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河北郑口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在古代,名和字是有严格区别的,只有父辈、祖辈和皇帝能直呼其名,其他人只能以“姓+字”的形式称呼别人。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纪昀,字晓岚,和珅与皇帝都称呼他为纪晓岚。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和珅与纪昀是同僚,不能直呼其名
B: 皇帝称呼纪晓岚,有失至尊地位
C: 皇帝称呼纪晓岚,表示对臣子的尊重
D: 和珅的称呼正确,皇帝的称呼错误
2、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ní)喃 (chù)理 混为一谈 李代桃僵
B: (jū)击 (zhuó)越 姗姗来迟 通霄达旦
C: (zhù)立 (qiào)首 惟妙惟肖 雕梁画栋
D: 鞭(chī) (shè)级 漫不经心 藏污纳垢
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作为一种新媒介,微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
B: 通过为期三个月的市容环境整治,使老城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C: 市卫生监督部门要求各餐饮单位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管理。
D: 能否杜绝“到此一游”这种不文明现象,关键是提升公民的文明素养。
4、下列关于语法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在阳光、砂粒和海浪的淘洗之下,贝壳中生命所留下来的痕迹已经完全消失了。”这个句子的主干是“痕迹消失”。
B: “阳光明媚”“差得很远”“治国理政”“传承家风”四个短语的类型均不相同。
C: 我国古代科举考试中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叫“乡试”。乡试中举,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亚元”。
D: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作者是吴敬梓,清代小说家。
5、下面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阴mái 纳hǎng 怒不可jiè 味同蜡jiáo
B: 哑àn 夺cuàn 如坐针毡zhān 鳞次比jié
C: nán 丘hè 广袤无mào 越俎代bāo
D: 子yào 菜斯底里xiē 断壁残yuán
6、

读语段,找出表述有误的一项( )

人生有一首诗,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往往并没有读懂它;而当我们能够读懂它的时候,它却早已远去。这首诗的名字叫青春。

青春是那么美好,在这段不可复制的旅途当中,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记忆。_______它是迷茫的、孤独的、不安的,还是欢腾的、炽热的、激越的,它________是最闪亮的日子。

雨果曾经说,谁虚度了年华,青春就将褪色。是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是用来挥霍的。只有这样,当有一天我们回首来时路,和那个站在最绚烂的骄阳下曾经青春的自己告别的时候,我们才可能说,谢谢你,再见。

A: 结尾处“谢谢你,再见”中的“你”指的是“那个站在最绚烂的骄阳下曾经青春的自己”。
B: “青春是那么美好,在这段不可复制的旅途当中,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记忆。”这句话中的“那么美好”和“独一无二”两个短语结构一致。
C: 文中括号内可填入的关联词依次是“不管”“都”。
D: “人生有一首诗,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往往并没有读懂它;而当我们能够读懂它的时候,它却早已远去。这首诗的名字叫青春”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7、下列句子中语言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
A: 妻子对酒驾的丈夫说:“你想死别带上我!”
B: 小明为了阻止过道上乱停车的行为,贴出标语:乱停车则放气!
C: 医院欢送康复病人的临别赠言:但愿您身体健康,哪怕我们的药生虫也不怕。
D: 李刚邀请赵明参加父亲的寿宴,赵明高兴地说:“祝家君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8、句中划线词语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三人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②狡黠者读书,无知者羡读书。

③如不以经验之,则又大而无当。

A: 务(致力) 鄙(边远的地方) 范(模范)
B: 务(务必) 鄙(低劣) 范(衡量、检验)
C: 务(追求) 鄙(看不起) 范(模范)
D: 务(致力) 鄙(看不起) 范(衡量、检验)
9、

下面句子中划线的成语运用准确的一项是( )

A: 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真是巧夺天工
B: 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C: 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 , 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D: 想不到昔日的“浪子”今天却成了英雄,这就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了。
10、选出下列词语全部是敬辞的一项( )
A: 令堂 惠赠 愚见 垂念
B: 尊君 家严 高就 见教
C: 贤侄 奉陪 劳驾 赐复
D: 贵庚 舍妹 拙著 赏光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相关问题。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1 )《渡荆门送别》是25岁的李白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第一次出蜀东下途中所作。后世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甚妙,请你点评妙在何处?

