水大鱼不游,浅土大木不长。要想恰如其分地做到节制,就离不开良好的习惯、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修养。【B】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我们才能很好地为心灵设置一个闸,让它挡住欲望、贪念、丑陋、邪恶……让心灵装满人间真情,装满人间美好。
(有删改)
( 1 )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 2 )文中③④两段都是从什么角度进行论述的?有什么作用?( 3 )下面这则小故事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你认为放在【A】【B】中的哪一处合适,请说明理由。【材料】一天,台湾作家梁实秋和朋友们一起吃饭。熏鱼端上来了,他不吃;冰糖肘子端上来了,他又说不能碰;什锦炒饭端上来了,他还是说不能吃。最后八宝饭端来时,他说要这个。朋友提醒他里面有糖和淀粉。他说:“我当然知道。前面不吃,是为了后面吃啊。因为我血糖高,得忌口,所以必须节制着、计划着,把那‘配额’留给最爱。”
世上最好的地方
冯雪梅
①母亲总说,这世上最好的地方就是家。我不这么想。
②最早的时候,我的家在大院中,里外两间的平房里。那个城市对于我的父母而言曾经很陌生。他们一无所有,就那么靠着自己的一双手开始营建一个家。我记得小院里的槐花香,记得在大树下跳皮筋时唱的儿歌,记得母亲在公用的自来水龙头下洗一大盆的衣服,父亲在家门前的空地上刨木板做家具。那时候我对家的理解就是小院里那间挂着竹帘的小屋——院子里的房子都是相同的结构,唯一不同的是各家挂在门口的竹帘。父亲把买来的竹帘细细打磨光滑,以免扎着人,母亲用旧的格子布将竹帘的边细细缝了,既好看又耐用。父亲是那种闲不住的人,就那两间小平房,也被他动着脑筋规划过——家具都是比着屋的尺寸做的。我实在不知道父亲如何有这样的手艺,只是觉得天底下没有他做不了的事儿。原先屋里的地上铺着砖,父亲弄了水泥来,将地重铺了一遍。那在全院是独一无二的。那个夏天里,我最得意的事就是在地上铺了席子,摆上跳棋,然后请同伴来玩,并让他们参观我带着书架的小床。
③我一直认为我的家是最好的家,直到有一天,我去了同学住在高楼里的家。当我站在阳台上看着都市的车水马龙,看着远处暗红的云彩和一点点落下去的夕阳,突然觉得我的家和这里相比实在算不了什么,我的愿望不再是躺在水泥地板上看小说,而是在高楼的阳台上支一张椅子,看风景。
④这样怀想了许久,我的家就真的到了高楼上。楼房建造的那段日子,只要一有时间,我就跑去看,然后想象着阳台的位置和摆一把什么样的椅子在阳台上。家搬进高楼的那天,我几乎在阳台上站了一下午。我不仅有了可以看夕阳的阳台,还有了自己的一间小屋。家真的不一样了。当我坐在阳台的藤椅上,悠然自得地看着楼下的人群和远远的树影时,觉得也没有比家更好的地方。初夏的黄昏,风轻轻吹着,天气好极了,能见着远远的一抹青山。
⑤那一抹青山让我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幻想。那应该是秦岭的一点影子吧,山这边的景色我知道,山那边呢,是什么模样?由此而来,想象也一天一天地扩大,这种不着边际的幻想终于使得我离开家去了他乡,因为我重新觉得有比家更好的地方。
⑥我在江南江北穿行了几年之后,找到一个停留的地方,开始自己的生活——与我的家,我的父母完全不同的生活。我挑选明快的装饰布,让屋里的色调一致,而不是像母亲那样计算哪一种布做窗帘更耐用或是哪一种床单的价格更实惠;我打掉屋的墙让客厅适应我喜欢的家具,而不是比着屋子的大小买家具;我找小时工做家务忘记了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家训;我甚至不开伙今天肯德基明天麦当劳。我按着自己的想象构建着自己的生活和幸福。
⑦突然有一天,当我在西餐桌上舞刀弄叉对付意大利通心粉的时候,猛地记起父亲说的一句话:还是自家的手擀面好吃。母亲的笑和家的影子就在不知不觉中到了眼前。
⑧隔着电话线,听母亲的乡音。北方的冬日,阴着天,风很冷。暖暖地母亲在问:过年回家吗?
⑨冬天的晚上,我回到了家乡的城市。车晚点了,当我远远地看到家时,长长地出了口气。天晚了,楼梯的灯都熄了,走到家所在的那层楼,却见那盏灯亮着。猛然间明白,我只是飘在天上的风筝,线牵在家的手里。
⑩这世上最华丽的地方也许不是家,但他永远是一个最好的归处,是牵扯不断的惦念和牵挂,是在不知不觉中渗入的生命的一部分。
⑪家是那盏燃起的灯光,为着行色匆匆、漂泊的脚步。
( 1 )第②自然段详写作者幼年在大院中生活情景有何作用?我只是飘在天上的风筝,线牵在家的手里。
( 3 )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变,作者对家的感受也有变化。请概括其心理变化过程。请根据所给题目和材料,写一段不少于80字的短文。
【题目】《下雪后》
【材料】
雪景:地面、房上、树上、天空
场景:扫雪、堆雪人、滚雪球、打雪仗……
中心:雪天增添无限欢乐。
【要求】(1)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2)语言通顺、连贯、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