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各句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纪委书记王岐山指出,中央横下心遏制腐败,以零容忍度惩治腐败。 B: 生活的磨砺,恰如荆棘丛中的花枝,编织成岁月美丽的花冠。 C: 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歌手张碧晨的服装精致得体,天衣无缝。 D: 近期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显著成效,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
2、 |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与传统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道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C: 古人为诗文集命名,或以作者的姓名、字、号等命名,或以谥号、书斋、官职、居官地或郡望、出生地等命名。如《韩昌黎文集》是以郡望命名的。 D: 贺敬之的《回延安》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特色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
3、 |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绝壁 膝盖 脑怒 欺侮 B: 困惑 挑剔 胆怯 委曲 C: 叛徒 诚肯 鉴别 宛转 D: 惊异 鞠躬 奖励 家眷 |
4、 |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时候,什么苍松啊,翠柏啊,碧梧啊,修竹啊……等都挽不住游人。 B: 请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C: 没有风浪,就不能显示船帆的本色;没有曲折,就无法品味人生的乐趣。 D: 人生在世,是追求纸醉金迷的物质享受?还是追求宁静淡泊的精神境界? |
5、 | 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寒噤(jìn) 箱箧(qiè) 藩篱(pān) 惟妙惟肖(xiào)B: 诘责(jié) 锃亮(zèng) 稽首(qǐ) 颔首低眉(hàn) C: 妖娆(ráo) 佝偻(lóu) 恣睢(zī) 拈轻怕重(niān) D: 阔绰(chuò) 荫庇(yìn) 恻隐(chè) 吹毛求疵(cī) |
6、 |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走节俭型政府之路就是要采取严厉措施,从公务消费入手,坚决杜绝浪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将省下来的钱,用在为民谋利的“刀刃”上。(在“资金使用”后加上“效率”) B: 商家尽管在“禁令卡”的影响下遭遇销售冷门,但多数市民对此持支持态度,认为公款应该用对地方,不能浪费,应提倡节约。(把“商家”和“尽管”互换位置) C: 我国人工栽培牡丹的历史大约有三百年左右。(删去“大约”或者“左右”) D: 这本杂志的对象,主要是面向中学语文教师及其他语文工作者。(删去“及其他语文工作者”) |
7、 | 下面有关名著《朝花夕拾》的说明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朝花夕拾》写的虽然大多是旧的书塾生活,但也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凸显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与风气,如家庭怎样教育儿童,孩子读什么书等等。 B: 读经典作品有利于文化积累,如《朝花夕拾》在当代中国,就像莎士比亚的作品在法国,普希金的作品在俄罗斯,已成为民族语言和文化的象征。 C: 《朝花夕拾》这个小说集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我们可借此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D: 读经典作品会丰富我们的人生感受和经验,如《朝花夕拾》虽然反映的生活场景与我们的时代不同,但它对童年经历的精彩呈现,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 |
8、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幌子(huǎng) 行头(xíng) 怯懦(nuò) 五子行(háng) B: 忌讳(huì) 拾掇(duō) 落子(luò) 喜幛子(zhàng) C: 拿糖(táng) 打镲(chǎ) 侦缉(jī) 骂骂咧咧(liē liē) D: 砧板(zhēn) 耷拉(dā) 憋闷(biē) 名噪京师(zào) |
9、 | 下列有关文化知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是谷神,“稷”是土地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B: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每两句成一联,依次称为首联、颈联、颔联、尾联。每首的中间两联的上下句须是对偶句,全诗通押一个韵,除了首句,每句都需押韵。 C: 古代通常男子20岁、女子15岁行成人礼,分别称作冠礼、笄礼,成人礼后的年龄也称弱冠之年和及笄之年。女子十三四岁则称豆蔻年华,缘于杜牧“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诗句。 D: 古代典籍的编撰就是古人智慧的集萃。无论是春秋时期的《诗经》、战国时期的《礼记》,还是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纪传体史书《史记》或者是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清代张潮的《虞初新志》,都给予我们艺术文化的审美启迪。 |
10、 | 下面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B: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C: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D: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唐】张籍 |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 1 )解释下列划线字。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且:________ ②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________ ③冀之南、汉之阴 阴:________ ④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________ ( 2 )下列句子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 )A: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B: 甚矣,汝之不惠 C: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 河曲智叟亡以应 ( 3 )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试举一例简要分析。 |
①中国人的遇事忍耐是文化与环境影响的结果,并不一定是中国人心理构造的必然组成部分。它们的存在是由于我们几千年来一直生活在一种特定的文化与社会中并时时受其影响。可以说,忍耐的品质是整个民族设法适应周围条件的结果,又是家庭制度的产物,而家庭制度是整个中国社会的缩影。
②凡对中国有所了解的人都不否认遇事忍耐是中国人的崇高品德。然而这种品质走得太远,以致成了中国人的恶习;中国人已经容忍了许多西方人从来不能容忍的暴政、动荡不安和腐败的统治,他们似乎认为这些也是自然法则的组成部分。与中国人的忍耐相比,基督教的所谓忍耐似乎是易怒,而中国人的忍耐有如中国景泰蓝一样举世无双。我们屈服于暴政和敲诈勒索和污辱,犹如小鱼投入大鱼之口,或许我们对苦难的承受力小一些,我们的苦难就会少一些。然而这种对苦难和折磨的承受力被赋予了忍耐的美名,又被儒家伦理学谆谆教诲为做人最重要的品德。我并不是说这种道德不是中国人的伟大品质,耶稣说“为温顺者祝福吧,因为他将继承整个世界”。但中国人把忍耐作为一种崇高的道德,并有意识地反复向后代灌输。谚语“小不忍则乱大谋”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③培养这种美德的学校是中国人的大家庭,这里有一大群的姑嫂媳妇、姐夫妹夫、内兄内弟、大伯小叔、父亲儿子等等,他们每天在相互忍让之中学得了这种美德。他们从孩提时起,就从实际的需要和父母的教诲之中,学到处理人际关系必须互相忍让,相互调整。这种深刻、缓慢、持久的熏陶对人们性格的影响,怎么评价都不会过分。
④唐代有位张公艺,有幸九世同堂,为世人羡慕不已。唐高宗问及他成功的秘诀,宰相唤来纸笔,挥毫写了一百个“忍”。中国人并不认为“忍”是家庭制度的一种不幸,相反,他们一直对它表示钦佩。“百忍”这个词现已进入道德谚语之列。大年除夕,把它写上红纸,贴上大门,比如“和气生财”,“忍为家训”等等。如果这种家族制度继续存在,如果社会仍不充分重视个人的价值,而认为人只有处在和谐的社会关系中才是完美的人,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忍耐必须被看作一个最崇高的道德,并一定要成长于这样一个社会制度中,在这里,它确有自己存在的理由。
阅读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插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苗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 1 )那群哈尼小姑娘中为首的一个有什么特点?( 2 )选段插叙了一件什么事?(从原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简要概括)插叙的作用是什么?( 3 )揣摩下下列语句,分析划线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①“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 , 行了个大礼……”
②“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题目:那一段美好的时光
要求:①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