( 2 )李白的诗风以”浪漫飘逸”著称,请任选上面两首中的最能体现李白浪漫风格的一组诗句,加以赏析。
选择的诗句:
赏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1 )下面词语解释正确的是( )
A: 内集:在家里聚集在一起
B: 未若:不像
C: 期行:相约同行
D: 儿女:儿子和女儿
( 2 )下列对《咏雪》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俄而雪骤”是咏雪的直接原因。
B: 谢太傅对兄子的答案更为满意。
C: “未若柳絮因风起”能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D: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和睦、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气氛。
( 3 )下面是对《陈太丘与友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客人“无信”的表现,然而客人得知太丘已去,不但不反省自己,反而发怒,说明客人“无礼”的表现。
B: 客人以“下车引之”表示认错,说明客人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C: “君”表示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您”;“尊君”表示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家君”表示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D: 本文通过对话描写,着重刻画了主人公元方落落大方,明白事理的性格特点。
( 4 )把下面文言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一把老钥匙

王举芳

回到家时,母亲正翻箱倒柜。杂乱的地面让我无处落脚。我说:“妈呀,您这是在翻传家宝吗?”

母亲停住手看着我说:“见我的钥匙没?”

“喏,在这儿。”我从玄关柜上拿起属于母亲的那串钥匙。

“我说的不是这个,是老宅的,老宅的那个。”母亲的语气和神情有些焦急。我和母亲几乎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母亲要找的钥匙。母亲坐下来,情绪有些低落。我说,妈,您就别总想着老宅了,咱又不回去住了,有没有钥匙都一样。母亲叹了一口气,开始收拾地上的凌乱。

其实,我没有告诉母亲,弟弟正四处托人,要把老宅卖掉。弟弟说老宅总空着,时间久了,房屋会倒塌的,到时候想出手都不好意思谈价钱。

一周后,弟弟告诉我,老宅卖掉了,卖了两万元。看着那些钱,不知怎么,我的心里像坠了一块石头。

那天下班,在小区外碰到三婶。三婶是我家后邻居,和我们家没有亲属关系,按村里辈分我这么喊她。三婶说,我正发愁找不到你家呢,你说这城里的楼一个框一个框的,看着都叫人眼花缭乱。我让三婶家里坐坐,她直摆手,说没啥大事,就不去家里了,说着掏出一把钥匙交给我,说这钥匙是你们家老宅的,啥时候想回家就回。原来是她家买了我们家的老宅。

母亲没再提钥匙的事儿。我想着老宅现在已经是别人家的了,也就再不能回去,就没跟母亲提钥匙的事儿,把它包裹好,放在了柜子顶上的一个盒子里。

农历六月六,我们老家有传统庙会。母亲执意要回去看看。无奈,我和弟弟只好依着母亲。一路上母亲说着故乡风俗和旧年往事,精神从未有过地爽朗,她没有看到我和弟弟偶尔交汇的眼神里都藏着忐忑

三婶听说我们回来了,招呼我们去她家里。做邻居的那些年,三婶和母亲一直处得很好,亲姐妹一样。吃过晚饭,三婶拿了几床铺盖说,你们别嫌,都是干净的。走,到你们家去,你们还睡你们各自的屋。三婶掏出钥匙打开老宅的锁,我们怔怔地望着那干净整洁的院子,有些恍惚,仿佛我們从未离开过。

我送三婶到大门口,对她说谢谢。三婶说,咱不说远亲近邻,我懂你妈的心思。我知道她舍不下老家。庄稼人走到哪里,其实根都牢牢扎在老家的土里。另外,我给你们钥匙,还有一个原因。还记得你在家的时候,经常问我为什么总带着一把老钥匙吗?我的老家在遥远的山里,是土房子,因为一场突来的泥石流,房子没有了,但母亲一直让我们自个儿保存着属于自己的那把老钥匙。想家的时候,我就看看老钥匙,摸摸老钥匙,想象着转动钥匙打开门锁,爹娘兄妹啊,那些熟悉的物件啊,一下子呼啦啦在眼前演电影,心里就热乎乎的,就连当初的一些懊恼、吵闹都成了好。你们想回来看看的时候就回来,这里啥时候都是你们的家。

三婶眼里有亮光闪烁。我也感觉似乎有水滴落进了眼里。

回城后,我把三婶送来的钥匙给了母亲。母亲摩挲着钥匙说,家门的钥匙在手里,不论何种身份何种境遇,你还是个有家可归的人。

从那以后,不知为什么,有时候我也会摩挲那把老宅的钥匙。那一个个匙痕,似一个个密码,打开岁月的珍藏

三婶来电话说村里要建社区了,老房子要拆迁了,用不了多久,老家的人也都要住进楼房里了。停了停,她说:“也好,咱们有钥匙。”

几年过去了,母亲一直保存着那把老钥匙,再也未丢过。

老钥匙陪着母亲风来雨往,不经意间常生斑斑锈迹,但都会被母亲那厚重、灵巧的双手反反复复摩挲着擦亮。

(选自《时代文学》2018年第7期,有删改)

( 1 )请参照下面表述将主要事件补充完整。

母亲寻找钥匙——①________——②________——陪母亲回老宅——③________

( 2 )阅读第⑨段画线语句,联系上下文,分析“我”和弟弟“忐忑”的原因。
( 3 )理解文中第④段画线语句的含义。

那一个个齿痕,似一个个密码,打开岁月的珍藏。

( 4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三婶这人物形象。
( 5 )文中的“老钥匙”承载着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晕”进行了观察和记载。远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晕”字出现。到了西周,“晕”便正式作为天象被记录下来。而欧洲人直到 1630年,才有关于“晕”的详细记载,比我国晚了一千多年。
③人们虽然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美丽的光象,但对它的成因作出科学的解释,则是近一二百年的事。1666年,牛顿做了一个很简单但对后来科学发展影响很大的实验。他让一束阳光透过三棱镜,结果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彩条。这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阳光原来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它们通过三棱镜时,由于波长、折射角不同,才显示了各自的本色。这一发现给 “晕”的科学解释打下了基础。
④探空资料表明,那白如蚕丝的云幕,其高度都在距地面5000米以上,是由六方柱体状的小冰晶组成的。如果把六方柱体不相邻的过延长,实际上就是三棱柱体。所以,六方柱体状的冰晶就像三棱镜一样,能把阳光分成七色彩条。当无数兆亿小冰晶被阳光照射后,各色光按一定角度折射出来,便形成了绚丽多彩的爱环。
⑤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澜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 1980年中就曾出现过 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 80%。
⑥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一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⑦美丽的爱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可以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 1 )结合内容给文章拟个合适的标题 《 》

( 2 )第①段从哪两个方面说明晕和彩虹的不同(每项答案不超过5个字)?

( 3 )第③段中与“它们”相照应的一个词是

( 4 )第③段中的“这一发现”指的是

( 5 )第⑤段举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

A: 人们对晕有浓厚的兴趣。
B: 晕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
C: 晕可以分为“短晕”和“长晕”。
D: 并不是所有的晕都有风雨之兆。
( 6 )第⑥段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

( 7 )本文依次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晕的?下面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描摹色彩 解说概念 解释成因 说明作用
B: 解说概念 追溯历史 记述实验 划分种类
C: 描摹色彩 记述实验 解释成因 划分种类
D: 解说概念 追溯历史 解释成因 说明作用
四、写作(分值:60分)
题目:我记得你的样子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②字数不少于600字。

③字迹工整,书写清楚。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你是我的白菜”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